民俗类文本对高中语文素养的促进作用和实现途径探究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dongshe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文化,是当地人民生活形态的重要显现。而民俗课文,则是地方民俗文化的缩影。学生通过学习民俗课文,可以了解不同地域人民的风土人情、生活形态,也可以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意识形态,从而感受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本文从民俗文化与高中语文的相互促进作用出发,探讨如何能将这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民俗文化;高中语文;重要作用;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而其中的风俗课文,更是学生感受区域文化、了解时代特征的重要工具。通过民俗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审美能力,还能唤醒学生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意识,提高鉴赏能力,从而形成全面的思想认知。
  一、重要作用
  (一)感受我国文化的绚烂美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最明显的差异就是语言、习俗、民风。这些有别于自己本土文化的差异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不自觉地去鉴赏这些风俗文化,拓宽自己的眼界。以《边城》为例,书中对湘西世界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风土人情描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具体感受湘西之美,体验淳朴民风。如《江南的冬景》,北方的“围炉煮茗”蜗居两、三个月的生活状态与江南“曝背谈天”的生活习性迥然不同,不管是湘西之美,还是江南之美,共同构成了我国灿烂的民风之美。因而,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对我国文化之美的感受过程。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古代民俗的诗词,这些诗词往往意境优美、辞藻华丽,但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例如月亮,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是时人风俗。以《蝶恋花》为例,“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作者用明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离别之苦,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教师将“月亮寄托思念”这一习俗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远方的思念之情。这种将古诗文中的民俗文化适时穿插进语文教学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其中的感情,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形成全面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语文课文中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民俗课文,这些感情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教师一定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例如在《陈情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忠与孝的思想观念。在《边城》教学时,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善于发现家乡美,等等。
  二、实现途径
  (一)充分利用素材
  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教材学习,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同时培养自己走进社会的能力。而教材中的民俗课文就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第一手材料,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全面学习语文的能力,就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课文,从这些民俗课文中发现生活的美。以《祝福》为例,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当地过年风俗的短语或者句子,例如扫地、洗尘、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等。教师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地风俗,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当地文化。更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些表象之后的文化根本,把握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
  (二)搜集资料
  民俗课文中,虽然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等进行了介绍,但这种介绍的目的只是服务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因而,这些介绍并不全面,只是当地习俗中的一小部分,学生仅靠课文学习无法对该地习俗形成一种全面的认识。这些介绍大多是用描写性词汇堆砌出来的,对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对当地的民俗进行全面整理,最好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民俗信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地民俗氛围,从而形成正确的地方认识。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课文对当时社会的穿衣打扮、仪容仪态以及礼仪等进行了大量描寫,学生仅靠文字阅读无法直观感受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骄奢淫逸和森严礼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对课文中出现的各种礼仪形态等进行图片搜索或者视频搜索,在课上将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生活形态有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作文训练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学生对民俗文化进行学习之后,短期内对“民俗”的热情仍较高。教师可以利用这种“余热”,对学生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要求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俗进行描写,不限题材。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家乡风俗进行描写,在描写过程中,会唤起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既有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又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三、结语
  民俗课文,在高中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旨在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了解地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差异观。同时,风俗课文中,存在着对风俗、景物的描写,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描写,感受地方风俗之美,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在讲授此类课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此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大新.浅谈乡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J].中学语文旬刊,2016(15).
  [2]林瑞希.语文教学要重视民俗文化教材[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2).
  作者简介:范小燕,女,1982年生,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学校,江苏 南京 211157)  【摘要】不论是从平时的作业书写来看,还是从中考的书写得分来看,农村中学生的书写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学生书写基础薄弱、师生对汉字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过于依赖现代电脑录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所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书写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中学
【摘要】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性格塑造和内心素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古老的教学理念,摆脱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的影响,积极运用创新的、多彩的和有效的教
【摘要】在互动式语文活力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师生;有效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实践过程中,有这样几个误区:一是不真实的互动。师生间多形式上的互动,少思维的碰撞;缺
【摘要】“汉字难学”是因为远离规律,笔者论述了本丛书编写的四个特点,就在于找回规律,化难为易,另辟新路。  【关键词】初级汉字;字理;配套;快识乐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般人都认为汉字难教难学。上了十二年学,高中毕业,仍错字不断、病句叠见,便是明证。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许嘉璐在文集和讲话中表达了相反的看法:汉字难学是个伪命题。汉字有很深的文化内
【摘要】“以读代写”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捷径,“读”能使学生开辟新思路,能使学生游刃于语言美的意境中,能在琅琅的诵读声中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趣、意境、手法等,能掌握文学作品的立意,从而提高思想素质,促进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朗读;写作;作用;内容;方法;以读代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听了上海育才中学语文名师李强有关“‘天天朗读
【摘要】“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上作文。”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象之一。笔者认为在众多原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首要问题,而当前小学生的大众化兴趣激发应立足学生的成长生活,采用多形式的作文教学方式,让学生写真文章,表真性情,悟真生活。因此,笔者在本文中试着从作文动机的激发及作文教学方法的转变两个角度来简单阐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成长生活;习作兴趣;作文动机  
【摘要】课堂诵读、理解课文,问题探究、巩固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常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问答题,一直以来是语文老师指导作业中的老大难。笔者试从分析其成因,研究存在的问答缺陷,探索其解决方法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会文通字顺、完整表述、语义转换等,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通字顺;简单问答;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多年的老师会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真正教得好,并不需要让学生将整堂课的内容都记住,也不需要为学生总结重点和难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的重点。本文探讨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的具体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知识的重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找到知识的重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找到知识的重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
【摘要】在语文诗词题目考试中,学生会出现意象分析错误等问题,造成课外诗词分析题目失分的普遍现象。在诗词学习中,诗词内容的有效教学和诗词意象的分类积累就尤为重要。针对当代中学生在学习与考试中遇到的诗词意象分析问题,以梧桐意象为例,从教师有效教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并总结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意象的分类、积累方法及其归类学习等提高意象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梧桐;诗词意象;分类;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情况日渐受到教师关注,基于此,本文就小学生阅读现状与有效阅读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四方面通过有效阅读引领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策略,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小学教职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作文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实际执教生涯中发现,很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