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性灵书写世界携真情走过人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720204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学生的心灵火花,用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彰显人文情怀的花园。
  一、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师生心灵阳光灿烂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毋庸置疑,教师文学修养和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老师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这个老师就会对文学产生美感。而从某些方面说,文学是种美感的艺术。它也是将美的东西给人看,还是追求一种美,追求崇高。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学的终极目标。文学的目的是提高人、塑造人、进化人。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我提倡美读,关注人文。面对一个学年四本书:必修一到必修四。大都是新课文,阅读量大,而且注重人文修养,任务重,如何使自己不累,学生又能轻松地学到很多,这是教学任务的当务之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分析诗词文章的意境。我们可以学习它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美。还可以学习诗词文章的传神动态、声韵格律等方面的优点。用美的标准来鉴赏,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赏析能力。这些无不说明通过生动美丽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动之以情,以美的感染力来打动学生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鉴赏领悟美文,并同步学习读本,读本上的文章是配套了必修书上的内容设计的,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那天,我们上了一堂鉴赏课:鉴赏名家经典片段,包括古代诗词和现代名篇鉴赏。我播放了古筝曲《高山流水》。提问学生:听后感觉如何?学生A说:曲声清脆悦耳,听后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给人以空灵的感觉。深谷的空旷,密林的悠远,又仿佛令人置身于高峰,尽看细水长流。学生B:听了这段古筝曲《高山流水》,不禁使我想起了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摔琴谢知音传为佳话,使我懂得了知音难觅。我说:同学们的感受让我感动,我和你们有同感。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相信人世间的真情。人们在抒发自己的感情时有人寄情于事,有人寄情于理,而更多的人则寄情于景。从初中到高中,我们学过或欣赏过许多情景交融的名句,现在就请学生举例说一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对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人的精力和经验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来获得。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只要大量阅读,善于积累,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丰富感受,提高对生活的认识。
  二、用热烈的情感感染学生,激情课堂,心灵相约
  在每堂语文课结束前,我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语言,理性的思考和名家心灵对话。上到名家名篇,我要求我的学生做一件事,那就是在课文教学结束时,用优美的语言,理性的思考和名家心灵对话,学生已经习惯在新授课结束时写下一段五十字左右的文字评点作者,并在班里交流,遇到学生写的好的,我尽量让其他学生抄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手头的素材越来越多,写作时,材料随手拈来,因为这些优美语段出自学生之手,学生用得更为自信。
  上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这样评述海子:海子,你独面大海,独守清高,你不愿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因而你弃绝了尘世的幸福,也就弃绝了生命的本身,留给后人对你无尽的思念,和对你的才情的恒久的敬意,我愿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平时多读书,读好书,注意语言的声情并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注重知识积累,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用自己的良好的习惯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努力使我们的语言具有简洁精练,绘声绘色,亲近自然,铿锵有力之美。这种美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磁力。
  三、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灵魂摇曳灵魂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说:“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呼唤新的人才观,新型的人才培养里面应包含着人才的文学素养。而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有利于终生发展。
  语文教育应包含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应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来参与写作技巧,更要有良好的人品。我国的古代教育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人格教育的具体方法,诸如立志、明理、身教、自省、慎独、慎染、力行等,这些教育内容可以以作文的方式让学生接受。
  例如,我的学生学了《故都的秋》后写了一篇《花堤》:
  微风过处,落英缤纷,以花瓣为雨点,降下的是慑人心魄的妩媚,瞬间的灿烂,带给人们的是永恒的震撼。花开花落,花落花开,桃花一批批地开,又一批批地谢,树下早已布满一层花瓣,但花带依旧,花堤依旧,只因为树上的花蕾随时会填补前辈的空缺,花雨,依然不停地下,阳光的照射使花瓣晶莹闪亮,微风的吹拂使花瓣轻盈飘逸。花带飘浮在花雨之上,仿佛一块嫣红的轻纱,轻轻地,伏在堤岸上。花带,花雨,梦中的花堤,美丽,在此停留。
  抄完上面的话,我的心中溢满了浓浓的情感,山水花木本是没有灵性的无情物,但在我们学生的笔下,却俨然是谙熟万种风情的人。只有时时练笔,感悟生活,才能写出有灵气的文章来。
  我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就当下文化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我思故我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从而在作文时更容易入题,更有话可说,更容易说真话,真正做到“思之所至,笔亦所至”。一篇文章的好与不好,不在词藻的华丽与否,而要看他有没有一种让我们豁然、让我们“心有戚戚焉”的理趣,有没有一种流动的思考美。
  人文的课堂,教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紧紧抓住学生那颗被感动的心灵,交流的壁障被拆除,师生的思维在碰撞,情感在融合,心灵在贴近;人文的课堂,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被放飞,潜能被发掘,激情被点燃;人文的课堂,师生真情涌动,灵性焕发,激情四射!
其他文献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字字深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这番深情,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当立足于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从以下若干方面引导学生细读《项脊轩志》。  一、品味环境描写语言  文章第一段中,“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用“寂寂”描写“庭阶”,便使白天的整个
[摘要]在中国古代民俗节日中,有很多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习俗。本文从这些习俗入手,分析了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精神情趣。以及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温馨浪漫的情怀。  [关键词]民俗节日 生活习俗 浪漫情怀    “寒食芳辰花烂漫,中秋佳节月婵娟”。“人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这是《声律启蒙》上的对联,写古人的节日活动,寒食观花,中秋赏月,端午浴兰汤,重阳饮菊酒。而大量的节日诗
一、实例解析  文题:伞,是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生活用品,他默默无闻,为我们遮风挡雨。生活中有有形的伞,也有无形的伞……在各种不同的伞下,既有鲜活动人的故事,也有耐人寻味的思考……请以“伞”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得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我们在审题时要抓住材料里给的几个关键词,“熟知的”“默默无闻”“遮风挡雨”,这些是我们所要叙写的“伞”的特点,另外这把富有个性的“
【摘要】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都会选择朗读这种教学方式。不可否认,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可是如果教师没有提出诵读的基本要求,学生盲目地读;教师也不作技巧指导,诵读没有循序渐进,急于求成,朗读的预期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只有将“读”“导”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读”的良好效果和预期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读导读    最近,笔者参加了浙江省文言文课堂教学大赛评比活动。参加竞赛
高中语文苏教版专题四是一个引导学生寻觅文言学习方法的专题,“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合贯通”三个板块则分别从“读”“解”“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寻觅“津梁”,当然这三种文言学习方法在本专题的每一板块学习时都应反复运用,不过各板块训练的侧重不同而已。  “因声求气”这一板块,编者想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最经典的方法——“诵读”,这是对串讲式教学的反拨,是一种教学本质的回归。这是一种整合浑成的理解,避免了解
朗读是诗歌教学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手段,但检视当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或玩弄技巧,感情泛滥;或为读而读,敷衍了事;或机械模仿,装腔作势。鉴于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初中诗歌教学朗读“生态化”是一个有待构建的命题。  一、本真——诗歌生态朗读之根  “诗歌生态朗读”就是在品味感受诗歌作品的阅读活动
传统的说明文的教学一般是“四步曲”:一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二读课文,理清说明结构;三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四读课文,品析说明语言。即使偶尔有所不同,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先不说教学目标精当与否、教学环节连贯与否、教学方法得当与否,但就对照“语文课应上成语文课”这一朴素的理念来讲,笔者认为这类传统的说明文教学课至少在三点上有失偏颇。  偏颇一,把说明文只当说明文来教  以《生物入侵者》的教学课为例
【摘 要】古文的释义是一项严肃细致深入的工作,须要“不同的声音”多角度分析,以期获得对文章更为准确、深入的理解。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注释更应该精益求精,注释如果笼统、含混、简单,就会给讲授和学习文言文造成不便。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本 文言文注释 精益求精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撰”注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也就是说,“异乎三子者
语言表达题是高考题的一个难点,它以其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而倍受出题者关注。由于考点多,零碎繁琐,题型多变,老师们指导这部分内容时捉襟见肘,收效甚微。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有关这一内容的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曾尝试如下作法。  一、求同  语用题题型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总丢分,我在指导学生做题时,找出这些题共性的东西就是必须审清题干。因为题干中都隐含答题的方向或重点,如不仔细审题,答
【摘 要】小说的阅读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新课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阅读考查的比重更是大大超过了散文的考查。本文以高中教材中的两篇小说《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环境、作家生活时代背景和创作思想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阐述了比较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在小说阅读和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小说 教学 比较  好的小说可以常读常新,给人以无尽的思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