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作文语言,彰显写作个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e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例解析
  文题:伞,是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生活用品,他默默无闻,为我们遮风挡雨。生活中有有形的伞,也有无形的伞……在各种不同的伞下,既有鲜活动人的故事,也有耐人寻味的思考……请以“伞”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得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我们在审题时要抓住材料里给的几个关键词,“熟知的”“默默无闻”“遮风挡雨”,这些是我们所要叙写的“伞”的特点,另外这把富有个性的“伞”的背后要有鲜活动人的故事,耐人寻味的思考,所以我们可以将“伞”的隐含义定格在“爱心”“友情”“亲情”等上,在作文时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二)选材:我们所拥有的材料可能很多,但如果确定了中心,就应紧扣中心来组织材料而坚决舍弃枝枝蔓蔓的东西。所选材料必须来源生活;要具有典型性、个性;选材一定要感人,集中体现人物的某种高贵品质。
  (三)人物形象塑造:塑造人物形象就要凸显人物个性,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善于从貌似相同的人和事中,抓住这一人物透过生活表现出来的特征,然后选择、提炼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生动的事件”,最后通过多种描写方式和表现手法将人物凸显出来。
  二、经典片段赏析与点评
  (一)“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杨绛《老王》)
  点评:这段作者选取了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来凸显老王的品质。杨绛付给他车钱时,他坚决不肯收,因为他知道杨绛一家正身处困境。一句“你还有钱吗?”更是将他的高贵品质进一步凸显。他是一个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讲仁义的底层劳动者。
  (二)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点评:这段堪称人物描写的典范,作者动用多种艺术手法,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王熙凤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出来。先是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再是黛玉的“纳罕”,侧面衬托了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接着服饰、肖像的描绘,一个华贵可人、爱慕虚荣、威而不露的贵太太形象跃然纸上。然后贾母笑说的话,又从侧面衬托了凤姐的泼辣,善讨贾母喜欢。(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三、方法指津
  人物的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类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与别的人不同的地方。这个人的特征,会通过他的外貌、举止、说话、处事中体现出来,要把人写好,就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凸显人物个性。
  要刻画好一个人物,首先要立足于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和思考,要做有心人,让大脑记录下生活中那些特别的细节,在捕捉人物个性特征上下功夫。
  其次要善于绘声绘色地表达,运用集中强调的艺术手段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使其如浮雕般地突出,写人的个性,我们可以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此外还可以考虑细节刻画、梦境表现、对比映衬、侧面烘托等方法,将你观察到的个性化的人物呈现出来,使他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其他文献
课外阅读的真正价值,是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号召学生张开思索的翅膀,在书中寻求精神力量。应号召他们热爱读书,让他们在获取知识发展个性的同时,通过读书,给自己一份厚实的精神底子,最终,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我们所说的精神底子,指的是高雅的兴趣、积极乐观的情感、坚强稳定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等,而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使学生具备这些精神内涵,同时提升他们
名著经典是文学百花园中散发着奇异香气的瑰丽之花。名著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方面,作用可谓大矣。经典名著优美的文辞、睿智深邃的思想,以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和启悟可谓意义重大。近几年来,很多省份在高考中增加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考察,由此可以窥探经典名著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事文科名著教学本身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和同学们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海洋,分享着其中
古诗传递着古代文人的文学情愫和个性情怀,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值得我们去学习、品味。而阅读涵咏、鉴赏品鉴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文学素养得以提升。  一、有的放矢,明确诗歌鉴赏要求  学生要能够把握和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作品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情感寄寓、生活理想和哲学思考的载体。而凝练、简洁、含蓄富有变化、具有音韵和谐之美的语言,是我们语言能力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游记散文,文言文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字、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理解一些较长的句子的意思。如果对基础文言关过不了,学生肯定很难理解课文。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打通了语言文字这一关,欣赏古文学的就不会少,虽然不会赶上欣赏现代文学的多。”朱先生在这里指出了语文文字关对欣赏古文学的重要。  的确,“文言”关过不了的
【原词点击】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重点注释】  ①堵:量词,座,一般用于墙。②袒:裸露。略记:大约记得。③赌:较量输赢。④轩举:高扬,意气飞扬。  【原词大意】  几座山峦像墙般低矮,鹰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
清 平 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是一首怀想春天、依恋春天又珍惜春天的词。  黄庭坚这首词一开始就将春天拟人化,于是春天就像人一样有感知、有灵性、也有了感情。问春天会到哪里去了?去时如此寂寞——那般悄无声息,竟没有留下踪迹。于是词人突发奇想:有谁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呢,要是有人知道,就呼唤春天
【摘 要】近年兴起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为主的“学生为中心”、“资源为中心”与“网上活动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理应取长补短,这样方能使语文教学真正“灵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取长补短    一、用信息技术更新语文学科教学理念,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
作文课堂:水相荡而生涟漪  课改要求课堂教学把学生当成课程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我想在我的作文课堂上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愿学、乐学、会学;在交流提出自己的写作构思、准备的写作素材,在交流中提升写作能力,感受写作的快乐。  有一次我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亲情”是什么?请用一组生动、形象的句子来描述。  学生按小组讨论,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字字深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这番深情,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当立足于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从以下若干方面引导学生细读《项脊轩志》。  一、品味环境描写语言  文章第一段中,“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用“寂寂”描写“庭阶”,便使白天的整个
[摘要]在中国古代民俗节日中,有很多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习俗。本文从这些习俗入手,分析了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精神情趣。以及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温馨浪漫的情怀。  [关键词]民俗节日 生活习俗 浪漫情怀    “寒食芳辰花烂漫,中秋佳节月婵娟”。“人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这是《声律启蒙》上的对联,写古人的节日活动,寒食观花,中秋赏月,端午浴兰汤,重阳饮菊酒。而大量的节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