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追求的是妙趣。妙趣从何而来?自然就是在文本的对话中,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对语言文字有了灵敏的感觉及准确和全面的了解,深入体会到语言文字负载的深邃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能切身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湛与魅力,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简言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鉴赏文本及生活的美感,让篇篇具有诱惑力,课课都有新鲜感。
“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长”,只有读才是准确而又深刻的体味,领略语言文字意蕴和情味的好方法。纵是教师教有千法,语文朗读是为上策,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美读,以“美”为突破口
在《小石潭记》一文的教学中,我以美为突破口,创设情境,以美促读,读中悟美,让学生带着美的愉悦“畅游”小石潭。1.进入情境,感知美的表现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我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大屏幕上放映着小石潭的秀丽风光,学生立刻被它的美丽清幽吸引住了,情不自禁流露出向往之情,伴随着老师深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兴趣盎然。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想想“哪些地方令你感受到了小石潭的清幽与美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令他们在美的情境中唤起愉悦的感觉,促使他们在朗读中产生积极参与的心理,激发他们启动个性思维,积极的去探索。
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找出描写小石潭特点的句子,具体形象的感受到小石潭的清幽与神奇,美丽和醉人。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最能体现小石潭清幽秀丽特点的句子大声朗读出来,并组织学生进行个性评价分析,理解课文美的实质。
3.再现美的情境,表达美的感受。
美,是教育的磁石。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赏读了文章潜在的美,文中秀丽的景象,清幽的环境,及作者内心的难以名状的情感已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融入其中。于是我把握时机,让他们以组为单位,把小石潭的美描画出来,用色彩来传达这幽美的景色。这样,学生们在品读欣赏、合作创画中再现情景,在读说的过程中表达美的感受。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在音、影结合中达到人文情景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再一次在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促进激情朗读,以“辩”为动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许多充满激情的文章,如果只是讲解,把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纳,感受不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读起来必定黯然失色。因此,教师重在激励,引起共鸣唤醒学生心中的激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使之带着这份激情去朗读课文,咀嚼文字。比如在《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中,可让学生分两方进行辩论,针对克隆的利与弊的问题,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展开角逐,进行辩论,在激烈的内驱力的推动下,学生在个性思考中完善知识,在唇枪舌战里懂得道理,在集体的智慧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教师再相机点拨、引读,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与实际的结合与体验中。
三.把握朗读基调,以“情”为纽带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章的内涵,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经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从而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基本基调。例如《散步》一文,是一片清新优美的散文,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又象一只感人肺腑的歌。教读本课时,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我”的孝顺,母亲的明理、妻子的贤惠、儿子的可爱。然后再反复朗读,感受到一家三代人的互敬互爱的亲情,感受到了在明媚春光里的和谐画面,感受到了沐浴在散步片段中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生活小事中得以发扬光大,在情感的相融里,也无疑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教育,对孩子心灵的一次洗礼,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成人以后肩上责任的重大。一节生动的朗读课,会使同学们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使课堂陈给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乐园。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妙处的赏析,自然而然迅速做出直接的感受,这种个性体验的感觉,是老师替代不了的。
“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上,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一时;只有精神的阳光才能照临他们心灵的隐秘之处,才能暖透他们的一生一世。”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不断挖掘情感教育的因素,抓住契机让学生走进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现实世界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寻求与阅读文本相关联的生活领域,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对生活的阅读。 (参考文献《教育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9月20-22日,我参加了省“送培到县”初中语文教师培训。在短短的两天半时间里,我认真聆听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成平、研究员严华银等九位教授、特级教师的专题讲座。我觉得每天都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讲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看看给我们培训的专家教授的阵容,就知道这样的培训对我们普通教师的吸引力有多大。这些人都是我们在各种报刊上经常看到的,可谓是耳熟能详,仰慕已久,但又觉得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这次能与这么多的教育专家零距离接触,真是一大快事!这么多专家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王生福老师——来自教学一线的市学科带头人、省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阅读教学经验拿出来呈现给大家,课堂妙趣横生,语言幽默风趣,指导朗读精彩纷呈,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二、不断学习——人生的主旋律
很钦佩众位教授、老师渊博的学识。其中语文特级老师李凤她的课堂语言的确让我大开眼界。他上课语言生动,声情并茂,重点突出,知识涵养高,古诗句,名人名言随手拈来、旁征博引。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深厚的功底表现出来的就是举重若轻、温文而雅、气质非凡,这是自己一直向往的。自己曾多次下决心要多读书,但总是不能很好地坚持。古人说,“人如三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里很生动地说明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在培训班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来自导师的谆谆教诲,来自同学的倾情相助,汇成了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汇成了一阵阵催人奋进的号角,支持、激励着我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停留。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而又艰难曲折的,而我却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长”,只有读才是准确而又深刻的体味,领略语言文字意蕴和情味的好方法。纵是教师教有千法,语文朗读是为上策,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美读,以“美”为突破口
在《小石潭记》一文的教学中,我以美为突破口,创设情境,以美促读,读中悟美,让学生带着美的愉悦“畅游”小石潭。1.进入情境,感知美的表现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我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大屏幕上放映着小石潭的秀丽风光,学生立刻被它的美丽清幽吸引住了,情不自禁流露出向往之情,伴随着老师深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兴趣盎然。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想想“哪些地方令你感受到了小石潭的清幽与美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令他们在美的情境中唤起愉悦的感觉,促使他们在朗读中产生积极参与的心理,激发他们启动个性思维,积极的去探索。
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找出描写小石潭特点的句子,具体形象的感受到小石潭的清幽与神奇,美丽和醉人。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最能体现小石潭清幽秀丽特点的句子大声朗读出来,并组织学生进行个性评价分析,理解课文美的实质。
3.再现美的情境,表达美的感受。
美,是教育的磁石。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赏读了文章潜在的美,文中秀丽的景象,清幽的环境,及作者内心的难以名状的情感已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融入其中。于是我把握时机,让他们以组为单位,把小石潭的美描画出来,用色彩来传达这幽美的景色。这样,学生们在品读欣赏、合作创画中再现情景,在读说的过程中表达美的感受。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在音、影结合中达到人文情景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再一次在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促进激情朗读,以“辩”为动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许多充满激情的文章,如果只是讲解,把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纳,感受不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读起来必定黯然失色。因此,教师重在激励,引起共鸣唤醒学生心中的激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使之带着这份激情去朗读课文,咀嚼文字。比如在《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中,可让学生分两方进行辩论,针对克隆的利与弊的问题,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展开角逐,进行辩论,在激烈的内驱力的推动下,学生在个性思考中完善知识,在唇枪舌战里懂得道理,在集体的智慧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教师再相机点拨、引读,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与实际的结合与体验中。
三.把握朗读基调,以“情”为纽带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章的内涵,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经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从而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基本基调。例如《散步》一文,是一片清新优美的散文,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又象一只感人肺腑的歌。教读本课时,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我”的孝顺,母亲的明理、妻子的贤惠、儿子的可爱。然后再反复朗读,感受到一家三代人的互敬互爱的亲情,感受到了在明媚春光里的和谐画面,感受到了沐浴在散步片段中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生活小事中得以发扬光大,在情感的相融里,也无疑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教育,对孩子心灵的一次洗礼,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成人以后肩上责任的重大。一节生动的朗读课,会使同学们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使课堂陈给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乐园。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妙处的赏析,自然而然迅速做出直接的感受,这种个性体验的感觉,是老师替代不了的。
“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上,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一时;只有精神的阳光才能照临他们心灵的隐秘之处,才能暖透他们的一生一世。”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不断挖掘情感教育的因素,抓住契机让学生走进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现实世界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寻求与阅读文本相关联的生活领域,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对生活的阅读。 (参考文献《教育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9月20-22日,我参加了省“送培到县”初中语文教师培训。在短短的两天半时间里,我认真聆听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成平、研究员严华银等九位教授、特级教师的专题讲座。我觉得每天都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讲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看看给我们培训的专家教授的阵容,就知道这样的培训对我们普通教师的吸引力有多大。这些人都是我们在各种报刊上经常看到的,可谓是耳熟能详,仰慕已久,但又觉得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这次能与这么多的教育专家零距离接触,真是一大快事!这么多专家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王生福老师——来自教学一线的市学科带头人、省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阅读教学经验拿出来呈现给大家,课堂妙趣横生,语言幽默风趣,指导朗读精彩纷呈,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二、不断学习——人生的主旋律
很钦佩众位教授、老师渊博的学识。其中语文特级老师李凤她的课堂语言的确让我大开眼界。他上课语言生动,声情并茂,重点突出,知识涵养高,古诗句,名人名言随手拈来、旁征博引。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深厚的功底表现出来的就是举重若轻、温文而雅、气质非凡,这是自己一直向往的。自己曾多次下决心要多读书,但总是不能很好地坚持。古人说,“人如三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里很生动地说明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在培训班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来自导师的谆谆教诲,来自同学的倾情相助,汇成了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汇成了一阵阵催人奋进的号角,支持、激励着我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停留。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而又艰难曲折的,而我却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