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高中历史教师应合理整合国内外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学生敏锐的历史分析判断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7-116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唯物史观教育观为出发点,培养历史素养,实现高中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展示人文学科的特色,更要探索综合性和实用性。基于此背景,本文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案例,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学生形成其他历史核心素质的必要和保证。 它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基础的历史观念和方法论。学生在形成历史认知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深入而本质的过程,其中历史观和方法论起着重要的作用。依靠历史唯物主义,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才能达到全面客观的历史观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唯物史观的概念和方法,在其指导下,理解历史,并将其运用到学习活动的实践中。
1.2 史料证实
史料验证是促进历史学科其他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史料,用真实的史料再现历史过程。 历史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 学生只能通过现有的历史资料了解历史。 学生在收集、总结和研究史料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准确、客观的历史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历史资料是重建历史的重要渠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历史资料,去伪存真。
1.3 历史解释
历史阐释是历史学科其他核心素质对学生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理性地分析、判断历史事物。 历史的叙述可以看作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在于历史解释的正确性和深刻性。即使陈述了最基本的史实,也能反映出叙述者的主观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地描述历史,分析历史现象的深层次因果,一步步探究历史真相,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解释,面对历史事物,能够进行全面的思考与客观的辩证。
2 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2.1 核心素养观下教师的转型
首先,新定位的作用:一是改变教师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观念。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教育功能,把历史课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加强学生核心历史素养的培养。二是教师转变自我角色定位,由教师向引导者转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量更多,更新速度更快,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也比以往更加丰富。在此背景下,教师应转变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使他们懂得辨别历史的本质,认识发展的规律。其次,树立正确的核心素养观念。引导和培养学生科学解读历史核心素养是教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前提。总体而言,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总的来说,历史的核心素养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历史阐释、史证、国情。最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历史才能、史学和历史知识。师德是教师的品德。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以身作则。历史是教师书写历史能力的体现。为适应现代高中历史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还需要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课堂上采用微课和翻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拓展教学内容。历史知识是指教师应具备观察和判断历史事件的能力,以此为主要教学依据,阅读大量历史著作,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史料进行教学拓展。,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历史学科核心素质是最重要、最必要的共性素质,它相对稳定、不可或缺,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学习中创造真实、具体、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核心学科素养的实施和发展。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空间和时间有限,难以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有限。我们处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奇心,为未来的课堂教学铺平道路。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融入课堂。
2.3 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历史理解是让学生根据史实,对历史事件进行真实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树立“理解与同情”的思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大胆而自由的想象,认真仔细地验证。这就要求学生真正了解和体验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就必须论证历史事件的成因、后果和影响。例如,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探究秦末迅速灭亡的原因。秦始皇花费巨资修建长城,但长城的建设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例如,在《新航路开辟》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这一历史事件。殖民贸易虽然使被侵略国家损失惨重,但同时,通过殖民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新航线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极大地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形成。
2.4 结合教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国情教育目标选择教材,从中提取与国情相关的教材,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渗透课堂。 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历史的伟大熏陶和民间英雄的崇高道德熏陶下,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积极的民族感情。 抗日战争内容是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 教师应有选择地提取同类知识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的感情和思想的快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强民族感情教育的渗透和影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培养核心素养,结合教材、时事新闻和史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加快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姬晓灿,高怀举.项目化学习视角下的历史教学审思[J].教学与管理,2020(36):115-118.
[2]祝若璇.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20.
[3]岳定权.意义的追寻:教师教材理解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4]周丽威.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價值取向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关键词:新课改;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7-116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唯物史观教育观为出发点,培养历史素养,实现高中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展示人文学科的特色,更要探索综合性和实用性。基于此背景,本文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案例,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学生形成其他历史核心素质的必要和保证。 它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基础的历史观念和方法论。学生在形成历史认知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深入而本质的过程,其中历史观和方法论起着重要的作用。依靠历史唯物主义,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才能达到全面客观的历史观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唯物史观的概念和方法,在其指导下,理解历史,并将其运用到学习活动的实践中。
1.2 史料证实
史料验证是促进历史学科其他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史料,用真实的史料再现历史过程。 历史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 学生只能通过现有的历史资料了解历史。 学生在收集、总结和研究史料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准确、客观的历史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历史资料是重建历史的重要渠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历史资料,去伪存真。
1.3 历史解释
历史阐释是历史学科其他核心素质对学生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理性地分析、判断历史事物。 历史的叙述可以看作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在于历史解释的正确性和深刻性。即使陈述了最基本的史实,也能反映出叙述者的主观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地描述历史,分析历史现象的深层次因果,一步步探究历史真相,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解释,面对历史事物,能够进行全面的思考与客观的辩证。
2 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2.1 核心素养观下教师的转型
首先,新定位的作用:一是改变教师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观念。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教育功能,把历史课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加强学生核心历史素养的培养。二是教师转变自我角色定位,由教师向引导者转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量更多,更新速度更快,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也比以往更加丰富。在此背景下,教师应转变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使他们懂得辨别历史的本质,认识发展的规律。其次,树立正确的核心素养观念。引导和培养学生科学解读历史核心素养是教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前提。总体而言,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总的来说,历史的核心素养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历史阐释、史证、国情。最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历史才能、史学和历史知识。师德是教师的品德。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以身作则。历史是教师书写历史能力的体现。为适应现代高中历史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还需要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课堂上采用微课和翻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拓展教学内容。历史知识是指教师应具备观察和判断历史事件的能力,以此为主要教学依据,阅读大量历史著作,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史料进行教学拓展。,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历史学科核心素质是最重要、最必要的共性素质,它相对稳定、不可或缺,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学习中创造真实、具体、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核心学科素养的实施和发展。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空间和时间有限,难以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有限。我们处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奇心,为未来的课堂教学铺平道路。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融入课堂。
2.3 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历史理解是让学生根据史实,对历史事件进行真实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树立“理解与同情”的思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大胆而自由的想象,认真仔细地验证。这就要求学生真正了解和体验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就必须论证历史事件的成因、后果和影响。例如,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探究秦末迅速灭亡的原因。秦始皇花费巨资修建长城,但长城的建设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例如,在《新航路开辟》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这一历史事件。殖民贸易虽然使被侵略国家损失惨重,但同时,通过殖民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新航线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极大地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形成。
2.4 结合教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国情教育目标选择教材,从中提取与国情相关的教材,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渗透课堂。 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历史的伟大熏陶和民间英雄的崇高道德熏陶下,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积极的民族感情。 抗日战争内容是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 教师应有选择地提取同类知识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的感情和思想的快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强民族感情教育的渗透和影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培养核心素养,结合教材、时事新闻和史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加快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姬晓灿,高怀举.项目化学习视角下的历史教学审思[J].教学与管理,2020(36):115-118.
[2]祝若璇.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20.
[3]岳定权.意义的追寻:教师教材理解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4]周丽威.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價值取向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