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如今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大中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流动人口家庭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批的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而且越来越多的儿童就出生在流入地的城市中。流动儿童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逐渐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本文以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中心幼儿园的20名3~6岁的流动儿童为主要观察对象,采用实证和案例结合的方法,收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探究3~6岁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表现、原因及对策,提出了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应对措施。
  
  一、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在儿童期,家庭作为儿童最早的生活和教育场所, 对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在家庭中的经验广泛地影响到儿童各方面的行为发展与表现。弗洛伊德、阿德勒和埃里克森都认为儿童早期的生物的、情绪的、社会满足的经验与他们一生中出现的顺应不良问题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本研究侧重于外部因素,在较广泛地参阅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案调查实际从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的层面来分析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在研究前,对我园523名幼儿进行了筛查、统计,确定我园70%以上共366名幼儿来自流动人口家庭。我们针对这366名流动人口家庭根的幼儿进行了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家庭的幼儿存在许多问题,问题的主要表现有:过分攻击、破坏纪律、多动、压抑、焦虑、缺乏自信、退缩、害羞、爱发脾气、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不合群、经受不起批评、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逆反心理极强、有破坏行为、言语攻击行为、情绪波动大、无法接受新事物、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言语障碍、注意力不易集中、无法安静、反应迟钝、过度依恋家长等。通过家庭调查表的反馈以及调查问卷的收集,把流动儿童问题进行了归类,结果看图(一):
  


  从图(一)显示,流动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不能与同伴好友相处;其次是情绪波动大和经受不起批评,再者是肢体攻击行为;普遍存在的是胆小、不合群、个性倔强、注意力分散、逆反心理等。经过分析将其大致分为五类:情绪、情感问题表现;社会行为问题表现;心理问题行为表现;发展行为问题表现;学习行为问题表现。
  


  


  在我们进行调查中发现,流动儿童在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已经有这些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流动儿童问题行为造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原因。
  
  二、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解决的对策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涉及方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努力。
  (一)发挥幼儿园优势,为流动儿童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幼儿园是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流动儿童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幼儿园中度过,构建流动儿童教育的新机制,改善常住流动儿童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幼儿园的优势,构建和谐向上的幼儿园教育氛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应深入流动儿童家庭,掌握具体状况
  流动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父母在常住的特殊身份,家庭的教育和亲情功能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成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幼儿园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幼儿教师应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树立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念。流动人口整体文化层次不高,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选择上容易出现迷航现象,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应帮助流动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流动儿童的家庭当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从而掌握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通过开展家访,向流动儿童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知识结构,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水平,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功能。
  2. 创造条件,鼓励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交往
  与常住儿童的正常交往是流动儿童适应常住生活并在常住正常社会化的途径之一,因此老师应鼓励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多交往。对一些社交能力欠缺的流动儿童应训练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有了一定社会交往技能,流动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就会成功,这种成功又会大大鼓励社交能力欠缺的流动儿童,使他们增强自信,并会再次取得交往成功。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帮助流动儿童正常社会化。例如,我们园大班老师组织开展了“同在深圳手拉手”的活动,帮助班上几个社会交往技能相对较差的流动儿童结识更多的伙伴,并和他们成为朋友。其目的就是想通过活动使流动儿童更好的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体会到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3. 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面对新时期常住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幼儿园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很难发挥作用,幼儿园和教师应尽快转变只重学习成绩的教育观念,以“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针对客观情况来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法,给流动儿童以全面的教育呵护。在教育内容上,除了常规一日活动教育外,适当地加强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使流动儿童既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育内容的转变,必然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幼儿园和教师应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用包容的态度善待流动儿童带来的“异域文化”,组织“祖国是个大家庭”“说家乡,话家乡”等活动,利于“大文化观”的形成,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流动儿童在生动活泼、乐于接受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4.重视家园合作
  幼儿园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双方共同关心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应该把爱平等地给予每个孩子,鼓励流动儿童接受更多的教育,这既能减少流动儿童受父母弱势地位不良影响的程度,又能使流动儿童对父母产生积极的反作用,帮助父母摆脱精神贫困。很多流动儿童家长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给他们灌输一些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推荐家长从书籍、杂志、报刊、网络,如《妈妈娃娃》、《学前教育家教版》、有关育儿知识网站等学习科学教育方法。家园合作统一了儿童社会化的两大主要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力量,使家庭和幼儿园既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又能相互取长补短,弥补各自教育的局限性,从而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为家长安排幼儿园开放日、展示日、创建学习型家庭、建立家庭图书馆等形式让家长和幼儿园互相了解,提高教育素质。一方面,走入流动儿童家庭,幼儿园老师可以更好的了解流动儿童的家庭状况和问题,了解流动儿童成长的艰辛;另一方面,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
  (二)突出家庭教育,为流动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庭空间
  本研究在对流动儿童家长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希望孩子将来靠知识来改变命运,但与之极不协调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转变家长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儿童观,是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第一环境的关键。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认为要防治流动儿童产生行为问题,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以强化幼儿正向的行为表现
  我们应该向广大农民工进行积极宣传,时刻提醒他们在务工的同时要更加关爱自己年幼的子女,呼唤他们的亲情意识,提高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使他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抽出精力去关心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抚养,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代,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巨大的压力感往往使他们产生紧张和焦虑,因而对孩子的言行过分敏感,这些都是不利因素。我们的研究提示父母要尽可能亲自抚养孩子,对孩子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保持父母健康的心理状况,这些是预防孩子发生行为问题、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在流动人口家庭中,大部分孩子一般要帮助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甚至生产劳动,如帮父母做饭,守摊点等。针对这些特点,家长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动员子女一方面做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能对父母的职业持正确的看法,明白父母就业过程中的艰辛,强化幼儿正向的行为表现。
  2.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协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行为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利的方法”。实施家教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流动儿童的父母虽然在常住,能够对自己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教育,但一部分农民工作为父母缺乏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表现在,很多流动儿童的家长的家庭教育把重点放在教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改善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是减少深圳市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层面。让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注意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上,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消沉、偏见、妒忌、撒谎、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孩子的可塑性强,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性格,这将是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欣赏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成人、成才。
  3.突出情感教育,协助双薪家庭亲子关系之建立及正常化
  在流动儿童家庭,大多为父母同时工作的双职工家庭。父母务工的工作繁重,与孩子们的沟通、交流十分有限,这些孩子随父母远离家乡距离阻碍了他们与祖辈们以及其他家乡亲人的交往,因而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爱。杜威曾经指出:“如果我们从一个理想的家庭找一个例子,这个家庭父母十分贤明,懂得什么对孩子有益,并能满足其需要,我们就会看到孩子是通过与社会的交往和家庭的组织进行学习的。在交谈中,有些对孩子有兴趣和有价值的东西,即陈述、发问、问题讨论,就这样,儿童在继续不断地学习,儿童陈述他的经验,他的错误就得到纠正。”我们知道,与孩子经常性的交流、沟通是进行行之有效教育的必备方法,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因此,流动儿童教育,必须要突出家庭教育,以弥补亲情、关爱的缺失,努力为流动儿童创造温馨的大家庭氛围。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教育意义。”因而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情感环境,满足孩子成长和教育的需求。
  4.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习惯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这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行为,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已有的调查显示,有的流动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奔波,让爷爷奶奶在此照看几个孩子;有的是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有些家长除忙于生意外,则热衷于一杯酒、一支烟、一副牌,当孩子埋头学习时,父母却只顾看电视、筑方城。这样的环境,怎么能教育出好学上进的孩子呢?作为家长,再忙、再苦再累都不能放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工作情况、思想水平、家庭条件等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创设自己家庭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氛围。
  (三)注重社区作用,为流动儿童构建丰富的园外教育
  在当前的常住中社区有着很多功能,社区完全可以作为常住流动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常住社区在流动儿童教育中应承担起重要的职责。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对于减少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1.增设流动儿童活动场所
  当前,很多常住社区都有居民活动室,可以丰富常住流动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把常住活动室在内容和场地上进行扩充,开辟儿童活动专区,为常住流动儿童提供图书资料、体育活动设施等,为常住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空间,以丰富常住流动儿童的课外活动。许多孩子的性格也可能在这里得到了重塑,从内向、自卑变得开朗、活泼和自信。
  2.尽可能组织一些有利于流动儿童的社会活动
  流动幼儿家庭生活的社区应充分发挥作用,配合幼儿园、单位,加强对社区内流动人口的教育与管理。针对流动幼儿家长进行科学的育儿知识教育和培训,优化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帮助流动幼儿家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保障流动幼儿受教育的权利,使流动幼儿尽快适应常住生活。开展一些有利于常住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给予常住流动儿童生活上的嘘寒问暖和学习上的叮咛指导,使他们在社区中找到心理的慰藉和家庭般的归属感。
  3.关注流动儿童的社区生活教育
  对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流动儿童,社区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对他们开展多种生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开展一些生活技能教育,培养他们生活上自理能力,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回报辛劳的父母。而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常住流动儿童,社区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照顾他们,切实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同时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帮助他们培养生活的信心、重拾面对困难的勇气。流动儿童家长来到常住也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尽管他们承受了多方面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但他们总是尽力在常住环境下顽强的求取生存和发展,他们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们应把这种经验和经历告诉孩子,并鼓励孩子,使他们主动适应常住生活。
  (四)强化社会职能,为流动儿童构建综合的教育体系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城,它的发展离不开流动人口的参与和支持,同时流动儿童更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关心、关爱,为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快流动儿童的常住适应进程。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才能更好地解决流动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为流动儿童的教育构建起有效的综合性教育体系。
  1.企业雇主方面
  应本着以人为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增强换位思考的意识,充分尊重广大农民工的各项权力,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理解和关心农民工家中的流动儿童问题,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务工人员能够更好地教育照顾自己的子女。还应尽量创造条件,每年都给务工人员一定的假期,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的子女在一起,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
  2.充分发挥妇联、共青团的作用
  广大妇联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群体,在流动儿童教育中也大有可为。可以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和人员的专业优势,开展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常住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活动,了解真实状况,向本级或上级的人民政府或相应的党组织建言献策,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3.动员扶贫等慈善机构力量
  一些扶贫、慈善机构等非政府组织,也应该认识到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给常住生活困难的流动儿童家庭以更多的援助,帮助它们改善经济状况,减轻家庭负担,以使监护人有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和关爱自己的流动儿童的生活起居和学习。
  4.调动学者和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学者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多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鼓励他们深入到实际,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以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青年志愿者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又有浓厚的热情,他们乐于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引导他们到民工密集的社区去服务、去支教,以改进常住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
  
  三、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手段
  
  流动人口家庭中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情绪波动大、不合群、肢体攻击性行为、个性倔强这几方面,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流动人口家庭中的家长素质、文化、家庭教育方式、科学教子方法、亲子沟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我们在研究课题的时候,主要是针对此类家庭的问题从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学习氛围、亲子关系、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子方法入手,通过对流动人口儿童的研究,以解决流动人口家庭中的问题学生的核心问题为关键,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并根据孩子的核心问题寻求最佳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在对此类家庭的指导中取得了有效的、具有实际性操作性的方法,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并在研究中肯定,流动人口家庭中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在幼儿园、妇联、社区等多方力量的介入、指导后是可以防止的,存在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在对流动人口的研究过程中,对于一个孩子身上出现的多种问题,带给我们的是更沉重的思考。为此,我们根据流动人口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对全园的流动人口幼儿进行了一次广泛性的调查。我园流动人口幼儿占全园幼儿总人数的70%以上,非流动人口幼儿占30%左右,并且流动人口家庭中的问题明显比非流动人口家庭中的问题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以同一类问题为引,在非流动儿童中选出52名幼儿与52名流动儿童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果:
  


  在得出结果后,我们分别对小、中、大班的流动人口家庭进行了一次摸底,发现越小的孩子存在的问题越多,主要原因是:小班的幼儿刚开始进入幼儿园的教育,身上还带着许多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比较大;而大班的孩子存在的问题相对少很多,因为孩子和家长在经过幼儿园三年来的教育和引导,逐步地在改善家庭教育氛围和优化学习、教育的方式,所以问题会少很多。从小班和大班幼儿的对比情况来看,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家长优化家庭教育方式还是比较有效果的。那么,流动儿童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性格孤僻、不善于沟通、情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不合群、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但由于年龄阶段不同,孩子存在的问题也是有差异的,小班的孩子主要是行为习惯养成问题,中班的孩子主要是与人交往的问题,大班孩子主要是学习行为问题。在个案指导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出现的问题,总结出一些比较朴实、适合家长进行教育指导的方法:
  


  


  人口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流动人口家庭中的问题是社会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教育在发达城市的反映,也是社会进步中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我们要通过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妇联部门、法律部门等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把流动人口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提上教育议程,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把课题的研究成果向家庭、社会推广,把孩子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的状态下。
  总之,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涉及方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努力。
  我们期待着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通过政策上的逐步改进和完善、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千千万万的流动儿童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快快乐乐地学习,享受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带给他们的一切文化成果,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是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关注、关心、关爱流动儿童,就是尽量考虑到流动儿童特殊的生长背景,让流动的经历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加油站,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中心幼儿园)
其他文献
Ⅰ、《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的编制思路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的实际需要。我国自“文革”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积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已经到了必须并可能规范化的时候。编制供基层家庭教育指导单位使用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已经成为广大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的迫切愿望。由于对6-18岁学龄儿童来说,年龄愈小家庭教育的影响愈大,《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期刊
家庭学校教育(Home schooling)又被称为家庭学校运动、在家教育,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的教育形态。具体而言,家庭学校教育是指学龄儿童不在公立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是以家庭为基础与地点(home-based education),在家长的安排下,由符合条件的专门人员,通过家庭的管理与实施而接受“系统”的初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包括传递系统知识、发展能力、培
期刊
[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还是靠农民。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如果新时代农民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引导和教育农民实现本身的现代化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现代化 新时代农民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是农村的
期刊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关注的是资源减量、循环及再利用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的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生态设计与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
期刊
几年来,辽宁省瓦房店市整体构建家长学校工作,科学安排家庭教育内容,创新认识,创新实践,注重实效,常抓不懈。做到了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为主线,以感恩教育为重点,使家庭教育更加体现时代感,贴近家长,贴近学生,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家长科学地教育子女,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取得了教育最佳效果,并形成了具有瓦房店市自身地域特色的家庭教育新格局。    一、贯穿“一条主线”    我
期刊
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谈婚论嫁的黄金期,“80后”年轻父母也应运而生。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与终身老师,年轻的“80后”父母在实现“小皇帝”与现代父母的角色转换中会遇到怎样的困惑与难题呢?他们将以怎样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去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在“421”中国式家庭日益增多的现代社会,提高“80后”年轻父母的育子素养已成为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母亲素养工程”的深入实施,我
期刊
小城镇建设是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项大战略,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成效显著,但各地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建设规划滞后。有些地方小城镇发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规划,但有些地方两个或多个相邻的镇已经联在了一
期刊
一、国内外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一般而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总体偏低 ,母亲的参与比较多,对孩子的管教也较为细致。而父亲在家庭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责任较多,这就使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参与越来越少,在家庭教育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弱。香港民主协进会曾访问过600 多位父亲及其子女,结果发现,有六成父亲表示由于自己工作时间太长,与子女沟通不足,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大部分父亲对自己的评分为不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房地产行业一直备受关注。其健康发展与否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当前该行业总体来说,小开发商居多、市场分额小、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对该行业将来何去何从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核心竞争力 和谐社会     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内容的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评价指标,房地产行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而房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土地问题已经非常严峻。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主要考察了国土资源的问题,足见其重要性。从分析我国土地问题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呼吁大家珍惜土地,坚持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土地问题 深层次原因 科学发展观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部分引用了河北省一个关于土地使用案例,主要考察了国土资源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土地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