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15种人类支原体中有7种更常见于泌尿生殖道。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发展证明了生殖支原体更常居于泌尿生殖道,可能是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致病原因;而发酵支原体则与呼吸道疾病关系更密切;支原体在艾滋病发病机理中起作用,这一观点仍有争论,据称新近发现的穿通支原体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及Kaposi肉瘤关系密切。文中主要就生殖道支原体的有关问题作了介绍。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5种人类支原体中有7种更常见于泌尿生殖道。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发展证明了生殖支原体更常居于泌尿生殖道,可能是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致病原因;而发酵支原体则与呼吸道疾病关系更密切;支原体在艾滋病发病机理中起作用,这一观点仍有争论,据称新近发现的穿通支原体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及Kaposi肉瘤关系密切。文中主要就生殖道支原体的有关问题作了介绍。
其他文献
波氏假霉样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和腐物上,并已成为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之一。它可侵犯人体多种器官而引起假霉样真菌病,甚至可引起致死性的播散感染。鉴于波氏假霉样真菌在医学上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现就波氏假霉样真菌的真菌学特点及假霉样真菌病的临床特点作一综述。
作者报道了前苏联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俄罗斯地区近几年中梅毒和淋病大幅度增加,这与其它欧洲地区这些疾病发病率下降是相反的。这些地区诊断梅毒主要依靠临床,几乎不作血清学检测;淋病的诊断大多靠直接显微镜检查,很少作培养。在1984年以来,这些地区梅毒的报告发病率呈稳步下降趋势。但从1990年起,发病率开始增加。
角朊细胞从基底层向表层分比的过程中伴随有细胞粘合性连接和细胞粘附分子的改变。基底细胞通过半桥粒、灶性接触及其粘附分子――整合素α6β4、α3β1、α2β1、α5β1与基底膜相连。基底细胞的侧面和顶面育幼稚的细胞间型粘合连接和桥粒结构。后者在棘层逐步成熟,进入粒层和角化层退化。中介细胞间型粘合连接和桥粒的细胞粘附分子主要为E-钙粘素,P-钙粘素和桥糖蛋白。角朊细胞分化过程中粘耐性改变育蛋白水解酶和糖
有些病毒感染,可造成麻疹样发疹。皮疹表现多不典型,单从临床角度,很难得出确切诊断。明确诊断尚需实验室检查。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的组织培养,对病毒抗原或抗体的检查以及病毒DNA检测等。本文综述了数个有麻疹样发疹病毒的实验室检测试验。
已有初步试验表明口服己酮可可碱(PF)治疗顽固性复发性阿弗他口腔炎(RAS)能达到完全痊愈并长期缓解的效果。该文报道应用PF治疗6例顽固性RAS患者的结果。6例患者中,4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22~34岁,病期2~11年(平均7年)。
用阿糖胞苷(ara-C)治疗3例难治性皮肤狼疮(CL),3例患者均为女性,对泼尼松、阿的平、硫唑嘌呤、羟基氯喹等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ara-C治疗前均无明显血液学异常和肾功能损害。
系统性硬皮病(SSc)血清中两个主要的抗核抗体(ANA)是抗着丝粒抗体和抗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抗体,另外也已检出抗U1RNP,抗PM-Scl,抗Ku,抗ThRNP,抗U3RNP和抗RNA多聚酶Ⅰ、Ⅱ和Ⅲ(RNAP)抗体。为了探索ANA分布的种族差异,作者研究比较了日本人,北美白人和北美黑人三个不同种族的SSc患者所有相关的ANA的频率。
在无毛小鼠模型中早晨用皮质类固醇(CS),下午用全反式维甲酸(RA)已证实可预防由CS引起的皮肤萎缩。作者用组织化学方法分析了CS和RA对氨基葡聚糖的影响,用生化和免疫化学技术检测了RA对由CS引起的胶原、氨基葡聚糖和纤维蛋白连接素改变的预防作用。20只白化Skh-无毛-1小鼠,6~8周龄,分为三组,每日2次局部用药,每周5天共3周。
细胞凋亡是单个细胞的死亡,并受基因调控,需依赖线粒体产生的能量,伴有蛋白质合成,最终通过细胞内核酸内切酶的作用,导致DNA片段形成的一个主动细胞死亡过程。不论从形态学、发生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等方面均不同于细胞坏死。该文就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调控机理、生物学意义及在皮肤病发病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硬皮病呈谱性表现。为了对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许多作者对此病的分类诊断作了长期细致地研究。目前对局限性硬皮病分类较肯定,而对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亚型分类主要是根据皮损的范围、部位和皮损程度等因素,采用二类法或三类法。还有的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半定量皮损计分法。近来对血清型和临床表现之间关系的观察,也有一些进展。这些亚型分类诊断有助于研究硬皮病的发病原因及机理、疾病转归与过程、治疗方法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