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应试作文与日常作文的桥梁

来源 :开心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ook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语文学习中占半壁江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始终难以突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作文缺乏自主意识,应循守旧,与平时的生活,日常的训练相脱节,因此,作文教学应与日常作文相结合,从亲身体验中截取素材,使应试作文更加贴近生活,更具现实性。
  【关键词】应试作文 日常作文 素材积累 个性展现 提炼升华
  一、 应试作文与日常作文的异同
  1.相同之处
  从内容上看,应试作文与日常作文有共同之处,它们的写作主体都是同一个人,而文章是生活的反映,写作主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积累的素材都是同样的,
  从目的上看,新课程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应试作文与日常作文都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各自特点
  形式不同,日常作文没有题目规定,不追求数字,只要有所见闻,有所感悟,都可以笔之于文,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有时间就多些,没有时间就少写,不拘一格,没有压力。应试作文规定了题目,只能按照题纲要求习作,有了硬性的写作趋向,写作意图,甚至是文字字数,整体来看,应试作文比之于自由的日常作文多了些严谨。
  二、 日常作文如何为应试作文服务
  1. 素材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从习作中便能很好的体现,这就要求学生在习作之时,就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而这一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
  日常作文以写句,写段,写篇章;以生活札记、课内延伸,课外拓展的形式出现,并取材于生活。学生一开始动笔,就是在记录生活,在为写作积累素材,其自由灵活,不受拘束的形式更为学生所接受,学生能解除顾虑,畅所欲言,随着学生生活的进展,日常作文的积累会不断加深扩展,譬如同一文题,不同年段的学生,写成的习作效果就会截然不同。这源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生活的积累不同,日常作文的训练不在同一层次。
  不间断的日常作文的学习,给应试作文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写作素材,由于平日积累的材料多了,动笔也就方便了,遇到应试作文时便能驾轻就熟,手到擒来了。
  2. 技巧锻炼
  “打仗要练武,演戏要练功,写好文章就要练笔”。如今的作文参考资料是铺天盖地,但看千篇,读万篇,不如自己写一篇,动笔了才会发现自身写作的不足之处。
  有人说,一支笔拿起来很重,写不快,写不好,写出来的不是流水账,就是跑题,离题,那是自然,写得越少,越是写不快,经常练笔,笔自然就会轻松起来。日常作文是有感而发,写眼之所见,心之所想,其篇幅短小,但形式多样,在不断地书写锻炼中,打开了思路,活跃了思想,解决了定题,选材,组材的难题,不仅有效弥补了写作中的不足,还锻炼了写作的技巧。
  3.个性展现
  写作取材于生活,当学生接触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时,必然会有许多看法,复杂的社会现象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思想,继而反映到他们的作文中来。不论在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不论是读一本书、还是看到一个社会现象,总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但是要分析问题,提出看法,表明态度,就涉及到每个人的生活坏境,成长经历,和智力水平。所以对于同一文题,各人因积累的素材不同,认识水平不同,思维和能力不同,写出的文章内容也会不同。
  三、 应试作文如何贴近生活
  1.从题干解析入手
  应试作文基本上就是命题作文,学生一接触到题目后的第一步就是正确理解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第二步是围绕题目立意、选材。第三步才是组合文字,材料进行写作。
  要使应试作文具有生活气息,审题和选材很重要。例《从身边小事做起》这一命题的着重点在于“身边”、“小事”。“身边”要求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或是看到的,听到的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小事”要求写小,写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命题作文,要求根据题目作文,那么从审题中就能反映出学生思考是否周密,是否会偏题,离题。
  同样以《从身边小事做起》来选材,亲身经历的事件应放在首位,那些帮老奶奶过马路,扶盲人伯伯过红绿灯,拣到钱包冒雨找失主等等老掉牙的写作素材可以弃之不用,虽不排除学生经历过此类事件,但是文章再精彩看起来仍然是假太空,高调子到处喊,高帽子到处戴。
  2.从提炼升华入手
  写文章应该立足基本,面向生活,深入心灵,立足基本是应该进行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面向生活是写作应该来源于生活,反映于生活;深入心灵是指习作能使学生把写作与自己的思想,情感,道德相互联接,相互渗透。
  叶圣陶先生在1958年5月5日当时发刊的《教师报》提到“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为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这句话说的很好,目前大多数孩子学生阶段写东西,写作文是为将来应用文打基础。处理好日常写作练习和命题作文之间的关系,以日常习作为基础,以命题练习为舞台,反复提高自己,就能打好基础,拿好分数,最终走好人生路。
其他文献
《高中英语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要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要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
期刊
作文一直是令师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了长期困扰我校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来谈一下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
期刊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内涵丰富,含有直觉思维、分析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任务。面对新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因此,培养学
期刊
【摘 要】公共事业管理可以说是如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载体,直接影响着社会各种公共利益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顺应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而如今社会不同,已发生了很多转变,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公共,就需要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尽快做出及时调整,做出创新改革。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体制 改革  如今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与为计划经济社会体系建立的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如今国
期刊
【摘 要】伴随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新兴领域公共事业管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以促进其 逐步成熟。而其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相关问题的探讨研究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本文根据个人浅薄简介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相关问题做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主体 探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新学科,发展至今也有将近十年时间,有发展迅速的时期,但纵观这十年总体发展而言,发现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
期刊
【摘 要】在初中社会学科不被重视的现状下,教材内容又缺乏新意,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社会课堂闪亮起来。而要使社会课堂更精彩,个人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教师要能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要能正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教师能逻辑分明语言生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劣势为优势。  【关键词】乐教 乐学 变劣势为优势 严密的逻辑  初中阶段的学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
期刊
【摘 要】通过列举电工学中的对立概念,分析其相反的、阴阳的关系,理解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牢固掌握电工学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电工学 相反的 阴阳的 对立概念  电工学是职业院校电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相关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知识的应用就显得很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实践能力的知识复合型人才,让学生掌握更多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学生要学好语文,除了靠他自身主动学习外,任何人都帮不了,作为语文教师,能做的也只能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搞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设法为他们创设展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好心情,从而使学生不厌恶语文学习。让语文教学课堂“活”起来。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
期刊
【摘 要】寓教学于游戏中是小学教学的一大亮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知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喜爱游戏这一重大特色。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化解为具体的活动,变抽象为具体。  【关键词】民主 愉悦 游戏 好奇 情境 竞争 苦乐 多元  一 、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双方之间共同形成了教育
期刊
当前,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许多学校展开并成为发展趋势。然而,作为即将成为小学生的幼儿,其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受到一些有关人士应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  社会对幼儿健康的理解,往往偏重于身体好、吃得好、睡得好等生理健康方面的单一要素,而忽略了幼儿心理健康这一重要方面。实际上,幼儿与成人一样,心理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幼儿时期若不能维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