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很重情义,而且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个老太太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一、纯朴本分的刘姥姥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命运多舛,生活维艰。早年丧夫,是“久经世故的老寡妇”,更为不幸的是她“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她老实本分,勤劳善良,安分守己,厚道仁慈。正如她自己所云:“咱们村庄人家儿,哪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
二、机敏聪明的刘姥姥
刘姥姥人生经历丰富,机敏聪明且世故圆滑,再则又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能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山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比如刘姥姥第一次进入大观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想见“金陵王家二小姐”,现在荣国府二老爷贾政的夫人--王夫人。可是这谈何容易啊?但是刘姥姥自有妙计。她采用的是迂回战术。她先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周大爷不在,自然找周瑞家的——周大娘,见到周大娘之后,又尽捡好听的说:“原来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嫂子特致意罢了”。她想方设法拐弯抹角讲明来意。刘姥姥并不是想真正求见她,本是无心插柳,谁知确是柳成荫,并且这“柳”却真荫护了她,她尽管没见着王夫人,却见着了王夫人的“代管家”--凤哥儿,真是幸运之至,出乎意料。于是伺机索求报答,这正是与人方便,于己方便,互利双赢。
三、见义勇为的刘姥姥
刘姥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家已衰落之至,整个府内冷清凄凉。当日红极一时、不可一世的王熙凤,现在已经“骨瘦如柴,神情恍惚,”短短几年的时间,当年权势炙手可热,富贵辉煌无比的荣国府就这样“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了。按照一般人的眼光看来,贾府已经衰落,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再也不会成为刘姥姥的靠山了。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刘姥姥没有这样做,虽然贾府不行了,但是她没有忘恩负义。当巧姐身处险境时,她马上伸出援助之手,终于帮助巧姐渡过了难关。
四、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意义
(一)作家通过刘姥姥在荣国府的所见所闻所感, 刘姥姥的口说出了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反映了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带来了些新鲜瓜菜。照刘姥姥的话说:你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吃个野菜儿,也算我们的穷心。”当刘姥姥知道姑娘们吃一顿螃蟹就要用去二十多两银子时,说:“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刘姥姥醉倒在怡红院,而且是扎手舞脚的,仰卧在贾宝玉的床上,因此“袭人这一惊不小”,刘姥姥更吓的不敢做声了。一则是为了突出刘姥姥的性格,她为了逢迎贾母和凤姐,就尽情的喝酒,甚至喝得太过量了,以此来突出她的扭曲了的心理状态;二则是为了让刘姥姥体验一下“天宫里似的”生活,以使她自己平常的生活与这种暂时的享受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不露声色地描写了剥削阶级的奢华腐化的生活,反映出封建社会阶级对立。
(二)刘姥姥形象会让读者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无比憎恨之情。比如那心甘情愿被人愚弄故意做出怪相的地位低下的刘姥姥,她的目的是想讨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人的欢心,以便打打秋丰,讨几个施舍的银钱回去勉强过那艰难的日子。与贾母等人一起吃饭那一回,刘姥姥在乡下何曾用过那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因此她说”这个叉把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她不仅说自己”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而且”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一副怪相,不由人不发笑。刘姥姥的讲话,在引人发笑的背后,也隐含着酸辛和悲苦。读者合下书来一想,就会对刘姥姥产生同情之心,而对凤姐等人的恶作剧产生厌恶之情。
(三)作家塑造刘姥姥这个人物,在客观上起到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人的作用,这就是刘姥姥这个形象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刘姥姥这个人物,第一次进荣国府时,正值贾府鼎盛时期,她只会见凤姐一个人,已经初步感受到贾府的繁华奢侈生活。第二次进贾府,刘姥姥在贾府一连住了好几天,贾母亲自带她游了大观园,开了眼界,见了天宫似的房子,”两宴大观园“,”三宣牙牌令“,”醉卧怡红院“,这是刘姥姥亲自目睹的贾府的繁荣景象,以及刘姥姥所得的贾母的恩宠。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来,却是贾府衰败没落之时,这时贾母死了,王熙凤危在旦夕,王熙凤还将巧姐托付了她。在王熙凤死后,刘姥姥最后一次来到贾府,此时刘姥姥不仅不能打到什么秋丰,相反的还要为巧姐的命运操劳,此时的刘姥姥竟成了巧姐的恩人了。在作者的笔下,刘姥姥成为一个亲自目睹贾府由盛转衰的见证人,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四)刘姥姥表面是个喜剧人物,其实她更应是一个悲剧形象,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农民的共同悲剧。
刘姥姥就是一个直爽坦诚善良的人,她不会做作和不懂装懂,更不会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些达官贵族帝王将相之流如此虚伪。刘姥姥身上体现出的是整个中国农民过去现在所具有的民族共同特征,他们为了微薄贫贱的生活,不能轰轰烈烈的张扬的生活,更不敢大胆的去爱去恨,只能委曲求全,巴结逢迎,忍辱负重,但又不甘于命运,力图改变悲苦的境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农民共有的社会心态和文化情感。生活在农村的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的自卑与自负的心理地纠结在一个人身上,让她困惑又不愿屈服。刘姥姥是一个悲剧角色,而且她的悲剧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封建儒家文化思想教育下的中国国民,特别是农民身上的共同悲剧。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的苦难,背负着沉重总的思想包袱,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我们的农民已经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特别是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农民的心中仍有许多封建文化的厚重积淀剥蚀不去。比如封建迷信思想,封建婚姻观念,等级观念等,。在农民的内心深处,依然流淌着这样一种自卑观念奴性作风和习气,还没有彻底摒弃封建思想的流毒。所以说,这不单单是刘姥姥的个人悲剧,更是中国农民的悲剧。今天看来,刘姥姥的形象并没有过时,依然熠熠生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令我们沉思,令我们警醒。
一、纯朴本分的刘姥姥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命运多舛,生活维艰。早年丧夫,是“久经世故的老寡妇”,更为不幸的是她“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她老实本分,勤劳善良,安分守己,厚道仁慈。正如她自己所云:“咱们村庄人家儿,哪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
二、机敏聪明的刘姥姥
刘姥姥人生经历丰富,机敏聪明且世故圆滑,再则又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能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山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比如刘姥姥第一次进入大观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想见“金陵王家二小姐”,现在荣国府二老爷贾政的夫人--王夫人。可是这谈何容易啊?但是刘姥姥自有妙计。她采用的是迂回战术。她先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周大爷不在,自然找周瑞家的——周大娘,见到周大娘之后,又尽捡好听的说:“原来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嫂子特致意罢了”。她想方设法拐弯抹角讲明来意。刘姥姥并不是想真正求见她,本是无心插柳,谁知确是柳成荫,并且这“柳”却真荫护了她,她尽管没见着王夫人,却见着了王夫人的“代管家”--凤哥儿,真是幸运之至,出乎意料。于是伺机索求报答,这正是与人方便,于己方便,互利双赢。
三、见义勇为的刘姥姥
刘姥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家已衰落之至,整个府内冷清凄凉。当日红极一时、不可一世的王熙凤,现在已经“骨瘦如柴,神情恍惚,”短短几年的时间,当年权势炙手可热,富贵辉煌无比的荣国府就这样“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了。按照一般人的眼光看来,贾府已经衰落,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再也不会成为刘姥姥的靠山了。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刘姥姥没有这样做,虽然贾府不行了,但是她没有忘恩负义。当巧姐身处险境时,她马上伸出援助之手,终于帮助巧姐渡过了难关。
四、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意义
(一)作家通过刘姥姥在荣国府的所见所闻所感, 刘姥姥的口说出了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反映了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带来了些新鲜瓜菜。照刘姥姥的话说:你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吃个野菜儿,也算我们的穷心。”当刘姥姥知道姑娘们吃一顿螃蟹就要用去二十多两银子时,说:“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刘姥姥醉倒在怡红院,而且是扎手舞脚的,仰卧在贾宝玉的床上,因此“袭人这一惊不小”,刘姥姥更吓的不敢做声了。一则是为了突出刘姥姥的性格,她为了逢迎贾母和凤姐,就尽情的喝酒,甚至喝得太过量了,以此来突出她的扭曲了的心理状态;二则是为了让刘姥姥体验一下“天宫里似的”生活,以使她自己平常的生活与这种暂时的享受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不露声色地描写了剥削阶级的奢华腐化的生活,反映出封建社会阶级对立。
(二)刘姥姥形象会让读者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无比憎恨之情。比如那心甘情愿被人愚弄故意做出怪相的地位低下的刘姥姥,她的目的是想讨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人的欢心,以便打打秋丰,讨几个施舍的银钱回去勉强过那艰难的日子。与贾母等人一起吃饭那一回,刘姥姥在乡下何曾用过那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因此她说”这个叉把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她不仅说自己”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而且”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一副怪相,不由人不发笑。刘姥姥的讲话,在引人发笑的背后,也隐含着酸辛和悲苦。读者合下书来一想,就会对刘姥姥产生同情之心,而对凤姐等人的恶作剧产生厌恶之情。
(三)作家塑造刘姥姥这个人物,在客观上起到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人的作用,这就是刘姥姥这个形象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刘姥姥这个人物,第一次进荣国府时,正值贾府鼎盛时期,她只会见凤姐一个人,已经初步感受到贾府的繁华奢侈生活。第二次进贾府,刘姥姥在贾府一连住了好几天,贾母亲自带她游了大观园,开了眼界,见了天宫似的房子,”两宴大观园“,”三宣牙牌令“,”醉卧怡红院“,这是刘姥姥亲自目睹的贾府的繁荣景象,以及刘姥姥所得的贾母的恩宠。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来,却是贾府衰败没落之时,这时贾母死了,王熙凤危在旦夕,王熙凤还将巧姐托付了她。在王熙凤死后,刘姥姥最后一次来到贾府,此时刘姥姥不仅不能打到什么秋丰,相反的还要为巧姐的命运操劳,此时的刘姥姥竟成了巧姐的恩人了。在作者的笔下,刘姥姥成为一个亲自目睹贾府由盛转衰的见证人,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四)刘姥姥表面是个喜剧人物,其实她更应是一个悲剧形象,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农民的共同悲剧。
刘姥姥就是一个直爽坦诚善良的人,她不会做作和不懂装懂,更不会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些达官贵族帝王将相之流如此虚伪。刘姥姥身上体现出的是整个中国农民过去现在所具有的民族共同特征,他们为了微薄贫贱的生活,不能轰轰烈烈的张扬的生活,更不敢大胆的去爱去恨,只能委曲求全,巴结逢迎,忍辱负重,但又不甘于命运,力图改变悲苦的境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农民共有的社会心态和文化情感。生活在农村的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的自卑与自负的心理地纠结在一个人身上,让她困惑又不愿屈服。刘姥姥是一个悲剧角色,而且她的悲剧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封建儒家文化思想教育下的中国国民,特别是农民身上的共同悲剧。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的苦难,背负着沉重总的思想包袱,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我们的农民已经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特别是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农民的心中仍有许多封建文化的厚重积淀剥蚀不去。比如封建迷信思想,封建婚姻观念,等级观念等,。在农民的内心深处,依然流淌着这样一种自卑观念奴性作风和习气,还没有彻底摒弃封建思想的流毒。所以说,这不单单是刘姥姥的个人悲剧,更是中国农民的悲剧。今天看来,刘姥姥的形象并没有过时,依然熠熠生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令我们沉思,令我们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