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北部地区散居儿童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pkqp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广州市北部地区散居儿童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于2017年5-7月对广州市北部地区散居儿童手足口病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共调查462名散居儿童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和485名同期散居的健康儿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中有其他托幼机构儿童(0R=2.621,95%CI:1.829~3.755),发病前2周内接触过手足口病病例(OR =29.285,95% CI:11.421~75.092)、接触过疱疹性咽峡炎病例(OR=8.223,95%CI:3.275~20.647)、玩过公共场所游乐设施(OR=2.488,95%CI:1.821~3.399)、进行过输液(OR=4.216,95%CI:1.510~11.770)、去过医院急诊科(OR=4.203 95%CI:2.003~8.816)是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病例居住类型为城区(OR=0.369,95%CI:0.027~0.502),户口类型为常住人口(OR=0.022,95%CI:0.003~0.167),发病前2周内接触过流感病例(OR=8.657,95%CI:0.364~0.817)则是手足口病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接触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病例、使用公共场所娱乐设施、至医院急诊科和输液等行为是散居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做好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病例发病后居家隔离、公共场所共用设施和医疗机构公用场所清洁消毒、以及乡镇和流动人口的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教工作是预防散居儿童手足口病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T细胞改变和HPV感染分型情况.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集台州市肿瘤医院门诊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124例,痊愈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3个月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临床结核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6例进行T-SPOT.TB检测的样本为基数,对其中部分患者相应样本同时进行痰涂片、结核分枝杆菌
目的探讨QC活动在减少躁动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小组,按照PDCA循环法,对躁动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进行现状调查,分析躁动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原因,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措施,组织实施,实施6个月后对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并规范躁动患者约束的方法。结果躁动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发生率由活动前66.7%下降到活动后的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开展QC活动
目的 通过颈外静脉注入自体血凝块并应用氨甲环酸建立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TE)相关肺血管重构动物模型,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在PTE相关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PTE组及假手术组(Sham组).PTE组用注入血栓及抑制纤溶方法 制作PTE模型.Sham组用生理盐水代替血栓及抗纤溶药物.每组分别于制模后1、3、7、14 d各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术中心理护理,比较两组产妇
目的 观察新型ATP敏感性钾(KAPT)开放剂埃他卡林(IPT)对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3~4级人肺小动脉,按照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用内皮素1(ET-1)诱导细胞增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RT-PCR)技术检测TGF-β1和PCNA目的 mRNA表达变化.结果 ET
文章根据神朔铁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了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全面发展.
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最有利的平台,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建立具有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的必然变革.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体现出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是一个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
目的观察“四查八对制度在预防临床护理差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临床护理操作中执行“四查八对制度,即在原“三查七对的基础上增加一查一对,即增加患者或家属参与查;增加药物质量和有效期的核对。观察实施“四查八对制度前后护理差错发生率、纠错率。结果执行“四查八对制度后护理差错发生率由0.23%下降至0.13%,(χ2=7.89),给药质量和有效期相关事件由10.3%下降至0,给药差错发生率由0.12%下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