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与承诺疗法在单纯性高考焦虑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zn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是人生的分水岭,对于学生本人、其家庭以及一般社会群体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考焦虑是高中学生必然要面对的心理危机。接纳与承诺疗法,在心理咨询中能帮助面对这一情绪困扰的学生走出心理固定模式,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从心底拥有自信,获得掌控感,平稳度过这一危机。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来访学生最终从本三的成绩考出了本一的成绩,实现了个人目标和价值。
  关键词:高考焦虑;接纳与承诺疗法;亲子关系;情绪困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3-0032-04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源于斯金纳的行为分析(Behavior Analysis)与海耶斯的框架关系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RFT),它的根本应用技术是“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ACT技术的目标是:让个体的生活更充满生机,协助他去追求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即使负面的想法与感受涌现。
  本次案例是几年前的一个真实案例,来访者的姓名采取化名。我运用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帮助一名高三学生战胜自己的考试焦虑,参加高考,从本三的成绩考出了本一的成绩。本着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工作守则中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的原则,本案例已经隐去来访者的个人隐私信息,仅限于学术交流,遵守保密原则。
  一、个案基本情况与咨询技术的选用
  (一)个案基本情况
  高考倒计时40天的一个晚上,一名学生小美(化名)预约来心理咨询,她是高三应届学生。小美一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你帮帮我,你是我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当时我倍感压力,因为距离高考太近了,我能够帮助她达到什么程度呢?心理咨询并不是一两次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但这个条件对于当时我们两个人来说,都非常有限。我深深呼吸一下,尽量平静地请她坐在咨询椅上,说:“可以详细说说你的情况吗?”
  小美平静了一下,仍然用比较快的语速,说明了她的情况。她是一个从初中就学习非常优秀的孩子,当时中考前,所有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以她的成绩,哪怕发挥不好也可以考上重点高中。出乎意料的是,中考她没考好,距离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一段距离,所有人都不敢相信,她自己更是一头雾水。后来,高中的前两年,她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当前的学习,马上又跻身成绩优秀的一批学生中间。高三开始,噩梦仿佛再次降临了。从上高三,所有的考试,不管大考还是小练习,只要能称之为考试的情况,她没有一次能够表现出真实的实力,甚至一模也失利。一模之后更是越考越差,到来咨询室前一次考试,原本拥有本一实力的她,只能徘徊在本三线上。每一次成绩公布,她都会崩溃大哭,她自己描述:“那些错题,我全部都会,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出那样的错误,非常莫名其妙。”家长说她太焦虑了,告诉她:“不要焦虑,就当高考是一场小考试。”老师安慰她:“没关系,不要紧张。”但是,仍然没有任何作用,她依旧没办法不焦虑。尝试过几乎所有办法后,就像她说的,心理咨询已经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
  听她讲述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临危受命”的压力感,还有很强烈的时间紧迫感。
  (二)遵循咨询伦理要求,口头说明知情同意内容
  了解了小美的情况,我表示了对她现状的担忧以及对她现在面临困境的理解,同时共情她此时的焦虑、恐慌和害怕的情绪。询问了一些她对于心理咨询的了解以及期待后,我口头告知小美心理咨询的知情同意内容,说明保密与保密例外的情况,向小美澄清心理咨询的目的、原则以及工作方式等。同时也说明,心理咨询只解决心理面临的危机,对于成绩的提高与否,不能够做出保证。小美显得有些失落,但也接受了并表示能够理解。这个时候,她的语速开始变缓,不像讲述问题的时候那么激动了,也渐渐平复了情绪。
  (三)确定咨询目标
  充分了解小美的情况是心理咨询的前提,而通过了解,我也松了一口气。小美的情况并没有太糟糕,还是比较单纯的心理问题,我的压力稍稍有点缓解了,但是仍然高悬着一颗心。我们共同商议了心理咨询的目标:缓解焦虑情绪。运用赋值的方法(0~100)标注小美在考试情境下的焦虑,她表示能够感受到的焦虑程度在85分,很多時候达到90分以上。最初,小美希望高考前可以把分数降低到0~20之间。我表示这个要求有点高,不能够达到,希望她再思考一下。最后,通过协商我们确定,在高考前焦虑分数下降到50~60之间。
  (四)确定咨询技术、频次与时间
  由于时间紧迫,一周一次咨询可能不能够完成咨询目标,建议每周咨询2次,每次50分钟,正好到高考前一天完成9次咨询。同时,由于小美对学科学习十分看重,不能按照我的工作时间过来咨询,最终决定延长我的工作时间,同意小美每次晚上20:00至20:50来咨询室接受咨询。
  咨询次数确定,也就代表一些技术不能适用。这样短、平、快的节奏,不能深入探索问题成因,只能选用认知行为治疗,点对点,直接采用“S-R”(刺激—反应)的工作方式。在做了充足考虑后,决定使用“接纳与承诺疗法(ACT)”。
  二、心理咨询过程
  (一)接纳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过程就是接纳。
  咨询开始,我询问小美,遇到自己非常焦虑的情况时一般采取哪些方法。小美说不断告诫自己:“不要焦虑,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比如考不好以后什么都干不了,考好了能选择去哪里上学等)。”小美的老师及家长也不断告诫她:“不要想这些,你就当高考是平时考试就行,不要紧张。”问了这些之后,我询问:“这些有用吗?”小美表示:“一点都没有用。”
  小美自己以及周围的重要客体都告诉她“不要”,其实就是不接纳的表现。但是,“焦虑”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不可能消除,也不可能有人会不焦虑。这就注定,“不要紧张,不要焦虑”必然是无法成功的,因为这违背了人的本性。   我引导小美了解到,焦虑是人非常重要的一种情绪体验,它之所以能够在自然选择中留存下来,还存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体中,就说明它是有重要功能的。焦虑的功能就是让我们知道,我们所面对的事件在我们心中是占据非常重要位置的,我们对这个当前事件的在意程度非常高。所以,它的出现是非常正常的,并且,它不会影响我们的任何工作。
  当然这个过程非常难,用了三次咨询的时间,才让小美稍微可以平静地运用一句话:我现在很焦虑,这很正常,不会影响我的。
  这个进步是非常重要的,“接纳”是所有后续技术的前提。当然,还有一件事情增强了我和小美两个人的信心。第四次咨询是在一次冲刺考试后,小美按照约定时间到来,明显可以看到,小美的心情非常激动,而且兴奋。“老师,这次考试,我进步了40名,40名啊!您知道这个意义吗?”小美一进门就大声说道。我也愣住了,这可谓非常大的进步,我兴奋之余,也要再次评估小美的情况。
  (二)再评估
  这一次考试的进步,大大增强了小美的自信心,也减轻了我的一些压力,但是我不能放松,我需要再一次评估小美的情况。我详细询问了这一段时间小美的行为表现,还有情绪体验,发现当她提到考试的时候,虽然仍能感受到焦虑,但是语速明显没有前面快,呼吸也不再急促,反而有些平静了。我们运用想象的方法,对考试情境中焦虑的程度进行赋分,发现小美已经把分数降到72~80分之间了。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开始松了一口气。
  无疑,“接纳”已经起到了效果,而小美在语言行为上,也可以比较顺畅地说出那句话:我现在很焦虑,这很正常,不会影响我的。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还有放松的体验。
  (三)去融合
  小美的焦虑情绪与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以及现实的行为已经融合在一起,所以,当进行着现实的考试行为,或者处于类似考试的情境中,她的自动化思维就会马上触发严重焦虑的“按钮”,而这个“按钮”的触发,又会加重其对于未来的恐惧和期待。三个东西不断地融合,难舍难分。但究其本质,这三个东西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接纳之后,我们需要断开小美自己不断给自己强化的三者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叫作“去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不断改变自己语调与形式的方法,对小美常常说的一些口头语言进行再次练习。比如,小美说:“如果考不好,我就完蛋了,哪里都去不了。”我们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情境,甚至用唱歌的方式,不断重复这句话,同时体会:当这句话接受不同演绎后,分别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
  小美刚开始比较害羞,不能改变情境,但是可以用搞笑的语调尝试说一下。说完她就笑了,觉得很滑稽,同时反映,好像没有那么可怕。渐渐地,小美放松了,可以用唱的方式,也可以用男生的声音说出来,不断变化腔调,不断说出这句话。最终,小美得出结论,好像这句话和焦虑的感觉也并不是必然联系,换一个方式,似乎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
  当这个练习结束,我教了小美一个“正念”的方法,让其对于自己焦虑的情绪采用不评价、不判断,仅仅觉察感受的方式,来想象:如果焦虑有形状、颜色、重量、触感,它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正念”练习也辅助了“去融合”的过程。
  (四)此时此刻
  当完成了“接纳”与“去融合”的过程,小美已经能够与焦虑的情绪“和平共处”了,她也可以认同焦虑其实是人非常重要的一个情绪,对于我们的注意力和警觉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事实。然后,我们开始在接纳焦虑的同时,明确“此时此刻”。
  我开始教授小美练习一个新的句式:“我现在很焦虑,但这很正常,我现在在哪?现在什么时间?我在干什么?”意思就是,当意识到自己在焦虑的同时,立刻明确自己当下的时间、地点、事件。比如,在考试的时候,意识到自己非常焦虑,心跳加速,立刻说:“我现在很焦虑,但这很正常,我现在考场的座位上,现在是考试时间,我在读题、计算。”当明确了时间、地点、事件后,立马进行当下的事情,如果你在读题,那就继续读题;如果在计算,就继续计算;如果在写答案,就继续写答案。
  这个练习的目的在于,不要过度卷入情绪中而放弃当下的工作。其实,情绪本身对于事情的结果并没有影响,真正影响事情结果的只有行为,只要行为不停止,那么,结果就不会被影响。
  我为小美举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对于一个人非常生气,恨不得杀了他,但是我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个时候,警察和法院会来抓我,并给我判刑嗎?”小美回答:“不会。”我说:“对了,就是因为我没有做出真正杀了他这个行为,所以并没有办法对我进行惩罚,只有行为上有了行动,才会影响结果。对于焦虑同样如此,你就焦虑着,但是没有停下手中写题和计算的频率以及行为,那会影响你的考试结果吗?”小美回答:“应该也不会吧。”此时我并没有逼迫小美说出结果,因为她还没有验证。所以我说:“那我们试试看!”
  这个练习就成为新的“作业”,小美在这一次咨询后,开始练习,并被要求在下次咨询的时候,报告自己的练习结果。
  (五)价值与承诺行为
  “价值”与“承诺行为”是联系比较紧密的两个过程。而“价值”的明确,对于前面的“去融合”过程也有促进作用。“价值”是基于言语宣言的自我强化。“承诺行为”是基于价值开展的行为。
  在咨询过程中,我不断帮助小美澄清自己的“价值”。比如,我会问:“对你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小美:“考上大学。”这个回答是比较泛泛的,我会再具体问:“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小美比较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回答:“希望成就自己,证明自己是可以的,我是我认为的那个样子。”这就是她真正的价值了。当然,对于小美的很多认知,都要不断进行相似的练习,不断让小美看到自己真的“价值”是什么。
  当明确了“价值”,就可以开始“承诺行为”了。这个时候距离高考只有一周了,而我们也只剩下1次咨询。
  “只有一周的时间,希望在哪里,要干什么?这和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否有关联?有百分之多少的关联呢?”我尝试问小美。小美想了一下,回答:“我希望在高考的考场上,可以平静地写下我真正认真思考和计算的结果,这和我现在做的事情是有关联的,有着60%以上的联系,我要继续这样做下去。”   这个练习作为最后一个“作业”,布置下去了。小美需要在这一周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都进行这样的价值判断与承诺行为。
  (六)最后的评估
  该来的终于到來了,高考的前一天是我们最后的一次咨询,我再次见到了小美,她的情绪状态与第一次到来时明显有了质的变化。那个非常焦躁、皱着眉头,说话好像连珠炮的孩子已经不见了,虽然她还是重复着她的担心与恐惧,但显然平静了许多。小美说她非常想大哭一场,我鼓励她,“可以在咨询室里面,我陪着你。”大哭完了,小美说:“我在这短短的40多天,简直经历了一个世纪,过了春夏秋冬,老师,我终于相信,我是有实力的,我可以做到我能做到的。”再次,我们想象着在高考情境下对自己的焦虑情绪赋分,小美说:“今天下午有40分,但是现在有点高了,大概是55吧。”
  从小美的情绪、行为、未来目标等方面进行评估,咨询目标实现,我们的咨询正式结束,小美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舍,说:“公布成绩后,我一定第一个告诉你。”“我相信你,我等你。”
  最后,小美在成绩公布后兴奋地告诉我,她考到了本一以上的成绩,这是她上高三以来最高的一次成绩。
  三、咨询反思
  我们每个人的情绪都有自己的功能,包括那些所谓的消极情绪。
  抑郁、焦虑常常被我们所厌恶和排斥,我们认为,只有没有抑郁和焦虑,我们才能感受到快乐。但是,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并不是处于跷跷板两端的,只有一个完全降下来,另一个才能升上去。相反,在我们的身体中,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是由两个不同的“开关”控制的,它们是可以共存的。我们不是有一句话说“痛并快乐着”吗?这就很形象地表明了这个情况。
  当我们不断表示着“不要”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排斥,试想,我们能够把我们身体中本来就存在的东西排除出去吗?肯定是不能的。所以,那个不断强调的“不要”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当我们常常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我就会更加不断地体会到失落的情绪,这更加剧了我们的消极情绪。
  处理这个情况的最佳办法就是“接纳”,既然是我身体中自己的、固有的东西,我就接纳进来,我承认你的存在,并且我不排斥你,我愿意和你和平共处,我也知道你并不会影响到我。当“接纳”发生,整个人就处于平静中了。
  这个个案最初给我很多压力,但是,最终结果让我非常惊讶,小美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告诉我,她考到本一以上的成绩了,这简直是中考以来最好的消息。而这个个案让我学习到更多,我看到了小美的努力和期待,也看到了我们协同工作所取得的优秀成绩。
  我更希望我与小美的工作经验,可以指导我为更多的学生服务,继续不断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咨询的经验。但这并不是我的终点,心理咨询技术在不断与时俱进和更新,我还要不断学习,才能帮助更多的学生。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其他文献
摘要:美术治疗是利用美术媒介,以心理投射理论以及被试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为评估依据,对被试实施的旨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活动。文章通过对大量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从美术治疗是什么、为什么及怎样应用于自闭症儿童三个维度进行阐述。发现现有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未来应致力于自闭症美术治疗系统方法尤其是手工治疗方法系统的探索,加快美术治疗本土化,使美术治疗更适合我国自闭症儿童。  关键词:美术治疗;自闭症儿
心理教师通过家长及班主任提供的线索,准确判断出学校一名学生可能出现自杀行为,向校方及时提供了有效的现场危机干预建议和行动指导,成功地阻断了其自杀行为的实施.次日,在
摘要:小学高段学生处在青春初期,是个体心理成长、人格健全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有心理困惑亦有一定的能力去面对和解决成长中的困惑。DIY心理剧场,是专门为小学高段学生实施朋辈心理辅导设计的一种新策略。由小学高段学生自主演练心理剧场,通过共性心理问题的搜集呈现、小团队合作交流、编写心理剧本、多次演练、评估真实感受、运用生活六个环节,充分运用小学高段学生已有的经验、方法和内在能量去解决自己或同伴出现的心理共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选课、选专业、规划未来职业成了高中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避免选择的盲目性,提高高中生职业决策能力,构建有效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基于这个现实考量,针对职业生涯决策中有发展性困难、情境性困难和长期性困难的学生,建构“课程 团辅 咨询”三位一体的“定制化”生涯辅导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增强生涯适应力,确立健康的职业生涯价值观,增强生涯信心。  关键词:职业生
叙事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问题的专家,主张将人和问题分开,人就更有力量用自己的方法应对问题,叙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在对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愤怒情绪的疏导中,心理教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模式,初衷是发挥社会统筹的共济性与个人账户的激励性,但实施二十多年来已导致严重的公私混淆问题.在制度层面,个人账户是职工当期工资的强制储蓄,具有私权性,但在实践中已与社保统筹基金混同,用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当期养老金,实质是个人账户的私权性被社会统筹的共济性所吸收.问题的成因在于现行模式悖离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内在法理,未构建起代际契约下的"法定之债",职工与社保经办机构之间的关系不符合保险法律关系.个人账户的改革应当坚持共济性的方向,沿用"统账结合"
关键词:心理剧;高中生;生涯发展;梦想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3-0072-04  【剧情简介】  本剧主要讲述了广东省江门培英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7)班的同学们毕业十年后的聚会,大家在聚会中纷纷回忆了各自毕业后发生的故事。剧中集中展现了四位同学牟书豪、胡云、梁小琪、李星星的故事。本剧采用插叙的方式,以同学聚会现场为原点,交替呈现了
摘要:当前心理教师普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如何根据选定的课题讲“出”一节课,而在于如何通过精心打磨、反复推敲上“好”一节心理课,让心理课的实效落地,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真正有所收获和成长。从活动内容要“动静结合”、活动数量需“疏密得当”、活动目标能“情理交融”、活动理念应“虚实相生”、活动构思有“点睛之笔”、活动过程宜“适度留白”这六个角度,论述了一节引人入胜的心理课所具备的特征。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旨在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和问题,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小学高年级学生心育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互动反馈系统有助于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详细探讨了心育课堂如何启动互动反馈系统,辅助师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还对相关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动反馈系统;心育课;小
在美国针对董事的股东派生诉讼实践中,公司通常基于特别诉讼委员会的决定提出驳回诉讼的动议,法院对该动议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诉讼.法院在司法审查中对于商业判断规则适用的不同态度,以典型案例为代表形成了四种主流的司法审查标准,即Auerbach案适用商业判断规则的审查标准、Zapata案独立商业判断的审查标准、Miller案否定董事会任命的特别诉讼委员会的审查标准和Alford案全面实质的审查标准.美国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庭前司法审查程序及司法审查标准,对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即应赋予公司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