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引人入胜的心理课是什么样子的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mai1978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心理教师普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如何根据选定的课题讲“出”一节课,而在于如何通过精心打磨、反复推敲上“好”一节心理课,让心理课的实效落地,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真正有所收获和成长。从活动内容要“动静结合”、活动数量需“疏密得当”、活动目标能“情理交融”、活动理念应“虚实相生”、活动构思有“点睛之笔”、活动过程宜“适度留白”这六个角度,论述了一节引人入胜的心理课所具备的特征。
  关键词:心理课;活动设计;自我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3-0047-03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慢慢以地方课程或者学校课程的形式步入常规课的行列,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日渐壮大,课程资源逐步丰富和完善,线上、线下学习分享、交流展示的平台和渠道越来越多,一节被公认为所谓“好”的心理课的模样也变得愈加清晰起来。当前心理教师普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如何根据选定的课题讲“出”一节课,而在于如何通过精心打磨、反复推敲上“好”一节心理课,让心理课的实效落地,让学生在参与体驗中真正有所收获和成长。
  心理课堂有非固定化、非模式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其没有章法和迹象可循,那些有趣有味、触动人心的心理课虽然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但是细细观摩品鉴,大多都有动静结合、疏密得当、虚实相生、情理交融、点睛之笔、适度留白的模样在其中,彰显出心理课共同的特征。
  一、一堂好的心理课应该“动静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活动为载体,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随着心理课堂研究探讨和实践创新的增多,对各种心理辅导技术的引入和改造应用,心理课的活动越来越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层出不穷,表达性艺术绘画、音乐治疗、戏剧治疗、家庭治疗、卡牌、沙盘游戏、正念放松、焦点解决、叙事疗法等各种技术也通过“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变幻出各种形式,呈现在心理课堂中,丰富了课堂的活动元素,增强了活动效果。
  当活动选项足够充足的时候,如何合理选用就成了心理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整体设计构思一节心理课的时候,选择的活动要充分切合课堂主题,紧扣活动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兼顾活动体验效果和课堂氛围营造。如果需要学生“动”起来的活动过多,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确实容易被调动,但是整个课堂就会显得过于浮躁,学生的沉浸体验不足,影响个人思考和感悟的生成沉淀,使得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整节课一直围绕着单一的“写”、“画”或“想”展开,缺少多种感官的激活,学生的注意力很难维持,枯燥、乏味、阻滞之感就会使学生游离出课堂。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和碰撞,获得新体验和新经验的机会不足,成长的空间也会大大缩减。因此,一节课既要安排“动”的活动,又要穿插“静”的活动,动静结合,才能平衡内外资源和能量,让课堂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例如情绪主题的心理课,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用“情绪接龙”“我演你猜”等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带领学生认识和感知情绪;同时有“静下去”的环节,以绘画的形式帮助学生表达和接纳情绪,动静结合,让学生在个人感悟与交流互动中学会如何调节情绪。
  二、一堂好的心理课应该“疏密得当”
  以活动为载体,这是直观评价一节心理课有没有“心理味儿”的重要原则,然而为了突出心理课的这一特点,有的心理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往往会过度追求活动的数量,把一节课变成了活动的堆砌,花样繁多的活动如同走马灯一般贯穿课堂,看似充实、丰富的表象之下,实际折射出的是心理教师对驾驭活动的信心不足,隐藏的是对活动意义深入挖掘的欠缺。活动太多,节奏太快,会使一节课显得过于满、紧,学生没有充分体验、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容易使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妨碍活动的目标有效达成。同样,课堂活动不足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来不利于达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来课堂容易变得松弛单调,缺少丰富性和层次性。好的心理课应该有一条主题线贯穿其中,上面连缀着大大小小的活动“珠子”,活动排布错落有致,疏密得当,这样整个课堂会富有节奏,行进得自然流畅,展开得灵活从容。
  例如,以提升注意力为主题的心理课,如果整节课用形式多样、紧张有趣的注意力比拼和竞赛活动填满,那么很可能一节课上完,学生玩得很开心,但对注意力的特点和规律,自身注意力存在的问题,如何与学习活动相联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升注意力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造成活动目标的“失焦”。因此,适度精简活动,明确目标,才能突出重点,达成实效。
  三、一堂好的心理课应该“情理交融”
  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是心理课活动的目标导向。心理课活动设计的一个惯常逻辑是,通过活动体验触发情绪,进而借由感悟和思考将其上升到理性层面,引起认识层面的觉知,最终引发行动上的改变。在实际活动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些心理活动能够直接引发认知矛盾,进而触动强烈的情感体验,最终影响行为改变。不管是认知冲突还是情感触动,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实际行为的改变。如果课堂活动仅仅引发理性层面的认识和思考,没有贴合学生实际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触动,那么活动很难深入学生内心,形成深刻体验和感悟,造成持久的影响。
  例如“合理归因”这节课,当向学生传达何为正确的成败归因方式时,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这些理论化的讲述听起来很抽象,但是用心理情景剧的方式将考试后学生对成绩的不同归因呈现出来,很容易让学生有带入感,触动他们思考不同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进而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反思。但如果活动生成的情感触动没有及时被捕获,再通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加以凝结的话,也会很快消散,不留痕迹。例如,亲子沟通主题的心理课,学生很容易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到自己在与父母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引发懊悔和内疚,但是如果不帮助他意识到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不去换位思考,学习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的话,再多的情感触动也很难促成行动上的改变。因此心理课设计的活动和环节,要能从影响和触发学生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入手,在反复的情理交融中深化体验和感悟,最终指导行动和实践。   四、一堂好的心理课应该“虚实相生”
  心理活动课的核心品质在于活动设计背后依据的心理学理论、理念和研究成果,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流派到积极心理学理念,再到近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沟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涯心理学等,各大心理学理论流派和分支学科给心理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一堂好课的设计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理论作支撑,这些看不见的课程理念是心理课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保障。对于心理课而言,刻板的理论会导致学科化、抽象化的倾向,背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目标。这就需要心理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将抽象的“虚”的理论和原理外化到具体的“实”的活动中,让学生在生动、具体、鲜活的活动和游戏中亲身参与,将获得的思考和启发真正内化于心,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心理学实驗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信感会受到外在肢体动作的影响,在增强自信的心理课中,可以依据这个结论设计相应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刻意展现积极的肢体语言提升自信心。
  除了背后的理论外,学生的心理特点、原有经验、内在需要和现实状况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影响一节课活动设计和目标达成的关键要素,只有提前充分了解和把握,将它们融入课程设计中,才能把生成的感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活动效果落到实处。例如,如果对学生的异性交往问题有咨询经验的话,会了解到同学群体中的流言和起哄也会给当事人造成很大的情绪困扰,因此在设计青春期异性交往这节课时,加入“流言有一千分贝”这个活动环节,专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和澄清,帮助学生认识到,共同营造一个客观、明朗、包容的舆论氛围是每一位同学应该持有的最好姿态。
  另外,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是个人化的、内隐的,鼓励他们将这些体验、感悟、变化以语言等形式外化,通过一个个关键词和一句句收获感悟呈现出来,或者通过活动前后量评分值的改变呈现出来,都是对一堂心理课活动效果达成的显性反映。例如“如何提升劣势学科”这节课,通过重新认识劣势学科,寻找应对资源等活动改变对劣势学科的态度,这种心理层面的改变可以通过课前课后对该学科喜爱程度的评分变化直观表现出来。
  五、一堂好的心理课要有“点睛之笔”
  心理课虽然也有一些框架和约束,但是相比其他学科,它又是自由而开放的,心理教师就像一个设计师,可以在广阔的空间内,挥洒自己的创意和智慧。很多让人拍案称赞的心理课往往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它们或者聚焦了他人鲜有涉猎、意义非凡的小众课题,或者有构思巧妙、别出心裁的活动创新,或者有恰到好处、与主题相得益彰的新颖素材,这些创新和变化可能来自日常生活中细致的体察,可能来自一次偶然的阅读,可能来自一次平常的对话,某个苦思冥想之后的豁然顿悟……当心理教师用整个身心备课构思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不经意的启发,这些启发会变成课程的创新之处,打破某一主题下的“套路”,成为一节课的亮点。这样亮点如果被分享出去,也会成为心理课程资源库中的智慧火花,被其他老师借鉴和改造,照亮更多触动人心的心理课堂。
  例如,有些教师将叙事治疗中的外化技术运用在活动设计中,在克服拖延的心理课上,让学生为自己的“拖延症”赋予形象和名字,把问题与人分开,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拖延,改善拖延问题。这种设计思路同样可以用在应对愤怒、考试焦虑或者挫折等主题的活动设计上,成为一个创新的亮点。
  六、一堂好的心理课要能“适度留白”
  就像心理咨询中的“助人自助”原则一样,心理课的最终目标是唤醒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和潜能。心理课本身受教师专业素养、学生心理成熟度、课程时长、内容容量等限制,无法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做充分地探索,这些不尽意不完美的地方就像一幅画的留白,看似没有填充什么内容,其实是课程、教师和学生能够自由成长的地方。例如,在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往经历中的“高光时刻”时,有些学生表示找不出任何这样的时刻,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再平凡的人都曾有过自己的闪光时刻,只不过随着自我否定的增加、负面思维的固化,这些自信的经历和感受被渐渐遗忘和忽视了。只要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启发和引导,哪怕暂时没有找到答案,也会在他心里留下一颗种子,寻机萌发。
  留白是对某部分课程内容的合理删减和舍弃,是对学生反应的无预设,是问题提出之后的等待和沉默,是对某个没有讨论出标准答案的问题的搁置,是对课堂突发的无法当即解决的状况的转换,是留给学生课堂之外的思考等。留白是种允许,允许才能营造包容和开放的氛围;留白是种坦诚,坦诚才能带来亲切和信任。留白给继续成长留有一片余地,是课程可以继续优化改进的余地,是教师精进授课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余地,是学生自我探索和成长的余地。有留白有“缺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心理课堂,才能带给学生真实的改变。
  以上主要从活动的理念和构思、活动的内容和数量、活动目标、活动开展等角度,深入分析了一节好的心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课堂的氛围和动力、教师的引导和反馈以及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等,最终影响一节课的课堂效果和目标达成。一节心理课需要心理教师运用专业化的思维和艺术般的想象,在反复实践中精心打磨,才能成为一堂精品课,引人入胜,触动人心。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活动理念]rn心理复原力(又称心理弹性、抗逆性)是心理资本的四要素之一,指个体在遇到压力、困难或挫折情境时能够有效应对,从困境中恢复甚至反弹的能力,也就是对逆境的反弹
我国民事审判实务中的自认具有"非约束性"的鲜明特征,此一状况随着《新证据规定》的实施亟待修正.对于自认的适用对象,应将其限缩为实体法规构成要件对应的事实及其他在诉讼中具有证明必要性的事实;对于自认的成立场域,无需将其限定为言辞辩论,而应允许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等诉讼文书及"非正式开庭"中作出自认;对于自认的法律效力,既应提升自认对法院的拘束力,又应注意自认的审判排除效具有相对性,还应确定自认的限制撤销效及其例外.对非约束性自认的修正并非从域外不同制度范例中择一从之,而是在充分理解自我与他者的基础上,围绕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孤立地看待事物。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在心理课堂上的应用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详细介绍了思维导图在初中阶段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过程,从准备工作、提取关键词、团队合作到色彩和图形运用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实践表明,思维导图在困境问题、人际冲突、抉择、利弊分析等成长中的问题,自我探索以及快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思维
摘要:美术治疗是利用美术媒介,以心理投射理论以及被试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为评估依据,对被试实施的旨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活动。文章通过对大量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从美术治疗是什么、为什么及怎样应用于自闭症儿童三个维度进行阐述。发现现有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未来应致力于自闭症美术治疗系统方法尤其是手工治疗方法系统的探索,加快美术治疗本土化,使美术治疗更适合我国自闭症儿童。  关键词:美术治疗;自闭症儿
心理教师通过家长及班主任提供的线索,准确判断出学校一名学生可能出现自杀行为,向校方及时提供了有效的现场危机干预建议和行动指导,成功地阻断了其自杀行为的实施.次日,在
摘要:小学高段学生处在青春初期,是个体心理成长、人格健全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有心理困惑亦有一定的能力去面对和解决成长中的困惑。DIY心理剧场,是专门为小学高段学生实施朋辈心理辅导设计的一种新策略。由小学高段学生自主演练心理剧场,通过共性心理问题的搜集呈现、小团队合作交流、编写心理剧本、多次演练、评估真实感受、运用生活六个环节,充分运用小学高段学生已有的经验、方法和内在能量去解决自己或同伴出现的心理共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选课、选专业、规划未来职业成了高中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避免选择的盲目性,提高高中生职业决策能力,构建有效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基于这个现实考量,针对职业生涯决策中有发展性困难、情境性困难和长期性困难的学生,建构“课程 团辅 咨询”三位一体的“定制化”生涯辅导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增强生涯适应力,确立健康的职业生涯价值观,增强生涯信心。  关键词:职业生
叙事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问题的专家,主张将人和问题分开,人就更有力量用自己的方法应对问题,叙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在对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愤怒情绪的疏导中,心理教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模式,初衷是发挥社会统筹的共济性与个人账户的激励性,但实施二十多年来已导致严重的公私混淆问题.在制度层面,个人账户是职工当期工资的强制储蓄,具有私权性,但在实践中已与社保统筹基金混同,用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当期养老金,实质是个人账户的私权性被社会统筹的共济性所吸收.问题的成因在于现行模式悖离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内在法理,未构建起代际契约下的"法定之债",职工与社保经办机构之间的关系不符合保险法律关系.个人账户的改革应当坚持共济性的方向,沿用"统账结合"
关键词:心理剧;高中生;生涯发展;梦想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3-0072-04  【剧情简介】  本剧主要讲述了广东省江门培英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7)班的同学们毕业十年后的聚会,大家在聚会中纷纷回忆了各自毕业后发生的故事。剧中集中展现了四位同学牟书豪、胡云、梁小琪、李星星的故事。本剧采用插叙的方式,以同学聚会现场为原点,交替呈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