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文博士》中的讽刺艺术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angshiza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说《文博士》中,老舍继承了鲁迅的讽刺基调,并延续讽刺中含带幽默的一贯笔法,淋漓刻画了文博士此类留洋派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深刻批判了济南上流社会成员“钱本位官本位”的腐朽思想。小说巧妙设置了唐振华和杨家六小姐、文博士与唐先生两组对比,在深刻的对比中达成讽刺效果,表达了老舍的善恶价值评判。叙事上,隐含作者的态度与叙述者相对立,使叙述者及他所叙述的对象都成为隐含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叙述者“文博士”既是讽刺的主体,又是讽刺的对象,构建出文本讽刺的巨大张力。
  关键词:老舍;文博士;讽刺艺术
  《文博士》最初题名为《选名》,1936年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杂志《论语》第98期到第115期上(第110期、113期除外),但仅连载至十六期,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小说主要讲述一位留美博士文志强回国谋事,四处奔波又四处碰壁,并怪罪于“不知好歹”的中国社会认不清他的博士价值,因而选择投奔有钱有势靠给青年学生提供便利来进一步稳固壮大自身势力的焦委员,又经由同样卑琐势力的唐先生,成功攀附上了富商杨家,讨得杨家六姑娘丽琳欢心,实现了自己的“事业”。小说成功塑造了文博士这样一位不学无术、精于钻营、满脑财权的留学生形象,同时抨击了上世纪30年代济南文政界的种种乱象,并以戏谑嘲讽的笔锋鞭挞了那些蝇营狗苟、腐朽卑劣的文痞政客。
  一、幽默讽刺
  一般来说,作者按照自身对善与恶道德判断的思考,以及对当前现实生活中的腐朽与丑恶所持的敌对态度,诉诸文学便形成了讽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大批爱国作家自觉用文学承担起启发民智的重任,辛辣的讽刺文学成为了他们手中的利刃,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都成为应当被否定弃除的糟粕,那些世俗丑陋的社会现象和世态人情成为他们无情批判和抨击的对象。作为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老舍继承了鲁迅的諷刺基调,并且在批判讽刺中引入了幽默的态度和效果,不仅没有走向油滑或是无意义的插科打诨,反而在褒贬是非、夸张嘲谑中深刻地剖析了社会弊病。
  《文博士》中的文博士是一个不学无术、精于权术又十分有野心的留美博士,在国外时就一心只为自己的事业开拓门路。当他归国半年仍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时,却将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打进任何一个团体或者派系,于是转头抓到了焦委员这一根救命稻草。文博士的所作所为从始至终都是为了升官发财,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卑琐势力的小人,最后竟也如愿弄到了一个委员的头衔,娶到了富商小姐。小说中写到文博士“粗眉,圆眼,鼻子横宽,嘴很厚”,长相不甚体面却自鸣得意,“最得意的是脸色,黄白,不暗,老像是刚用热毛巾擦完,扑上了点粉那样。这个脸色他带出些书气”。神态表情十分矫揉造作,听人说话时“嘴角用力下垂”;自己开头说话则“圆眼会很媚的左右撩动”;说得意了还要“微微吐出点舌头,‘啼’!迸出些星沫”。老舍在小说中对文博士的肖像、心理等都进行了夸张的描写与变形,刻画出文博士一副惺惺作态的丑恶嘴脸。老舍曾说:“幽默讽刺的文学艺术并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排列,而是带有各种招笑技巧的文字组合,其在给读者带来啼笑皆非的感受之时还能够对其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1]老舍用平易通俗的文字组合出幽默诙谐的效果,在引人发笑之余达成了对人物丑陋嘴脸的直观揭示。
  文博士心无点墨却还自视清高,刚回国被安排到条件差的“齐鲁文化学会”时,他竟还兀自产生“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烦恼。出门走上肮脏的街道让他觉得恶心,名胜名泉刚让他陶醉的忘乎所以,下一秒脏臭的中国人又让他怨声载道,于是苦闷到想要迷信地去占一卦,道士的好话又瞬间让他心中痛快。这一路情绪的一波三折,滑稽而可笑。从中也能够看出,文博士虽然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熏陶,对国内的社会现状深感不满,骨子里却依旧埋藏着封建主义的幽魂。他是中国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的混血儿,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下的特殊产物。这一点也相当深刻地体现在他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性上:人虽已回到国内,却还是用着“美国带回来的皮拖鞋与红地黑花的浴衫”,穿洋服、吃西餐;支票要全英文的,签名也要花里胡哨看起来像个洋人;安置房屋,要把从美国带回来的“级旗”钉在墙上,再配上两张在美国照的相片。他请唐先生在西餐厅吃饭,也要处处显出“西洋绅士”的气派。他在那些能象征“美国精神”的行为举止中寻找优越感与慰藉,却反衬出自己学识的浅薄和内心的空虚。他处处标榜美国的规矩和方法,但不仅留学读博是抱着封建的“中状元”心态,回国后更是一心靠着旧中国腐朽落后的关系网、裙带风,靠攀附权势来一步步往上爬。这些洋不洋中不中的矛盾思想及行为,在幽默之余,表达了老舍对西方留学带回的不是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反让物质文化渗透至中国已然枯槁的肌体现象的讽刺。
  文博士的事业全靠拉拢关系以及投党结营,在成功找上杨家之前,他并不是没有碰过壁。他拿焦委员给的名单找上的头家是商会副会长卢平福,但这人同样是个利益熏心、成天想着吸人血的商人,见文博士没用根本无心帮他。这一次的失败让文博士愤怒异常,但他不仅没有检讨自己的学问,反而觉得是自己缺乏经验,为什么在去之前没有打听情报,乃至将罪过推到老唐身上,“他觉得自己还是堂堂的博士,并没有什么毛病”。之后从唐振华那得知卢平福也是留学生,立马心情舒畅,“怪不得说不过他呢,原来这家伙也有学位”,且都是留学生,“那么谁说得过谁也就没大关系了,在卢家的那一场满可以一笔勾销了”,活脱脱就是那挨了打却还自我宽慰是儿子打老子以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的阿Q的形象。可以说,《文博士》延续了老舍讽刺中含带幽默的一贯笔法,淋漓刻画了文博士此类留洋派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对济南上流社会成员“钱本位、官本位”的腐朽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二、对比讽刺
  善与恶、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老舍的小说十分善于设置对比,或将人物的言语、行动,人物前后表情、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或将人物所作的事件及造成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在冲突对比之中使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也在对比中完善,达成鲜明的讽刺批判效果。   在《文博士》中,老舍成功塑造了一正一反两个女性形象。首先是正面角色唐振华,也是小说中唯一的一位正面角色。她虽相貌平平,但态度平和,举止端庄,“像一朵秋天的花,清秀,自然”。作为小学教员的她,识大体,顾大局,见地深远,虽身处一个“老的东西不放手,又不肯彻底的取纳新的”的陈旧家庭,却仍然不卑不亢,不与自己虚伪的父兄同伍,拒绝父亲让她嫁给文博士的安排,有着自己的尊严与思想。她大方地劝解文博士,不要想着不劳而获,自居上等人,“工作的本身就是最高的报酬,劳力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也不要将婚姻作为向上爬的工具,只为有钱,而不为找个真正能帮助自己的。话语一针见血,有力量有态度,又借着家人和自己来说事,不正面攻击,善良且温柔。更为可贵的是,在文博士并没有接受她的好心相劝时,她也好心地告知了父亲刻意隐瞒的有关杨家的消息,没有算计亦没有怨怼。
  在老舍的笔下,受人尊重令人喜爱的女性形象有很多,即便是有所沉沦的,他也表示了同情及怜惜,如《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小福子等,而对《文博士》中的杨家六姑娘,他虽没有直言褒贬,但在与唐振华的隐性对比中,透出犀利深刻的讽刺。作为富商杨家六姑娘,杨丽琳早在奢靡的家庭风气中堕落,明明在生命正发展的时期卻似乎厌烦了生命,失去了精神与自我。对她来说,生活只是一种游戏,她只需从游戏中找到快乐和荣誉,“她的理想、虚荣、急躁、标准、贞纯、污浊、天真、老辣、青春、欲望、娇贵、轻狂凝在一起,组成一个极细密的网”。这张网起初网住了那个大学还没毕业的朱先生,杨丽琳不久就有了身孕,但她并不喜欢朱先生,也看不起一个大学资格,所以堕了胎并打发走了朱先生。这一次网终于网住了一个“博士”,她的虚荣心和期盼得到了巨大的满足,于是顺理成章,“有钱而没资格”的她和“有资格而没钱”的文博士结了婚。从两者的对比描写中,老舍对于两位年轻女性的爱与憎、尊重与鄙夷,分明可见。文博士在两相对比之中所进行的选择,不是唐振华而是“有钱”的杨家六小姐,无疑加深了讽刺的力度,将人性的自甘腐化、自甘堕落刻画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小说中同样以较多笔墨刻画的唐先生——唐孝诚,亦值得我们注意,文中对于唐先生的塑造处处在与文博士的对比中展开。同处济南上流社会,唐先生实际上与文博士在心理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初见文博士之时,他是受了焦委员的安排,因而惺惺作态,“显出十二分虚假而亲热”“再三再四的伸手,拱手,弯腰”,担当接过文博士的名片,看到上头只有美国哲学博士一项,“他的脸马上把笑纹都收回去”,与文博士同样的势力、同样的媚俗。但当文博士“博士就是状元”的说法稍稍打动他时,他又顺理成章地开始谋划如何给自己捞好处。他们都不大看得起对方,但又都妄图利用对方来使自己得到好处。他们的差别之处,主要在于那一个“博士”头衔,没有这样一个“敲门砖”的唐先生,虽办事能力和手笔都不错,但“有才而无资格”,所以只能靠与文博士合作来往上爬。他处心积虑了解文博士,摸清对方不过胃口大而学问不多时,就开始了自己的计划,让文博士教子女英语。之后为文博士到处奔走,打探委员会的事,则是希望文博士当上专员后,自己的儿子建华就能当个助手。虽然全靠自己奔走,但自己或儿子都没有这个博士资格,只能为了儿子出路,借用文博士的这个名位。而他犹豫再三将文博士引荐到杨家,虽对杨家的金钱及势力心有不甘,但想到杨家小姐的底细及对这事“必定得糟”的自信,他还是答应了。他心想的是“这是帮忙,也是报仇,一打两用”。然而他没有想到事情不仅成了,且成得如此顺利,更没有想到的是,文博士虽顺利当上了委员会的专员,却过河拆桥没有履行让自己儿子建华作助手的承诺。一个无学问而空有博士头衔,一个手笔不错、办事也能干而无学位,两者结局令人唏嘘,一个顺竿而上,一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在他们两者的悲喜剧对比之下,“学位”“学问”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招摇撞骗者扶摇直上的凭借,成为空虚鄙陋者名利双收的垫脚石。对于唐先生的悲剧,作者也并无惋惜之意,在女儿唐振华劝他休息休息,“从新用对新眼睛看看这些事”时,他还只想到他的委屈,只想到自己不该为他人作嫁衣,却仍“根本不能承认这个社会的腐臭”,可见已经深受官本位钱本位的腐朽思想的荼毒。老舍以嘲谑讽刺的犀利文笔,在他们两者互相利用的细节及不同结局中,鞭挞了这些旧中国“儒林”中的败类。
  三、叙事讽刺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博士》中的讽刺艺术,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于《猫城记》中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我”的讽刺态度基本一致——都是持批判否定态度,《文博士》中隐含作者的态度实际上与叙述者相对立,而叙述者及他所叙述的对象都是隐含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叙述者“文博士”既是讽刺的主体,又是讽刺的对象。在隐含作者、叙述者及人物的复杂变化关系中,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立场、所持观点及态度的错落有致中,精彩绝伦的讽刺得以完成。
  小说主人公文博士回到国内,处处看到中国的“没希望”,甚至看到城墙就恶心,因为自己这样一个博士,回国半年竟然找不到事做,错处只能是在国家与社会,“一个瞎了眼的国家,一个不识好歹的社会”。找唐先生帮忙时,看不起唐先生那“一套落伍的衣裳礼貌与思想”,觉得“博士就是状元”,自己有了博士头衔,就有了做官谋事的一切资本。在这里,小说的叙述者走到台前表演,讽刺社会及他人,而当叙述者在讽刺别人时,隐含作者实际上连叙述者也一起讽刺了。此外,还有隐含作者想批判的事物,叙述者反而赞扬;隐含作者赞赏的事物,叙述者却横加指责的情况,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形成对比,以此构建讽刺的张力。文博士在美五年,不专心读书做学问,而是整天忙于结识朋友,投身于琐碎空虚的交际与自我宣传,希望借由这些人回国后顺利地找事做。而因无聊世故的交际导致论文交不上延长了一年时间的留美经历,在文博士看来却是“不虚此行”。在这里叙述者文博士所乐于宣扬付诸行动的,恰恰是隐含作者所鄙夷的,老舍正是通过文博士的态度与行为,来讽刺这类不学无术、功利心重、毫无民族责任感的留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唐先生的女儿唐振华不希望父亲整天忙于筹划算计,看不起文博士们和自己的兄长“对于学问都想用很小的劳力,而享极大的荣誉”的态度,认识到他们的空虚与糊涂,乃至整个社会的腐臭,因而在与文博士交谈中真诚袒露心声,试图进行一番劝解。但唐振华的这一番正直言论,文博士却不忍卒听,不愿意再与她交谈下去,反而觉得她“根本不明白博士的价值,用不着再和她讲什么”,觉得她“到底不过是个小学教员,怎能有高明的见解”。在这里叙述者所嘲弄、持否定态度的,却是隐含作者以为正确的、可贵的。从全文来看,叙述者文博士站在自我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但叙述者的诸多看法却并非是隐含作者的,而是与隐含作者的想法严重对立。在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态度的对立错位中,讽刺的张力更加凸显出现。
  其次,文博士作为小说的叙述者,自诩是有见识有能力的留美博士,回国之后,以自己的“美国眼光”对国内的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讽刺:城墙是破旧的,饭菜里能吃出个苍蝇来,院西大街只呈现出“杂乱而又呆死的气象”,整个社会陈旧而破败。至于中国人呢?文博士来到趵突泉刚感叹完中国的地大物博,泉水的荡漾美丽,转头就看到“张着嘴放葱味的黄牙男子们,那些鸡鸡嘹嘹的左嗓子歌女们,那些红着脸乱喊的小贩们”,这些人是“多么蠢、多么臭”,只觉得“丢人”。对于中国的社会情形、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叙述者进行了百般讽刺,隐含作者即老舍在这里正是借文博士之口来鞭挞社会的混乱落后,中国人的死气沉沉,但在叙述者文博士不断痛斥“中国没希望”“这就是你们中国人”“都是你们中国人”时,他似乎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且从骨子里就浸透了腐臭的封建思想。他听信道士“婚姻动,谋事有成”的卜卦,觉得道士也“可爱”,中国的老事儿也有许多合乎科学原理。自己的博士头衔就是资本,博士就是中国古代的“状元”,凭借“博士”自己就得娶有钱人家小姐,就能飞黄腾达,官财两收。由此可以看出,隐含作者既借叙述者之口讽刺中国社会,同时叙述者也成为隐含作者的讽刺对象,叙述者既是讽刺的主体,又是讽刺的对象,这双重讽刺不仅延伸了讽刺的对象,亦加深了讽刺的力度。
  参考文献:
  [1]朱秀英.老舍与钱钟书小说幽默讽刺艺术的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471-472.
其他文献
摘要:吴声歌、西曲歌是南朝民歌的一部分,甚至可以称为南朝民歌最为出色的部分。吴声歌、西曲歌的产生与当时南北朝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民歌创作者消沉的心态等密不可分。吴歌西曲中双关隐语手法的独特作用与其五言四句的短小体制使其语言呈清新流丽的特色,艺术特征鲜明,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民歌史上颇具一格。  关键词:吴声歌;西曲歌;社会环境;双关;爱情  南北朝时期,民歌是
摘要:在乔治·马丁系列小说《冰与火之歌》中,各家族族语简短而寓意深厚,极富研究价值。通过对各家族内在精神与外在行动的影响,族语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源头动力之一,它们不仅是各家族赖以生存的行为准则,还是其精神力量的象征,影响着故事内容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此外,族语还具有建构和维系奇幻故事的作用,并化身奇幻元素,强化奇幻色彩。对族语作用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理清小说的内容思路,感受奇幻
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是伟大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精神传统在新时代的践行和彰显,成为涵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通过图像叙事能够将晦涩抽象的精神内涵实现形象生动的具象化表达,提升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在推进青少年客体的主体化中实现由“他者教育”转向“自我教育”,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青少年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达到育人的润物无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涵育青少年文化自信过程中,伟大抗疫精神的图像叙事主要呈现为情景再现式、艺术创作式和象征意象式三种形态。运用伟大抗疫精神的图像叙事进一步增强涵育青少年文化自
李之仪与米芾同为北宋著名文人,且都对书法有所偏好。考察吴芾《姑溪居士全集·序》和周紫芝《太仓米集》,笔者发现,所谓《姑溪居士全集》的体量只是李之仪诗词、文章、题记屡遭战火,焚毁散佚后硕果仅存的冰山一角。透过这些仅有的记载可以发现,李之仪与米芾在各自所生活的年代有所交际,而这在相关研究中几无涉及。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二人的交往轨迹,还原李米之间友谊的桥梁。
《心迷宫》运用非线性叙事技法、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交错使用的方法,通过营造各种悬念,让观众在参与到故事的建构过程中,在娴熟的叙事技法下隐藏着人物的功能化和故事内容的
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2010年至2021年3月期间的有关少先队研究的480篇文献的发文现状展开分析,并采用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当前研究的热点
卡西尔在其40年代著作《国家的神话》以及同时期一系列演讲和文章中明确表达了对政治神话的反对,这与其20年代神话观存在着明显的态度转变.通过梳理、比对和分析卡西尔在20年
从《儿童权利公约》起,儿童参与的法律框架已经构成,但一系列的儿童福利政策将儿童视为弱势群体,过度强化了儿童的脆弱和依赖性,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决策能力与话语权。成人观念上的“轻视”导致儿童未能真正参与决策,错失参与机会。由此,以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有关儿童权利保护的规定为指引,从儿童参与权利实现的应然样态出发,揭示现实中儿童参与遇到的实然困境,构建提高儿童参与行为的推进路径,期望弥补与保障儿童参与权利的实现。
关于景观美之共同性的起因,阿瑟·丹托和丹尼斯·达顿给出完全不同的解释.由此,艺术和美学的进化观点浮现在我们面前,并且呈现出日益繁多的流派倾向,对之进行梳理和辨析是开
摘要:诗性是对具体情境的形而上之思在艺术中的凝结,也是艺术的本源精神。当下,一些优秀的中国写意雕塑艺术不仅以实践驾驭雕塑的本体语言进入当代,而且凝练出具有哲学气质的诗性表达。诗性之美在中西美学传统中均有重要地位,形而上的诗性之美和现当代艺术观念以物质性的雕塑语言密切结合,以系统的方法探讨东西方美学传统与当代艺术创造的内在逻辑,联系形而下的规律和方法,有利于我们对现当代艺术创造重新进行解读。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