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冰的文化散文:用诗绘就文化图谱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h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王剑冰先生是一位行者,他不间断地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他所到的地方,都在他锦心绣口的描绘之下,在文字的世界里摇曳生姿。于是,这些美丽的地方,也便在文字的世界里,拥有了另外一种传奇的生命,周庄、吉安莫不如此。就王剑冰的散文来说,他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占据了大部分的篇什,他的代表作《绝版的周庄》也是此类散文的翘楚。不过,王剑冰的散文显然并没有仅仅指向自然,而且也指向了人文。他对人文景观的描绘,对历史的反思,既富有诗意的韵味,也饱含深重的历史文化反思。
  一
  散文,顾名思义,便是发散之文,是对叙述的严谨性要求不高的文字。它不必像诗歌那样押韵合辙,严格讲究形式,也不必如小说那样,必须有一个故事的内核并且围绕着展开。它好像只需要顺着作者的思绪,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即可。但是,显然,优秀的散文作品并不是这么简单。从王剑冰的散文来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他大多数的散文中,都有一个统摄点,以这个统摄点为基准点,呈现作家的发散性思维。这样,从表面看,整篇文章似乎只是作家一些漫无边际的思绪,但是,在这表面上漫无边际的思绪背后,却有整饬的思路。他的散文名篇 《吉安读水》,整篇文章看上去散漫无章,涉及内容极多:井冈山和古村落共处一篇,文天祥和欧阳修渐次出现,甚至,文章还旁涉到1976年邻国打捞出的元代的沉船,可是,这复杂的内容背后,却有一个“水”字贯穿始终,上述的诸多内容,都被作家用“吉安的水”串联起来了。又如《绝版的周庄》,这篇名文也涉及内容极多,有三毛、有富贵茶庄、有周庄的油菜花,还有周庄的夜、桥、水,不过,在这庞杂的内容中,作家强调的是周庄的“绝版”,强调的是周庄独有的传统文化韵味,以及对这种古典美感可能失去的担忧。在王剑冰的文化散文里,这样的散文不是孤例。事实上,他几乎所有的散文都保留着这一特色,在对文化的寻访中,他总是能敏锐地抓住所描述对象最具根本性的文化精神。
  《洹水南,殷墟上》是王剑冰寻访安阳殷墟之后的一篇散文作品,这篇文章首先描述了洹水,接着讲述洹水与中国历史的关系,“盘庚从山东迁都而来,必是先看中了这条水,于是中国最早最大的一个都市兴盛起来。洹水不仅提供了生活保障,还提供了冶炼以及制陶等工业用水。那都是当时最大的生产作坊。水与火的淬炼,使我们今天看到那些器物仍感到惊异。”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散文抛开洹水,开始讲述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经过,以及这个大方鼎在乱世能够留存下来的原因。第三部分,散文再次一转,开始叙述甲骨文,包括甲骨文的发现经过,甲骨文被毁坏的状况,和甲骨文有关的神奇故事以及甲骨文的存在状况。在第四部分,散文又转向洹水南殷墟上的人文历史描述,名士箕子曾在此感怀亡国之痛,以诗当哭,作有《麦秀歌》,袁世凯曾经隐居此地,策划推翻清王朝,毛泽东曾经感慨此地連土地都是古的,当然,散文也点出,现在的殷墟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台湾五百余人专程包机到郑州,然后直接去安阳,就是为了看看殷墟。在最后一部分,散文简单概括了“洹水南殷墟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意义。整篇散文涉及内容颇多,既有历史文化传奇,又有历史文物的发现过程,更有历史人物在此地洹水附近的活动。但是,在这仿佛复杂的叙述中,其实隐含着一条叙事线索,那就是,上述的所有内容,无论是历史人物的活动,还是洹水的作用,还是文物的发现历史,等等,都和洹水有关,都和殷墟有关。换言之,散文所描述的所有历史、文物以及历史人物的活动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是发生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的。通过这样看似散乱的叙述,殷墟、洹水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呈现出来,这样,到散文最后,当作家指出殷墟洹水的独特历史地位的时候,一切便都顺理成章地呈现了。文章特意点出“殷墟上”是在“洹水南”,也是强调指出了洹水对这块地域的重要性,洹水对这块地域能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宝库的重要作用。
  《溱洧河边》是王剑冰对郑韩古城和溱洧河的一次文化寻访。这篇文章不长,不过两千余字,但是即便在如此短的篇幅中,作家也自由展开思绪,把文章书写的时间跨度拉长到了几千年。散文开篇很富有诗意:“静静的,没有一点声响,就像走入了一个梦境。如果没有人说,你很难想象得出这块土地有多么古老。这就是郑韩古城和溱洧河。”由此,作家展开对这块土地的文化探索,从1923年新郑李锐在宅地中发现的稀世珍宝青铜莲鹤壶,联想起当时这块土地上人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然,人们谈到溱洧河,一定会说到《诗经》,由这条河,作家联想到了《诗经》中那么多鲜活的爱情,谈到了情爱给这块土地带来的灵气与繁盛。接着,作家又说到了黄帝故里,说到了这个地域下面发掘出的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最后,作家又说到了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在短短两千字中,这篇文章涉及了如此多的历史遗址、历史名人,似乎有些乱。可是,在这乱中,却又有一定的线索可循,那就是,这所有的历史遗址、文化名人,都和溱洧河密切相关,那些鲜活的爱情,那些伟大的先贤,都是在这块土地的滋润之下生长起来的。由此,这块土地的古老、神奇、伟大在一片似乎杂乱的历史事实中,慢慢呈现出来。
  散文素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这其中显然是有深意的。形散,意味着作家思绪的自由展开,作家思维的扩散;神不散,意味着作家有鲜明集中的写作主旨。神不散的情况下,散文之形越散越好,因为它意味着能对叙事主旨有更为丰富的表达。但是,对于一篇散文来说,确定一个“神”,也就是整篇文章的统摄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其实能表明作家对所描述对象的认知深度以及作家是否具有匠心独运的灵巧构思。文章统摄点的选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王剑冰的散文,极其重视文章统摄点的选择,从用一个“水”来连接吉安的历史人文就能看出他的匠心独运。当然,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书写周庄,而只有王剑冰关于周庄的书写才能为人广为传颂的原因了。   二
  王剑冰曾经写过诗,只是后来更加喜欢散文的表达方法,所以才专致散文。王剑冰的散文书写显然也从他的诗歌写作训练中获益良多。按照雅各布森的说法,诗歌属于隐喻的艺术,小说、散文都是转喻的艺术。其实,相比较应用文体,小说、散文、诗歌等艺术文体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文体了。但是,雅各布森要强调的是,虽然这些都属于艺术文体,但是诗歌相比较小说、散文等更强调叙事的文类来说,更具有隐喻性。正是依靠这个更为彻底的隐喻性,诗歌才能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更为丰富的意蕴。诗歌的隐喻性一方面是依靠诗歌整体思维的隐喻性建构来完成,另一方面,便是依靠诗歌语言的高度隐喻性来完成。毫无疑问,诗歌相比较小说、散文等文体,更讲究语言的锤炼。王剑冰的诗歌写作训练,带给他的散文书写最直接的好处便是——他的散文语言蕴涵诗歌式的独特表现力。
  王劍冰散文的语言极其形象,他善于打破语言的习惯性用法,对词汇进行新的搭配组合,构成一种语言的冲击力。王剑冰寻访古村落的散文《燕坊的馨香》,开篇这样写道:“车子停在村头,当即闻到了一股浓郁的芳香,咕嘟嘟直往鼻子里灌……”。一般而言,“咕嘟嘟”这样的词汇,让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水。但是,在王剑冰这篇文章中,他把“咕嘟嘟”和气息连起来使用,使得树木的浓郁香气变得形象可感。当然,这种语言的表现力除了带来表述的形象、生动、冲击力,更多的,带来了散文的一种诗意之美,使王剑冰的文化散文在文化怀古之外又具有了诗意的气息。文中的作家走在徐州的大地上的时候,时时感受到古老徐州的崭新魅力,于是,在作家的意识中,“随处地走,总觉得有一双手,在悄悄擦拭着徐州,打磨着徐州,使徐州成了一个让人迷恋、思绪流转的地方。”徐州是一座城市,而不是一个玩具,一个模型。但是,在作家的这句话中,徐州倒好像成了玩具一样。于是,这个打磨着、擦拭着徐州的神秘巨手,就又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意象,既带给人奇妙的阅读感受,又富有诗意,当然,也引人深思。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文章的最后一句这样说道:“夜晚,漫山遍野的馨香,将覆盖徐州的睡眠。”馨香是一种无法把握的没有形体的气体,按照物理常识,是无法用来覆盖什么东西的。但是,在作家的文学叙事中,馨香是可以用来覆盖东西的,而且,覆盖的还是睡眠。这显然又是超出了常规书写的具有隐喻气息的句子。睡眠是生物的一种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按照常识,是无法被覆盖的。而且,值得注意的还有,散文说的是“徐州的睡眠”,如上文所述,常识中的睡眠是生物的一种存在状态,此时,作家说“徐州的睡眠”,显然又是打破了常规的物理常识的一种文学诗意化的表述,这里面隐含着对徐州的拟人化,当然,在这拟人化的过程中,作家对徐州的感情也跃然纸上。
  作为一个成功的散文家,王剑冰对散文语言显然是着意经营的。他不仅强调表述的诗意,意境的悠远,同时也强调叙述本身的节奏感,于是,在他的散文中,铺排对仗的句子比比皆是,这也让他的散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
  我去井冈山,红色的精神衬托以绿色的资源。云涛雾海,朝霞晚艳。狭路迂回,翠竹障眼。黄洋界惊心,五指峰动魄。英雄碑高耸,纪念馆震撼。(《吉安读水》)
  或愤然提笔,或幽然而诗,观乡野之风,吐清灵之气,与老农对唔,偕小儿游玩……(《放杖溪山款款风》)
  我去狮子山、龟山、北洞山,探楚王地陵,读汉画像石,观兵马军阵。我去彭祖园、射戟台、快哉亭,感古韵风流,慨英雄成败。我去云龙湖、大龙湖、九龙湖,望烟波浩渺,湖天相映。我寻燕子楼,看飞燕绕梁;观黄楼,赞诗林盛会;攀凤凰山,听淮海动歌;访可染居,仰大家风范。(《放鹤徐州》)
  为了增强散文语言的表现力,王剑冰的散文没有囿于散文固有的叙述手法,而是主动学习其他类型的叙事艺术,大胆借用,这也让他的文化散文在叙事结构上更加自然从容,在细节表述中更加形象生动。在《燕坊的馨香》这篇散文中,作家运用到了电影中常用的蒙太奇手法。燕坊人是通过经商挣钱,然后把燕坊村子修得高大峻伟的,散文中,作家在注视这一片老宅大屋的时候,联想到了燕坊人挣钱的方式,在这个地方,作家没有用明显的转折句子,而仅仅一句“眼前的时光滑到了清末明初”,就把叙述的笔指向了几千年前。这个过渡极其自然。在涉及到历史具体事实的时候,作家还不厌其烦地运用小说的笔调,描述想象中的细节,从而让历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公元前627年的二月,天还是很冷,风从太白岭上刮过来,吹着那些纷乱的旗帜呼呼飘飘的,就更是感到寒冷。大军过了函谷关,就下起了雪,雪花一直伴随着到了周朝的都城洛阳。战车在洛阳的城外威武而过,再往前就是滑国了,绕过滑国,过了虎牢关,百里奚的儿子孟明和蹇叔的儿子西乞、白乙商量着先安营扎寨,休息后便向郑国发动偷袭。(《退出历史视线的那个商人》)
  显然,“天还是很冷”,“风从太白岭上刮过来以及纷乱的旗帜”等等,都是作家想象的结果。在作家的想象中,历史细节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这也让作家关于历史的叙事别有一番韵味。
  三
  王剑冰的文化寻访不仅仅是用锦心绣口描绘美好,也并不是单单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绘大好河山、文化胜迹,事实上,在面对历史遗迹、先圣文贤的时候,他也努力要呈现出其中的复杂性。他的诗一样的语言不仅仅是用来呈现诗意或者古典,也同样用来表达曲折的历史脉络,以及复杂的现实批判。
  《香山上的香山居士》是王剑冰对大诗人白居易的一次文化寻访。散文从描述白居易辐射到国际的影响力作为开端,接着,描述了白居易的政治作为,以及他的重感情。但是,作家并没有把文章停留在对白居易的赞扬上,而是毫不避讳地写出了白居易一生的一些污点:比如他虽然在诗作中描述沦落的歌妓、闺中的怨妇等,表现他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同情,但是另一方面,他有些诗作却显现出了对女性的不恭;比如他违反政府规定蓄养多达十几名家姬,而且在老暮之后还把和自己相处得不错的家姬赶走了;比如白居易不体恤他人疾苦,一首催命诗歌导致为丈夫张愔守节的关盼盼自杀;比如白居易还曾向自己朋友元稹的女友薛涛表达暧昧之意。这样,在王剑冰笔下,一个复杂多面的白居易就出现了:你可以说他是多情的——他曾经对初恋情人念念不忘,对自己妻子也很不错,但是却毫不留情地赶走和自己相处得不错的家姬;你可以说他是关心、同情女性命运的——他在多首诗歌中都表明了自己的这种立场,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又写诗责怪关盼盼不肯为丈夫殉节,导致关盼盼自杀;你可以说他是重感情的,但是他却又向朋友的女友表达暧昧之意。一个复杂多面的白居易,在作家一点点的叙述中,一点点地呈现出来。显然,王剑冰无意去美化或者丑化白居易,也无意为白居易辩护,他只是尽力写出这一个人的复杂性。当然,作家还是最终给白居易盖棺论定了一下:“一个人总有他的多面性。但白居易的文才是难以掩盖的,诗史上的‘李杜白’,占有着重要地位。”毫无疑问,作家对白居易的这个评价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说,王剑冰对白居易的书写,是作家着意寻找一个文化伟人的复杂性,那么,他以圆明园为主题的《圆明园之思》,则显然是作家对和圆明园有关的复杂历史脉络的一次严肃的探究和批判。圆明园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园林,一片废墟,而是具有多重复杂意义的文化符号。王剑冰关于圆明园的书写,也力图呈现对潜藏在废墟之后的复杂问题的思考。散文首先描写了按照圆明园模型新建的圆明新园的奢华场景,比如“蓬岛瑶台”、“九洲清宴”、“买卖街”、“方壶胜境”、“平湖秋月”、“上下天光”、“涵虚朗鉴”、“濂溪乐处”、“曲院风荷”等等,但是,这种奢华与圆明园原址的废墟构成鲜明对比,也引发了作家对于圆明园众多问题的深入思考。首先,文章指出,圆明园虽然是中国园林的代表性作品,但是,它其实又不属于普通民众,它只是皇家的私属园林。所以,清末时期,在圆明园遭受第一次抢劫之后,清政府也曾经试图重修圆明园,但是这个重修,不过还是利用全国资财满足皇族一少部分人享乐需求而已,所以,这种重建也是没有价值的。当然,这不意味着今天的重修就有价值,因为今天,即便这个园林重建后面向大众开放,但是,这个重修等于是给自己遮羞,是让我们忘记自己民族的伤痛,“因而我们不能重修圆明园,我们不能利用我们好不容易积攒的财物和现代的科技手段像抹‘疤痕灵’一样将历史的伤疤抹平。应该留着,世世代代让中国的后辈们看看,强大和弱小是什么概念,文明与野蛮是什么概念!”
  而且,针对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后,又被国人抢劫毁坏,作家作了痛心的表述:“清政府一天天走向末路而远离这皇园之后,各类人等对这里进行了疯狂地掠夺,这种掠夺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在几十年里,没有谁把它想作是一处国家的艺术瑰宝或用作人民的乐园,想发横财者有之,想抢占者有之,想破坏者有之,想出气者有之,想扫除者有之。不举更多的细证,仅从辛亥革命后军阀王怀庆拆掉圆明园围墙大运砖瓦石料开始,各色人等蜂拥而来,窃运残料的车辆络绎不绝,‘哪天也得有一二百辆’,一年四季不停。这是何等壮观又是何等凄惨的场面,这轰轰隆隆的车队,竟然‘几乎拉了二十年’!二十年,加起来有四百万车之多了。圆明园还能剩下什么?可在十年动乱时期,又‘一次拆去八百多米残存大墙,一次运走五百八十二车石料,一次砍伐一千多棵树木’。”作家的痛心在于,我们民族的不觉醒,面对浩劫留下来的遗址,我们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我们没有把这个遗址很好地保留下来,时时刻刻警醒我们自身,落后就要挨打,反而出于各种目的,对这个浩劫的遗址又展开了破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的是民族的某种劣根性,怯于公仇,勇于私愤,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忘却民族大义。在对圆明园遗址的持续的破坏中,作家看到了中国人的愚昧和劣根性。所以,作家憤愤地说道:“在我们自己正干着这件丑事的时候,也许英法人等正偷偷地乐着,一部分账单可以开到中国人自己头上了。”显然,圆明园带给作家的思考太多,关于圆明园,作家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太多。这一片废墟,带给作家的有关于封建皇室的专制以及穷奢极欲的批判,有对西方国家野蛮侵略的愤怒,也有对我们同胞愚昧等种种劣根性的反思。在这样的思考中,作家的批判不仅仅是指向了历史,同时也指向了当下。
  王剑冰的文化散文力图呈现所描述对象的博大、丰富和多面性,相比较他的一般的游记,更多了对历史深沉的思考。不过,王剑冰的叙述语言却是一样的富有诗意,于是,他关于历史的描绘,关于文化的思考,也便带有了诗化历史的感觉,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王剑冰的文化散文,是他用诗绘成的一幅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图谱。
其他文献
Vertical structures of momentum exchange coefficient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re the keys in the research on estuarine and coastal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
<正>中国民间通常所说的"四大美女",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分别代表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鱼、雁、月、花,无非自然。大道至简,自然最高。中国传统的"四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是否有“之一”,见仁见智。毫无疑问,他也是被阅读、被谈论得最多的中国诗人。从学前婴幼儿读物开始,到小学语文课本、初高中语文课本,再到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材,都绕不开杜甫的诗歌;千家注杜,杜甫的诗歌也是我国历代诗人中被研究、被注释、被印刷出版得最深入、最多的。  但是,杜甫及其诗歌被真正读懂了吗?不要说大众,就是文学史专家,不能正确、准确地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也大有人在
<正>人生有时须懂得放慢脚步,好好欣赏美景,因为有些事错过了就只能回忆。名模乐基儿(Gaile)数年前与黎明离婚后,选择转移阵地,搬往印度尼西巴厘岛生活,没有密密麻麻的工作进
蛋白尿是导致肾脏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蛋白尿的水平与慢性肾脏病(CKD)的进展密切相关,寻找最佳的治疗措施来延缓CKD进展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肾脏疾病领域的研究重点。越来越多
<正>明知故唱同一首歌曲,不同人在演绎时都会用上不一样的情感,上世纪90年代许美静主唱的经典歌曲《明知故犯》,事隔18年,由胡鸿钧重新演唱,过程会否有压力?"不会,因为编曲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正成为SLE的主要死亡原因。本文对我院2000年3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250例SLE合并医院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狼疮性
这研究的目的是与不同毛孔结构在管子和多孔的媒介中理解液体流动的过程。高分辨率的磁性的回声成像(MRI ) 技术被用来设想毛孔结构和措施液体流动。多孔的媒介被玻璃祷告的
<正>2016年的春天,话剧《开放夫妻》在大卫城剧场的上演,理应成为河南文艺界的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不是因为它改编自199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达里奥&#183;福的同名剧作,也不
<正>1.体育活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39;健康&#39;。&#39;有了快感你就喊&#39;。本届欧洲杯,从浪漫之都巴黎开始,到浪漫之都巴黎结束。这一届欧洲杯,想不浪漫都难。别说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