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化妆品皮肤病1053例临床调查及分析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ngyuan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分析2005年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3家医疗机构作为监测点,将2005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的皮肤科门诊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以《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等7项化妆品皮肤病诊断国家标准(GB 17149.1~7-1997)为参考判断标准,调查收集化妆品皮肤病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相关信息,汇总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发现化妆品皮肤病患者1053例,涉及问题化妆品2295种。其中女性占94.59%,73%为21~40岁的中青年,77.8%具有中高等文化程度;在所监测到的化妆品皮肤病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最多,共789例(占74.9%),211例监测到的皮肤病是激素依赖性皮炎等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中未涉及的皮肤病类型。对711例病例进行了斑贴试验,其中494例为阳性(69.5%)。结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是最常见的化妆品皮肤病,具有中高等文化程度21-40岁的中青年女性公司职员是化妆品皮肤病的高危发病人群。
  [关键词]化妆品皮肤病;化妆品;斑贴试验
  [中图分类号]R75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3-0362-03
  
  为了解化妆品所致皮肤病的发生情况,加强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监测,维护消费者健康,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天津市长征医院和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等13家卫生部认定的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机构为监测点,对2005年我国化妆品皮肤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
  
  1 临床病例和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2005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在上述监测点的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中投诉使用化妆品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化妆品不良反应包括《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等七项化妆品皮肤病诊断国家标准(GB17149.1-7-1997)定义的化妆品皮肤病,以及标准未定义但通过临床诊断可以确定与化妆品使用有关的皮肤病症状和损伤。
  
  
  1.2 调查方法:参照化妆品皮肤病诊断国家标准及皮肤病相关临床诊疗规范对符合上述调查对象的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及临床检查,同时用患者正在使用的化妆品原物(用后不冲洗产品)或稀释物(用后冲洗产品)进行斑贴试验,斑试器由上海卫生材料厂生产(中亚牌),具体试验方法参照《化妆品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149-2-1997)附录A。患者发病部位照相、按统一格式填表并记录相关资料。各诊断医院按照上述程序整理、汇总所有病例资料,上报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汇总,使用SPSS10.0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将所涉及化妆品按照是否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或备案凭证分为进口和国产两类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情况:13个监测点共监测发现化妆品皮肤病患者1053例,女性占94.59%;化妆品皮肤病患者主要集中在21~40岁的中青年(占73%);从职业分布来看,公司职员398例(37.8%)、学生142例(13.5%)和无业人员113例(10.7%)排在前三位;从文化程度看,高中266例(25.26%)、大专252例(23.93%)和大学301例(8.58%),受过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占据了病例的绝大多数,共819例,占总例数77.8%。
  
  2.2 临床病变分析:2005年度监测的化妆品皮肤病中,以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最多,共789例,占所有病例的74.9%。依次为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化妆品痤疮、化妆品毛发损害和化妆品光感性皮炎(见表1)。



  其中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是指单独表现为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的病例,不包括继发或伴发其他化妆品皮肤病类型的色素异常者,如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大约有1/3的人同时发生色素紊乱。另外,有211例患者为《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等七项化妆品皮肤病诊断国家标准中未包括的皮肤病类别,例如:伪劣化妆品中添加皮质类固醇激素导致的激素依赖性皮炎,香波、浴液类产品引起的接触性荨麻疹,口红、唇膏类彩妆品引起的唇炎等。
  
  2.3 2005年化妆品皮肤病所涉及化妆品的产品情况分析:2005年监测到的1053例化妆品皮肤病共涉及化妆品2295种,其中,国产化妆品1201种,包括普通类化妆品1039种,特殊类化妆品162种;进口化妆品897种,包括普通类化妆品826种,特殊类化妆品71种(见表2)。



  
  2.4 化妆品斑贴试验结果:1053例患者中,有711例在知情同意后进行相关化妆品的斑贴试验,斑贴试验出现阳性的患者494例(69.5%);部分患者同时对多种化妆品进行了斑贴试验,实际共对1774种化妆品进行了斑贴试验,其中596种化妆品斑贴试验为阳性(33.6%),1177种化妆品斑贴试验阴性。在596种斑贴试验阳性的化妆品中,普通护肤类357种(占59.9%)、抗皱类50种(占58.4%)和保湿类34种(占5.7%),依次占据前三位,在特殊用途化妆品中,祛斑类23种(3.9%)和防晒类20种(3.4%)阳性例数较高(见表3)。



  
  3 讨论
  
  化妆品导致的皮肤损害近年来有增加趋势。我国2005年共监测到化妆品皮肤病1053例,较往年有所增加。发病人群以具有中高等文化程度21~40岁的中青年女性公司职员为主,这与化妆品的主要消费人群一致,也与以往监测结果一致。从病种分布来看,2005年监测到的接触性皮炎例数最多,为789例(占74.9%),其次是色素沉着斑和痤疮样损害等,这与我国往年监测情况和国外报道相似。国外资料统计表明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占化妆品皮肤病的70%以上。该监测结果表明化妆品接触性皮炎仍是化妆品导致皮肤损害的主要原因及防治重点。另外,本次研究发现,化妆品甲损害等国家标准定义的化妆品皮肤病例数较少,而出现一些诊断标准中未涵盖的病变类型,如接触性荨麻疹、接触性唇炎以及类似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表现,这类病例占据了总病例的20%,与1997年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制定时期相比,我国化妆品导致的皮肤损害病例构成有一定变化,提示应该对原七项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进行相应修订。
  斑贴试验是诊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研究化妆品斑贴试验中,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约69.5%,说明在化妆品引起的皮肤损害中,约2/3与过敏和刺激有关,由于化妆品中含有某些致敏原料或刺激性原料,具有敏感体质的消费者使用后引发过敏反应或皮肤刺激作用,从而导致不良反应。本研究斑贴试验阳性率与国外文献记载化妆品接触性皮炎为81.3%的斑贴试验阳性率有一定差异。这主要与选择的调查对象有关,此外采用的斑贴试验方法及试验时机对结果也有一定影响。现行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中规定的斑贴试验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白癜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749例白癜风患者和763例健康人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白癜风患者维生素D受体BsmI、ApaI、TaqI位点基因型的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bb、aa、tt基因型在白癜风患者中频率较高,FokI位点基因型的分布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单倍体型分析表明FokI位点和Bs
期刊
黄褐斑属巾医“面尘”、“黧黑斑”范畴,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丁女性。其特征为颜面部有对称性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局部多无自觉症状,发病率较高,病情亦较顽固,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口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等均为本病的主要诱因,内分泌紊乱、皮肤微生态失调和自由基损伤是其主要病机,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中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义就近血年来中
期刊
[摘要]目的:配制不同增稠载体及浓度的过氧化脲(carbamide pcroxide,CP)漂白剂。方法:以卡波姆(carbopo1)、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泊洛沙姆(Poloxamer)作为漂白剂的增稠载体,分别配制含有10%、15%和20%cP的漂白凝胶,并通过0.02mol/LKMnO4标准溶液对其所含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P)含量进行标定。结果:以Carbop
期刊
皮肤弹性无创性评价把皮肤弹性的研究加以量化,使皮肤弹性的评价有了客观的标准。近年来国外采用无创方法分析皮肤弹性,并以此作为整形手术、皮肤激光治疗及保湿抗皱化妆品疗效的重要指标。近十年来,皮肤弹性测量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对皮肤弹性无创性评价的方法、原理和在皮肤科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回顾。    1 常用方法    1.1吸力法:20世纪80年代就有此研究,基于吸力原理的测试仪使用较广泛。这类测试仪的探
期刊
脂肪颗粒移植隆乳国内外多有报道,但由于每次注射量较少(通常60~80ml),需反复、多次进行,在临床应用时只被少数有耐心的患者所接受,因而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减少手术次数,探索每次、每侧最大移植量,提高每次手术效果,我科自1998年2月起采用超量的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隆乳11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女性11人,年龄2l~41岁,平均29.1岁;腹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联合术后快速正畸建(牙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方法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联合术后快速正畸建(牙合)共矫治43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正畸治疗。结果:43例患者通过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退下颌骨,联合术后快速正畸3~7个月,基本建立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咬合功能。随访6个月~3年,效果稳定。
期刊
整形美容    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瘢痕疙瘩是创伤愈合后可能出现的种很麻烦的病变。没有单一的学说能解释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也很多。本文将复习瘢痕疙瘩的历史,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的差异,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 历史  1806年,Alibert借取希腊“蟹足肿”(crabclaw)的形象创建了“瘢痕疙瘩”(keloid)这个名词。Cosman等
期刊
色素增加性疾病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碍容性皮肤病。色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内在色素,如黑色素、胆色素等;另一类是外在色素,如食物中的胡萝卜素、药物和重金属。其中尤以黑素细胞合成的黑素过多或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各类色斑最为常见,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甲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当前各类美白化合物主要通过抑制黑素细胞合成黑素发挥作用,而表皮黑素单位为一多细胞结构功能单位。它由1个黑素细胞和大约36个相邻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外观呈三鼻孔样先天性鼻畸形的分类与诊断,以期为临床提供较为规范的诊断标准。方法:总结我国自1 994年以来公开发表且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外观呈三鼻孔样先天性鼻畸形文献14篇共26例病例,从外科情况、辅助检查、合并畸形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其相同点及不同点,从胚胎学角度探讨其发生机理。结果:根据异常鼻孔部位不同,分为鼻孔位于鼻尖部和位于鼻翼一侧,并有三个不同的诊断。结论
期刊
同种异体面部复合组织移植是把自愿捐献者的面部组织包括鼻子、眼睑、耳朵等器官通过手术移植到严重毁容的患者面部,使其继续成活的方法。由于面部是人体重要的美学器官,烧伤、创伤、于术等造成的面部缺损畸形,常给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创伤。目前的外科技术仅能对较轻的缺损和畸形达到相对满意的效果,对严重毁容者效果欠佳。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免疫抑制剂的改进,器官移植得到了飞速发展,肾、心、肺等异体组织和器官移植近乎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