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走向世界的管理思想家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w3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9月26日,舒曼特拉·高沙尔(Sumantra Ghoshal)出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达。这座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起来的英属印度首府,本身就是全球化在东方的标志。在这座东方著名的智慧之城和商业之城中,高沙尔感受到学术和商业的魅力。成年后,高沙尔进入印度最有名的德里大学(Delhi University),主修物理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印度社会福利和工商管理研究所(the IndianInstitute Of Social Welfare and BusinessManagement)、印度石油公司(Indian OilCorporation)工作。
  高沙尔的才干和他锐意进取的精神,使他很快进入了公司管理层。在工作实践中,他感受到管理的重要性,立志再度求学。1981年,高沙尔得到富布莱特(Fulbright Fellowship)和汉弗莱奖学金(Humphrey Fellowship)支持,这两项奖学金均为享有盛誉的美国政府奖学金,每项都得之不易,而高沙尔一箭双雕全拿到手。靠这两项资助,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哈佛大学商学院同时求学,1983年获得麻省理工的理学硕士,1985年获得哲学博士,同时,也从哈佛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在哈佛求学期间,高沙尔师从研究跨国管理的巴特利特(Christopher A.Bartlett),从而奠定了他此后的研究方向,也找到了以后长期合作的同道。巴特利特年长高沙尔5岁,1943年生于澳大利亚,于1964年和1979年在哈佛大学分别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巴特利特一直执教于哈佛商学院,研究跨国公司的管理与转型,高沙尔紧随其后,青胜于蓝。他们二人亦师亦友,互相切磋,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1985年,高沙尔离开美国,来到欧洲,在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担任工商管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型公司的战略和组织、高层管理的角色和任务、管理变革等。在这里,他的影响迅速提升,很快就成为具有世界水准的亚裔学者。
  1989年,高沙尔和巴特利特首次合作,出版了《跨边界管理》(Managing Across Borders:TheTransnational Solution)一书。这本书奠定了高沙尔的学术声望,也引起了工商界的巨大反响,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把这本书列为“五十本最著名管理学著作之一”。到高沙尔去世时,它被翻译为9种文字广为流传。
  1994年,高沙尔离开法国,来到英国,加入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001),担任战略与国际管理学教授。在这里,他继续扩大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1997年,高沙尔与巴特利特再度合作,出版了《个性化公司》(The IndividualizedCorporation)一书(汉译本一名《个性化的公司》,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曾瑚等译,一名《以人为本的企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苏月译)。此书被誉为“颠覆传统管理模式”的划时代之作,获得了1997年度的伊戈尔·安索夫(IgorAnsoff)最佳战略管理图书奖。到高沙尔去世时,它已经有7种其他文字的译本。
  高沙尔还与尼丁-诺里亚(Nitin Nohria)合作,于1997年出版了《微分网络:组织价值创造的跨国公司》(The Differentiated Network:Organizing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for Value Creation)。 这本书为他赢得了新的声誉,并获得管理学会颁发的1997年乔治特里(George R.Terry)杰出管理图书奖。这本书的合作者诺里亚,主要从事领导力研究和管理伦理研究,2010年起担任哈佛商学院的院长。
  高沙尔是英国高级管理研究院(AIM,theAdvanc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Research)的研究员,是哈佛商学院监督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Overseers of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001)成员。作为印裔学者,他一直关注着母国的管理教育。2001年,高沙尔倡导创立了印度商学院(Indian Schoolof Business)。这个学院由宾夕法尼亚的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001)和美国西北大学的凯洛格商学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联合设立,由高沙尔担任首任院长,学院总部位于印度安得拉邦首府海德拉巴(Hyderabad),为在南亚推进工商管理教育做出了贡献。高沙尔的最后一本书,也是同印度相关的,即2000年出版的《管理完全变革:印度公司必须做什么才能成为世界一流》(ManagingRadical CHANGE,What IndianCompanies Must Do to Become World-class),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印度管理图书年度奖。
  高沙尔还是设在美国的管理学会(Academy ofManagement)、国际商学会(Academy of InternationalBusiness)和达沃斯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会员。《经济学人》称他为“欧洲大师”(Euroguru)。
  天妒英才,2004年3月3日,高沙尔因患小脑动脉瘤不幸去世,享年只有55岁。这位亚裔管理大师陨落了,但其思想将会继续在管理学界熠熠发光。
  尽管高沙尔以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出名,但他的管理学说处处突出人本思想和理论反思。对此,英国著名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评价道:“高沙尔的观点比其他管理大师更容易明白,更容易从组织的角度来加以了解。他的国际化程度最深,最有能力带着各种观念跨越国界。”
  同那些杰出的管理学家类似,高沙尔也对管理理论现状有着深深的不满和挑战。面对经济学对管理学的强势影响,面对管理学的科学化追求,面对企业的现实困惑,高沙尔在临终前,对现有的管理理论进行了全面反思和检讨,重新提出了企业价值界定和管理思想重新定位问题。他叩问现有的管理理论基础,认为“经济人”假设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理性主义、组织分析等学说,误导了公司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公司走向了歧途。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最后一篇遗作《恶劣的管理理论正在破坏优良的商业实践》 (Bad Management Theories are Destroying GoodManagement Practices),在管理学会刊物《管理教育和学习》(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Education)2005年第4卷上发表。这篇富有挑战性 的文章,发表后立即在学界引起了热议。这种热议,与当年明茨伯格对管理理论的挑战引起的反应很相似。如果说,当年明茨伯格的《经理工作的性质》挑战的是管理理论的职能框架,那么,高沙尔的文章,挑战的则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高沙尔的文章一开始,就把批判矛头指向商学院。他认为,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的种种弊病,可能是从商学院带来的。尤其是各种流行的管理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是败坏管理实践的源头。举世瞩目的安然公司丑闻,正是这种恶劣理论的表现。他甚至提出:“为了避免安然事件的重演,商学院并不需要做太多事情,相反,他们只要停止做一些正在做的事情就行了。”
  在高沙尔眼里,管理学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科学化”。这里所谓的“科学化”,不是反对以科学精神来研究管理,而是反对把管理学当作自然科学,尤其是当作物理学来研究。几十年来,管理学界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提升管理学的科学性,强化了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而弱化了人文属性,大量运用“科学”方法“去人性化”,把管理学简化为“物理学”。活生生的人变成了遵循“客观规律”支配的企业组件,同“客观规律”不吻合的人性因素,都变成了管理理论中要排除的“负面影响”。经济学的数理方法是排除道德因素的,管理学也紧随其后清除理论体系中的道德伦理内容,而“不涉及道德”的管理学,在潜移默化中消解了MBA学员和企业经理人的道德责任。
  比如,在企业经营中影响极大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就导致了许多问题。自从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提出股东价值最大化以来,公司的治理基本上都遵循这一理论。但高沙尔指出,股东价值最大化存在明显偏颇。人们一般认为,是股东拥有公司,但事实上并不是那样,我们可以说一辆汽车是某个人拥有,但我们很难说公司就是股东拥有。股东所能拥有的,充其量只是公司利润的分配权而不是完全的所有权。企业的资本除了财务资本,还有人力资本。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建立在财务资本高于人力资本的假设前提下。只要劳动力市场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个前提就不成立。现实中,“绝大多数股东卖掉他们的股票,要比公司员工换一个工作容易得多。”所以,倡导股东价值最大化,势必贬低员工创造的价值。劳动力市场越不完善,价值扭曲就越严重。现有的企业治理理论,基本上都是立足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委托代理理论,例如以独立董事监控高管层,以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分任来限制经营权,以期权激励来捆绑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极端情况就是允许恶意收购来淘汰不称职的管理团队。但是,这些都不能保证公司取得良好业绩,甚至还会助长恶劣的管理。
  高沙尔指出,已经有不少研究指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错误,而且也有其他理论可供公司治理选择,比如管家理论(stewardship theory),可以把股东、顾客、员工以及社区都放在值得同等关注的地位上。但是,管理学界并没有转向管家理论。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管家理论等其他学说不能采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而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建立起十分漂亮的数学模型,使论著“看起来很美”。正是这种试图用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社会和道德问题的学术倾向,使管理学在错误的方向上愈行愈远。
  高沙尔进一步批判道,采用数学模型的“科学化”,确实方便了论文的写作和教学的明晰,但却给人们带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这种研究方法严重误导了工商业。物理学不能“自我实现”,比如粒子运动不会因物理学理论的正确与否而变化,但人的行为却会因管理理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你假设人是什么样的,就会采用什么样的行为;而你采用什么样的行为,又会促使你的假设变为现实。也就是说,管理理论可以“自我实现”。恶劣的管理理论通过商学院的教学,融入学生的头脑,进而通过管理者的实践变成公司行为,这种公司行为又同相应的理论契合,验证了理论的“正确”。高沙尔很严肃地指出,当代经济学给管理学带来的“去人性化”理念,导致人们都去关注解决人类自身的“负面问题”,而不是鼓励好人做更多有价值的事。于是,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等等,导致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如何创造价值,而是如何占有价值。包括波特的五力模型,也存在这种倾向。正是现有的管理理论和商学院教育,培养了“安然们”。
  高沙尔强调,经济学在对利他主义、志愿者以及母爱等行为上的解释是苍白无力的。管理学理论不应仅仅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上,要承认人性的复杂性,这样,管理理论将会有大的不同。
  这些掷地有声的观点确实发人深省,并引起了管理学界的强烈关注。斯坦福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杰弗里·菲佛(Jeffrey Pfeffer)不但支持高沙尔的观点,而且认为高沙尔说的还不到位。菲佛甚至引用调查资料说,商学院毕业生的欺骗行为发生率是平均值的两倍,这说明那些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生,其道德标准会下降。《金融时报》也以专栏文章讨论高沙尔的观点。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摩斯·坎特(Moss Kanter)虽然不完全同意高沙尔的文章,但也强调要改革商学院课程,减少数学模型,增加“常识性智慧”。坎特认为,数理模型之类“硬知识”被抬得太高,管理中的“软技能”更重要。这些问题,直至今天还在不断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沙尔思想的前瞻性。
其他文献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防务分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主要业务板块,主要负责战斗机、教练机、无人机及导弹业务的预研、研发、制造、销售、维修、服务和国际贸易与合作,并从事以喷气公务机为主的民用飞机等延伸产品的研发。从新中国第一架飞机横空出世至今,中航工业防务已经累计生产交付万余架战斗机和教练机,万余枚导弹。研发的航空武器装备成功实现“两大跨越”,即军用飞机实现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跨越,空空导弹实现从第三
期刊
镜头一    当社会上许多人抱怨管理者常常公款吃喝的同时,管理者自身也抱怨喋喋。某单位领导干部抱怨去年一年工作天数是三百六十天,只有五天休息日,普通职工六点下班后,作为管理者的他们还要马不停蹄、赶场般应酬,看似吃吃喝喝,但是这些关系部门和相关的业务部门不加强联络的话,很多正常工作就难于推动。比如,疏远和媒体频繁联络,广告推广和企划宣传怎么推进;疏忽与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络,各种批件的处理常常会遇到红灯
期刊
  
期刊
在众多的管理学家中,许多人同坎特类似,都是半路出家,或由社会学转入管理学,或由心理学转入管理学,致使坎特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这些学者的可比性,比如,在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本尼斯、汉迪等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如果熟悉管理学的思想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坎特在思想和方法上最接近的人物,首推德鲁克。尤其是两人都从社会角度分析管理问题,更增加了二人的近似色彩。  如果坎特和德鲁克之间只有
期刊
高沙尔是在欧美具有广泛影响的亚裔管理学家。他与巴特利特合作出版的《跨边界管理》一书,开创了跨国公司管理这一研究领域。他所归纳的跨国公司经营模式,已经得到学术界公认。在传统与变革、组织结构与文化氛围、管理角色的不同类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研究构架,其著作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管理的经典,被广泛引用和传播。在管理思想上,他与巴特利特合作出版的《个性化公司》,深入讨论管理变革与人本理论,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富有哲
期刊
高沙尔提出的个性化公司,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它预示着一种新的公司哲学正在出现,引导着新的企业价值发展方向。哲学贡献之一:公司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  受以往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公司就是要追求利润。如果以追求利润为宗旨,为了超额利润,公司当然可以采取阻碍资源自由流动的行为。“正如经济学家所指出的,如果存在真正的自由竞争,公司获得的利润不可能超过其资源的市场价值。因此,公司战略目标是防止这
期刊
科斯在思考组织存在的理由时,基于组织管理边界问题开创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然而,当我们基于特定的视角和特殊的目的去考虑社会组织设计边界的时候,虽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暂时性的、被放大了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将难免会受到明确的目的和细致的边界分类之害,其产生的潜在的系统分割风险将会导致系统的失衡甚至最终的崩溃。  长期以来,政府各个部门间由于职能划分过细所致的衔接失
期刊
詹姆斯·马奇(James G.March)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都是好生了得的人物。2003年,管理学者罗伦斯·普赛克和托马斯·戴文波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特制作了一张200位管理大师的排行榜,然后他们问上榜的大师们一个问题:谁是你心目中的大师?排在第一位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排在第三位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而排在德鲁克之后,西
期刊
当今,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层,社会正向高度分化迈进。在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中,层出不穷的社会主体,其中既包括政府、企业,也包括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社会主体的日益分化和细化带来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但是也形成了层级制度的弊病。怎样使社会主体产生规模性效应,怎样使群体边界变得不再如鸿沟般不可逾越,怎样使整体发挥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怎样发挥群体协
期刊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活动的推动,复合渠道模式有了新的发展。许多企业已经把网上营销渠道也纳入复合渠道之中。  然而,网上营销渠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众多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招致新的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网络渠道同传统渠道商间的复合渠道冲突的问题。佛罗斯特(Forrester)对50个消费品生产商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战略时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复合渠道冲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