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 只要对某个事物感兴趣, 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 能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以生动形象的画面, 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所抒发的感情, 从而更加准确地诠释歌曲的内涵。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 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 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学生对单一地听老师演奏或录音, 感到枯燥单调, 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 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效果, 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的综合信息, 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 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 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 好像身临其境一般, 并能产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乐器简介教学环节,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 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 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 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课堂上教师要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教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 营造轻松的氛围, 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 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厚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
音乐具有抽象性,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 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 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换。如果在枯燥乏味的环境下, 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联的意境, 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也是惊人的, 无穷的想象蕴涵了无尽的创造。在《国歌》的学唱和欣赏中, 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知道它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 联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们可以说出许多: 中国的今天、明天, 中国的改革开放……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 三百年长久的呼唤, “祖国母亲, 我要回来”, 包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 奋斗抗争、渴望, 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同学们在生动的画面播放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 学生们更容易受到感染, 他们听着唱着,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同学们纷纷举手把自己对国歌的联想说出来, 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这种教学方式, 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让教学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若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 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
舒曼的钢琴曲《捉迷藏》是六年级上册的欣赏教学内容, 仅仅通过重复的欣赏很难让学生懂得乐曲表现的内含,我用电脑播放捉迷藏这个游戏, 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 并让他们一起做这个游戏, 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 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和乐曲, 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 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 做了这样的导入尝试: 1.创设生日情景: 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2.教师手持贺卡, 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 并用电脑播放外国人过生日的情景。熟悉的情景, 熟悉的歌声,再加上电脑里生动的画面, 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跟老师唱起来, 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 教师向学生介绍这首歌的作者, 让大家都喜爱它,让孩子们最终懂得音乐无国界的道理, 从中得到美的教育。
当然,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 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不可能代替老师的课堂教学。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鼓励学生加强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 只要对某个事物感兴趣, 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 能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以生动形象的画面, 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所抒发的感情, 从而更加准确地诠释歌曲的内涵。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 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 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学生对单一地听老师演奏或录音, 感到枯燥单调, 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 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效果, 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的综合信息, 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 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 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 好像身临其境一般, 并能产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乐器简介教学环节,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 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 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 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课堂上教师要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教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 营造轻松的氛围, 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 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厚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
音乐具有抽象性,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 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 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换。如果在枯燥乏味的环境下, 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联的意境, 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也是惊人的, 无穷的想象蕴涵了无尽的创造。在《国歌》的学唱和欣赏中, 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知道它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 联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们可以说出许多: 中国的今天、明天, 中国的改革开放……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 三百年长久的呼唤, “祖国母亲, 我要回来”, 包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 奋斗抗争、渴望, 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同学们在生动的画面播放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 学生们更容易受到感染, 他们听着唱着,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同学们纷纷举手把自己对国歌的联想说出来, 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这种教学方式, 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让教学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若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 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
舒曼的钢琴曲《捉迷藏》是六年级上册的欣赏教学内容, 仅仅通过重复的欣赏很难让学生懂得乐曲表现的内含,我用电脑播放捉迷藏这个游戏, 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 并让他们一起做这个游戏, 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 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和乐曲, 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 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 做了这样的导入尝试: 1.创设生日情景: 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2.教师手持贺卡, 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 并用电脑播放外国人过生日的情景。熟悉的情景, 熟悉的歌声,再加上电脑里生动的画面, 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跟老师唱起来, 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 教师向学生介绍这首歌的作者, 让大家都喜爱它,让孩子们最终懂得音乐无国界的道理, 从中得到美的教育。
当然,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 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不可能代替老师的课堂教学。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鼓励学生加强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