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让语文课堂走得更远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樣创设有效的课堂,让孩子在日常真实的学习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怎样构建美丽的课堂,使教室成为学生放飞思绪,流淌师生智慧的园地?
  怎样创建和谐的课堂,使师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享受精神的愉悦,“教”得舒畅,“学”得快乐……
  我在不停地思考,最终从一个个不起眼的教学片段中获得启示。
  我很欣赏一句话: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教育是震撼人心灵的工作,细节的魅力更能引起心灵的共鸣。
  一、可爱的模仿
  日常的课堂永远是鲜活的,这其中常常会有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精彩的发言、独特的思维。有时我在讲课时也有灵光一现的时候,大到如何引领学生突破难点,小到如何帮助正音等。每每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会趁着间隙,赶忙将这些记录下来。
  如教学《雨点》一课时,我引导孩子用朗读表现出场景,对此孩子兴趣盎然,于是便启发他们用“雨点落在__,在__。”的句式练习说话。孩子的回答既生动又贴切。有的说: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敲鼓;有的说,雨点落在草叶上,在草叶上玩耍;有的说,雨点落在草叶上,在草叶上滚来滚去……我惊异他们认真观察和丰富联想,于是在全班朗读课文时快速地把这些答案记了下来,没想到我的举动被孩子们误解了,他们居然在自己的课本插图上大胆而自豪地描画起来。见此情景,我把自己的想法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并充满期待地说:“谁最想把自己的名字记在老师的书上?名字记得越多,谁就越自豪。”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个个挺直了腰板,全神贯注地听讲起来。
  思考:现实生活的场景,在给每个孩子展现一幅幅动人画卷的同时,也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烙下带有主观色彩的回忆,这些构成了儿童丰富的感性世界。老师提供的句式,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各种思维火花如群星闪烁。
  此外,教师的记录也功不可没,这是对孩子最好的表扬和嘉许,没有人不会被真诚的赞赏所打动,所以,老师的期待才有响应。
  二、有趣的“休”
  教学《春到梅花山》一课时,遇到生字“休”,凭直觉和经验,我知道孩子们极易将“休”与“体”搞混,如何让孩子在第一次和“休”打照面的时候,就留下深刻而正确的印象呢?就从“休”本身是会意字的角度来谈。于是,我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一个人倚在一棵树下休息。随后,在图中分别出示单人旁和木字。形象的图解加上恰当的讲解,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休”的字形牢牢地刻在他们的脑袋里。
  思考:的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知识储备,决定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在某些方面低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真正把孩子的需求摆在首位,而不是执行教案设计,学着从学生的角度、视野看待问题,有可能会减轻教师、学生的负担。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知识的可接受性大于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找到他们可以接受的恰当的“点”之后,一切都会像“赶集”一样聚拢而来,“牵一发动全身”。
  三、春笋的力量
  《春笋》一课中有关春笋外形的描写是这样的:“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学生要深刻理解“裹着”、“浅褐色”、“嫩生生”,是一个难点,仅利用插图,最多认识“浅褐色”,更何况书中图的颜色也不统一,怎样才能一举两得呢?思来想去,我决定带两颗真笋(一棵去皮,一棵原样。),一来可以让孩子清晰地感知外表颜色;二来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通过剥笋皮区别“裹”与“穿”;三来去壳以后留下的笋芽白白的、嫩嫩的,由此,孩子还能形象领悟“嫩生生”,从而体会作者对春笋的喜爱。果然,在实际教学时,学生被春笋的到来感染了,热情地投入文章的学习中,不仅三个难点迎刃而解,对“外衣”的阐述也更清楚,真是一箭多雕。
  思考:教师创设的现实情境,符合学生切实的生活体验,师生借助这种感受,直接对话,孩子随着对春笋实物的直接观察,大脑中有完整的知识纳入过程,在不断的吸收中顿悟、发现,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轻松地理解文本,在自主的学习中领悟词的内涵,而教师从对话中感受到教学的快乐,整个课堂都充满灵动。
  四、对比的妙处
  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仅分析司马光当时的举动,学生对他的聪明和沉着领悟不够,流于浅表。如何让孩子进入情境,切身体会呢?再次拿出课本,我轻读了几遍,发现忽视文中其他孩子的办法,独独辟出描写司马光的文字,将文章割裂了,为理解而理解,会误导孩子。
  于是,我让孩子大声读读课文的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用笔划出描写遇到同伴落水后,司马光和小伙伴动作的句子。一下子,孩子就找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通过引导,孩子小结出救小伙伴的四种方法:哭、喊、找大人、砸缸。随后,我问:“这四种办法,你认为哪种好,好在哪里?”这下,孩子可活跃了,有的说:“哭不好,会吧嗓子哭坏的。”有的说:“有人哭,有人喊,声音太大,没有大人会听见。”有的说:“要是周围没有大人,要跑很多路去找,那个掉在水缸里的小伙伴就没命了。”还有的说:“附近没有大人,再怎么叫,别人也听不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司马光的做法,在当时是最有效的。
  接着,回过头再读描写司马光做法的句子,深刻体会“大石头”“使劲”的意思,从而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能干的形象就被孩子接受了。
  思考:这一片段留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首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但教师的主导是不容忽视的。新课标的实施,曾让我一度迷茫,觉得教师的引导应该少而又少,以学生的自身感悟为重,否则就不符合课程理念,实际教学提醒我:没有教师正确的导航,学生的学习小舟会走很多的弯路,甚至驶进错误的航道。以学为中心的指导是应该的,更是必要的。
  其次,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智慧,多少次,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我往往把教案设计得很碎,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总是想尽办法地架设台阶,生怕学生回答不上。最后的结果是课上得四平八稳,学生该有的收获都有了,但总觉得缺点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可能缺的就是那么一点激情,一点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一切想法、方案、都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
  ……
  像这样的一个个平凡而又生动的细节,组成一段段真实的教学生活,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拥有一颗宽容的爱心,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细节,学会欣赏,我想有效、和谐又美丽的课堂离我们就不会太远。
其他文献
释意派理论认为在口译过程中人的思维和意义的产生必须经历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口译员们对原语内容进行释意的过程。释意能力是优秀口译员必备的素质。本
扬子地台周缘钾镁煌斑岩Nd、Sr同位素特征介于南非I、Ⅱ型金伯利岩和西澳和北美钾镁煌斑岩两种变化趋势之间,不同岩区间同位素组成差异反映地台周边构造地质不同,Pb同位素特征表明晚太
会议
新老玉米杂交种的N吸收、N分配及光合作用的N利用率─—(D.E.McCullo-ugh等),CanadianJournalofPlantScience,1994,Vo1.74,No.3,379~484(英文)将老玉米杂交种(Pride5)和新杂交种(... N Absorption, N Distribution, and N Utilization of Photosynthesis in Old and
有效教学理念关注学生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文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优化问题设计,从而提
摘 要: 心理—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对当代高职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五年制高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心德教育。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心德教育 语文教学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目前部分高等职业学院为地方经济培养技术型人才而招收的初中起点的高等职业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学习类型由普通教育转变成职业教育,学习目标由毕业
作者认为,有效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有激情的,能够引导学生乐学、爱学,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能力获得提高的课堂,“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标尺。对于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往往偏离老师的预设,有时一个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根本不会回答。这时我们往往会责怪学生的知识面不广、思维不敏捷、怕动脑筋。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时,才会发现其实是自己提的问题有问题,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实际教学中,一堂语文课的效率如何与教师提问的好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能通过一个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让他们愿意发现、思考、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