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心開創教育新模式
1979年,曹啟樂先生於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他的教育生涯開啟,自此,他全副精神注於這件事,教育成為了他的恒業。
曹啟樂先生服務的幾個學校都是面向社會基層學生的,當時香港有一類稱之為“職業先修”的學校,他就在這類學校教學。在學校,他曾看着十一二歲的小孩做金工,不由地想;“在他們這個年龄段便給他們定型,是否真的合適?”他反復觀察他們做金工時候的樣子,他發現太早給學生進行職業培訓,並不有利於學生的成長,最佳年龄應該從中三之後開始。曹啟樂先生分析說:“中三之後,學生年龄一般為十五歲,這一時期的學生如果實在對基礎課程提不起興趣,也能夠多一個選擇,而這個時期的學生,年龄上正好與香港法定工作年龄相當,可與工作進行對接。”
他與教育界的一些朋友推動了這一場改變“職業先修”學校的運動,這是一場大型且艱巨的改革,因為先進的思想在一開始的時候總是會成為批判和拒绝的對象,“許多保守的人的思想很難轉變,所以反對聲不少。”曹啟樂先生回憶說。兩種力量進行了一場較長時間的對比,“但是卻終究會被人信任和接受,讓世界焕然一新,變得魅力無限。”曹啟樂先生堅信。
一段時間後,他們這一做法的優势逐漸凸显,政府部門也開始重視起來,肯定改革的方向並推出新政策。“職業先修”四個字被抽離出來,這類學校的課程在中一至中三期間與一般學校無異,從中四開始增加職業培訓課程。這是職業教育學校一次大的改革,具有歷史性的意義,自此,這類學校有了新的開端。這也是曹啟樂先生教育生涯頭十五年裏做得的重要的一件大事。
為香港教育貢獻一份心力
1994年,曹啟樂先生和一批熱心教育工作、堅守教育崗位、關注教育事務、有志影響教育政策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成立了教育評議會,曹啟樂先生為創會主席,致力於專題研究、政策評論、經驗推廣三個範疇的工作,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素質。
1997年過渡階段,香港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過程中非常重視諮詢的過程,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先生將教育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找到了一批教育工作者,加入教育統籌委員會,商討回歸之後的香港教育大計,曹啟樂先生正是其中之一,為回歸後的教育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從1998年至2002年四年時間,曹啟樂先生服務於教育統籌委員會,他支持董建華先生提出“教育改革”,政府撥款五十億,成立優質教育基金,用來發展教育,他亦是優質教育基金第一批委員。四年間,他參與丁香港教育的改革,全力支持教育改革政策,為推動香港回歸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向做出了不少努力和貢獻,也為回歸後的教育打下了基礎。2000年,為表彰曹啟樂先生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為香港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香港特首董建華先生為其頒發榮譽勳章。
2002年,曹啟樂先生離開教育統籌委員會及優質教育基金,這一年,他在新界上水區創辦了風采中學,在之後的十二年時間裏,他將風采中學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將一個辦學歷史短的新學校領上丁香港知名學校的高度,大學升學率高達百分之六十,若加上出國留學者、於台灣學校就讀者,以及考入内地大學的學生,升學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人們在談及“風采中學”時,總會誇上一句:“這是個不錯的學校”。
2014年,教育評議會二十周年活動上,香港現任特首來此,與曹啟樂先生等人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探討,共同為香港的教育問題出謀劃策。
曹啟樂先生一心致力於香港教育事業的發展,他時刻關注着香港的教育事業,他有才華,有魅力,他也在香港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深刻的、重要的痕跡。
行萬里路 用鏡頭記錄美好
教職生涯中,曹啟樂先生就特别注重學生與外界的交流,這些交流包括與台灣的交流、與内地的交流,在學校中香港本地學生與外地學生的交流。在風采中學教學時,他便保持着每年至少兩三次帶學生去内地的計劃,北京、上海、南京、貴州、山西、杭州等省市,他們都曾走過,讓學生們走近祖國,感受祖國。對於刚來香港的内地學生,他們也會帶着他們走過香港的大街小巷,幫助他們認識香港,對於兩地的學生,他一視同仁,從語言開始,讓兩地融合。
曹啟樂先生的教育理念不夾帶任何政治因素,他在學校開啟了國民教育,從歷史、文化、人文、民族、國情的角度上,讓學生們懂得何為“我們的國家”,從中國不同階段的歷史出發,讓學生們了解中國的進程,學會愛自己的國家。所有好的,他願意傳揚,所有不好的,他亦不會刻意回避。“我們不談論政治,因為我們覺得學生們應該有一個判斷是非的能力。”曹啟樂先生說,“我們不阻止學生對中國不好現象的批判,但是我們會告訴他們,在批判的時候,一定要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來做這件事,而不只是‘香港人’,我們要明確自己的身份和立場以及為了中國好的目標。”
曹啟樂先生喜歡旅遊和攝影,他走過許多地方,鏡頭下留下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四季風貌,他有一個想法,將自己拍攝的照片,整理成册,贈送給中學、小學圖書館,通過拍攝的世界各地的晝面,告訴學生們——世界這麼美好,應該多走走,開闊眼界,培養世界觀。曹啟樂先生的觀點是,無論哪個階段的人,都應該有大視野,大格局,不是從香港看世界
而是應該從世界看香港。對於没有經濟能力或者外出看世界的學生、年輕人,也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如網絡、電視、相册等,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也許,在教育界,他不是最有成就的那一個,在攝影界,亦非技術最好的人,然而,他卻是將攝影與教育相融合的那一個先行者,期盼着以攝影為媒介,起到一個教育的作用。
曹啟樂先生心心念念的是教育,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專注與此,首尾不懈。
開啟一場新的教育征程
2014年,曹啟樂先生從風采中學榮休,然而,這並不是他教育生涯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教育事業於他而言,是一場没有終點的旅行,是一份永遠無法卸下的責任。
榮休前,曹啟樂先生應邀擔任優才書院校董,服務於這個學校;他出任電台節目顧問,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他是香港教育學院顧問,在師範學校學生臨近畢業的最後一年,與準老師們談話,給即將成為老師的他們一些指導,用他在教育界的影響力,給他們以積極的影響。這些工作延續至今,榮休後,曹啟樂先生又應勞工子弟中學之邀,擔任校董,為其提供一些教育指導。此外,另一段教育征程也在他榮休之後開啟——籌辦德萃幼稚園及德萃小學,並與其他幾位教育界友人以”天越教育”為名,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顧問服務,並打算在内地開展國際化教學。
德萃幼稚園的創立於曾主要從事中學、教育諮詢組織工作的曹啟樂先生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一個並不熟悉的領域,加上私立學校的風險,給他帶來了挑戰。儘管如此,曹啟樂先生仍滿懷熱忱,在教育領域數十年的豐富經驗和影響力,讓德萃幼稚園開篇喜人,開班不過兩個多月的時間,已經步入正軌,第二間校舍已經在籌備中。而於2016年9月開學的位於大埔火車站旁的小學,學生名額已滿,在香港計劃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的背景下,德萃小學的滿額學生也為收費的私立學校提供了信心。
此外,由曹啟樂先生擔任董事及高级顧問的“天越教育顧問有限公司”於内地城市深圳籌辦私立學校,也拉開了序幕。曹啟樂先生介紹說:“‘天越’會增加與内地的交流和融合,深圳的生源多,這既為香港的青年老師就業提供了機會,也為退而不休的香港校長、老師一個繼續發光發熱的平台。由於香港有着國際化教學優势。我們希望在深圳開辦國際化的課程,配合香港的教育制度,分别從香港及内地聘請老師,資源整合,優势互補,面向國際化,讓學生在内地也能享受國際化的教育,可以給予學生除了内地的普通高考外另一個課程與考評的選擇,也可以直接參加國外的考試。”這又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曹啟樂先生對於教育永遠懷揣一顆創新之心,對於新的、有利於整個教育的事,充滿着探索、挖掘的熱情,他的情感和習慣都集中在了教育上,教育既是他的終其一生的職業,也是他的志趣所在,他對教育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不言休。
1979年,曹啟樂先生於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他的教育生涯開啟,自此,他全副精神注於這件事,教育成為了他的恒業。
曹啟樂先生服務的幾個學校都是面向社會基層學生的,當時香港有一類稱之為“職業先修”的學校,他就在這類學校教學。在學校,他曾看着十一二歲的小孩做金工,不由地想;“在他們這個年龄段便給他們定型,是否真的合適?”他反復觀察他們做金工時候的樣子,他發現太早給學生進行職業培訓,並不有利於學生的成長,最佳年龄應該從中三之後開始。曹啟樂先生分析說:“中三之後,學生年龄一般為十五歲,這一時期的學生如果實在對基礎課程提不起興趣,也能夠多一個選擇,而這個時期的學生,年龄上正好與香港法定工作年龄相當,可與工作進行對接。”
他與教育界的一些朋友推動了這一場改變“職業先修”學校的運動,這是一場大型且艱巨的改革,因為先進的思想在一開始的時候總是會成為批判和拒绝的對象,“許多保守的人的思想很難轉變,所以反對聲不少。”曹啟樂先生回憶說。兩種力量進行了一場較長時間的對比,“但是卻終究會被人信任和接受,讓世界焕然一新,變得魅力無限。”曹啟樂先生堅信。
一段時間後,他們這一做法的優势逐漸凸显,政府部門也開始重視起來,肯定改革的方向並推出新政策。“職業先修”四個字被抽離出來,這類學校的課程在中一至中三期間與一般學校無異,從中四開始增加職業培訓課程。這是職業教育學校一次大的改革,具有歷史性的意義,自此,這類學校有了新的開端。這也是曹啟樂先生教育生涯頭十五年裏做得的重要的一件大事。
為香港教育貢獻一份心力
1994年,曹啟樂先生和一批熱心教育工作、堅守教育崗位、關注教育事務、有志影響教育政策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成立了教育評議會,曹啟樂先生為創會主席,致力於專題研究、政策評論、經驗推廣三個範疇的工作,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素質。
1997年過渡階段,香港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過程中非常重視諮詢的過程,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先生將教育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找到了一批教育工作者,加入教育統籌委員會,商討回歸之後的香港教育大計,曹啟樂先生正是其中之一,為回歸後的教育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從1998年至2002年四年時間,曹啟樂先生服務於教育統籌委員會,他支持董建華先生提出“教育改革”,政府撥款五十億,成立優質教育基金,用來發展教育,他亦是優質教育基金第一批委員。四年間,他參與丁香港教育的改革,全力支持教育改革政策,為推動香港回歸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向做出了不少努力和貢獻,也為回歸後的教育打下了基礎。2000年,為表彰曹啟樂先生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為香港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香港特首董建華先生為其頒發榮譽勳章。
2002年,曹啟樂先生離開教育統籌委員會及優質教育基金,這一年,他在新界上水區創辦了風采中學,在之後的十二年時間裏,他將風采中學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將一個辦學歷史短的新學校領上丁香港知名學校的高度,大學升學率高達百分之六十,若加上出國留學者、於台灣學校就讀者,以及考入内地大學的學生,升學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人們在談及“風采中學”時,總會誇上一句:“這是個不錯的學校”。
2014年,教育評議會二十周年活動上,香港現任特首來此,與曹啟樂先生等人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探討,共同為香港的教育問題出謀劃策。
曹啟樂先生一心致力於香港教育事業的發展,他時刻關注着香港的教育事業,他有才華,有魅力,他也在香港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深刻的、重要的痕跡。
行萬里路 用鏡頭記錄美好
教職生涯中,曹啟樂先生就特别注重學生與外界的交流,這些交流包括與台灣的交流、與内地的交流,在學校中香港本地學生與外地學生的交流。在風采中學教學時,他便保持着每年至少兩三次帶學生去内地的計劃,北京、上海、南京、貴州、山西、杭州等省市,他們都曾走過,讓學生們走近祖國,感受祖國。對於刚來香港的内地學生,他們也會帶着他們走過香港的大街小巷,幫助他們認識香港,對於兩地的學生,他一視同仁,從語言開始,讓兩地融合。
曹啟樂先生的教育理念不夾帶任何政治因素,他在學校開啟了國民教育,從歷史、文化、人文、民族、國情的角度上,讓學生們懂得何為“我們的國家”,從中國不同階段的歷史出發,讓學生們了解中國的進程,學會愛自己的國家。所有好的,他願意傳揚,所有不好的,他亦不會刻意回避。“我們不談論政治,因為我們覺得學生們應該有一個判斷是非的能力。”曹啟樂先生說,“我們不阻止學生對中國不好現象的批判,但是我們會告訴他們,在批判的時候,一定要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來做這件事,而不只是‘香港人’,我們要明確自己的身份和立場以及為了中國好的目標。”
曹啟樂先生喜歡旅遊和攝影,他走過許多地方,鏡頭下留下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四季風貌,他有一個想法,將自己拍攝的照片,整理成册,贈送給中學、小學圖書館,通過拍攝的世界各地的晝面,告訴學生們——世界這麼美好,應該多走走,開闊眼界,培養世界觀。曹啟樂先生的觀點是,無論哪個階段的人,都應該有大視野,大格局,不是從香港看世界
而是應該從世界看香港。對於没有經濟能力或者外出看世界的學生、年輕人,也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如網絡、電視、相册等,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也許,在教育界,他不是最有成就的那一個,在攝影界,亦非技術最好的人,然而,他卻是將攝影與教育相融合的那一個先行者,期盼着以攝影為媒介,起到一個教育的作用。
曹啟樂先生心心念念的是教育,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專注與此,首尾不懈。
開啟一場新的教育征程
2014年,曹啟樂先生從風采中學榮休,然而,這並不是他教育生涯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教育事業於他而言,是一場没有終點的旅行,是一份永遠無法卸下的責任。
榮休前,曹啟樂先生應邀擔任優才書院校董,服務於這個學校;他出任電台節目顧問,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他是香港教育學院顧問,在師範學校學生臨近畢業的最後一年,與準老師們談話,給即將成為老師的他們一些指導,用他在教育界的影響力,給他們以積極的影響。這些工作延續至今,榮休後,曹啟樂先生又應勞工子弟中學之邀,擔任校董,為其提供一些教育指導。此外,另一段教育征程也在他榮休之後開啟——籌辦德萃幼稚園及德萃小學,並與其他幾位教育界友人以”天越教育”為名,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顧問服務,並打算在内地開展國際化教學。
德萃幼稚園的創立於曾主要從事中學、教育諮詢組織工作的曹啟樂先生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一個並不熟悉的領域,加上私立學校的風險,給他帶來了挑戰。儘管如此,曹啟樂先生仍滿懷熱忱,在教育領域數十年的豐富經驗和影響力,讓德萃幼稚園開篇喜人,開班不過兩個多月的時間,已經步入正軌,第二間校舍已經在籌備中。而於2016年9月開學的位於大埔火車站旁的小學,學生名額已滿,在香港計劃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的背景下,德萃小學的滿額學生也為收費的私立學校提供了信心。
此外,由曹啟樂先生擔任董事及高级顧問的“天越教育顧問有限公司”於内地城市深圳籌辦私立學校,也拉開了序幕。曹啟樂先生介紹說:“‘天越’會增加與内地的交流和融合,深圳的生源多,這既為香港的青年老師就業提供了機會,也為退而不休的香港校長、老師一個繼續發光發熱的平台。由於香港有着國際化教學優势。我們希望在深圳開辦國際化的課程,配合香港的教育制度,分别從香港及内地聘請老師,資源整合,優势互補,面向國際化,讓學生在内地也能享受國際化的教育,可以給予學生除了内地的普通高考外另一個課程與考評的選擇,也可以直接參加國外的考試。”這又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曹啟樂先生對於教育永遠懷揣一顆創新之心,對於新的、有利於整個教育的事,充滿着探索、挖掘的熱情,他的情感和習慣都集中在了教育上,教育既是他的終其一生的職業,也是他的志趣所在,他對教育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不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