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乙酰胺中毒76例抢救体会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77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氟乙酰胺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与疗效的情况。方法:抢救76例氟乙酰胺中毒,在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药乙酰胺治疗的疗效观察。结果:76例治愈72例(94%),死亡4例(53%)。结论:乙酰胺治疗氟乙酰胺中毒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氟乙酰胺中毒 抢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091
  资料与方法
  76例均由家属证实误服氟乙酰胺鼠药毒饵的患儿,男50例,女26例,年龄15~10岁,多为3~5岁。误服就诊时间:0.5~2小时20例,2~6小时36例,6~24小时12例,24~48小时8例。中毒程度及临床表现:轻度26例,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眼球、发呆、心動过速等;中度36例,表现为除上述症状伴有烦躁不安、肢体阵发性抽搐、呼吸呈不规则;重度14例,表现为惊厥、癫痫样抽搐,大小便失禁及脑水肿,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64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升高,70例有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心电图检查32例,20例提示有ST段改变,T波倒置。房性早搏及窦性心律不齐。
  毒物确定均有明显的误服毒物史、硫靛反应确定血液中含氟乙酸。
  治疗方法:①清除毒药:急诊给予温水清洁洗胃,洗胃后胃管注入硫酸镁导泻,补液及呋噻米利尿加快体内毒物排泻。②特效解毒剂应用:静注乙酰胺(乙酰胺,每天01~03g/kg,2次/日,一般应用3~7天,逐渐减量,重者可适当增加剂量。③在应用解毒剂的同时,给予抗生素青霉素20万U/(kg•日)防治感染,应用能量合剂及糖皮质激素5mg静脉注射1~2次,促进糖代谢,以减轻中毒症状,促进机体恢复,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重症者进行血液透析,促进进入血液中的毒物排泄,提高解毒效果。④对症治疗:抽搐时给予苯巴比妥8mg/(kg•次),1~2次,地西泮001~003mg/(kg•次),最多不超过3次止惊。一般不用氯丙嗪,避免发生或加重呼吸抑制。
  结 果
  72例均在2~24小时内中毒症状减轻,神态转清醒,抽搐停止,大多数不留后遗症,极少数留下癲痫后遗症。治愈率947%,其中4例因服药量大、发现迟,等到并发症出现时才入院,抢救无效,于入院2~5小时内死亡。
  讨 论
  由于解氟灵化学结构与有机氟类鼠药相似,能与其争夺某些酶(酰胺酶),使其不产生氟乙酸,从而消除氟乙酸对机体三羧酸循环的毒性作用,使昏迷、抽搐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早期足量用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由于氟化物能抑制胆碱酯酶,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增加,出现有机磷中毒症状。如病史不清,无条件即时分析毒物,可行乙酰胺探索性治疗,如病情好转,要考虑有机氟中毒,反之有机磷中毒,使用阿托品解毒治疗。
  氟乙酰胺在碱性液中很快水解为剧毒的氟乙酸,应尽量避免应用碱性药物,以免加速氟乙酸的生成。
  对于原因未明的抽畜、昏迷、呕吐、神经系统损害明显者,特别是群体发作者,应高度警惕氟化物中毒可能性,应详细询问有无氟乙酰胺接触史,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即硫靛反应确定血液中有无氟乙酸。
  早期发现,及时准确的诊断,早期使用乙酰胺,彻底清除胃内毒物,防止再吸收,争取时间抢救重症患者是成败的关键。具体做法如下:①尽快查清毒(药)物的名称与来源,可直接有效地阻断毒(药)物吸收。②及早应用特效解毒剂是抢救成功的关键。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正确地使用呼吸机,以改善脑组织的供氧,有效防止呼吸衰竭。④对重症患者应尽早施行血液灌流.以减轻患者的症状,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93.
  2 郭健军.急性有机氟类灭鼠药中毒的救治.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1,4:17.
  3 张炎山.急性氟乙酰胺中毒48例临床分析.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1,7:15.
其他文献
提出一种应用于盗窃类犯罪的时空热点探索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全样本数据进行时间热点和空间热点识别,然后利用时间热点对应的数据集进行空间热点分析,利用空间热点对应的数
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逐年增长,有效治疗梅毒是切断传染源和降低梅毒发病率的关键环节。青霉素仍然是治疗各型梅毒的首选药物,且尚未有梅毒螺旋体对青霉素耐药的报道。由于
尊重学习自由,注重个性发展的学分制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承载高等教育发展重任的一支新生力量,自成立之初就积极投身教育
通过对现代高尔夫运动发展特征及社会属性的分析,探讨高尔夫在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高性能影像链 ·高分辨率的影像技术,高品质的图像,让诊断更加精准;·高频发生器,保证曝光条件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放射剂量降低25%,让病人和医生免受高辐射的危害;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在研究和临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促进医学影像学在中国的发展,促进国内各学科人员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美国医学物理学家
期刊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和无线宽带网络的飞速发展,诞生于飞机制造领域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逐渐应用于图书出版领域并展现出了传统书籍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