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判断动词“是”的来源问题主要有“代词说”“形容词说”和“副词说”。本文试图从方言的角度对江苏方言中的判断句进行分析,推测出判断动词“斗”来源于副词,以求对判断动词“是”的来源调查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判断动词“斗”的来源 江苏方言 判断句
一、引言
自从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1]中提出汉语判断动词“是”产生的时代及其形成原因的观点以来,关于判断动词“是”的来源观点不一,可以分为“代词说”和“非代词说”两种。持“代词说”观点的学者以王力、洪诚、林序达等为代表,王力《汉语史稿》[2](P409)中明确提出:“‘是’字是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的”,洪诚认为:“‘是’之成为系词,是由代词变来的,这话极正确。”[3],但是演变为系词的“是”“不是纯粹指代词”,它有以指示表示肯定的意义。林序达说:“指示代词‘是’之可以具有确认或肯定作用,事理完全可通。因为形容词‘是’由指示代词‘是’演变而来,至少应该承认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4]。持“非代词说”观点的学者以洪心衡、洪成玉等为代表,认为系词“是”从对事物表示肯定、确认的形容词或副词“是”演变而来的。洪心衡认为,系词“是”是由表示“确认”意义的副词“是”演变来的,但是他不同意这种副词“是”与复指的“是”有关,也就是不同意系词是来源于指示代词的说法。洪成玉则认为系词“是”字是从形容词发展来的,形容词“是”的意义,是对事物表示肯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正确”或“对”。因为缺少相关文献材料的佐证,无法准确证明现代汉语里判断动词“是”的来源。
王健、顾劲松《涟水话的系词“斗”》[5]从方言的角度考察出淮安涟水话的判断动词“斗”和普通话里的判断动词“是”、形容词“对”有一定的对应性,且“斗”不可能来源于代词。本文以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6]为蓝本,对江苏新派方言进行共时层面的调查和分析,介绍江苏方言里判断动词“斗”的相关用法,推测判断动词“斗”的来源,希望对判断动词“是”的研究提供帮助。
判断动词“斗”单念或重读时音可以是[t?u55]、[t??55]或[t??214]等,具体音色和音值随各地方有所差异。
二、只有一种语法意义的“斗”
(一)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里的副词“斗”
只有一种语法意义的副词“斗”,分布于中原官话区和江淮官话区的泗洪县、洪泽县和东海县。副词“斗”单念或重读时读音接近,如中原官话里的睢宁话读“斗[tou??]”,沛县话读“[tou??]”;江淮官话里的泗洪话读“斗[t?u51]”,东海话读“斗[t?u??]”。因内部方言点不同,声调有所差异。下面以中原官话区的徐州邳州话为例说明用“斗[tou??]”的情况,其他方言点作为补充。
1.强调语气,表示肯定
1)斗+是
(1)这斗是我们学校。
此句的意思是:“这”确实是“我们学校”。“斗”是副词,表强调。如果要强调“学校”而不是其他的地方,那么句中的“斗”是判断动词。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斗”是副词。
2)斗+动
“斗”一般重读,表示意志坚决,不容改变。
(2)我斗不信我学不会。
3)斗+动/形
“斗”一般轻读,表示主语已符合谓语所提的条件,无须另外寻找。
(3)你要的书,我手头斗有。
此处的“斗”,不具有“都”的“全部”义。
2.确定范围
1)斗[+有]+名
(4)老两口斗一个儿子。
2)斗+动+宾
“斗”重读,表示动作只适用于宾语,不适用于宾语以外的事物。
(5)老赵没学过旁的,斗会法语。
3)斗+小句
“斗”重读,排除主语所指以外的事物。
(6)昨天斗他没来。
3.强调数量多寡
1)斗+动十数量
指说话人认为数量少,“斗”重读。
(7)老周斗讲了半个小时,下边开始讨论了。
2)斗+动+数量
指说话人认为数量多,“斗”不重读。
(8)我们两个人才抬一百斤,人家一个人斗挑二百斤呢。
3)一十动+斗+数量
“就”轻读,动词重读,指说话人认为数量多。
(9)一买斗买了好几万。
4.强调在很久以前已经发生
1)斗+动词
(10)小时候俺俩斗认识了。
2)斗+形容词
(11)他表现一直斗怪好。
5.表示两件事间隔时间很短。
1)動+斗+动
指两个连续的动作,“斗”前必用动词短语,“斗”后可用单个动词。
(12)放下书包斗到地里干活。
2)动+斗+形
形容词表示的是动作的结果。
(13)看见你斗高兴。
3)……(刚、才)……斗……
(14)怎么才来斗要走?
6.表示很短时间以内即将发生
1)斗+动词
(15)我这斗走。
2)斗+形容词
(16)天斗快亮了。
7.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1)如果(只要、既然、因为、为了等)……就……
(17)既然他不同意,那斗算了。
2)A就A[吧],表示容忍或无所谓。
(18)大就大点,凑合穿吧!
3)承接对方的话,表示同意。
(19)斗这样吧,你先去跟他商量商量。 就江苏省而言,在以上把“斗”作副词使用的区域大致是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区的东海县、泗洪县、洪泽县。东海县和泗洪县副词“斗”的读音是“斗[tou??]”,洪泽县的读音是“斗[t????]”。
普通话里的“就”,在《广韵》里是“疾就切,去声,宥韵,从纽。”宥韵下常用的同音的字有:救、旧、昼、皱、臭、溜、秀、骤、授、就。以中原官话的睢宁话为例,这些常用的同音字的国际音标是:就[t?iou42]、旧[t?iou42]、昼[t?ou42]、皱[t?ou??]、骤[t?ou42]、臭[t?‘ou42]、溜[liou??]、秀[?iou42]、授[?ou42]、就[tou42]。可见,中原官话里的副词“斗”对应的是普通话里的“就”。
(二)江淮官话的形容词“斗”
形容词“斗”可以表示“应答”义或“正确”义、“相合”义、“正常”义。一般情况下,它的读音是“斗[t????]”。只有一个形容词“斗”的区域是:连云港市区、沭阳县、泗阳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盐城市的盐都区和淮安市除了涟水以外的区域。这些地区里,“是不是”和“对不对”一般都用“斗不斗”表示。
1.表示应答义
(20)你是学生吗?——斗的。
2.表示正确义
(21)我斗了四道题。
在上述意义中,如果说话人要表达确定的意义,但只作简短的回答,一般就用形容词“斗”,而非普通话里的判断动词“是”。也就是说,在回答中,用“斗的”而非“是的。”,用“不斗”而非“不是(的)”。
三、有两种语法意义的“斗”
根据我们的调查,两种语法意义的“斗”存在于江淮官话的沭阳区和连云港的连云区。这两处地理位置特殊,既有副词“斗”,也有形容词“斗”。在沭阳话里,副词“斗”的读音一般是“斗[t???]”。沭阳话里的形容词“斗”的用法极其普遍,副词“斗”却分布在少数地方,如钱集镇和刘集镇。
因为沭阳话里形容词“斗[t????]”的用法和前文所述的形容词“斗”的用法一致,所以此处只描写副词“斗[t???]”的用法。
1.表示马上义
(22)你等会,他斗回来了。
2.表示两件事间隔时间很短
(23)看见你斗高兴。
3.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24)丢斗丢了吧,急也没用。
可以看出,副词“斗”的本字,是汉语普通话里的“就”。
四、有三种语法意义的“斗”
我们发现,江淮官话区的灌云话、灌南话、响水话和涟水话里均存在副词“斗”、形容词“斗”和判断动词“斗”的用法。
“斗”弱化读“斗[t???]”,说话人若不表示强烈的判断会选择弱读。但一般而言,在相当于普通话副词“就”的意义上,灌云话可读“斗[t???]”,灌南话可读“斗[t????]”,涟水话是“斗[t???]”和“斗[t?u??]”混读;在相当于普通话副词“是”的意义上,灌云话可读“斗[t???]”,灌南话可读“斗[t????]”,响水话“斗[t???]”和“斗[t????]”混读,涟水话“斗[t???]”和“斗[t?u??]”混读;在相当于普通话判断动词“是”的意义上,灌云话可读“斗[t???]”,灌南话和响水话可读“斗[t????]”,涟水话“斗[t???]”和“斗[t?u??]”和混读;在相当于普通话动词和介词“对”的意义上,灌云话读“斗[t????]”,灌南话读“斗[t??55]”,涟水话读“[t?u??]”,这里的“斗”均不弱读;在相当于普通话形容词“对”或普通话形容词“是”的意义上,灌云话、灌南话、响水话和涟水话不读“斗[t???]”,灌云话读“斗[t??55]”,灌南话和响水话读“斗[t????]”,涟水话读“[t?u??]”。
同样地,因为这四个地方的形容词“斗”的用法和前文所述的用法一致,所以此处只分析其他用法。
(一)相当于普通话副词“就”的“斗”的读音
1.强调语气,表示肯定
(25)他家斗(是)搁这胡同里头。
要注意的是,江淮官话里的灌云话没有“斗+动”的格式,用“就”来表示“意志坚决,不容改变”的意思。如:
(26)你不让干,我就要干。——*你不让干,我斗要干。
2.确定范围
(27)书架上斗这么几本书。
3.强调数量多寡
(28)我斗一本,你别拿走。
(29)老周斗讲了两个小时,别人都没时间谈了。
4.强调在很久以前已经发生
(30)事情早斗清楚了。
5.表示两件事间隔時间很短
(31)听完斗晓得了。
6.表示很短时间以内即将发生
(32)你再等等,他斗快回来了。
7.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33)如果他去,我斗不去了。
以上“斗”的7个副词义和普通话的“就”的副词义是对应的。就江苏省而言,具备以上所列举的副词的语法意义的,除了前文列举的只有一个语法意义“斗”的区域,还有灌云县和涟水县。每个地方的副词“斗”和普通话里的副词“就”的语法意义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在灌云话里“斗”就不能表示“很短时间以内即将发生”和“承接上文,得出结论”的意义。
(二)相当于普通话副词“是”的“斗”的读音
副词“斗”除了具有相当于普通话的“就”的副词义,还有部分意义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副词“是”,这样的“斗”分布于江淮官话区的灌南县、灌云县、响水县、涟水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某个意义的例句后没有特殊标明是哪些方言点的,表明四个县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这么说。例如: 1.用于描写
(34)他手艺斗[t???]是很高明的。(灌云)
他手艺斗[t?u??]挺高明的。(涟水)
2.用于强调主语
(35)(斗[t???])是我把电视机关掉的。(灌云)
斗[t?u??]我把电视机关掉的。(涟水)
3.用于强调谓语
(36)他斗[t???]走的了,你别等了。(灌云)
他斗[t???]/[t?u??]走的了,你别等了。(灌云、涟水)
4.用于强调句子
(37)不是衣裳太瘦,(斗[t?44])是你太胖了。(灌云)
不斗衣裳太瘦,斗[t???]/[t?u??]你太胖了。(涟水)
不斗衣裳太瘦,是你太胖了。(响水)
灌南话中的“斗[t????]”和涟水话中的“斗[t?u??]”除了有强调副词义,还有范围副词全部义。
5.范围副词全部义。
(38)斗學生就要好好学习。
(三)相当于普通话判断动词“是”的“斗”的读音
判断动词“斗”,灌南话和响水话读“斗[t????]”,灌云话读“斗[t???]”,涟水话读“斗[t?u??]”且弱读时读音是“斗[t???]”。例如:
1.表示等同意义
(39)?半斤不斗八两。(灌云、灌南、涟水、响水)
2.表示归类意义
(40)我斗是淮阴师范学院的学生。(灌云、响水、涟水)
3.表示特征或质料意义
(41)???他们家的围墙斗是砖墙。(灌云)
他们家的围墙斗砖头的。(灌南、涟水)
4.表示存在意义
(42)靠墙的斗是一排书架子。(灌云)
靠墙斗一排书架子。(灌南、涟水南禄乡)
5.表示领有意义
(43)老王(斗)是一只膀子。(灌云)
老王斗一只膀子。(灌南、涟水)
6.表示其他关系,下面两组例句分别表示衣着和费用
(44)他(斗)是一身学生打扮。(灌云)
他斗一身学生打扮。(灌南、涟水)
(45)一份饭斗五块钱。(灌云、灌南、涟水)
7.表示强调意义
(46)我们看的斗是话剧,不斗电影。(灌云)
我们看的斗话剧,不斗电影。(灌南、涟水)
我们发现,江淮官话区的灌云、灌南、响水和涟水话里的判断动词“斗”在以上七个意义中均可以和“不”组成“不斗”来表示否定判断。值得注意的是,灌云话里的“斗”,在肯定判断句里读“斗[t???]”,在否定判断句里读“斗[t????]”。
(四)相当于普通话动词和介词“对”的“斗”的读音
在任何情况下,相当于普通话动词和介词的“斗”都不会弱读成“斗[t???]”。
1.作动词
1)表示“对待;对付;对抗”义
这种情况下必带宾语。
(47)批评要斗事不斗人。(涟水)
(48)*刀斗刀,枪斗枪。
(49)*男子排球赛:农机厂斗学联队。
只有在“对待”的意义上可以用“斗”,在“对付”“对抗”的意义上用“对”。
2)表示“朝;向;面对”义
(50)这条路正斗他家门口。(灌云、沭阳)
(51)*窗户斗着马路。
普通话的“对”后面常带“着”,但是灌云、沭阳、灌南方言里的“斗”一般不带“着”。
3)表示“适合”义
(52)这话斗他意思。(灌云、沭阳、涟水、灌南)
2.作介词
指示动作的对象,表示“朝;向”义。
(53)他斗我后脊梁打了一拳。(灌云、涟水、灌南)
(54)*小黄斗我笑了笑。
相当于普通话动词“对”的“斗”适用于“对待”“朝;向;面对”“适合”义,且只能在消极的句义中表示“朝;向”义,不表示“对待”义,如“*大家斗我都很热情。”“*我们会斗这件事作出安排的。”这些句子都不符合灌云、沭阳、涟水、灌南的方言语法。
(五)相当于普通话形容词“对”或普通话形容词“是”的“斗”的读音
相当于普通话形容词“对”或普通话形容词“是”的“斗”,灌南话和响水话读“斗[t????]”,灌云话读“斗[t????]”,涟水话读“斗[t?u??]”,且都不弱读。“是不是”和“对不对”一般都用“斗不斗”表示,答句一般也不说“是(的)/不是(的)”,说“斗(的)/不斗”。
1.表示应答义的形容词“斗”。
(55)那是图书馆吗?——斗的。
2.表示正确义的形容词“斗”。
(56)很好,答斗了。
五、结语
通过调查整个江苏方言,我们未发现江苏省吴方言区存在副词“斗”或形容词“斗”,只有一个语法意义的副词“斗”分布在中原官话区和江淮官话区的泗洪县、洪泽县和东海县,只有两个语法意义的“斗”分布在江淮官话区沭阳县和连云港市的连云区,具有三个语法意义的“斗”分布在江淮官话的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和涟水县。
王健、顾劲松的论文《涟水话的系词“斗”》[5]一文对判断动词“斗”的来源的推论是:“涟水话的‘斗’没有代词的用法,系词‘斗’的来源有两种可能:第一,从表示‘正确’的‘斗’演变而来,就像某些汉藏语系的语言一样;第二,从表示‘对着’的介词‘斗’演变而来。”[5]通过对江苏新派方言共时层面的调查和描写,我们发现,判断动词“斗”不仅存在于江淮官话的的涟水县,还存在于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更主要的是,我们认为,判断动词“斗”来源于副词。 首先,和形容词“斗”相比,副词“斗”和判断动词“斗”的关系更密切。“斗”在灌云话里作为判断动词和副词使用时读“斗[t???]”,作为形容词使用时读“斗[t????]”。从读音上看,判断动词和副词的关系显然要比和形容词的关系更密切。涟水话的“斗”作为判断动词和副词使用时,“斗[t?u??]”和“斗[t???]”混读;作为形容词使用时,读“斗[t?u??]”。可以看出,涟水人并不明确区分或很难区分判断动词“斗”和副词“斗”。“斗”在响水话里作为判断动词使用时读“斗[t????]”,作为副词使用时“斗[t????]”和“斗[t???]”混读,作为形容词使用时读“斗[t????]”。可见,响水人基本判断不出判断动词“斗”和副词“斗”还是形容词“斗”的关系更密切。
其次,从社会方言的角度看,江苏方言判断动词“斗”来源于副词。灌云话里的判断动词“斗”的后面经常粘附“是”。比如,普通话里表特征义的判断句“他是江苏人”,灌云的老一辈人一般说“他斗是江苏人。”这里“斗”重读,是副词“斗”,表强调意义,即强调主语“他”不是其他省份的人,只是江苏人。灌云县年轻的一代人也会说“他斗是江苏人”,这里的“斗”的读音相对弱些,并不具有强调意义,只是辅助“是”表示一般性质的判断,具有了判断动词的性质。通常情况下,年轻一代人习惯说“他斗江苏人。”这里的“斗”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判断动词“斗”了。可见,判断动词“斗”来源于副词“斗”。
由前文可知,“斗”作副词时的前7个语法意义对应的是普通话里的副词“就”,在副詞的后5个语法意义对应的是普通话里的副词“是”。副词“斗”产生了判断动词“斗”,可能受到普通话“是”的影响,副词“斗”增加副词“是”的语法意义,所以副词“斗”的意义范围扩大了。
再次,相当于普通话动词和介词的“斗”跟我们要调查的判断动词“斗”是同音字,并无实质关联。根据前文论述,“斗”除了可以作为判断动词单独表示判断外,还可以经常作为副词粘附在“是”前表示判断,有“正确”义。而表示“对着”的介词不能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大家斗我都很热情”;也不能表示“对于”,比如“*我们会斗这件事作出安排的。”介词“斗”表示“朝;向”义,而且它的出现是有语义环境限制的,一般只能用于消极的句义。
综上所述,判断动词“斗”来源于副词。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7,(1):1-67.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J].语言研究,1958,(2).
[4]林序达,判断词“是”的形成和发展——兼与洪心衡等先生商榷载[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79,(2).
[5]王健,顾劲松.涟水话的系词“斗”[J].中国语文,2011,(6):532-535.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关键词:判断动词“斗”的来源 江苏方言 判断句
一、引言
自从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1]中提出汉语判断动词“是”产生的时代及其形成原因的观点以来,关于判断动词“是”的来源观点不一,可以分为“代词说”和“非代词说”两种。持“代词说”观点的学者以王力、洪诚、林序达等为代表,王力《汉语史稿》[2](P409)中明确提出:“‘是’字是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的”,洪诚认为:“‘是’之成为系词,是由代词变来的,这话极正确。”[3],但是演变为系词的“是”“不是纯粹指代词”,它有以指示表示肯定的意义。林序达说:“指示代词‘是’之可以具有确认或肯定作用,事理完全可通。因为形容词‘是’由指示代词‘是’演变而来,至少应该承认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4]。持“非代词说”观点的学者以洪心衡、洪成玉等为代表,认为系词“是”从对事物表示肯定、确认的形容词或副词“是”演变而来的。洪心衡认为,系词“是”是由表示“确认”意义的副词“是”演变来的,但是他不同意这种副词“是”与复指的“是”有关,也就是不同意系词是来源于指示代词的说法。洪成玉则认为系词“是”字是从形容词发展来的,形容词“是”的意义,是对事物表示肯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正确”或“对”。因为缺少相关文献材料的佐证,无法准确证明现代汉语里判断动词“是”的来源。
王健、顾劲松《涟水话的系词“斗”》[5]从方言的角度考察出淮安涟水话的判断动词“斗”和普通话里的判断动词“是”、形容词“对”有一定的对应性,且“斗”不可能来源于代词。本文以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6]为蓝本,对江苏新派方言进行共时层面的调查和分析,介绍江苏方言里判断动词“斗”的相关用法,推测判断动词“斗”的来源,希望对判断动词“是”的研究提供帮助。
判断动词“斗”单念或重读时音可以是[t?u55]、[t??55]或[t??214]等,具体音色和音值随各地方有所差异。
二、只有一种语法意义的“斗”
(一)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里的副词“斗”
只有一种语法意义的副词“斗”,分布于中原官话区和江淮官话区的泗洪县、洪泽县和东海县。副词“斗”单念或重读时读音接近,如中原官话里的睢宁话读“斗[tou??]”,沛县话读“[tou??]”;江淮官话里的泗洪话读“斗[t?u51]”,东海话读“斗[t?u??]”。因内部方言点不同,声调有所差异。下面以中原官话区的徐州邳州话为例说明用“斗[tou??]”的情况,其他方言点作为补充。
1.强调语气,表示肯定
1)斗+是
(1)这斗是我们学校。
此句的意思是:“这”确实是“我们学校”。“斗”是副词,表强调。如果要强调“学校”而不是其他的地方,那么句中的“斗”是判断动词。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斗”是副词。
2)斗+动
“斗”一般重读,表示意志坚决,不容改变。
(2)我斗不信我学不会。
3)斗+动/形
“斗”一般轻读,表示主语已符合谓语所提的条件,无须另外寻找。
(3)你要的书,我手头斗有。
此处的“斗”,不具有“都”的“全部”义。
2.确定范围
1)斗[+有]+名
(4)老两口斗一个儿子。
2)斗+动+宾
“斗”重读,表示动作只适用于宾语,不适用于宾语以外的事物。
(5)老赵没学过旁的,斗会法语。
3)斗+小句
“斗”重读,排除主语所指以外的事物。
(6)昨天斗他没来。
3.强调数量多寡
1)斗+动十数量
指说话人认为数量少,“斗”重读。
(7)老周斗讲了半个小时,下边开始讨论了。
2)斗+动+数量
指说话人认为数量多,“斗”不重读。
(8)我们两个人才抬一百斤,人家一个人斗挑二百斤呢。
3)一十动+斗+数量
“就”轻读,动词重读,指说话人认为数量多。
(9)一买斗买了好几万。
4.强调在很久以前已经发生
1)斗+动词
(10)小时候俺俩斗认识了。
2)斗+形容词
(11)他表现一直斗怪好。
5.表示两件事间隔时间很短。
1)動+斗+动
指两个连续的动作,“斗”前必用动词短语,“斗”后可用单个动词。
(12)放下书包斗到地里干活。
2)动+斗+形
形容词表示的是动作的结果。
(13)看见你斗高兴。
3)……(刚、才)……斗……
(14)怎么才来斗要走?
6.表示很短时间以内即将发生
1)斗+动词
(15)我这斗走。
2)斗+形容词
(16)天斗快亮了。
7.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1)如果(只要、既然、因为、为了等)……就……
(17)既然他不同意,那斗算了。
2)A就A[吧],表示容忍或无所谓。
(18)大就大点,凑合穿吧!
3)承接对方的话,表示同意。
(19)斗这样吧,你先去跟他商量商量。 就江苏省而言,在以上把“斗”作副词使用的区域大致是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区的东海县、泗洪县、洪泽县。东海县和泗洪县副词“斗”的读音是“斗[tou??]”,洪泽县的读音是“斗[t????]”。
普通话里的“就”,在《广韵》里是“疾就切,去声,宥韵,从纽。”宥韵下常用的同音的字有:救、旧、昼、皱、臭、溜、秀、骤、授、就。以中原官话的睢宁话为例,这些常用的同音字的国际音标是:就[t?iou42]、旧[t?iou42]、昼[t?ou42]、皱[t?ou??]、骤[t?ou42]、臭[t?‘ou42]、溜[liou??]、秀[?iou42]、授[?ou42]、就[tou42]。可见,中原官话里的副词“斗”对应的是普通话里的“就”。
(二)江淮官话的形容词“斗”
形容词“斗”可以表示“应答”义或“正确”义、“相合”义、“正常”义。一般情况下,它的读音是“斗[t????]”。只有一个形容词“斗”的区域是:连云港市区、沭阳县、泗阳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盐城市的盐都区和淮安市除了涟水以外的区域。这些地区里,“是不是”和“对不对”一般都用“斗不斗”表示。
1.表示应答义
(20)你是学生吗?——斗的。
2.表示正确义
(21)我斗了四道题。
在上述意义中,如果说话人要表达确定的意义,但只作简短的回答,一般就用形容词“斗”,而非普通话里的判断动词“是”。也就是说,在回答中,用“斗的”而非“是的。”,用“不斗”而非“不是(的)”。
三、有两种语法意义的“斗”
根据我们的调查,两种语法意义的“斗”存在于江淮官话的沭阳区和连云港的连云区。这两处地理位置特殊,既有副词“斗”,也有形容词“斗”。在沭阳话里,副词“斗”的读音一般是“斗[t???]”。沭阳话里的形容词“斗”的用法极其普遍,副词“斗”却分布在少数地方,如钱集镇和刘集镇。
因为沭阳话里形容词“斗[t????]”的用法和前文所述的形容词“斗”的用法一致,所以此处只描写副词“斗[t???]”的用法。
1.表示马上义
(22)你等会,他斗回来了。
2.表示两件事间隔时间很短
(23)看见你斗高兴。
3.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24)丢斗丢了吧,急也没用。
可以看出,副词“斗”的本字,是汉语普通话里的“就”。
四、有三种语法意义的“斗”
我们发现,江淮官话区的灌云话、灌南话、响水话和涟水话里均存在副词“斗”、形容词“斗”和判断动词“斗”的用法。
“斗”弱化读“斗[t???]”,说话人若不表示强烈的判断会选择弱读。但一般而言,在相当于普通话副词“就”的意义上,灌云话可读“斗[t???]”,灌南话可读“斗[t????]”,涟水话是“斗[t???]”和“斗[t?u??]”混读;在相当于普通话副词“是”的意义上,灌云话可读“斗[t???]”,灌南话可读“斗[t????]”,响水话“斗[t???]”和“斗[t????]”混读,涟水话“斗[t???]”和“斗[t?u??]”混读;在相当于普通话判断动词“是”的意义上,灌云话可读“斗[t???]”,灌南话和响水话可读“斗[t????]”,涟水话“斗[t???]”和“斗[t?u??]”和混读;在相当于普通话动词和介词“对”的意义上,灌云话读“斗[t????]”,灌南话读“斗[t??55]”,涟水话读“[t?u??]”,这里的“斗”均不弱读;在相当于普通话形容词“对”或普通话形容词“是”的意义上,灌云话、灌南话、响水话和涟水话不读“斗[t???]”,灌云话读“斗[t??55]”,灌南话和响水话读“斗[t????]”,涟水话读“[t?u??]”。
同样地,因为这四个地方的形容词“斗”的用法和前文所述的用法一致,所以此处只分析其他用法。
(一)相当于普通话副词“就”的“斗”的读音
1.强调语气,表示肯定
(25)他家斗(是)搁这胡同里头。
要注意的是,江淮官话里的灌云话没有“斗+动”的格式,用“就”来表示“意志坚决,不容改变”的意思。如:
(26)你不让干,我就要干。——*你不让干,我斗要干。
2.确定范围
(27)书架上斗这么几本书。
3.强调数量多寡
(28)我斗一本,你别拿走。
(29)老周斗讲了两个小时,别人都没时间谈了。
4.强调在很久以前已经发生
(30)事情早斗清楚了。
5.表示两件事间隔時间很短
(31)听完斗晓得了。
6.表示很短时间以内即将发生
(32)你再等等,他斗快回来了。
7.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33)如果他去,我斗不去了。
以上“斗”的7个副词义和普通话的“就”的副词义是对应的。就江苏省而言,具备以上所列举的副词的语法意义的,除了前文列举的只有一个语法意义“斗”的区域,还有灌云县和涟水县。每个地方的副词“斗”和普通话里的副词“就”的语法意义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在灌云话里“斗”就不能表示“很短时间以内即将发生”和“承接上文,得出结论”的意义。
(二)相当于普通话副词“是”的“斗”的读音
副词“斗”除了具有相当于普通话的“就”的副词义,还有部分意义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副词“是”,这样的“斗”分布于江淮官话区的灌南县、灌云县、响水县、涟水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某个意义的例句后没有特殊标明是哪些方言点的,表明四个县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这么说。例如: 1.用于描写
(34)他手艺斗[t???]是很高明的。(灌云)
他手艺斗[t?u??]挺高明的。(涟水)
2.用于强调主语
(35)(斗[t???])是我把电视机关掉的。(灌云)
斗[t?u??]我把电视机关掉的。(涟水)
3.用于强调谓语
(36)他斗[t???]走的了,你别等了。(灌云)
他斗[t???]/[t?u??]走的了,你别等了。(灌云、涟水)
4.用于强调句子
(37)不是衣裳太瘦,(斗[t?44])是你太胖了。(灌云)
不斗衣裳太瘦,斗[t???]/[t?u??]你太胖了。(涟水)
不斗衣裳太瘦,是你太胖了。(响水)
灌南话中的“斗[t????]”和涟水话中的“斗[t?u??]”除了有强调副词义,还有范围副词全部义。
5.范围副词全部义。
(38)斗學生就要好好学习。
(三)相当于普通话判断动词“是”的“斗”的读音
判断动词“斗”,灌南话和响水话读“斗[t????]”,灌云话读“斗[t???]”,涟水话读“斗[t?u??]”且弱读时读音是“斗[t???]”。例如:
1.表示等同意义
(39)?半斤不斗八两。(灌云、灌南、涟水、响水)
2.表示归类意义
(40)我斗是淮阴师范学院的学生。(灌云、响水、涟水)
3.表示特征或质料意义
(41)???他们家的围墙斗是砖墙。(灌云)
他们家的围墙斗砖头的。(灌南、涟水)
4.表示存在意义
(42)靠墙的斗是一排书架子。(灌云)
靠墙斗一排书架子。(灌南、涟水南禄乡)
5.表示领有意义
(43)老王(斗)是一只膀子。(灌云)
老王斗一只膀子。(灌南、涟水)
6.表示其他关系,下面两组例句分别表示衣着和费用
(44)他(斗)是一身学生打扮。(灌云)
他斗一身学生打扮。(灌南、涟水)
(45)一份饭斗五块钱。(灌云、灌南、涟水)
7.表示强调意义
(46)我们看的斗是话剧,不斗电影。(灌云)
我们看的斗话剧,不斗电影。(灌南、涟水)
我们发现,江淮官话区的灌云、灌南、响水和涟水话里的判断动词“斗”在以上七个意义中均可以和“不”组成“不斗”来表示否定判断。值得注意的是,灌云话里的“斗”,在肯定判断句里读“斗[t???]”,在否定判断句里读“斗[t????]”。
(四)相当于普通话动词和介词“对”的“斗”的读音
在任何情况下,相当于普通话动词和介词的“斗”都不会弱读成“斗[t???]”。
1.作动词
1)表示“对待;对付;对抗”义
这种情况下必带宾语。
(47)批评要斗事不斗人。(涟水)
(48)*刀斗刀,枪斗枪。
(49)*男子排球赛:农机厂斗学联队。
只有在“对待”的意义上可以用“斗”,在“对付”“对抗”的意义上用“对”。
2)表示“朝;向;面对”义
(50)这条路正斗他家门口。(灌云、沭阳)
(51)*窗户斗着马路。
普通话的“对”后面常带“着”,但是灌云、沭阳、灌南方言里的“斗”一般不带“着”。
3)表示“适合”义
(52)这话斗他意思。(灌云、沭阳、涟水、灌南)
2.作介词
指示动作的对象,表示“朝;向”义。
(53)他斗我后脊梁打了一拳。(灌云、涟水、灌南)
(54)*小黄斗我笑了笑。
相当于普通话动词“对”的“斗”适用于“对待”“朝;向;面对”“适合”义,且只能在消极的句义中表示“朝;向”义,不表示“对待”义,如“*大家斗我都很热情。”“*我们会斗这件事作出安排的。”这些句子都不符合灌云、沭阳、涟水、灌南的方言语法。
(五)相当于普通话形容词“对”或普通话形容词“是”的“斗”的读音
相当于普通话形容词“对”或普通话形容词“是”的“斗”,灌南话和响水话读“斗[t????]”,灌云话读“斗[t????]”,涟水话读“斗[t?u??]”,且都不弱读。“是不是”和“对不对”一般都用“斗不斗”表示,答句一般也不说“是(的)/不是(的)”,说“斗(的)/不斗”。
1.表示应答义的形容词“斗”。
(55)那是图书馆吗?——斗的。
2.表示正确义的形容词“斗”。
(56)很好,答斗了。
五、结语
通过调查整个江苏方言,我们未发现江苏省吴方言区存在副词“斗”或形容词“斗”,只有一个语法意义的副词“斗”分布在中原官话区和江淮官话区的泗洪县、洪泽县和东海县,只有两个语法意义的“斗”分布在江淮官话区沭阳县和连云港市的连云区,具有三个语法意义的“斗”分布在江淮官话的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和涟水县。
王健、顾劲松的论文《涟水话的系词“斗”》[5]一文对判断动词“斗”的来源的推论是:“涟水话的‘斗’没有代词的用法,系词‘斗’的来源有两种可能:第一,从表示‘正确’的‘斗’演变而来,就像某些汉藏语系的语言一样;第二,从表示‘对着’的介词‘斗’演变而来。”[5]通过对江苏新派方言共时层面的调查和描写,我们发现,判断动词“斗”不仅存在于江淮官话的的涟水县,还存在于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更主要的是,我们认为,判断动词“斗”来源于副词。 首先,和形容词“斗”相比,副词“斗”和判断动词“斗”的关系更密切。“斗”在灌云话里作为判断动词和副词使用时读“斗[t???]”,作为形容词使用时读“斗[t????]”。从读音上看,判断动词和副词的关系显然要比和形容词的关系更密切。涟水话的“斗”作为判断动词和副词使用时,“斗[t?u??]”和“斗[t???]”混读;作为形容词使用时,读“斗[t?u??]”。可以看出,涟水人并不明确区分或很难区分判断动词“斗”和副词“斗”。“斗”在响水话里作为判断动词使用时读“斗[t????]”,作为副词使用时“斗[t????]”和“斗[t???]”混读,作为形容词使用时读“斗[t????]”。可见,响水人基本判断不出判断动词“斗”和副词“斗”还是形容词“斗”的关系更密切。
其次,从社会方言的角度看,江苏方言判断动词“斗”来源于副词。灌云话里的判断动词“斗”的后面经常粘附“是”。比如,普通话里表特征义的判断句“他是江苏人”,灌云的老一辈人一般说“他斗是江苏人。”这里“斗”重读,是副词“斗”,表强调意义,即强调主语“他”不是其他省份的人,只是江苏人。灌云县年轻的一代人也会说“他斗是江苏人”,这里的“斗”的读音相对弱些,并不具有强调意义,只是辅助“是”表示一般性质的判断,具有了判断动词的性质。通常情况下,年轻一代人习惯说“他斗江苏人。”这里的“斗”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判断动词“斗”了。可见,判断动词“斗”来源于副词“斗”。
由前文可知,“斗”作副词时的前7个语法意义对应的是普通话里的副词“就”,在副詞的后5个语法意义对应的是普通话里的副词“是”。副词“斗”产生了判断动词“斗”,可能受到普通话“是”的影响,副词“斗”增加副词“是”的语法意义,所以副词“斗”的意义范围扩大了。
再次,相当于普通话动词和介词的“斗”跟我们要调查的判断动词“斗”是同音字,并无实质关联。根据前文论述,“斗”除了可以作为判断动词单独表示判断外,还可以经常作为副词粘附在“是”前表示判断,有“正确”义。而表示“对着”的介词不能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大家斗我都很热情”;也不能表示“对于”,比如“*我们会斗这件事作出安排的。”介词“斗”表示“朝;向”义,而且它的出现是有语义环境限制的,一般只能用于消极的句义。
综上所述,判断动词“斗”来源于副词。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7,(1):1-67.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J].语言研究,1958,(2).
[4]林序达,判断词“是”的形成和发展——兼与洪心衡等先生商榷载[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79,(2).
[5]王健,顾劲松.涟水话的系词“斗”[J].中国语文,2011,(6):532-535.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