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的预防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623―01
大型加热炉、输油泵、发电机、鼓风机和空压机等会产生大量的噪声源,经现场检测输油泵区等场所噪声高达89.7dB(A)生产作业场所噪声,存在于加热炉、输油泵、发电机、鼓风机和空压机等。作业人员在产生噪声的岗位日接触时间为2∽12小时。生产性噪声达到一定强度时成为有害因素,对人体危害突出表现在对听觉器官和听力损伤上。职业性听力损伤,亦称职业性耳聋,属法定职业病之一。此外,生产性噪声对某些接触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也将产生一定的损害。生产性噪声危害的发生和程度主要决定于噪声强度、接触噪声时间、噪声的频率及频谱特性、接触者的敏感性等职业病隐患。
一、噪声对于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上面的危害主要有:
1、损害听力。
噪声会严重影响听觉器官,甚至使人丧失听力。有关资料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若在8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的可能性可达50%。
2、损害视力
耳朵与眼睛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当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也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研究指出,噪声可使色觉、色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在接触稳态噪音的80名工人中,出现红、绿、白三色视野缩小者竟高达80%,比对照组增加85%。
3、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
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4、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
科学研究发现,噪音可刺激神经系统,使之产生抑制,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视力降低等)。
5、 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噪声对睡眠的危害:突然的噪声在40分贝时,可使10%的人惊醒,达到60分贝时,可使70%的人惊醒。
从心理方面来说,噪声首先会引起睡眠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心理症状,然后导致心情烦乱,情绪不稳,乃至忍耐性降低,脾气暴躁,最后产生高血压、溃疡、糖尿病等一系列的疾病。心理学上将这种病症称为心身疾病,意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上的疾病。
二、噪声危害的预防
由于目前对噪声性聋的治疗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方法,所以关键问题是预防,根本措施是全社会进行噪声污染源的治理。具体地讲,噪声性聋的预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宏观控制:国家有关部门制订噪声卫生标准,发布噪声控制的有关法律、法令和法规,为治理噪声和预防噪声性耳聋提供法律和技术保证。我国在这方面极为重视,先后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等。
(2)噪声源控制:控制噪声强度,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防治噪声危害最根本、最有效、最积极的方法。环保机构和噪声源单位应对环境和车间的噪声进行定期监测,将噪声强度控制在国家标准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3)个人防护:切实做好个人防护,处于噪声较大的环境中时,必须按照劳动保护的要求坚持使用防护用具,如防噪声耳塞、耳罩和耳帽等。而大多数在作业场所工作的员工职业病防治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同时不定期地检查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情况,如有过期、损坏及时维修及更换,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听力监测:在较强噪声环境中工作者,应定期进行听力监测,及早发现听力下降;已有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应避免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
三、预防噪声的具体措施
生产性噪声达到一定强度时成为有害因素,对人体危害突出表现在对听觉器官和听力损伤上。职业性听力损伤,亦称职业性耳聋,属法定职业病之一。此外,生产性噪声对某些接触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也将产生一定的损害。生产性噪声危害的发生和程度主要决定于噪声强度、接触噪声时间、噪声的频率及频谱特性、接触者的敏感性等因素,因而要预防其危害需从以上几方面着手,主要措施如下:
1.改造声源、降低噪声。通过技术革新,把发声物体改造为不发声或发小声的物体是根本措施。
2.对噪声传播途径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强度。
具体又可分为:把高噪声机器与低噪声机器分开布置;采用消声器或用消声、吸声、隔声材料阻隔声源。
3.加强个人防护。最常用的方法是配戴耳塞、耳罩、防声帽。
4.定期进行健康监护体检,筛选出对噪声敏感者或早期听力损伤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结语
防治噪污染是保护职工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同时保护了环境。针对不同噪声源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可以降低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的,保障劳动者健康,促进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623―01
大型加热炉、输油泵、发电机、鼓风机和空压机等会产生大量的噪声源,经现场检测输油泵区等场所噪声高达89.7dB(A)生产作业场所噪声,存在于加热炉、输油泵、发电机、鼓风机和空压机等。作业人员在产生噪声的岗位日接触时间为2∽12小时。生产性噪声达到一定强度时成为有害因素,对人体危害突出表现在对听觉器官和听力损伤上。职业性听力损伤,亦称职业性耳聋,属法定职业病之一。此外,生产性噪声对某些接触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也将产生一定的损害。生产性噪声危害的发生和程度主要决定于噪声强度、接触噪声时间、噪声的频率及频谱特性、接触者的敏感性等职业病隐患。
一、噪声对于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上面的危害主要有:
1、损害听力。
噪声会严重影响听觉器官,甚至使人丧失听力。有关资料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若在8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的可能性可达50%。
2、损害视力
耳朵与眼睛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当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也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研究指出,噪声可使色觉、色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在接触稳态噪音的80名工人中,出现红、绿、白三色视野缩小者竟高达80%,比对照组增加85%。
3、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
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4、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
科学研究发现,噪音可刺激神经系统,使之产生抑制,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视力降低等)。
5、 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噪声对睡眠的危害:突然的噪声在40分贝时,可使10%的人惊醒,达到60分贝时,可使70%的人惊醒。
从心理方面来说,噪声首先会引起睡眠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心理症状,然后导致心情烦乱,情绪不稳,乃至忍耐性降低,脾气暴躁,最后产生高血压、溃疡、糖尿病等一系列的疾病。心理学上将这种病症称为心身疾病,意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上的疾病。
二、噪声危害的预防
由于目前对噪声性聋的治疗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方法,所以关键问题是预防,根本措施是全社会进行噪声污染源的治理。具体地讲,噪声性聋的预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宏观控制:国家有关部门制订噪声卫生标准,发布噪声控制的有关法律、法令和法规,为治理噪声和预防噪声性耳聋提供法律和技术保证。我国在这方面极为重视,先后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等。
(2)噪声源控制:控制噪声强度,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防治噪声危害最根本、最有效、最积极的方法。环保机构和噪声源单位应对环境和车间的噪声进行定期监测,将噪声强度控制在国家标准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3)个人防护:切实做好个人防护,处于噪声较大的环境中时,必须按照劳动保护的要求坚持使用防护用具,如防噪声耳塞、耳罩和耳帽等。而大多数在作业场所工作的员工职业病防治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同时不定期地检查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情况,如有过期、损坏及时维修及更换,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听力监测:在较强噪声环境中工作者,应定期进行听力监测,及早发现听力下降;已有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应避免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
三、预防噪声的具体措施
生产性噪声达到一定强度时成为有害因素,对人体危害突出表现在对听觉器官和听力损伤上。职业性听力损伤,亦称职业性耳聋,属法定职业病之一。此外,生产性噪声对某些接触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也将产生一定的损害。生产性噪声危害的发生和程度主要决定于噪声强度、接触噪声时间、噪声的频率及频谱特性、接触者的敏感性等因素,因而要预防其危害需从以上几方面着手,主要措施如下:
1.改造声源、降低噪声。通过技术革新,把发声物体改造为不发声或发小声的物体是根本措施。
2.对噪声传播途径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强度。
具体又可分为:把高噪声机器与低噪声机器分开布置;采用消声器或用消声、吸声、隔声材料阻隔声源。
3.加强个人防护。最常用的方法是配戴耳塞、耳罩、防声帽。
4.定期进行健康监护体检,筛选出对噪声敏感者或早期听力损伤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结语
防治噪污染是保护职工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同时保护了环境。针对不同噪声源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可以降低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的,保障劳动者健康,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