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专业“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河南教育·职成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采用校内学习的方式,实践性教学较少,合作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得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较快得到认可。与之相应,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工程类专业人才,是职业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经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对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模式虽然已在职业院校得到普遍推广,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校企合作的成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为行业、产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在“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进行培养,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过程,把教学场地转移到生产车间,学院和企业互通有无,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共享资源,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产”从静态层面理解,一般是指产业或企业;从动态层面理解,就是企业的生产过程或生产活动,即产的任务是“生产以及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研发工作和人才培养培训”。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主要是指产业;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与生产活动。这一环节落实到校企合作,就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可供学生练习技能的生产环境。
   “学”一是指学校,二是指学术界或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机构,三是指学校内部的教学或学习活动。“学”有不同的任务,包括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师资力量提升等。在这里主要是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二级学院,构建可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教学环境。
   “研”一方面是指科研机构,包括社会上的研究院、研究所和其他研究性学术机构;另一方面是指促使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实现知识创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研”具体是指校企共建研究院,构建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环境。
   “创”是指创新、创业。“创”的任务是使企业直接参与“产学研”全过程,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通过校企共建众创空间,可以构建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环境。
   具体说来,“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将教学、生产与科研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创业和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传统的学校教育改造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学生在这个模式中需承担四个不同角色,系统学习四项相对独立又协同开放的内容,同时接受企业工程师、学校教师、研究院研究员、众创空间的企业家等“四导师”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衔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是传统培养模式下工程类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时间是教师进行操作,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不多。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实验课程内容多依附于理论课程,大多局限于验证原理以及帮助学生熟悉基本操作步骤,这样使得学生在实验思路、自主设计、实操技术、实验观察分析、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难以得到迅速提升。
   (二)校企合作不紧密,合作育人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科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从整体来看,校企合作依然不够紧密。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和企业技术保密等因素,企业参与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和工程实践训练场所,再加上部分职业院校的重视度不够,未能从学校层面全力推进校企合作,导致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和行业需求脱节,未能把产业对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融入学生培养过程。
   三、“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分析
   在“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中,“产”是基础,学校要基于生产办产业、办专业。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院,通过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开发服务,同时也将企业的技术和生产工艺等融入教学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智能制造类专业的“产学研创”四位一体模式
   1.智能工厂之“产”
   在《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为了将更多的“中国制造”及其因素融入转型中的产业、企业,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建立了现代化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把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教学环境融为一体,创新了教学方法。教师在现场教,学生在现场学,教学效果显著。同时,这也为教师的科研创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2.智能工程学院之“学”
   按照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上海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工程学院。校企双方围绕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方向,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让学生学习到企业岗位最需要的专业知识,掌握岗位必备技能,毕业后可以高质量就业。
   3.智能研究中心之“研”
   河南工业智能云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开展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创新和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研究的科研实体。智能研究中心集聚了教师、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实现了学习和应用的统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解决了校企双方的共同需求,直接打通了“产学研创”的全产业链,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生产和教学,方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學内容,实现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4.机器人创新团队之“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智能工程学院顺应潮流成立了机器人创新团队。该团队依托格斗机器人大赛、机器人舞蹈大赛等赛项,联合设计学院等师生团队对机器人进行外观设计和程序设计,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在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电气类专业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改革
   电气工程学院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河南龙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原电子工程系为基础,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合作共建的混合所有制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由学校提供教学场地,企业提供专业设备、工程师及其他方面的人、财、物等资源。学院的发展由校企双方共同决定。
   在“产”与“学”方面,电气工程学院根据产业发展设置专业,专业建设由企业(龙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行业(国家电网河南各级分公司等)作为支撑,师资队伍由学院教师、企业技师和工程师、研究院研究员、众创空间的创业指导师组成,切实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电气工程学院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规划专业建设方向,根据行业和企业标准制定标准,企业专家从行业和行业标准中提取教学因子,教师团队将教学因子融入教学过程。利用企业的车间教室、车间实验室等生产性、体验性场景,将教师变成工程师,学生变成企业员工,在真实工作环境和生产项目中进行生产性教学实践。
   在“研”与“创”方面,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了龙翔电力研究院和龙翔众创空间,通过研究院将电力行业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工程项目作为项目申报和科研跟踪的来源,为企业解决实际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
   四、“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分析
   (一)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
   “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把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将此作为培养重点,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同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两年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师生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项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第九届蓝桥杯Java程序设计个人赛”“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等赛项,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均代表河南省参加国家级比赛。智能工程学院的机器人创新团队在机器人竞赛中荣获两项冠军。这些竞赛不仅检验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效果,也验证了“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的实际培养效果及成绩。
   (二)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在“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携手工作,实时切磋和交流知识技能,共同解决专业难点,通过教学相长,使得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教师团队荣获首批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在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两支教师参赛队均获得省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三)增加了企业效益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受益,学校受益,还要让企业受益。众多与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开展合作的企业通过双方的努力,增加了经济效益,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部分企业已经成为业内领头羊。近十年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企业直接能用的技术人才和产业急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不少毕业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很多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各类高素质人才,而“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则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找到了合适的发展途径。“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不仅创新了校企合作的形式,也丰富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对职业院校工程类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9年度一般课题项目“高等职业院校工程类专业‘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19〕-JKGHYB-0459);河南机电职业学院2019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GC1921)阶段性成果】
  (责编  张德广)
其他文献
带头是最有力的动员  党员干部带头,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也是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上为之,下效之”。率军者披坚执锐,执戈者战不旋踵。层层示范,层层带动,上级带下级,党员带群众,疫情防控就能筑起铜墙铁壁,改革发展就能所向披靡。发扬好带头上、作表率的政治优势,一定能助力我们的事业不断克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3月23日发布  拓宽高校毕
期刊
复习课是针对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课型。教师往往以梳理教材知识要点、详解典型习题、训练解题思维方法为主,以教为中心,领着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看似都能听懂,然而在考试中遇到类似问题时仍会出错。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和方法,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学习能力。  践行“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即要求方法设计、情境构建、媒体运用都必须为学生的学习
期刊
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家、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有更高的期盼相比,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就业稳步发展,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倡导“课程与教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课程和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必定会深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江苏省张家港中等职业学校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校企合作育人的实战探索,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近年来,学校选择与区域内大型民营企业开展合作,合作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效果不断增强。  一、张家港民营经济发展概况  张家港市地处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前三甲
期刊
成语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引领学生寻宝、学宝、用宝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由于部分中职生基础薄弱,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易受现实中不良广告用语的误导,使得职业学校成语教学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基于“无用”知识有用性的理论,深入阐释成语教学的重要性,希望教师能以积极的心态,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利用课文资源,把握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兴趣,让成语教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滋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当前中职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要将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正是当下课程思政的努力方向。那么,何谓“课程思政”,中职学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应在哪些方面着力,教师还存在哪些迷惑和困难,专业课教师怎样提高教书与育人的融合度…
期刊
有关微课的具体含义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微课应该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围绕某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某些知识点,以流媒体形式为载体,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教学资源集合,也是实施碎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具有诸多优点。   微课的载体是微视频,微视频具有容量小、内容精和效果好的特点。教师将书本主要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个小知识点并转化为微课,制作时长为5~10 分钟的微视频,可
期刊
通过分析先进制造技术对数控技术的人才需求情况,从基本思路、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高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制造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制造业是“永远不落的太阳”,是现代文明的支柱。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还要靠制造业牵引。而我国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
期刊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德国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雅奎斯教授、朗曼教授和德国ASC教育研究与服务机构傅溟深先生一行三人,对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访问。   此次访问,是对河南机电职业学院2018年派出专业教师赴德国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进行研修的正式回访,也是该校年度诸多对外交流活动的一环。2019年6月,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还邀请了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奥伯勒教授一行6人来校交流
期刊
甘肃省民乐县职教中心自加入甘肃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来,为加强集团化综合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推动创新改革,本着“搭建一个平台,形成一个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批企业,服务一方经济”的原则,立足民乐“四县建设”(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县、文旅兴县),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和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途径,将当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三农三化”)同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