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三本院校英语教学模式与其生源特殊性密切相关,针对三本院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准确定位英语课程的作用,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改变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意识,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人文教育。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自主学习
一、引言
三本院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师资投入也逐年增多,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在三本院校教学体系中,英语课程的教学存在质量发展不均,急需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目前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一些问题,这是一个契机。三本院校的生源一般是在一定的分数线以下,或是偏科严重的学生,而英语往往是制约绝大部分学生总分的重要科目,故三本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存在英语基础差的问题。而在入学后的英语学习中,这些学生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英语学习需求不明确,英语学习计划缺乏,英语学习策略与方法意识淡薄,英语学习情感消极和学业成绩满意度低等几个问题。”这五个方面第一点尤其突出,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不明确,与三本院校的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不清晰有关。2004年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虽然确立了以语言应用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提出了英语能力的三个层次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普遍采用“精读 听力/听说”的模式,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以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为重点,没有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而三本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与此教学模式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不理想,亟待改革。
二、改革方向
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效果的优劣与英语教学定位是否合理是密切相关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首先是社会交流和交际的信息载体,其基本功能应该是一门工具,是技能。所以英语教学的定位应该为技能教育,这是基础要求,着眼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另外,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更应该是认识世界、拓宽视野的素质教育课程,承载文化信息,故英语教学应兼具通识教育的功能。
三本院校英语教学应该根据三本院校学生的英语基本现状,进行教学改革,采取符合三本院校特点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听说能力。
良好的语言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而且能促进英语能力的发展。在此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现阶段大部分三本院校英语教学采用传统的“4 2”模式,即四节读写课,两节听说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运用语法翻译法,学生主要积累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环节较少。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三本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应该以此为基础,作出相应的改革,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增加听说的训练时间与环节,以口语、听力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二)改变教学目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在大学完成全部知识学习是不可能的,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大学阶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三本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应该相应改变,不以单纯的知识训练为载体进行知识传授,而应该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教师积极为学生营造可视、可听、可说的英语学习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余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习惯等因素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度和方式等,从而树立良好的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人文教育。
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载体,所以英语课程不能只为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做准备,而应该兼具一些文化内涵的人文教育,尤其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课程,应该是必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人文通识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富有逻辑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身在中国,掌握全球文化的能力,在中外交流过程中能够说得出,也听得懂。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时代变革的必然结果,其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本院校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尤其突出。应该严肃对待,以期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相关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伶俐.大学生英语有效学习现状及问题分析——以SQ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2(11).
[2]陈青松.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化外语自主学习[J].外语界,2006(6).
[3]王哲.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0(9).
[4]汪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J].教育探索,2010(8).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自主学习
一、引言
三本院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师资投入也逐年增多,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在三本院校教学体系中,英语课程的教学存在质量发展不均,急需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目前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一些问题,这是一个契机。三本院校的生源一般是在一定的分数线以下,或是偏科严重的学生,而英语往往是制约绝大部分学生总分的重要科目,故三本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存在英语基础差的问题。而在入学后的英语学习中,这些学生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英语学习需求不明确,英语学习计划缺乏,英语学习策略与方法意识淡薄,英语学习情感消极和学业成绩满意度低等几个问题。”这五个方面第一点尤其突出,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不明确,与三本院校的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不清晰有关。2004年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虽然确立了以语言应用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提出了英语能力的三个层次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普遍采用“精读 听力/听说”的模式,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以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为重点,没有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而三本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与此教学模式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不理想,亟待改革。
二、改革方向
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效果的优劣与英语教学定位是否合理是密切相关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首先是社会交流和交际的信息载体,其基本功能应该是一门工具,是技能。所以英语教学的定位应该为技能教育,这是基础要求,着眼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另外,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更应该是认识世界、拓宽视野的素质教育课程,承载文化信息,故英语教学应兼具通识教育的功能。
三本院校英语教学应该根据三本院校学生的英语基本现状,进行教学改革,采取符合三本院校特点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听说能力。
良好的语言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而且能促进英语能力的发展。在此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现阶段大部分三本院校英语教学采用传统的“4 2”模式,即四节读写课,两节听说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运用语法翻译法,学生主要积累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环节较少。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三本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应该以此为基础,作出相应的改革,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增加听说的训练时间与环节,以口语、听力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二)改变教学目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在大学完成全部知识学习是不可能的,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大学阶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三本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应该相应改变,不以单纯的知识训练为载体进行知识传授,而应该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教师积极为学生营造可视、可听、可说的英语学习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余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习惯等因素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度和方式等,从而树立良好的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人文教育。
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载体,所以英语课程不能只为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做准备,而应该兼具一些文化内涵的人文教育,尤其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课程,应该是必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人文通识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富有逻辑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身在中国,掌握全球文化的能力,在中外交流过程中能够说得出,也听得懂。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时代变革的必然结果,其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本院校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尤其突出。应该严肃对待,以期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相关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伶俐.大学生英语有效学习现状及问题分析——以SQ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2(11).
[2]陈青松.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化外语自主学习[J].外语界,2006(6).
[3]王哲.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0(9).
[4]汪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J].教育探索,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