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csolit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之所以要批判,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却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标准》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即培养学生的人文性。“人文性”应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之一,《标准》反复强调,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情趣。它所运用的“素养”一词告诉我们,语言是民族的基础,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得到的不应是书本上的生硬的字、言语运用的实践和情感的熏陶感染,而应真正做到“文道统一”,解决“学会做人”的问题。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从来不把语文课程看成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课程之一,更不用说,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展示语文课程的优美呢?我觉得这是摆在每位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严峻的课题。我认为,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展示语文课程的优美,其最根本的途径与方法是:把美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自然而和谐地整合起来。
  
  一、与自然美的整合
  
  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例如,自然界的高山、流水、云彩、飞瀑、大海、花朵等,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从教十几年后的今天,特别是在引领学生阅读抒情散文、诗词曲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个纯粹的语文教师了,我俨然是个导游,我的学生是游客,我们同置于优美的大自然中。
  在阅读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我们着实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
  你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领略的是春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
  你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领略的是春来时百花繁多、艳丽的景象。
  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领略的是春来时春雨多、密、细、轻的景象。
  ……
  看到这一切,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春!
  又如,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边塞雪景之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领略的是风狂雪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领略的是边塞雪中的奇景、美景。“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领略的是雪天奇寒的景象。
  简洁的诗行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了别时的悲壮场面!这能不给人自然美的感受吗?没有自然美的渲染,能有如此的佳作吗?
  
  二、与社会美的整合
  
  社会美的实质是社会事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成为体现人的自由本性和创造力的活的形象。可以说,社会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是指社会事物的美,它是社会事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当然,社会美的中心是人。离开了人的本质力量,无法谈论美,尤其无法谈论社会美。不管是美的形象,还是丑的形象,只要他们塑造得成功,揭示了社会的本质问题,都具有形象美。形象美不以人物形象的美丑为衡量标准。
  从教十几年后的今天,特别是在引领学生阅读叙事散文、小说、戏剧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个纯粹的语文教师了,我俨然是个社会活动家,我的学生简直成了社会研究家。我们(包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在古今中外的社会大背景中驰骋。
  我的“社会研究家们”在课堂上是这样探究“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的,“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
  有的说,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写到掌柜和食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特别是“短衣帮”。他们和孔乙己一样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都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但他们面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不是流下同情的泪水,而是和“长衫客”一样,拿不幸者的痛苦当笑料,在劳苦无聊的生活中,寻求那么一星一点的快乐,这不禁会使我们感叹当时社会民众的愚昧麻木和世态的炎凉。有的说,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即使生活毫无保障,他也始终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读书人的臭架子,“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长衫虽然“又脏又破,似乎10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却也始终不离其身,“他身材高大”,却“又不会营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孔乙己是一个孤芳自赏、穷困迂腐、好吃懒做的書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造就的一个追求功名、鄙视劳动的废物。有的说,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由于两人一个中了举,一个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于是就造成了他们迥然不同的命运——一个可以作威作福,随便打人,另一个却只能“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最终还被打折了腿。在对两人的命运进行一番对比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正是造成这种不公的根本原因和罪魁祸首。也有同学说,小说写到了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品行比别人好、从不拖欠等情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能够反映出孔乙己纯正、善良的一面,而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却处处遭到人们的打击和嘲笑,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这就更使其遭遇涂上了悲剧的色彩,更能引起人们对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还有的同学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篇小说表明了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也不无道理。不伦不类的形象,戕害人的社会制度,美吗?美!
  
  三、与艺术美的整合
  
  艺术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为观众所体验的,具有表现性的符号系统。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是指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它是艺术符号系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从艺术作品使用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来进行分类,艺术可分为四类:(1)造型艺术。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摄影;(2)表演艺术。有音乐、舞蹈;(3)语言艺术。有诗歌、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剧本;(4)综合艺术,有戏剧、戏曲、电影、电视。
  在探究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时,我先让同学听徐小凤歌手所演唱的《别亦难》,激起了学生学古诗的热情,然后引领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简洁、精辟、凝练,和谐、优美、富有节奏感,学生不仅在音乐中掌握了古诗的诵读,更有了美的体验,有了学的激情。
  对于语文综合实践课,有的教师认为没现成的教材,上得挺难的,我不这样认为。
  为了让班级群体都能志存高远,我特地开设了一堂全新的很理性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其过程是这样的:我先让全班的同学当小记者,并把他们分成五组,让他们分赴家乡的东南西北中五个地方去走访历史名人,让他们独立搜集有关该历史名人的图片、生平、历史评价、突出事迹等情况。回班级后把同学的成果一一制版展出,展出的时间里,班级成了快乐的海洋。但这还不是真正的目的,我又利用语文综合践课的时间来加以巩固。我和同学配合,把实践的过程制成课件,让同学自己主持,指引同学说自己的成果,用比赛的形式畅谈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自编自演《成为名人不是梦》,争取人人说一句有关壮志的名言,最后水到渠成,全班同学共唱土乡土味的闽南歌《爱拼才会赢》结束该课。课虽完了,但学生在家庭、社会、人生、课堂的舞台上全身心的重塑了自己人格魅力,其韵味深远而悠长!
  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仓库。语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可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自身的情感力量,只要求学生去玩弄一些文字游戏以应付考试,“不闻琅琅读书声,但见习题如海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情感教育不良,甚至出现感性和理性断裂,成为一个没有灵性、缺少创造力的人。
  美的力量:第一,愉悦感官,调节心态;第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第三,感悟世事,美化人生。
  语文教育应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第一,使学生拥有“绘画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第二,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第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文学作品含情,教者传情,学者感情。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享受,他们的思维活动能不活跃起来吗?
  语文课文里蕴含着的美学因素很多,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治他们的情操。
  愿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多长一只发现美的眼睛吧,让它引领同学体验美、感受美。
  有了美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焕发出生命的气息!
其他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在特定情境中交流与对话的生命历程。在这一历程中,随时都会邂逅一些“意外的惊喜”,尤其是在低段课堂中,那些“初生牛犊”们冷不丁冒出的一句无忌童言更是令人喜不自胜,让课添色生辉。下文就此原汁原味地举几个例,一则作自我感思之述,另资以飨同仁,作抛砖引玉之见。    一、“这里写错了”——童真说图文    图画对儿童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孩子拿到一本书,看到一篇文章,他最感兴趣却
期刊
初中学生完成一篇像样的作文,不但要求其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熟练的写作技巧,而且,需要其它多学科知识来支持。在平时作文训练中,一般限时为两节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文通字顺、立意新颖的作文,且符合老师布置训练的思路,确也勉为其难,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就更不容易了。我在农村中学工作近20年,颇有体会,曾尝试流行过的“快乐作文”、“真实作文”、“个性作文”等训练方法,但都因为学生写作能力不够而半途而废,最终
期刊
摘要: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对于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伴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化,“关注生本、立足学情、激扬兴趣、服务人生”成为历史教学的大势所趋。本文仅从教学中的情感化这个角度,做一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感化处理 兴趣培养    自主建构,兴趣引领,是当下课改中很多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见仁见智,论述颇多。这里,我以情感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一轮下来,却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局面:学生“无情”,教学“无趣”,老师“无奈”,语文课不再有味,教学效率低下。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落实课程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本文旨在通过对目前语文课堂无味现状的分析来探讨课堂环境的建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情感体验 情趣把握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
期刊
摘要:博客,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写作样式。利用博客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让孩子做博主,把自己写的作文上传到网上,并请老师、同学、家长发表评论。这种写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尝试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如何更好地利用博客进行作文教学,以达到作文与做人和谐共进的效果,值得思考。  关键词:现状 小
期刊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品德课教学中,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追求。广大教师正在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照搬照抄”式,根据课本所呈现的内容,照本宣科,按顺序讲;二是“看图说话”式,根据课文中的画面,看图说话,问问答答;三是“游戏表演”式,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玩一玩、演一演。如此使用新教材,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
期刊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这是我做班主任最真实的感受,班主任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只有真诚地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孩子的明天都灿烂,每一个孩子的明天一定都略胜于今天,才能使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浅谈一下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点滴感受。    一、上好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
期刊
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的政治试题无论是考查内容的布局,还是情景材料的呈现方式、设问的角度、能力的考查要求,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尤其是第38题,更是一道选材新、设问巧、组答准的好题。  原题如下: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废除人民
期刊
09年高考是福建省新课程改革后的首次高考,对高考试卷的题型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对2010年高考复习有也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试卷的主要变化    09年的福建省高考英语试题是以09年《福建省英语科考试说明》为依据而命制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词汇增加:由往年的1900个单词增加到现在的3500个单词。  (二)阅读量增大:首先,完形填空文章词数由原来的
期刊
在《月相》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式,即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从观察到的现实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识。课堂上的效果极好,可是在练习题的评价结果上较差。结合学生的认识,对此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形成的原因,同时也领悟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更多内涵。新课标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不是学习的形式而是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不是某一方法的简单重复应用,而是它的两端,即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和应用该方法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