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创新人才内涵的分析,文章提出了五种英语课程结构教学模块改革,并简述了如何实施这五种教学模块。着重强调在实施过程中如何突出习得环境的营造,满足专业能力要求;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如何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改革考试形式等。
[关键词]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英语课程改革 教学模块
[作者简介]王淑敏(1959- ),女,河北安平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法、职业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8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河北省教育厅英语教改课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英语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王淑敏;课题组主要成员:欧阳霞、刘艳林、赵玲洁、范文静、李娟、温素云。(课题编号:07-Y-1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084-02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及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更加多样化、具体化。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引进和介绍也受到人们的倡导,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也因岗位和岗位群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多元化。在进一步强化学院的高职办学特色,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争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大潮中,各专业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速度,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创建教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公共英语课程如何适应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服务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人才内涵对公共英语课程的冲击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引起课程的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应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新要求。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1)求新,即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敏感性,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2)求异,即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能提出问题,产生疑问。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创新能力是创新所需要的创新型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必须具备敏感性、灵活性、批评性、独创性、探索性和多项性的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人格是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包括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事业心、责任心、恒心、毅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对公共英语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要深化课程结构内容的改革,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结构内容的改革要求
课程是培养目标和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公共英语的课程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不断探索,遵循课程建设的自身规律,分析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公共英语课程的课程体系既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合,也不是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增加学时或学期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将理论基础与实践、技术与技能、语言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宽课程内容体系的一种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是以外语为一种工作技能,以综合文化素质拓宽为底蕴,以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方向的目标明确、内容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或课程教学模块,旨在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知识结构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品质的各专业创新人才。通过改革英语课程体系以符合各专业学制设置、模式培养的要求,两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探索修订了英语课程改革的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五个课程结构教学模块:(1)语言实践教学模块。旨在使学生具备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等口头、书面综合语言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2)语言理论教学模块。旨在使学生对语言结构和语言应用规律有理性、科学的认识,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语法、语音、词汇等知识。(3)实用性语言知识教学模块。旨在为各专业服务,将不同的专业知识适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真正做到实用性。(4)综合素质拓宽教学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必备的文化素养、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及就业必备能力。在第三、四学期开设跨文化交际、影视欣赏、专业英语翻译、口语等选修课程。(5)课程能力达标集训教学模块。旨在使学生具有高等学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A级或B级证书,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保障条件。
四、实施英语课程改革,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向,统筹安排,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下列改革尝试:
(一)为专业服务,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公共英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改革及实践教学指导进行了修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取舍。突出专业特点,增加相关专业知识和最新发明、成果的介绍,选材上突出满足社会需求及实用性知识;突出专业课程的渗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或增加。
2.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坚持听说领先、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教学原则,在一丝不苟地传授语音、语法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采取以学生操练为主的灵活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组织或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文读写能力的同时,也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培养和提高学生从整个篇章结构出发对各种科技、应用文体的文章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层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教学实践练习指导方法如下:(1)语音语调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一年级新生中,存在着发音与语调错误,做必要的纠音纠调练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容易出错:将长元音发成短元音,将前元音发成后元音或者反之,将双元音发成单元音,联读,意群停顿。(2)词汇练习。词汇练习通过领读、自读、纠正、讲解(语言点或词组搭配、归纳或辨异、举一反三)、听写等一系列步骤,从而达到全部掌握所学词汇并扩大词汇量的目的。(3)听说练习。听说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通过以下方法加强听说练习:加强课上对话练习、口头作业的检查;课下布置听力练习,鼓励学生坚持收听英语广播,及时检查落实情况。(4)应用文互译写作练习。克服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弱点就从以下几点加强练习指导:课上对应用文格式、写作特点、行文语言进行基础认识和理解;课下加大应用文阅读量,加强套写练习及翻译练习;及时纠正学生共性的错误,给予格式、行文的指导。(5)组织课堂讨论。为了突出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督促学生课下阅读,除了加强语言点的解释外,进行与单元相关内容的讨论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课外学习小组指导和小组学习监控的目的。讨论形式可以包括:主题讨论 (包括所学内容或阅读内容)、角色扮演、代表陈述(自备或规定内容)。
(二)利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习得环境
语言学习者必须有习得语言的环境。语言习得的能力具有先天的因素,但语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这种习得就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那就是接触语言的刺激。习得第二语言更需要语言环境。一般有两种环境:一是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在目的语国家学习);二是课堂环境(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在目的语国家习得第二语言的环境好些,接触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机会多些,语言刺激也真实些,习得效果更好些。所以,想学好一种外国语言,习得环境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方法来创建一个求新、求异,符合创新人才要求的习得环境。
1.提出能够引起好奇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习或课堂发言。在校的大学生都是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生,他们正处于求知欲望很强、吸收知识力很大的阶段。正确地引导他们走向知识的殿堂,引导他们到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是很重要的。
2.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学生有一定的叛逆和追逐真理的精神,更有不甘落后,敢于应对任何事物挑战的能力。挖掘和倡导学生敢想、敢提问题的精神,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3.组织提高学习兴趣的课外学习小组活动。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可以将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每班分成5~8人一组的若干个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活动有记录,课堂有检查。
(三)满足专业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强调英语基本技能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运用,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上升为应用能力。用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英语技能来解决自己专业中所需的英语问题,例如贸易类学生会与外商谈判,会写商务函电;理工类的学生能读懂并翻译相关专业的英语资料(如机器操作指南、药品说明、产品推销广告、工厂介绍等),各专业学生都应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我们将教学模块分为规定性和自主选择性两部分。规定性内容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话题的常用句型,加强听说及阅读训练。指定性实践内容由教师指定,给学生定题目或话题,让他们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练习。自主选择性内容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自定题目,可以是模拟面试,可以是影片的赏析,也可以是资料的查阅与翻译,还可以是角色的扮演。分组训练,独立完成。然后由老师抽查,并归入平时成绩的记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四)以就业为导向,考试形式多样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已从过去单纯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向智能型处理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向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人们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能力要求在适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中不断加深。英语课程培养目标适合毕业生就业能力要求,考试内容、题型、形式也要适合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继承传统考试优势题型,开发适合职业能力要求的多样考试形式。将期末考试定终身的形式,逐渐过渡为语言过程测试,加大主观能力测试题型在考试中的比例,改变考试单一形式。采取口语考试的多样化。由第一学期的“简介—背对话—回答问题”,到第二学期的“提问—做对话—背课文”难度的提升;加大平时课堂参与的考查力度和权限,注重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期末考试内容既包括语言点、知识点、语法与词汇等对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核,又包含阅读、写作、听力等基本技能的考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就业所必备的一定的语言听说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等。
综上所述,进行适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英语课程改革,就是要突出学生求新、求异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24).
[关键词]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英语课程改革 教学模块
[作者简介]王淑敏(1959- ),女,河北安平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法、职业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8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河北省教育厅英语教改课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英语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王淑敏;课题组主要成员:欧阳霞、刘艳林、赵玲洁、范文静、李娟、温素云。(课题编号:07-Y-1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084-02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及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更加多样化、具体化。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引进和介绍也受到人们的倡导,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也因岗位和岗位群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多元化。在进一步强化学院的高职办学特色,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争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大潮中,各专业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速度,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创建教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公共英语课程如何适应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服务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人才内涵对公共英语课程的冲击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引起课程的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应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新要求。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1)求新,即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敏感性,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2)求异,即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能提出问题,产生疑问。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创新能力是创新所需要的创新型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必须具备敏感性、灵活性、批评性、独创性、探索性和多项性的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人格是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包括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事业心、责任心、恒心、毅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对公共英语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要深化课程结构内容的改革,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结构内容的改革要求
课程是培养目标和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公共英语的课程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不断探索,遵循课程建设的自身规律,分析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公共英语课程的课程体系既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合,也不是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增加学时或学期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将理论基础与实践、技术与技能、语言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宽课程内容体系的一种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是以外语为一种工作技能,以综合文化素质拓宽为底蕴,以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方向的目标明确、内容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或课程教学模块,旨在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知识结构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品质的各专业创新人才。通过改革英语课程体系以符合各专业学制设置、模式培养的要求,两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探索修订了英语课程改革的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五个课程结构教学模块:(1)语言实践教学模块。旨在使学生具备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等口头、书面综合语言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2)语言理论教学模块。旨在使学生对语言结构和语言应用规律有理性、科学的认识,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语法、语音、词汇等知识。(3)实用性语言知识教学模块。旨在为各专业服务,将不同的专业知识适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真正做到实用性。(4)综合素质拓宽教学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必备的文化素养、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及就业必备能力。在第三、四学期开设跨文化交际、影视欣赏、专业英语翻译、口语等选修课程。(5)课程能力达标集训教学模块。旨在使学生具有高等学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A级或B级证书,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保障条件。
四、实施英语课程改革,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向,统筹安排,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下列改革尝试:
(一)为专业服务,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公共英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改革及实践教学指导进行了修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取舍。突出专业特点,增加相关专业知识和最新发明、成果的介绍,选材上突出满足社会需求及实用性知识;突出专业课程的渗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或增加。
2.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坚持听说领先、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教学原则,在一丝不苟地传授语音、语法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采取以学生操练为主的灵活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组织或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文读写能力的同时,也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培养和提高学生从整个篇章结构出发对各种科技、应用文体的文章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层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教学实践练习指导方法如下:(1)语音语调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一年级新生中,存在着发音与语调错误,做必要的纠音纠调练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容易出错:将长元音发成短元音,将前元音发成后元音或者反之,将双元音发成单元音,联读,意群停顿。(2)词汇练习。词汇练习通过领读、自读、纠正、讲解(语言点或词组搭配、归纳或辨异、举一反三)、听写等一系列步骤,从而达到全部掌握所学词汇并扩大词汇量的目的。(3)听说练习。听说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通过以下方法加强听说练习:加强课上对话练习、口头作业的检查;课下布置听力练习,鼓励学生坚持收听英语广播,及时检查落实情况。(4)应用文互译写作练习。克服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弱点就从以下几点加强练习指导:课上对应用文格式、写作特点、行文语言进行基础认识和理解;课下加大应用文阅读量,加强套写练习及翻译练习;及时纠正学生共性的错误,给予格式、行文的指导。(5)组织课堂讨论。为了突出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督促学生课下阅读,除了加强语言点的解释外,进行与单元相关内容的讨论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课外学习小组指导和小组学习监控的目的。讨论形式可以包括:主题讨论 (包括所学内容或阅读内容)、角色扮演、代表陈述(自备或规定内容)。
(二)利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习得环境
语言学习者必须有习得语言的环境。语言习得的能力具有先天的因素,但语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这种习得就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那就是接触语言的刺激。习得第二语言更需要语言环境。一般有两种环境:一是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在目的语国家学习);二是课堂环境(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在目的语国家习得第二语言的环境好些,接触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机会多些,语言刺激也真实些,习得效果更好些。所以,想学好一种外国语言,习得环境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方法来创建一个求新、求异,符合创新人才要求的习得环境。
1.提出能够引起好奇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习或课堂发言。在校的大学生都是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生,他们正处于求知欲望很强、吸收知识力很大的阶段。正确地引导他们走向知识的殿堂,引导他们到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是很重要的。
2.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学生有一定的叛逆和追逐真理的精神,更有不甘落后,敢于应对任何事物挑战的能力。挖掘和倡导学生敢想、敢提问题的精神,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3.组织提高学习兴趣的课外学习小组活动。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可以将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每班分成5~8人一组的若干个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活动有记录,课堂有检查。
(三)满足专业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强调英语基本技能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运用,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上升为应用能力。用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英语技能来解决自己专业中所需的英语问题,例如贸易类学生会与外商谈判,会写商务函电;理工类的学生能读懂并翻译相关专业的英语资料(如机器操作指南、药品说明、产品推销广告、工厂介绍等),各专业学生都应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我们将教学模块分为规定性和自主选择性两部分。规定性内容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话题的常用句型,加强听说及阅读训练。指定性实践内容由教师指定,给学生定题目或话题,让他们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练习。自主选择性内容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自定题目,可以是模拟面试,可以是影片的赏析,也可以是资料的查阅与翻译,还可以是角色的扮演。分组训练,独立完成。然后由老师抽查,并归入平时成绩的记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四)以就业为导向,考试形式多样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已从过去单纯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向智能型处理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向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人们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能力要求在适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中不断加深。英语课程培养目标适合毕业生就业能力要求,考试内容、题型、形式也要适合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继承传统考试优势题型,开发适合职业能力要求的多样考试形式。将期末考试定终身的形式,逐渐过渡为语言过程测试,加大主观能力测试题型在考试中的比例,改变考试单一形式。采取口语考试的多样化。由第一学期的“简介—背对话—回答问题”,到第二学期的“提问—做对话—背课文”难度的提升;加大平时课堂参与的考查力度和权限,注重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期末考试内容既包括语言点、知识点、语法与词汇等对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核,又包含阅读、写作、听力等基本技能的考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就业所必备的一定的语言听说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等。
综上所述,进行适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英语课程改革,就是要突出学生求新、求异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