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质疑能力
Talking about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on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questioned the ability
Chen Jie
【Abstract】Cleverly located the suspect in language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critical faculties, not only help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e intellectual curiosity, but also helps to develop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spirit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 but als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 lies.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questioned the ability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巴浦洛夫也曾说过:“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所在。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时,教师也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
2 在教学中要鼓励、启发学生大胆质疑
第一,注意从课题引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一般来说,课文的课题总是提纲挈领之言,它常对课文起制约的作用:有的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了课文所选定的对象材料,有的介绍了文中主要人物或事件等等。我在教学中就抓住课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捞铁牛》,我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质疑,最后归纳出4个问题:①谁捞铁牛?②为什么捞铁牛?③怎样捞铁牛?④捞铁牛的结果是怎样?接着我就引导学生针对上述4个问题边读边做标记,然后同桌互议,师生交流。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样的释疑解难中积极地开始了,我也就这样借助学生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注意从重点词句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学生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这个层次上。例如:教学《海滨小城》这课时,围绕“凤凰树开了花,开了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之中”,我要求学生以“什么”为形式提出了“笼罩是什么意思?”,以“为什么”的形式提出了“为什么凤凰树开的花用‘热闹’来形容?”等等。并引导学生对质疑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在教学中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精神。
第三,注意从理解难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课文的难点,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老师不宜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探索解决。如我在教《古井》这课时,较难理解的句子是“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这一难点问题,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问学生:看了这句话,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提到 “生命的泉水”、“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分别指什么?针对学生的问题,老师顺势再问:“课文哪段写了古井为人们提供泉水,哪段写了古井陶冶人们的品格?”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学生积极的思考,同学们不难发现: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井不仅以自己清凉甘美的泉水养育了人们,使他们得以生存,而且以她博大的胸怀,以她默默奉献的精神影响着人们,使人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敢于对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进行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收稿日期:2009-12-07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质疑能力
Talking about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on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questioned the ability
Chen Jie
【Abstract】Cleverly located the suspect in language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critical faculties, not only help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e intellectual curiosity, but also helps to develop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spirit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 but als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 lies.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questioned the ability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巴浦洛夫也曾说过:“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语文教学中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所在。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时,教师也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
2 在教学中要鼓励、启发学生大胆质疑
第一,注意从课题引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一般来说,课文的课题总是提纲挈领之言,它常对课文起制约的作用:有的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了课文所选定的对象材料,有的介绍了文中主要人物或事件等等。我在教学中就抓住课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捞铁牛》,我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质疑,最后归纳出4个问题:①谁捞铁牛?②为什么捞铁牛?③怎样捞铁牛?④捞铁牛的结果是怎样?接着我就引导学生针对上述4个问题边读边做标记,然后同桌互议,师生交流。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样的释疑解难中积极地开始了,我也就这样借助学生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注意从重点词句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学生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这个层次上。例如:教学《海滨小城》这课时,围绕“凤凰树开了花,开了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之中”,我要求学生以“什么”为形式提出了“笼罩是什么意思?”,以“为什么”的形式提出了“为什么凤凰树开的花用‘热闹’来形容?”等等。并引导学生对质疑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在教学中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精神。
第三,注意从理解难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课文的难点,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老师不宜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探索解决。如我在教《古井》这课时,较难理解的句子是“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这一难点问题,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问学生:看了这句话,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提到 “生命的泉水”、“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分别指什么?针对学生的问题,老师顺势再问:“课文哪段写了古井为人们提供泉水,哪段写了古井陶冶人们的品格?”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学生积极的思考,同学们不难发现: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井不仅以自己清凉甘美的泉水养育了人们,使他们得以生存,而且以她博大的胸怀,以她默默奉献的精神影响着人们,使人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敢于对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进行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收稿日期: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