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华的航船即将驶入充满阳光和微风的大海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lw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华大学档案馆里,有一份特别的档案,那就是1948年年底清华大学解放时解放军第13兵团贴在学校门口的布告。这件经历了岁月冲刷仍完好无损的布告见证着1948年年底清华园解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清华师生和全国人民一道,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1948年4月,清华37周年校庆纪念刊社论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清华是爱国的,所以我们痛恨中国的罪人,惟其我们清华是爱民族的,所以我们反抗民族的仇敌。”“目前可能是最黑暗的时间,但前面一定是圹远与清明。暴风雨即将过去,新清华的航船,即将驶入充满阳光和微风的大海。”
  1948年11月上旬,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948年下半年,在清华地下党的组织与引导下,师生们为迎接解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地下党员积极宣传革命形势,发动、组织群众护厂护校,保护学校财产和文物档案;另一方面,他们分头联络在清华园中享有名望的教授,介绍和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深入细致地谈心,说服他们留在北平。通过这些工作,清华的师生员工坚定了安心留校、迎接解放的思想和信心。11月下旬,学校还开展了反对南京政府策划的强迫迁校斗争。11月24日,教育部督学来北平,与清华、北大校长交换有关迁校意见,声称:“在遇万一时,政府为保护民族文化,决定全力设法‘抢救’”,意图拉拢一些教授,把清华大学迁到南方。地下党组织通过各种社团用壁报等宣传形式揭露斥责,教授们乃至绝大多数校领导也都反对迁校。清华校务会议上讨论这个问题时,亦无结果而散。随后,南京政府又紧急制订了“挽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计划,于1948年12月 14日、15日派专机接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南下。最终,除了几人离校外,全校269位教师全部留校等待解放。
  1948年12月上旬,解放军逼近北平城郊。12月13日拂晓,东北野战军攻克北平沙河车站,为了切断平津联系,又奉命向北平西南前进以强占丰台。中午,部队进入万寿山和圆明园之间的平川地带时,突然遭到圆明园附近国民党部队的猛烈炮击。国民党军队意图借助周围的名胜古迹和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掩护进行顽固抵抗。追击敌军的解放军军团政治处主任李乐之是清华1940届校友,他了解到前面就是母校清华,立即报告上级,司令部果断命令部队火速避开名胜古迹和学校区,绕道前进,并于14日下午5时占领了丰台。
  12月13日晚,国民党军强行开进清华园并占据化学馆南面球场架设炮位,此举遭到清华师生的抵制。由于解放军迅速进入圆明园一带,迫使国民党军于14日晚连夜撤出清华园。
  当时,毛泽东得知了炮击的消息。13日晚10时,太原前线野战军徐向前、周士第、陈漫远将截获的阎锡山北平办事处给阎锡山的一份谍报上报中央军委。谍报称:“今(元)午北平外围情况急转直下,傅军主力集结,调集城郊。清河、南口镇即有激战,清华大学落有炮弹,人心恐慌,空气极度紧张。”[1]15日凌晨2时,毛泽东在此谍报上批示,以中央军委名义急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和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请你们通知部队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等。”电报等级为4A。
  12月15日,清华园获得解放,并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国立大学。17日,解放军第13兵团政委刘道生来到清华,在大礼堂向师生做了演讲。他说:“我和同学们一起欢庆清华大学的新生,欢庆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成为学校的主人!你们为保护学校,迎接解放,进行了勇敢的斗争,人民解放军的战士感谢你们!”刘道生还当场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2]下午6时,毛泽东在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并告程子华、黄志勇的电报中指示:“沙河、清河、海甸、西山系重要文化古迹区,与清华、燕京等大學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3]
  12月18日,解放军第13兵团政治部在西校门贴出了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份布告,内容为:“为布告事,查清华大学为中国北方高级学府之一,凡我军政民机关一切人员,均应本我党我军既定爱护与重视文化教育之方针,严加保护,不准滋扰,尚望学校当局及全体同学,照常进行教育,安心求学,维持学校秩序。特此布告,俾众周知。”[4]
  当日晚,解放军前线部队两名干部来到梁思成教授家,请梁思成在军用地图上标出北平地区重要古建筑和文化古迹的位置,画出禁止炮击的地区,以备不得已而攻城时使用,以此具体落实毛泽东的电报指示。
  毛泽东在三天内两次批示解放军前方将士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足见他对学校和文物的重视。13兵团的布告,则是对毛泽东电报指示的具体执行。布告中提到的“维持”既是对清华师生的期望,也是对军、政、民等的要求,公开宣告了党对清华大学的管理政策,稳定了师生和社会情绪。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维持原状”和“必要改良”,是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对新解放地区教育的基本政策。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对于新解放区大学的管理,中共中央早有计划。194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做出了《关于对中原新解放区知识分子方针的指示》,指出对于当地学校教育,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政策,“我军所到之处,不许侵犯学校的财产、图书、仪器及各种设备”。在这个指示中第一次提出了对于原有学校的政策:“在敌我往来的不巩固的地区,对于原有学校,一概维持原状。在较巩固的地区,应帮助一切原有的学校使之开学,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之上,加以必要与可能的改良。”
  1949年1月16日,北平解放前夕,周恩来在民主人士座谈会上作了关于时局的报告,再次重申了对原有大学的政策,特别提到清华大学。周恩来说:“大学要维持原状。如清华有人要吴老(指吴玉章,当时任华北大学校长)搞,我的意见可由学生、教授主持校务,等于工厂管理委员会的机构一样,先维持下来再说。”
  在“维持原状”和“必要改良”政策指导下,清华大学在北平解放前后一段时间内,采取了“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学校实现了平稳过渡。
  党和政府的关怀,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中去。正如冯友兰先生说的:“清华由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至清华大学,由南迁到复员,经历帝制,军阀、国民党,各时期的统治,到今成为人民的清华大学。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此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培植之下,必能日益发展,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尽其应负的使命。”这也正是全体清华师生心声的真切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第13兵团政治部主任刘道生后来任海军副司令。他几次来清华,留下了“司令员不扰教学区”的佳话。1982年3月,刘道生来清华大学参观无线电系,汽车行至二校门,看到教学区“禁止机动车通行”的牌子,便自动向西绕道,转至工字厅。老将军尊重校规的举动令人肃然起敬。[5]刘道生对这次参观印象很深,曾深情回忆:“在参观、学习尖端科研成果和新开辟的学科时,遇到了许多青年同学。我立时被一种熟悉的、亲切的气氛所浸润,一下子忆起了1948年12月我第一次来到清华大学时的情景。”[6]清华大学更没有忘记刘道生。1991年5月3日,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李传信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刘道生,向他介绍了清华巨大的变化,赠送了录像带、画册等资料,代表清华大学师生向这位为学校解放做出贡献的功臣表示敬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主席批改的军委关于保护清华燕京等校的通知(1948年12月10日)[M]//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
  [2]刘道生.清华园的美好回忆[J].清华校友通讯,1989:19.
  [3]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XX,XIII.
  [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政治部布告(1948年12月18日)[M]//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4.
  [5]司令员不扰教学区交通警驱车入禁地[N].新清华.1982-3-15(4).
  [6]刘道生.清华园的美好回忆[J].清华校友通,1989:19.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校史馆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对CNKI档案类期刊的统计分析,本文探讨了大数据在我国档案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档案管理技术同非结构化的数据管理、资源转化效率同发挥档案的潜在价值、数据挖掘深度同个性化的用户利用需求之间的困境,并结合大数据理论指出其带给档案学研究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大数据档案学研究统计分析档案管理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r
东城区档案局做好机关档案工作测评和复查工作本年度,区档案局采取了“三步走”措施对5家单位进行测评,对30家单位进行复查。一是持续发力,做好日常指导,实行双人指导,确保其档案工作规范有序。二是突出重点,确保档案工作高质量。三是部署培训,明确测评要求,并组织未测评单位进行参观交流活动。(宋瑜)  朝阳区档案馆启动2018年纸质档案数字化项目区档案馆计划半年内完成馆藏约3.5万件、60万页档案的数字化加
石景山中蘇友好人民公社,是我国第一个与国外建立友好关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首都北京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它是中共北京市委根据刘少奇同志1958年7月1日视察石钢(今首钢)后,提出建立工农结合的经济组织问题进行的试验典型。  石景山中苏友好人民公社当时成立时的指导思想是:以大工业为中心,与农副业生产相结合,促进文教事业发展,全面组织人民经济生活。它的特点是:工农结合,城乡一体。  石景山区档案馆保存
2020年6月9日至16日,北京市档案部门围绕“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主题,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独特的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适应首都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今年的系列活动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双线”同向发力。18家国家档案馆、50家市属国有一级企业和120余家市属机关事业单位依托各类网络媒体平台,推出了直播、展览、讲座、专题片、编研成果和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征集成果展示等,生动讲述
2017年,注定是历史长河中辉煌灿烂的一年。和全国人民一道,西城区档案局全体党员干部,紧紧围绕“以优异成绩喜迎十九大,以生动的档案工作实践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这一总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档案工作岗位上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年头。10月18日,全局党员干部围坐在电视机旁,以激动的心情集体收听收看了十九大召开的盛况,聆听了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随后机关党组织立即召开学习座谈会,畅谈学习收获体会。一位临近
题记:1971年,因修建昌平百货大楼的需要,100多名工人奋战两个月,昌平鼓楼被夷为平地,一座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就此消失……  在昌平区档案馆的馆藏照片里,有这样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它保存完好,拍摄时间为上个世纪30年代,规格为15CM×11CM,左侧有一张日文说明标签,大意为:“据说昌平县原来叫永安城,官府从白浮围城迁移至此。有名的明十三陵位于县城的北部,据此有5公里。”照片拍摄的是一座“谯
摘要:文章以美国三所具有特色的高校档案馆网站为例,从网站层(网站栏目设置及架构)、基础层(OPAC检索工具、研究指南及参考咨询服务、服务政策)、内容层(特色专题数据库)这三个层面介绍其面向研究型用户所提供的相关服务;总结其对优化我国高校档案馆网络服务的启示:借鉴美国高校档案馆网站的服务理念,完善网站栏目设置,完善检索工具、注重咨询服务与服务内容书面化,并加强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以建立专题数据库。  关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片欣欣向荣。密云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2016年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互测互评工作中,密云区由2014年的相对靠后跃居全市前列,得到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档案测评组和市档案局领导的高度肯定。近日,笔者走进密云区档案局,去探访“春”的奥秘。  领导重视落实责任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破浪起航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
一、科隆城市档案馆坍塌事件概况  德国曾经有一座城市档案馆——科隆城市档案馆。档案馆保管着超过65000份文献,104000份地图及地形图,约50000张布告,档案架长达30公里,其中馆藏最早的档案是公元922年的。馆藏档案中还有这座城市杰出人士的818份个人档案,包括政治家、商人、诗人、思想家、音乐家等。该档案馆被认为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地方性档案馆。此外,1971年落成的档案馆大楼也尤其引人
每一个到香山观赏红叶的人,都应该记住香山慈幼院以及它的创办者熊希龄。“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这是在湘西凤凰古城熊希龄故居正室木门两侧的一副对联,它简要而准确地概括了熊希龄对慈善事业的钟情。熊希龄生于凤凰,人称熊凤凰;出身苗族,是民族骄子。他可谓一路春风,少年得志,才高气傲,15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35岁出洋考察,40岁出任民国首任财政部长,43岁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