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文化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必要性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guozh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务院发布支持政策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提出:“增加传统中国戏曲的推广和宣传,加强通识教育,结合现实的学校教育,并加强教育教学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中国戏曲的内容。”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共同发表《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的意见》指出传统歌剧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基因,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必要加强传统戏曲的教育。以诚信教育为根本任务的“校园文化工程”将在三年内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全面覆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制度化,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将戏曲引入校园对于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1]
  关键词:戏曲;基层文化馆;戏曲进校园
  引 言
  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民族艺术,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瑰宝。将戏曲引入校园,无论是对戏曲的振兴,还是对青少年精神的培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更是对基层文化馆工作的考验,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戏曲艺术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之瑰宝,其悠久的历史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舞台艺术。它展示了许多艺术形式的个性和魅力。经过80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具有地方风土人情的戏曲,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舞台语言,即方言,具有无与伦比的亲切感和替代感。它的存在意义重大:它承载着地方声音的起源和特征,体现着当地的民间曲调,反映着当地的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使它口口相传。毫无疑问,它已经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戏曲进校园推动艺术的普及
  2016年,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进高雅艺术和传统戏曲走进学校”。201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经学生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在校园开展戏曲活动的意见》。在这样的趋势下,戏曲进校园活动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基层文化馆与相关部门协调推进,筛选优秀曲目,组织戏曲讲座,争取将传统戏曲文化带给更多的学校与学生,为广大师生呈现了一场场美妙的传统文化盛宴。戏曲是表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校园开展戏曲活动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了解戏曲进入校园的战略意义,才能使相关部门和老师、家长、学生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戏曲中宣扬真善美,宣扬善抑恶,教导人们“仁、义、礼、智、信”的内容。通过观看和学习戏剧,发扬精神传统。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谢希章说:“道德感是中国戏曲的价值观念。”其次,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不仅会为您演唱一曲优美婉转的歌声,而且还有民族乐器的现场伴奏。通过观看传统戏曲表演,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辨别各种民族乐器的能力,还可以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聚集民族的气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培养学生的情操。戏剧包含了许多艺术元素,如服装、舞台美、化妆、舞蹈、歌唱、杂技等,与各种艺术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通过观看戏剧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也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剧要发扬光大。如果戏剧进入学校,将开设一门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能唱出当地戏剧,了解戏剧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戏剧的兴趣,观众老龄化问题将会消失,喜欢戏曲的孩子和储备人才的质量将不断提高。我们通过戏剧进校园活动,让学校的学生完全理解,熟悉和学习是国家艺术宝库,可以开发他们的感受和中国戏曲,并且喜欢它。一旦学生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感情,它将成为促进民族文化振兴的强大后备力量。
  二、戏曲进校园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将戏曲带入校园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戏曲艺术,通过戏曲艺术的载体将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与学生互动,基层文化馆邀请专业戏曲老师现场为学生讲解戏曲表演中的化妆、包头以及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等基本知识,在愉悦的氛围下一起欣赏戏曲的服饰文化,感受戏曲艺术魅力,更是将历史知识、道德教育进行普及。“戏曲走进校园”不是一场冗长的理论灌输,而是一场针对当代学生兴趣的深刻教授,为学生接触、了解和喜爱戏曲提供了“绿色通道”:
  首先,基层文化馆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将戏曲带入校园。在多元价值、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戏曲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一些剧种,如川剧、京剧、黄梅戏、豫剧、越剧、粤剧等,甚至不会唱,其中所包含的艺术价值也不会得到展示。在这方面,基层文化馆应该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待戏剧进入校园,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它的开展和宣传。它不是学校里简单的几项活动或一个固定的学科,而是一个文化系,一个时代的要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和想象力。
  其次,基层文化馆联合优秀戏曲教师努力打造优秀的戏剧课程。进入校园后,如何“演出好的戏曲”,值得思考。戏曲对学校的意义不仅在于“有”与“无”的区别,更在于“优”与“劣”的区别。要重视戏剧教育,配备合适的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戏曲环境,鼓励戏曲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戏剧成为一门优秀的学科,产生更多的品牌效应。学生应该在学习和表演中国戏曲方面精益求精,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做中国戏曲的优秀传承者。
  最后,基层文化馆要从一个更加巧妙的角度来为学生展现戏曲的艺术价值。这也是对基层文化馆非遗工作传承的考验。带着优秀的戏曲老师与创新的戏曲教学方法进入校园后,戏曲不应该只“闭门运行学校”,要面对社会,跟上时代的潮流。展示戏曲的艺术价值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角度和保证其有稳定的发展活力,这样的戏曲才会拥有大量粉丝和爱好者。在这方面来讲,戏剧不仅应该只进入校园,也应该更好地走出校园。基层文化馆为此要联合相关部门下功夫去落实并做好保障工作,社会各方面都要为此铺路。总之,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古老的精华,确实值得我们大力继承和发展。将中国戏曲引入校园是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精髓、了解中国戏曲、传承艺术的有效手段。這也是促进中国戏曲进入校园的重要途径。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只要我们能真正把传统戏曲带入校园,让年轻人静下心来进入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学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气质。让现在浮躁的青年学子不仅多一些冷静,多一些专注,中国戏曲必将能够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
  结 语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万物的腐朽始于其根源,它的繁荣也是从根开始的。戏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对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戏曲文化是伟大的中国梦的一部分。戏曲不仅给人们带来美妙的听觉享受,其词中还蕴含着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基因,蕴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最美好的精神追求。让孩子们从小在课堂上就有着优秀的戏曲文化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对于创造和提升整个国家的道德品质,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润物细无声的,微妙的文化熏陶,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要使事物从衰落走向繁荣,并使之蓬勃发展,基层文化馆就必须培植其根和其源,如果校园戏曲活动组织得好、效果好,就可以丰富其根,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更是为基层文化馆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夯实了基础。
  (铜川市印台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5年7月17日。
  [2] 张澍.《姓氏寻源》。
其他文献
去冬一访燕家山,  天冷心热有期盼:  燕伋出生在此地,  借灵气我来觅先贤。  登山是水泥路面,  却绕得我头晕目眩。  遥想当年是羊肠小道,  燕伋他何止走千遍。  终于登上燕家山,  心里不觉凉一半。  这山还没旁边的岭高啊,  与我的想象差万千。  这里没有古藤老树,  这里也没有“铁扁担”。  只有寒风中起伏的野草,  唠叨着听不懂的语言。  看不见周秦的明月,  闻不到战国的硝烟。  
期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根据这种理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对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事实上,文学意识的开放程度常常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观念“深入人心”,“计划”几乎成为国家管理社会生活的唯一手段,这种管理模式对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文学事业的管理中,国家计划了文学创作的方向、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期刊
版畫艺术家郝丞  郝丞,《女友》杂志社校园版美术总监,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师。陕西西安人,毕业于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主持过多个美术设计项目,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过多件美术作品,并获得过多项荣誉,其中海报《面孔》获得2016年首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平面设计大赛陕西赛区三等奖。  系列作品《窥视》  石板铅笔  40cm×30cm  内容简介:对于生活的好奇,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窥视行为,了解别人成
期刊
石瑞芳,天津武清区人,中文研究生。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陕西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青联副主席,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书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文化馆专业书法家。  自作诗五首  游镇安  山屏开四面,  石路展八方。  夕阳牵吾手,  来去任徜徉。  风陵渡  女娲补天处,  独立思悄
期刊
煤矿井下铺设道轨需要大量道钉,精明的张铁匠瞅准机会,在矿门口搭两间棚子,支起烘炉,叮叮当当开起了铁匠铺,专门打制道钉,卖给矿上,生意不错。当然,农忙时也打制锄镰锨等农具。  张铁匠有一儿一女,儿子抡大锤,闺女拉风箱,他自己掌小锤儿,老婆烧水沏茶做饭,一家人围绕着红彤彤的炉子从早忙到晚,小日子红红火火。  打铁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个力气活儿,一天到晚汗流浃背,非常辛苦,于是,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样是水,
期刊
辛国炜,无党派,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艺术硕士,视觉艺术策展人,观念摄影人,工作于陕西省铜川市群众艺术馆。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360°看铜川”摄影文化品牌及“360°看銅川”摄影志愿服务团创始人,360°摄影俱乐部主席。铜川市政协委员,政协智库成员,铜川市王益区政协常委。
期刊
时值岁末,我接到了一个声音相对陌生的电话,待到对方报清了姓名,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哎呀,是老商啊,好多年不见了,还真挺想念。不知道你都忙啥呢?”  “嗨,到了我们这个年龄还有什么可忙的?我只想和你见见面,叙叙旧。”他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好,那就怀念不如相见,咱们约个时间吧。”我的心情好像比他还迫切。  ……  “桌上清茶已就,同学情谊常青。”刚一落座,我就半开玩笑似地说了一句。
期刊
走近横山,不吃一碗地道、美味的横山炖羊肉是不行的,如果到了横山区响水镇,不吃一碗横山羊肉烩冻豆腐那更将是一种遗憾。那肥而不腻、十里飘香的横山炖羊肉配上绵软、清香的响水冻豆腐那可真是一个绝字了得。  响水豆腐好吃,自然名气也大。别的地方做豆腐多用酸浆点制,而响水豆腐一直沿用传统的卤水点制,即使相隔不远的其它乡镇,也有用卤水点制的,但做出来总感觉少了响水豆腐的鲜、嫩、爽、滑。响水人木讷少言,不会夸奖自
期刊
胡晓姗,1981年出生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  她从小跟随母亲王西安(2019年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学习民间剪纸艺术。在母亲的熏陶下,她10岁时创作的剪纸作品《骑驴婆姨》《收工》被收录在《安塞剪纸》一书中。之后她来西安求学,毕业于西安欧亚学院。上学之余也没有放弃对民间剪纸的学习。  2011年11月份参加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大赛获得剪纸類二等奖,被省妇女联合会授予“陕西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进行直播。如何借助新媒体直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值得人们思考与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分析,从新媒体直播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角度出发,试图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1、保护方式。2、保护程度。(二)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和展现的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