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残雪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iguo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残雪是一颗耀眼的星辰,辉映着文风渊厚的星沙大地,她浪迹于内心世界,穿梭于梦幻之中,用女性独有的笔触为我们创造了另一种终极之美。
  关键词:残雪 女性 孤独 突围 梦幻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群星灿烂的湖湘作家中,残雪是一颗耀眼的星辰,辉映着文风渊厚的星沙大地。作为当代湘文化和三湘女性文学的优秀代表,她的创作显现出极其鲜明的女权主义特色,对妇女生存际遇和情感世界的观照,始终是残雪艺术投影的聚焦点,而她笔下最为风光、最为动人的人物,也是一批风采各异的女性。
  读残雪小说,也许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她作品中反复表现的那种无时无刻不在的“恐惧”:恐惧身处的“小屋”被人或公牛的角捅破,恶狼似的人群冲进来将置她于死地;恐惧凶猛的北风掀掉杉木皮搭成的屋顶,或被倒下的大树压碎屋顶;恐惧成千上万肮脏恶心的蛾子蝇子见缝插针地钻进板壁来繁殖;恐惧被无孔不入的毒眼所窥视或诅咒……
  于是“我”特别向往“山上的小屋”,喜欢“钻入洞中,把洞口封上”或“用被子紧紧地、紧紧地捂着头”,用尽心机地把门窗全死死地钉上“铁栅”,躲在自我的孤独世界中,亦幻亦真的行走于梦幻中。残雪用她独有的叛逆及湘女特有的大胆与豪迈为我们构造了一个万花筒般绚丽繁复的残雪女性文化世界。
  
  一 浪迹于心的孤独者
  
  残雪的女主人公既没有预期的充当男性的从属物,也没有产生对男性权威的消解式颠倒,她们是先验性的破裂存在物,生来就是失语症患者。她们无法解读周围的外部世界,只能任性地混淆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她们有如一群破裂的符号,毫无着落的漂移。每一个女性的自我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孤立的封闭世界,她们一如既往的沉浸在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里而无以自拔,把外部世界的秩序全部心理化并使之变形。对于她们来说,外部世界都是充满危险的,唯有自我意识的深处才是安全的。
  她们搬到“山上的小屋”,日日夜夜地躲在“小屋”中,甚至还要费尽心机地将门窗全钉上“铁栅”,。在她们看来,唯有这样才能与欲置其于死地的外部世界对抗。所以,“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所以,“我”每天“坚持不懈地记录着天气的变化”。始料未及的是,一位老妇人,年过50,竟只身一人住到一幢30层楼高、近乎无人居住的顶层狭窄小夹层中!为什么?难道真的因为如她本人说的终于躲避了“说话随意,可又总是一语中的,而且她的纠缠使你无法摆脱”的邻居彭姨?不,仔细想一想,你会发现老妇人自叹的“她又剪掉了生活中的很多死结”才是真正的症结。实质上,她是在为自己建构安全的小屋!
  躲藏在“小屋”、“高楼”中,对这个奋发有为的美妙时代视而不见的“她们”是安全了,但一个只浪迹于自我世界的“她们”,除了饱尝寂寞的苦果外还能祈求什么呢?她们注定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
  
  二 另一种终极之美
  
  残雪的小说很像一面哈哈镜,它用直觉、梦幻、变形、夸张的方式表现了国民心中旺盛的攻击欲,强烈的内讧爱好,以损人为乐事的阴暗心理。她几乎是下意识地再现着一个又一个非逻辑的、逾常态的,充满了破碎、残损、肮脏、恐惧的梦的场景;她几乎是刻意用女性话语突现、解构着变形、变异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甚至在某种生理刺激的恶心感里联想和反省自身的处境。突围的表演为我们塑造了畸形扭曲时代里畸形扭曲的女性,创造了另一种终极之美。
  1、突围表演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窈窕淑女”,这是大多数作家诠释的“美女”。但残雪却不同,她不是去粉饰女性、美化女性,而是深刻地把握女性的人格缺陷和根深蒂固的奴性意识,将残酷的事实真相赤裸裸地揭露给世人看,并通过一些骇人听闻的夸张与变形,将女性的弱点进行渲染和放大,表现女性稀奇古怪的偏执心理和精神变态。可以说,残雪笔下的女子是丑态百出的“美女”。
  《公牛》中的小女孩,整天做着白日梦,即使看见树上晾的床单,也会揣测那是用来包裹妈妈尸体用的;她外表丑陋不堪,眼里流着绿眼屎,舌尖上长起了黄豆大的血泡。读了不禁令人作呕。
  《山上的小屋》中的小妹妹,像男孩子一样满山乱窜,专以玩弄死蛾子、死蜻蜓为乐;姐姐也不停地做着下流的梦,胃里结出了小冰块,成为莫名其妙的人格变态者,全然失去了小姑娘的文静与端庄。
  尤值一提的是,残雪摒除了母亲头上笼罩的圣母光环,而是回复到世俗化的真实存在。她对人们津津乐道的“女德”报以讥讽和嘲笑,对“贤妻良母”嗤之以鼻。她运用紊乱叙述、错觉感知、超现实的景观来描写母亲身上阴暗、琐屑和丑陋的一面,这在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山上的小屋》中的母亲,唯一的乐事就是窥探子女的隐私,大翻孩子们的抽屉。更糟糕的是,这类母亲有着极强的虐待欲和报复欲,昔日那种温情脉脉的母爱早己荡然无存。在这类猥琐的家庭中,人际关系己经彻底异化,母亲对子女不再充满慈爱,反而成为陌路和敌对。
  残雪用她那古怪、晦涩、荒诞,甚至漫画式的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丑女百态”图,也彻底地颠覆、解构了母亲的光辉形象,着实是一次突围的表演。
  2、梦幻天使
  提到残雪的梦幻,美国作家布瑞德?马罗曾有这样的一段评价:“残雪拥有这个星球上最灿烂、最生动、最抒情、最精致、最能打动人的幻想力……没有任何读者能够从她那强有力的幻想梦境中挣脱出来而不受伤害,她的作品既是美丽的,又是危险的。”极为简短的一句话,却连用了五个“最”字,由此足见残雪运用梦幻手法的精湛。
  与通常小说从意识层面出发叙述人物性格,及其境遇来表达作家对人物的态度不同,残雪从她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开始就采用梦幻叙述手法,即从潜意识层面开掘人物生存本相,表达作家对人的存在处境的深度关注和质疑。在残雪的小说中,读者看到的不再是为理智所左右的人物、事件,而是原生态的人和事。
  一重梦的渴望、探寻与另一重生存噩梦的交织、缠绕,双梦叠加,这就是残雪以梦幻(梦想)叙述梦境(噩梦状态)来塑造类似鲁迅《狂人日记》中 “狂人”形象的策略。这里呈现人物分裂的不是性格因素,而是生存本相;不是外加的,而是内在的、与生俱来的东西。《山上的小屋》中的“我”只是一个灵魂形象——一个处在自身生存困境中备受煎熬而不屈的灵魂。
  残雪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与张爱玲等从肉体出发揭示女性生存困境一起构成了另一种风景。她回到女性被囚禁的灵魂内部发出声音,不是塑造一群世俗生活中的女性形象,而是在无世俗人物形象的混沌意识中,留下女性“自传式”灵魂探求者的足迹。与一般小说叙述者全知全能的视角不同,残雪采用第一人称的梦幻叙述视角,即当作家的女性批判、女性改写态度作用于人物和事件时,叙述者自身的女性理想梦幻远悬在叙述之上,仿佛敌视的镜子,使叙述本身也被叙述,叙述者和被叙述者处于同一被观照状态,既分裂又统一,只要面对镜子,她们就同样能够找到自身的另一重存在(注:残雪小说中几乎不间断地使用“镜子”这一象征,镜子是一个人的自我发现、自我面对和自我真实,是解开残雪小说之谜的钥匙)。
  残雪的梦幻叙述选择,体现了清醒的女性作家对自身处境的深刻认知。残雪的用意不在于表达一种女性思想,而在于通过女性理想的虚设(梦的渴求,镜子的自明)揭露女性生存处境的恶劣,唤起人们对生活方式的新渴望,而残雪这种女性探索者的精神氛围又始终感染着读者。
  残雪在意识层面寻找女性话语,她的小说从来不解释,而其女主人公寻梦的述说本身就构成了系统。梦本身非确定、非凝固,也不是可知的预设,梦仅是一个虚设,一个不同于现存的无限可能之一,但残雪却借助梦幻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纷繁多彩的女性世界。残雪虽然写的是女人,但不是被男人审视的女人,她让那些女人都出来讲话,但却是与男权文化迥异的另类话语,她把那些女人推上前台,但不是为男人表演的,而是一种自我愉悦式的舞蹈。残雪的思路定位于创造女性视角,建立女性话语世界,她作品中呼吁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的主题思想是不容置疑的。
  总之,残雪用细腻轻灵的笔触描绘新一代女性的“孤独”及生活方式的裂变,其中既有细雨绵绵、润物无声的量变,也有惊雷轰鸣、暴风骤雨式的质变。她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艺术手法,对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解构,体现出坚定的女性写作姿态和荒诞怪异的审丑、审美倾向,以巨大的创新精神和反思力度重建女性文化价值观,高高张扬女性的创造意志和独立的人格尊严,突显出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残雪的创作构成了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一大奇异景观。
  
   参考文献:
   [1] 谢南斗:《残雪与女性文学》,《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 荒林:《超越女性——残雪小说》,《当代作家评论》。
   [3] 姜云飞:《突围表演》,《作家作品研究》,1999年第4期。
  
   作者简介:尹华琼,女,1970—,四川广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对赵派坠子《汨罗悲歌》中浓郁的悲情意象,从创作风格、曲体结构、人物主题音调、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其多元悲情色彩所累积的那种强势的抒愤之势、抒悲之情,进而形成的正气凛然、挚情悲怆的楚骚意象。  关键词:悲情音调 曲体结构 色彩层次 楚骚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1990年,赵铮选择了青年曲艺作家李广宇撰写的剧诗《汨罗悲歌》,作为坠子演唱的文本。诗
期刊
摘要 近年来王海 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婚姻家庭中女性的生存状况。她笔下所刻画的女性形象,都是按照男性视野和男性的心理期待、性别恐惧来展开想象的。王海 作品中的女性,间接地满足了男性的欲望期待以及对男性文化秩序的重构。  关键词:王海 女性形象 男性视野 解析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被称作是“中国婚恋第一写手”的王海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尽管王海 以女性的身份在进行写
期刊
2008年,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和奥运火炬风波之后,中国网民所表现出的空前的爱国热情使得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大众媒体都比以往更加重视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所传达出来的民意,而与此同时,2009年1月5日,中央七部委在全国部署了为期一个月的净化网络专项行动。可见,网络这种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了一把双刃剑,而对网络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一种显学。本期热点正是从网络的匿名性、时尚性等几个方面来检视这种不断强大的网络力量。
期刊
摘要 李碧华以写情闻名。她笔下的“情”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与她超人的想象力密不可分。有别于现实情感的功利与浮躁,她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都充满了自然母性的光辉。但是,现实的环境并没有为这种自然母性提供适合的土壤,她们陷入母性的泥淖里,无一不以悲剧命运收场。李碧华小说对女性命运的描写,没有局限在个体的层面上,她同时在思考女性整体和永恒的命运。她们常常在轮回里上演着同样的悲剧。我们在李碧华的小说里找不到男
期刊
摘要 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和《荒山之恋》冲破了父权意识的禁锢,摈弃了男权话语的束缚,真诚地张扬女性的能力。在大胆塑造叛女的同时,弱化了她笔下的男性形象,形成了作品中“女强男弱”的性别倒错,透露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男权话语 性别倒错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是一个父权社会,强烈的男权文化意识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文学领域。虽然自古至今
期刊
摘要 余华的前期小说通过对疯狂、暴力、绝望和死亡等主题的聚焦,展示了一幅阴郁、冷酷、恐怖、血腥、完全丧失理性的荒谬世界图景,这正是他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直觉”外化、表现为小说世界的结果,因而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  关键词:余华 前期小说 冷酷 表现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于中国文坛的一批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从198
期刊
摘要 电影《公民凯恩》自1941年公映以来,一直倍受影评人的关注,关于电影的摄影、场面调度、摄影机运动、剪辑、声音、表演、戏剧、故事、编剧、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有大量经典的分析论述。本文侧重于通过对电影《公民凯恩》形式技巧与表意内涵的分析,阐发其独特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技术 形式 诗电影 奥逊·威尔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公民凯恩》被称为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这部好莱坞
期刊
摘要 丁玲早期对女性解放的思考立足女性自身,强调女性人格的独立,凸显“强己”意识。她认为,女性只有独立自强,才能解放自己,像男性一样做“人”。但由于自身经历及当时思想和阅历的局限性,丁玲早期还没有考虑到经济独立对女性解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女性解放 人格独立 “强己”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颠覆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期刊
摘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萧萧》中,描绘了远离尘嚣的田园风光,深刻反映了湘西地区民俗风情和女性历经磨难仍能够坚忍、倔强的秉性,蕴涵着浓厚的乡土民情的自然、真诚与善美,颂扬了生命及优美的人性。  关键词:女性 《萧萧》 沈从文 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沈从文是中国“最后一个浪漫派”作家,也有人称他是中国著名的乡土小说家。他的作品描绘了
期刊
摘要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儿童文学在政治斗争的背景下,内容极度政治化,失去儿童文学应有的寓教于乐。其形式以诗歌为主,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童话、寓言“荒芜”;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大众化,缺少专业作家的参与;虽然作品数量相当,但缺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关键词:儿童文学 文化大革命 政治化 故事 诗歌  中图分类号:I287 文献标识码:A    大家知道,“文革”十年间,教育事业、出版事业、文学艺术创作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