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座城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byft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南京人,包括很多祖祖辈辈生活在南京的人也许并不知道,说起近代以来对南京城市格局的影响之大,与南京城市变迁的关系之深,很难有哪本书能超过《首都计划》。
  应运而生的《首都计划》
  南京在历史上贵为六朝古都,朱元璋定都后又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城市建设,但明成祖朱棣将都城北迁后,南京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衰落之路。近代以来,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争以后,经过连年战乱的南京城,可以说是满目疮痍。民国初年的南京城,市民大多居住在城南夫子庙一带,城内许多地方包括现在的城市中心鼓楼一带,不是农田就是废墟,甚至荒无人烟,更不要说有什么现代公共设施了,空留下长度世界第一的南京城墙。
  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攻克南京。同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大量新增人口随之迅速涌入南京,据统计,短短一年内其人口从36万激增到49.7万。面对残破衰败的南京城,各国驻华使馆却借口南京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而滞留北平不愿搬迁。为进行人员安置和建设新首都,城市大规模改造迫在眉睫。南京由此拉开了作为首都进行城市建设的序幕。
  这时,城市规划设计在南京历史上首次被提升到一种超乎寻常的高度。1928年1月,南京市政府发布的《市政公报》指出:“只有把首都建成中国最好、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中国才能谈得上是第一等的国家。”经过近一年的反复修订,三易其稿,1928年10月定稿的《首都大计划》,把南京定位于“农村化、艺术化、科学化”的新型城市。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虽然全国政局渐趋稳定,但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未必有号令天下的实力与权威,所以全国统一还是脆弱和松散的。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最高权威的象征,这时首都的建设,对于百废待兴的南京,不仅是迫切的任务,而且被赋予一种宣示政权合法性的意义。所以,首都建设规划不再仅仅由南京市政府主导,而是理所当然地上升为中央层面的国家大计。
  1928年10月,考试院副院长、铁道部部长孙科领衔的国民政府国都设计技术委员会成立,这意味着由南京市政府主导的《首都大计划》定稿被抛弃。11月,其下属的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成立,以林逸民为处长,美国专家茂菲和古力治任技术顾问,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范文照协助,专门负责《首都计划》的编制,力求把南京建设成“全国城市之模范,并足比伦欧美名城”的首善之地。今天再来看,《首都计划》当时堪称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个“面子工程”。
  有意思的是,外国专家则不必说,包括孙科在内,虽然这个团队主要成员林逸民、吕彦直、范文照等人均有在美国著名学府学习市政、建筑等专业的经历,但一直以来,他们设计的建筑并不西化,而是倾向于在中国固有形式的外表下融入欧美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为“民国范”的独特风格。美国建筑师茂菲,尤其痴迷于中国传统建筑,他称赞故宫“是世界上最好的建筑群,如此庄严与辉煌为他城他国所未见”,认为中国建筑应该享有与西方建筑平等的地位。这样的理念,在《首都计划》中,体现为专设“建筑形式之选择”一章,提出“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
  孙科在《首都计划》序中提出:“首都之于一国,故不唯发号施令之中枢,实亦文化精华之所荟萃。”故此,《首都计划》“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用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城市空间布局上,以“同心圆式四角平均展开,渐成圆形之势”为模式,提出应避免使得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防止“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畸形发展。
  《首都计划》背后的政治角力
  调查、讨论、编制等工作耗时一年后,1929年12月《首都计划》定稿。林逸民在向首都建设委员会的呈文中解释:“此次设计不仅关系首都一地,且为国内各市进行设计之倡。影响所及,至为远大,加以全部计划皆为百年而设,非供一时之用……不敢不格外慎重。”方案采用当时国际最先进的功能分区和邻里单位等理念,并主张对“不符中国国情,不能直接用于南京发展的欧美原则进行调整后再予运用”,建筑强调中国传统的美学风格,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之先河。
  在技术上,《首都计划》中很多方案的确定,多是先提出诸多备选方案,而后分别澄清利弊,权衡再三,才最终确定。作为百年大计,很多预测、估算都进行了大量调查,采集数据,纵向、横向比较古今中外的城市发展。在细节上,如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分步实施,也是基于当时的国力和财力,既满足眼下实际需要,又为后续发展提前考虑。很多设计理念,如三块板路型,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的设置及配时,环城大道及林荫大道的方案,停车位的分配,等等,都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意义。
  此前,1929年6月1日,为加快首都建设进程,南京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成立,蒋介石任主席,委员有胡汉民、戴传贤、孙科、阎锡山、孔祥熙、宋子文、刘纪文等政要,其中孙科为常务委员。这是一个会议制机构,并无规划能力,层级上却凌驾于国都设计技术委员会之上。因此,在《首都计划》编制过程中,由于二者立场和想法不同,产生许多冲突,并自然而然地在成稿后的《首都计划》中有所反映。从这个角度讲,《首都计划》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博弈场,谁都想掌握首都建设的解释权。
  南京明城墙的拆保之争就是双方关于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一次较量。1929年3月,为节省费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前身为黄埔军校)按照上年11月经国务会议批准的申请,开始拆除神策门至太平门一段城墙,拟用城砖建设学校讲堂。不料舆论大哗,徐悲鸿撰文《对南京拆城的感想》,直斥此举为难以想象的愚昧,“欲毁灭世界第一等之巨工,溯其谋乃利其砖”。茂菲也以城墙“是中国的象征,拆掉它将是巨大的错误”为由,坚决反对。
  孙科向南京国民政府呈文,要求“即行停止拆城工作,以便设计”。南京国民政府随后“呈请饬令京市政府停止拆城工作”。但蒋介石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名义上报国民政府:“若一旦停止,势必影响工程,全部一切建筑将陷于不可收拾。恳请转饬市政府仍遵照前案所请办理,俾全部建筑免致功亏一篑。”胡汉民、孙科等人对蒋的独裁作风一向颇为不满,一直试图以党权来限制蒋的军权,故国民政府答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所请未便照准。”   美国专家茂菲认为南京城墙并非无用,所以在《首都计划》中,南京明城墙被保存规划为环城大道。现在看来,好在南京明城墙被写进《首都计划》而在当时没有拆除,又好在《首都计划》没有全部实施,环城大道只是停留在纸上。南京城墙作为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今天大部分仍然存在,而且基本上是原貌。这真是历史的吊诡。受此影响,北京的“拆城方案”此后也未按计划实施,北京城墙的寿命又得以延长了20多年。
  《首都计划》的遗产
  按功能分区规划,是《首都计划》的主要亮点之一,它将南京分为六个区域:中央政治区,中国的“国会山”,位于紫金山南麓;市级行政区,在鼓楼以北傅厚岗;两个工业区在长江两岸及下关港口区;住宅区分三个等级,除旧城区外,在城北建高级住宅区,城市住宅规划中将今公教一村位置规划为政府员工住宅,东水关南面规划为工人住宅;商业区设在明故宫、新街口一带和主干道两侧;鼓楼、五台山一带为文化区。
  其中特别夺人眼球的,当属中央政治区的选址。紫金山南麓这个地点,这是一个颇具雄心的设计,景观上十分壮丽。对于为何放弃明故宫而选此地,《首都计划》指出:“一方固可规划裕如,一方亦有鼎新革故之意,该地位于郊外,实与斯旨相符,他如地在总理陵墓之南,瞻仰至易,观感所及,则继述之意,自与俱深。”设计者则归纳为五个优势:“面积永远足用也”,“位置最为适宜也”,“布置经营易臻佳胜也”,“军事防守最便也”,“于国民思想上则有除旧更新之影响也”。
  孙科主导的这个方案中,南北中轴线从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穿过,跨越紫金山上1500多年前的六朝祭坛。在全新开辟的山坡上,国民党党部大楼、国民政府、五院、各部会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所有建筑样式都有明确规定,整个中央政府可容纳10万人。最上方的中山陵颇具象征意味。中央党部占据中轴线的最北端,那里地势高峻,当然象征“党权高于一切”。试想,当时刚竣工的中山陵内刻有孙中山《建国大纲》全文,谁得到“总理遗教”的解释权,谁就将在政治博弈中占得先机。
  然而,《首都计划》公布后不久,蒋介石一纸命令将中央政治区改在明故宫一带所谓“中正之地”,让《首都计划》雄心勃勃的宏大设计永远停留在纸上。1931年春,坐落在《首都计划》中央党部原规划位置的美龄宫破土动工。至此,南京城市规划脱离技术轨道,沦为国民党派系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因为种种原因,后来明故宫既没有建成为中央政治区,也因为蒋这一纸命令发展受到限制,没有成为《首都计划》设想开发成的商业区。而且南京最终也没有形成规模完整的中央政治区。这种以政治力量博弈而导致的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竟成为《首都计划》留下来的遗产,这是作为技术专家的设计者们无论如何事先想不到的。
  尽管受到一些诟病,例如工业区的选址至今对南京仍有负面的影响,但从技术上讲,《首都计划》仍不失其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其所宣称要能使“南京市民在精神、形体、经济各方面都获得利益”,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方案中有诸多体现:
  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有利于城市腹地最大效率地得以贯通。道路则分为干道、次要道路、环城大道、林荫大道四种。它首次在国内提出“林荫大道”的概念,计划沿秦淮河、明城墙建两条林荫大道,林荫道加上公园占全城面积的14.4%,平均每个市民可享有9平方米的绿地——不亚于伦敦、巴黎和柏林,为当时华盛顿的两倍之多。
  设计方案中包括不少“平衡城市权利”的市政制度主张,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空间权益分配上,强调“应供一般人民之享用,不能为有汽车者所独占”。
  前瞻性地规划了南京城区内的汽车使用原则,汽车在商业区或其他繁华区域施行“限时停车”,“停留时间以不过一小时为限”,等等。
  当然,因为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对城市规划建设的非正常影响,以及时局变化等诸多因素,有专家测算,整部《首都计划》仅仅完成了约三分之一。然而即使这样,此后直至今天,南京的道路系统、城市布局、功能分区、公共设施的建设都留下了《首都计划》的痕迹,它也为南京城留下很多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从而形成了南京的“民国特色”。
  (作者系南京出版社副编审)
  责任编辑:张功杭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大,重大交通设施成为满足交通需求、释放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标配”。而中国的城镇化率刚刚突破50%,目前的城镇化进程尤以郊区化为特征。重大交通设施最初多布局在城市外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外拓,这些交通设施被城市建成区包围。不仅高铁车站如此,机场、港口、重要公路、高速路等基础设施也有很多遭遇布局城区外围到被建成区包围的演化进程。重大基础设施的线性特征使得在被城区包围的
期刊
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属于世界性的难题。考察当下的中国国有经济状况,不难发现,从来没有哪种经济形态会像国有经济那样承载有如此众多的争议和诘难:它的前世今生,它的功过是非,可谓攻辩交织、毁誉不一。一方面,它的地位特殊、作用特别,对国民经济功高卓著、贡献巨大;另一方面,它在其体制、机制、管制诸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沉疴痼疾。一方面,它享有较高的社会信誉、金融信誉;另一方面,它积弊缠身、饱受诟病。一
期刊
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不同于任何政党的本质区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想建党作出明确要求,他特别告诫全党,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为此,我们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最根本的在于,要不忘建党“初心”,常用“原点”思维,牢牢把握思想建党这个核心。假如每个基层党组织、每名党员干部都做到这一条,全面从严治党就一定能够真正落到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即“短板”。“补短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江苏“补短板”,是为了拉长供给体系中的“短板”,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可持续地发展,变“短板”为“长板”,因此必须补在薄弱处、关键处、紧要处。  一、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短板  1.产业发展短板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发达国家服务业总量、就业人数和
期刊
近年来,南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变发展理念、转换发展思路,积极制定企业“走出去”战略,谋求在更广范围、更高平台上实现更好发展。从实践看,影响企业顺利“走出去”的因素除了国际环境、企业实力外,还有企业公共外交意识及其能力。现实中,一些企业“走出去”失败,公共外交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南京三胞集团“走出去”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供其他企业学习与借鉴。  企业“走出去”需要公共外交  当今时代,企业跨国经营离
期刊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我党对从严管党、依规治党规律的新认识,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准则》与《条例》将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相结合,筑起了以德依规治党之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体系  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相结合,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作为管党治党的“德
期刊
面向“十三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栖霞,必须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的价值引领、产业融合和创新带动作用。如何适应新的发展阶段要求,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南京市栖霞区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小产业”蕴含“大潜力”  政策环境将迎来重大机遇。从目标导向看,十八大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规模化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的关键时期,审视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格局,最可依托集聚创新要素的平台在高新区,最有条件扩大先发优势的板块在高新区,最具潜力构建创新高峰的地区在高新区,高新区板块在全省创新发展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地位举足轻重。2016年度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全省48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以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中央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作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来抓,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从寻找出路开始。如何解决农民的口袋鼓起来的问题,如何解决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问题,如何跳出传统农业的天花板问题,让“利民、惠民、富民”的初衷最终得以实现?我们认为:唯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充分发展农村集体
期刊
张謇在领导和推进南通早期现代化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南通城市形象的塑造和营销,形成了丰富的城市形象营销思想和实践。在纪念张謇逝世90周年之际,总结其南通城市形象营销的理论与实践,对缅怀这位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开拓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并重  在张謇的领导下,从1894年起,经过30年的苦心经营,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南通早期现代化建设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实业、教育、慈善、公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