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市场里的青铜乐器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r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及青铜乐器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地位,其实是个比较尴尬的话题。一方面,相较于其他类别的青铜器,青铜乐器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并不多;另一方面,价格没有青铜礼器那样引人瞩目,之前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兮甲盘之类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而青铜乐器很少有这样的价值加成,价格最高往往是成组的青铜编钟,但和礼器的价格比起来,价格差距之大还是很明显。不光青铜乐器,放眼整个国内青铜器市场,可以说都是有保留的。目前,出于保护地下文物的考虑,国家文物部门尚未开放青铜器市场,限制青铜器的流通,只允许流传有序的传世青铜器和海外回流的青铜器在国内市场上交易。同时,青铜器有自己的身份制约,在这样的客观环境制约下,国内青铜器市场大环境其实并不理想。基于上面的原因,目前青铜乐器的拍卖也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国内市场拍卖,皆为流传有序的拍品,其中成交价格名列前茅的,多为西泠印社或者保利拍卖;另一部分为海外拍卖,纽约苏富比、佳士得就曾拍卖出一批镈鐘、钲等青铜乐器,当然其中有些可能是流失出去的。
  虽然市场表现方面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作为青铜器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乐器却是不可缺少的。以出土文物为例,洛阳地区发现的青铜乐器,包含铜铃、钲、铙、镈、编甬钟,编钮钟等,几乎囊括了青铜乐器的所有种类;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乐器诸如编钟,有65件之多,而且每个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高度的乐音,是中国古代乐器中音域最宽、最完整、最早具有12个半音音阶的特大型定调乐器,是无法复制的国之瑰宝。


  回到青铜乐器的市场表现,青铜乐器在拍卖市场上走量可以说不大,本刊记者整理了近些年在拍卖场上获价排在前列的一些拍品,按照类别做出分类,看看“小众拍品”——青铜乐器的市场表现。
  成组青铜编钟
  成组的编钟是青铜乐器里拍卖表现最好的,当然,其形制就胜于其他的青铜乐器拍品。作为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以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绘有精美图案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于钟架上,敲击发声。随着时代的变迁,编钟的形状也有所区别,但整体形制没有太大的差别。
  保利香港2016年春季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专场”曾推出一套战国青铜编钟(图1),最终成交价格达到118.8万元。此套编钟为甬钟,一组九件,大小递减,应是单面一排,高度区间在10—17.5厘米。根据《周礼》之制,单面一排之编钟称为“特县”,为士大夫级别的用度。《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悬)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郑司农云:“宫悬四面悬。轩悬去其一面,判悬又去其一面,特悬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悬。軯悬三面其形曲,故《春秋传》曰:‘请曲悬,繁缨以朝’,诸侯礼也。” 礼乐是周代制度的核心,编钟的等级以及每个部位的名称,乃至使用的规范都有明文的规定。《周礼·考工记》记载:“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钟县谓之旋,旋虫谓之干,钟带谓之篆,篆间谓之枚,枚谓之景,于上之攠谓之隧。”此套编钟成腹瓦形,“钲”部正中以棱线框出方格,左右两侧起棱线隔出五层方格,间中每排铸三个乳钉为“枚”,每面钲即有十八“枚”,“枚”间为“篆”和“鼓”部表面以菱形花纹填地。“舞”部光素,“甬”身亦以菱形纹饰填地,“旋”“旋虫”及“衡”部光素。同年的保利春秋季拍卖会,“古韵——重要高古艺术专场”上也推出了一套年代约为战国至汉代的青铜编钟(图2),一套十件,高度区间也在10—17.5厘米,成交价为101.5万元。


  在保利厦门2016春季拍卖会“玄览——重要作品专场”上,也出现了一套青铜编钟(图3),该器为日本藏家旧藏,成交价97.7万元。此件青铜编钟居上座之器,编钟一套九件,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故而十分珍贵。由于编钟本身的奢侈价值,可判断应为权贵所有之物。拍品纹饰精美,气势磅礴,深沈雄厚,不失为一件臻品。此套编钟的形制、纹饰与山东章丘洛庄汉墓14号陪葬坑出土的编钟相近,洛庄汉墓为汉初吕后所封其侄建立的吕国诸侯王墓,其存在的时间在前187至前180年之间,故出土器物的下限在西汉早期,此套编钟的时代也应与之接近,具备明显的时代特征。
  中国嘉德香港2017秋季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也出现了一套编钟(图4),最高甬钟达到30厘米,但其价格和前面三组编钟相差有点大,最终仅以7.05万元成交。


  青铜钲
  钲,击奏体鸣乐器。钲是古代行军的乐器,也称“丁宁”,形似钟,有长柄,使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诸国。从文物考古可以看到,钲在汉、魏、晋时期的行军仪仗中仍很流行。 中国古代打击乐器,铜制。钲的形体似铙,较铙狭长,而比铙高大和厚重,考古界俗称为大铙。钲为军中发布信号、约束步伐之用。《诗经·小雅·采岂》曰:“钲以静之,鼓以动之。”故与铙的功用相同。后来亦出现编钲,可以演奏音乐或发出比较明确的信号,当与近代军号的意义近似,但也可用于祭祀和宴乐。古代的钲有两种形制,其一指殷周时代的“铙”(与现在所称的铙钹不同)。《说文》:“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其实当时的钲与铙在形制上有所不同。钲用于军事,见后汉李尤《钲铭》:“申严号令,誓饬师旅;以肃纪律,万众是听”;其二系指古代传自南方民族的锣形乐器,唐杜佑《通典》云:“钲……有如大铜叠,悬而击之,以节鼓,呼曰钲。”宋陈旸《乐书》也记载钲是来自南方的乐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编钲。钲也用于仪仗乐队。《明会典·大驾卤簿》:“金钲四面,铜质、竹匡,用红梗系钲于匡。钲径九寸五分。”这种用于鼓吹乐的钲,悬挂在双龙架上,形如铜锣,以木槌敲击发音。


  佳士得纽约2010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青铜钲(图5)以46.5万元成交,该器高30.5厘米,出自“思源堂中国古代青铜器珍藏”专场。两年后佳士得纽约2012年春季拍卖会“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上,一件高25.5厘米的东周青铜龙纹钲(图6)拍出了440.7万元的高价,以超过估价十倍的价格成交。西泠印社在今年的春拍上,也推出了一件青铜兽面纹钲(图7),且与兮甲盘出现在同一专场上,该器配有红木座架,带座高66厘米,其中鉦高43.5厘米,最终成交价为51.75万元。


  在青铜钲拍卖的前几名中,还有一件出自宋代的饕餮纹青铜钲(图8),该器通体尺寸为36.5×20×64厘米,由天津西洋美术馆2005年春季拍卖会拍出,成交价为13.2万元。宋代曾流行仿制中国早期青铜器时代的礼器作为艺术品收藏。此器钲部素面,在舞面以云雷纹为地,中部阳起变形饕餮纹。衡部满施连珠纹、绳纹等。清代收藏家为其配制了精致的红木架托,但清人未识钲的使用方法,应该倒置过来陈放,鼓部向上才是。
  青铜钟类
  放到这个类别的青铜乐器包括了镈钟、钮钟、甬钟等,数量上以单一为主。钟是两周时期青铜打击乐器,由铙演化而来,基本形式是在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的平面上,有可以悬挂的柄或钮,前者为甬钟,后者为钮钟。


  西泠印社2016年秋季拍卖会曾推出一件拍得40.25万元的西周中期青铜云雷纹甬钟(图9),该器25厘米,出自“高金石同寿青铜器专场”, 1963年以前为美国纽约弗兰克·卡诺收藏,之后由美国阿瑟·赛克勒收藏。无论钮钟或甬钟,其共鸣箱为上下覆瓦结构的,皆可以敲击出两个音。一个在鼓的中心位置发声,一个在鼓侧发声。通常钟成组出现,即为编钟,每组数量各不相同,完整的一组钟称为一肆。《周礼·春官·小胥》记:“凡悬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此件甬钟身如两片相合的瓦,上窄下阔。篆部、鼓部装饰有简练突出的云纹。钲部素,两侧各有九枚,分三排分布,状作立柱。纹饰粗犷古朴,为西周中期风格。


  北京保利5周年春季拍卖会上曾拍过一件元代青铜乳钉纹钟(图10),成交价约9万元,此青铜乳钉纹钟造型沉稳敦重,气势雄浑,器表多为腐锈。铜钟提钮作片状梯形,间以回纹作地,中心依提钮外形作透雕纹饰,形制折转方直简练,规制硬朗。钟身近鼓状,自上而下渐宽,钟底作宽待圈边,身侧阴刻“至正己亥松江府儒学造”题记,以示锻造年代出处。铜钟器身分四组作乳钉纹饰,每组置长方形,线分五格,交错安三组乳钉作饰,间以几何纹为地,其间二格又以回纹作地,刻饕餮纹于其上,对称工整,刻线繁密,各种纹饰交错而列,于工整之中见韵律之美。铜钟顶部作蟠龙纹饰,龙身造型圆转流畅,优美而现神秘气息。纵观整器,浑朴敦厚中见细密精致,沉浑苍劲中现华美高贵,颇具收藏价值。
  纽约佳士得在不同年份都曾推出过镈钟拍卖,在2012年春季拍卖会上,“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中就有战国青铜双龙钮蟠螭纹镈钟(图11)和公元前5世纪初青铜龙纹镈钟(图12),前者高23.5厘米,成交价122.7万元;后者高33厘米,成交价77.3万元。2013年春拍,纽约佳士得又拍了一件春秋晚期青铜蟠虺纹龙钮镈钟(图13),高61.6厘米,成交价为50.5万元。


  作为“礼乐之邦”,青铜乐器自然是不可割舍的文化组成符号,从上面的一些拍卖数据可以看出,青铜乐器拍卖,国内外的价格还是有一定的价格差距,这与国内青铜器上拍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可预见的未来里,国内青铜乐器的上拍量可能不会有什么提升,价格方面应该也是趋于平稳。一方面,这是文物保护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市场的些许遗憾吧。
其他文献
倪瓒是我国元末明初著名画家,他的绘画开创了我国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时称一绝,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出身富裕,父亲和曾祖父都是富商,家产雄厚,富甲一方,赀雄乡里。良好的家庭影响和教育,使他养成了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嬾)瓒”,亦号“倪迂”,常年浸习于诗文书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未仕。他喜爱读书、作诗、
期刊
著名民族英雄、明代诗人于谦曾作《观书》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诗人写自己如饥似渴、专心致志读书,不断增长新知识,就像东风催得柳绿花红那样,心旷神怡,春光无限。其中“活水源流”句,与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的首联,把书卷比作多情多义的老朋友
期刊
砚的制作有个发展、变化过程,造型特点和雕琢风格历代各不相同。一般说来,是由粗到细、由简到繁,由实用到使用观赏两相顾。从唐代开始,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唐时多为箕形砚,讲究实用;宋代以抄手砚为典型,已出现多种款式,既实用又美观。总的来看,唐、宋时期砚台以实用为主,造型制式朴实简约,线条挺拔,雕饰图案古朴浑厚。随着生产力发展、文化和经济繁荣,明清制砚工艺达到空前水平。清初三代进一步推动砚雕技艺发展,砚
期刊
我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用犀角制觥(盛酒器)的记载,据《诗经》引《寒诗》说:“兕觥,以兕角为主,容五升。”“兕”汉语词典解释为“雌的犀牛”“觥”字则理解为“古代用角做的酒器”。这段文献记载,我们知道了兕觥最初是用犀角做成的,还了解它的容积大小。商代盛行用青铜做成盛酒器兕觥,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犀角所做成兕觚的形状,以期犀角的药性能溶于酒中,饮酒的同时亦能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韩诗外传》载:“太公使南宫
期刊
20世纪70年代曾经轰动考古界的“新安沉船”,打捞出的各类文物数以万计,其中青瓷12000余件中,南方钧瓷——婺州窑铁店乳浊釉144件。这些瓷器充分说明了南方钧瓷——婺州窑铁店乳浊釉在宋、元时期的中国陶瓷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宋·乳浊釉花盆  高10.5、口径10厘米。  花盆形制为侈口出沿,沿边凸起一道卷草边,盆中部以弦纹装饰,器身、圈足皆随形而生,婉转而不失刚健。釉色厚润,色泽依器型的转折而丰
期刊
十墓山墓地位于江苏镇江丹阳市西周村北部,该地为宁镇山脉余脉的坡麓地带,地貌为海拔20余米的岗地,镇丹高速施工建设中发现该墓地,镇丹高速丹阳段占据区域为岗地北部边缘,对墓地造成一定破坏。经与镇丹高速建设指挥部协调无法避让,因此就工程涉及遗址区域的考古工作达成一致,对该墓地进行发掘,于2015年12月镇江博物馆考古部派人对其进行清理。清理工作至2016年4月结束,共发掘墓葬30余座,墓葬大多为汉代墓葬
期刊
在我国,青铜乐器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夏商周三代文化中,青铜乐器最具代表性,是重要的历史遗存。  古代青铜乐器按用途可分为两类:一是祭祀、宴会、举行典礼时使用的;一是军队中使用的。仅在河南洛阳地区发现的青铜乐器就有铜铃、钲、铙、镈、编甬钟、编钮钟等,几乎包括了青铜乐器所有种类,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青铜乐器的体系。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先秦青铜乐器发展的脉络和重大成就,显示了其在我国古代音乐文
期刊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艺术到达顶峰,盛唐也难以望其项背。青州此时期的石刻中精品甚多,从中挑选几处介绍如下:  北魏郑道昭玲珑山石刻  青州地区南北朝时期碑刻书法家首推郑道昭(455—516)。郑道昭,字僖伯,北魏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荥阳境内有中岳嵩山,所以又自号“荥阳中岳先生”。郑道昭出身名门——荥阳世家。北魏有严格的门第制度,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李氏、赵郡王氏是河南、山东五大汉
期刊
众所周知,米芾爱好收藏,对书画石头收藏有加,号称米巅。殊不知,北宋另一位书画大家苏轼也是一个收藏迷,他的收藏或许不为人所知,几乎没人提及。事实上,苏轼不仅是鉴藏家,同时也是收藏的理论家。  对于其收藏的具体事迹,我们从他的一些书籍笔记,如《超然台记》《墨妙亭记》《宝绘堂记》《墨宝堂记》以及《李氏山房藏书记》中可以发现很多有关他收藏的方方面面。  本文试图通过苏轼的收藏往事,挖掘出苏轼另一面不为人知
期刊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执行货币本身的各项职能,为我国的经济生活服务,它既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国力的体现,又是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品。我国自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至今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人民币的发行,在我国货币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是随着时代变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更新的,所以人民币有着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  第三套人民币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