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提出,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梦”关于“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和公民应当如何担当”三个层面的问题,明确给出了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要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和要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担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
建校以来,学校以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拥有更好的未来为目标,构建标准化、人文化、时代化、特色化的育人环境,力求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闪光”。努力创建一个绿化、美化、艺术化的育人大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提出,为学校进一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经典文化,形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教育契机和生长点。学校在2013年9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提出“为实现中国梦,做最好的自己”的倡议,正式启动了“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随后,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升旗仪式、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会、主题教师培训、家长学校系列活动在全校开展了“为实现中国梦,做最好的学生”“为实现中国梦,做最好的老师”“为实现中国梦,做最好的家长”等系列活动。2014年9月1日,学校以“传承民族精神,点亮青春梦想”为主题举行开学典礼,并在学校开展了30种中国民族精神系列教育活动。
我们认为,教育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为此,提出了“三结合”的教育途径,即“将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和学生的行为实践”相结合,培育学生积极的理想观,进取的人生观和报国的社会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和文明行为。
一、勤奋学习,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理想观
好学上进的校园文化是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理想观不可或缺的因素。
学校通过景观文化,如,校训、校规、主题文化、目标展示区等,点滴渗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校中的“明道之行石”“博文约礼石”“厚德载物石”成为传递“三结合”教育理念,彰显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而石头的厚重,以及其蕴含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意境也带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思考。
我校举行了很多与成长有关的活动,如学习节、科技节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乐趣,收获成长。学校还开展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根据“明道之行”的要求,在初一年级试行学习《弟子规》,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和践行,收获很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定期请名家为学生作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报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校园文化中“名人展示区、历史文化区、励志教育区、诚信教育区、校史教育区”的设立,都在激发学生“明道”。
重视课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所谓课程文化,是基于课程又延伸拓展的内容。学校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外,不断地进行拓展。如,戏曲节、学生作品文化墙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创新意识。此外,学校还实施“三走进”策略,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科研院所,让学生感受中国的人文风情,感受中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激发他们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
二、健康向上,培育学生积极作为的人生观
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身躯和健康的心理,很难成为合格的公民,很难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任务。所以要用阳光向上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态度和积极作为的人生观。
成人成才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学校文化的设置上,始终彰显着育人的宗旨和目标。校徽雕塑,从高处俯瞰呈一个大写的人字,体现了学校希望孩子在这里成长,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期许。时空对话石雕塑和求索雕塑中,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希望孩子有阳光的心态、积极的人生。“和扇图”文化中,体现了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
重视文明礼仪。根据“博文约礼”的要求,积极推进文明礼仪的教育。在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秉承“抓体育促德育、抓德育促较教学、抓教学促发展”的管理理念,努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一理念下,体育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不仅仅是去跑去跳,而是蕴含了很多自由、平等、公正的理念。通过对体育规则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法治概念,引导学生更高、更快、更强。
我们提出“健康第一,工作第二;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理念,通过人性化的设置,营造温馨的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友善。因此,学校和班级的很多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完成的。学生从活动中学会交往、诚信、担当与友善,体会到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内容。学校还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努力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通过各种活动,解放学生天性,培养其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拼搏进取,培育学生积极报国的社会观
我校提出“做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育人目标,并为学生成长搭建多种平台。通过学生代表大会等规范的程序,让学生自己选出心目中的学生干部,感悟民主的力量。同时,还通过“初一少年先锋队”“带着学生去西柏坡”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历史,铭记红色的记忆。
在“华东五市社会实践”“延安、西安、洛阳历史文化行”中,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厚重的脉络,也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和进步。模拟联合国活动,让学生的视野走出国门,眺望世界,培养其世界情怀。2014年,学校学生赴希腊进行国际文化交流,表演的诗剧《边界》,赢得了其他国家孩子的赞誉与尊重,也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强大。
小学办学中,学校提出“三成长”即“学习成长、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理念,在中学办学中提出“三成人”即成为“勤奋学习的人、健康向上的人、拼搏进取的人”的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礼仪教育方面,有见面鞠躬礼、迎送客人礼、集会礼、课堂礼等规范。同时,我们还将仪容仪表、文明语言、整洁环境纳入到礼仪教育中,形成了全方位的礼仪教育管理体系。
学校的育人宗旨为“先成人后成才,既成人又成才”。“成人”即实现全体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合格。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校要懂得遵守校规、团结同学;在家要懂得孝敬父母,礼貌待人;进入社会要懂得遵纪守法,对社会有责任心。只有具备了这样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才能报效祖国,成为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成才”即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当然,成才的意义不仅指具有科学文化知识,拥有“黄金”,更要让学生学到“点金术”,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综合。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既成人,又成才”,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又要创造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传承中国经典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梦”,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还应做到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科学研究、学校文化、社区教育等方面的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向纵深发展。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任媛媛)
建校以来,学校以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拥有更好的未来为目标,构建标准化、人文化、时代化、特色化的育人环境,力求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闪光”。努力创建一个绿化、美化、艺术化的育人大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提出,为学校进一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经典文化,形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教育契机和生长点。学校在2013年9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提出“为实现中国梦,做最好的自己”的倡议,正式启动了“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随后,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升旗仪式、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会、主题教师培训、家长学校系列活动在全校开展了“为实现中国梦,做最好的学生”“为实现中国梦,做最好的老师”“为实现中国梦,做最好的家长”等系列活动。2014年9月1日,学校以“传承民族精神,点亮青春梦想”为主题举行开学典礼,并在学校开展了30种中国民族精神系列教育活动。
我们认为,教育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为此,提出了“三结合”的教育途径,即“将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和学生的行为实践”相结合,培育学生积极的理想观,进取的人生观和报国的社会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和文明行为。
一、勤奋学习,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理想观
好学上进的校园文化是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理想观不可或缺的因素。
学校通过景观文化,如,校训、校规、主题文化、目标展示区等,点滴渗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校中的“明道之行石”“博文约礼石”“厚德载物石”成为传递“三结合”教育理念,彰显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而石头的厚重,以及其蕴含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意境也带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思考。
我校举行了很多与成长有关的活动,如学习节、科技节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乐趣,收获成长。学校还开展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根据“明道之行”的要求,在初一年级试行学习《弟子规》,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和践行,收获很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定期请名家为学生作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报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校园文化中“名人展示区、历史文化区、励志教育区、诚信教育区、校史教育区”的设立,都在激发学生“明道”。
重视课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所谓课程文化,是基于课程又延伸拓展的内容。学校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外,不断地进行拓展。如,戏曲节、学生作品文化墙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创新意识。此外,学校还实施“三走进”策略,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科研院所,让学生感受中国的人文风情,感受中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激发他们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
二、健康向上,培育学生积极作为的人生观
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身躯和健康的心理,很难成为合格的公民,很难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任务。所以要用阳光向上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态度和积极作为的人生观。
成人成才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学校文化的设置上,始终彰显着育人的宗旨和目标。校徽雕塑,从高处俯瞰呈一个大写的人字,体现了学校希望孩子在这里成长,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期许。时空对话石雕塑和求索雕塑中,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希望孩子有阳光的心态、积极的人生。“和扇图”文化中,体现了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
重视文明礼仪。根据“博文约礼”的要求,积极推进文明礼仪的教育。在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秉承“抓体育促德育、抓德育促较教学、抓教学促发展”的管理理念,努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一理念下,体育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不仅仅是去跑去跳,而是蕴含了很多自由、平等、公正的理念。通过对体育规则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法治概念,引导学生更高、更快、更强。
我们提出“健康第一,工作第二;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理念,通过人性化的设置,营造温馨的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友善。因此,学校和班级的很多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完成的。学生从活动中学会交往、诚信、担当与友善,体会到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内容。学校还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努力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通过各种活动,解放学生天性,培养其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拼搏进取,培育学生积极报国的社会观
我校提出“做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育人目标,并为学生成长搭建多种平台。通过学生代表大会等规范的程序,让学生自己选出心目中的学生干部,感悟民主的力量。同时,还通过“初一少年先锋队”“带着学生去西柏坡”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历史,铭记红色的记忆。
在“华东五市社会实践”“延安、西安、洛阳历史文化行”中,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厚重的脉络,也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和进步。模拟联合国活动,让学生的视野走出国门,眺望世界,培养其世界情怀。2014年,学校学生赴希腊进行国际文化交流,表演的诗剧《边界》,赢得了其他国家孩子的赞誉与尊重,也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强大。
小学办学中,学校提出“三成长”即“学习成长、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理念,在中学办学中提出“三成人”即成为“勤奋学习的人、健康向上的人、拼搏进取的人”的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礼仪教育方面,有见面鞠躬礼、迎送客人礼、集会礼、课堂礼等规范。同时,我们还将仪容仪表、文明语言、整洁环境纳入到礼仪教育中,形成了全方位的礼仪教育管理体系。
学校的育人宗旨为“先成人后成才,既成人又成才”。“成人”即实现全体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合格。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校要懂得遵守校规、团结同学;在家要懂得孝敬父母,礼貌待人;进入社会要懂得遵纪守法,对社会有责任心。只有具备了这样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才能报效祖国,成为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成才”即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当然,成才的意义不仅指具有科学文化知识,拥有“黄金”,更要让学生学到“点金术”,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综合。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既成人,又成才”,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又要创造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传承中国经典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梦”,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还应做到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科学研究、学校文化、社区教育等方面的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向纵深发展。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