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璀璨的中国达斡尔族服饰文化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975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达斡尔族在北方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早、较多的民族之一。不同地区的衣饰原料中,往往都是兽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侧重。总的来看,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达斡尔族妇女会做各种狍皮被、大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除此之外,由于居住环境寒冷以及狩猎习惯,达斡尔族在服饰方面还有其他精美制作。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少数世居在新疆塔城地区、伊犁地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等地。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达斡尔族人口总数为13.24万人。
  边疆的“开拓者”——达斡尔
  “达斡尔”意为“开拓者”,民族族源——契丹。


  中国达斡尔族属东北世居民族,曾经为保卫祖国的东部疆土与沙俄浴血奋战,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的安居乐业,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奉清朝政府命令,以达斡尔为主的“索伦营”官兵在新疆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后,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7月26日)开始继续戍守边疆而成为世居新疆的最早的兵团战士、戍边民族。
  至今分布于中哈边境的无数卡伦和伊犁霍尔果斯市附近的索伦古城遗址,就是新疆达斡尔族在保家卫国、戍边新疆历史中的卓著功勋与实物见证。
  作为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之一,达斡尔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为维护边疆的稳定,祖国的统一,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958年8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后来又相继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立了梅里斯达斡尔区及7个达斡尔民族乡;在新疆塔城建立有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
  自古以来,达斡尔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
  制作精良的达斡尔族服饰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于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从事农业、畜牧业和传统的渔猎业。在北方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早、较多的民族之一。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决定了达斡尔族服饰原料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衣饰原料中,往往都是兽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侧重。总的来看,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
  由于寒冷,达斡尔族传统服饰以皮制服装为主。


  皮制服装主要是狍皮大衣。用秋末冬初猎获的狍皮做的皮袍叫“布坤其·德力(大衣)”,用隆冬时猎获的狍皮做的叫“往拉日斯·德力”,其特点是毛密而厚。狍皮大衣主要是男子穿用。袍长过膝,两侧开衽,有布条编结的扣或铜扣。一般不挂布面,毛朝内,保温、轻便,适于打猎等劳动中和冬季出远门时穿着。用春夏和初秋猎获的狍皮做的皮袍叫“哈日密”,特点是毛稀而短、皮质结实。“哈日密”根据需要可长可短,主要是在春、秋劳动时穿用。刮去毛的光板皮做的“哈日密”,可在夏季穿用。狍皮朝外做的皮上衣叫“果罗木”,在打猎时穿,起伪装作用。在狍皮袍外加穿用鹿皮或犴皮做的马褂,在作战时可起保护作用。
  男装服饰:达斡尔族男子冬季出门戴狍头皮或狐狸头皮做的帽子,帽子双耳翘起,穿棉布长衣,外套犴皮坎肩,做客时穿长袍。外面围中间开衩的围裙(有的皮制),有装饰图案或饰边。围裙外穿短坎肩,坎肩有大襟、半偏襟、对襟。劳动时穿皮套裤。男人出外打猎时,穿狍皮制的猎衣。戴礼帽或黑绸瓜皮帽,腰束布带,脚穿皮靴。男子参加婚丧典礼或集会时,必须穿长衣服,并系腰带,把烟荷包和火镰系在腰带上,以示庄重。达斡尔族男子也穿布制的服装,夏季穿单长袍(嘎嘎日),单布衣;冬季穿絮棉的布长袍(库日特)、小棉袄和棉裤。
  女装服饰:女装以布质为主,温暖季节外穿满族式长旗袍、布裤,内着布上衣,冬季穿棉长袍或棉上衣、棉裤。女性衣、袍袖子较宽,除衣襟以外不开衩,在衣领、开襟、下摆、袖口等处缝上镶边。中、老年妇女多穿深色外衣,年轻女子喜穿色彩鲜艳的服装,并镶有彩布花边,缝绣花草图案,做工考究。青年女子多戴刺绣各种艳丽图案的平顶圆帽。从事家务或田间劳动时多用白布头巾包头。绣花鞋是达斡尔族妇女技艺高低的标准,新疆的达斡尔族有时穿木底鞋,另外多穿布袜子。
  达斡尔族妇女心灵手巧,会做各种狍皮被、大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她们穿长而肥的袍子,不开衩。有时外面穿短坎肩或长坎肩(库如木)。长袍袖管肥大,上绣美丽图案,饰花边,内里有两层(一层比一层长)假袖。图案较简单,色彩浅淡素雅。不束腰带,不穿短衣,颜色以蓝色为主。夏天脚穿白布袜、绣花鞋,冬季不穿棉裤,穿单裤,外套夹布套裤,穿皮衣、皮靴。节日或喜庆之时,女子才穿各色绣花绸缎衣服,外套坎肩。除此之外,达斡尔族由于居住环境寒冷以及狩猎习惯,在服饰方面还有其他精美制作。
  手套:达斡尔族人的手套叫“搏力”,也多用狍皮制作。大体有三种。大拇指单缝1个套,其余4指为1个套的两叉手套叫“哈奇博力”;分同上两叉,但在手腕处有开口,便于伸出手指的手套叫“额莫替博力”;分5个手指的手套叫“霍若博力”。手套的腕口、手背、关节等处均缝、绣花纹图案。


  帽子:达斡尔族男子的帽子多用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其中以狼头皮帽最为普遍。这种帽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用黑布剪成两个眼球贴于原来的眼窝处,或嵌入两个黑玻璃球做眼睛,形象非常逼真。出猎时戴上它不仅可防寒保暖,而且还能起到很好的伪装作用。达斡尔族人还戴狍子头皮帽,叫“米阿特·玛格勒”,用有眼、鼻、耳的狍子头皮朝外做帽面,狍耳向上挺立,眼孔内嵌黑亮之物,用狐狸、猞猁、狼等皮毛做帽耳,儿童戴此帽尤为活泼可爱。   皮裤:达斡尔族人还穿用狼、狗、羊、狍子皮做的皮裤,外套皮制或布制的套裤,叫“苏毕”,起耐磨、防刮作用。
  皮靴:达斡尔族人冬季穿用狍腿皮做靴面靴腰,用牛脊皮做靴底的皮靴,叫“奇卡米”。靴面毛朝外,按毛纹、色泽合理搭配后用鹿或狍筋缝合,穿时内絮东北特产“靰鞡草”,保温、吸汗、防潮。穿这种皮靴轻便、美观、不沾水、防滑,行于雪地,轻捷无声。用犴腿皮也可以按上述方法制作高筒靴子。后来,随着猎获物逐年减少,达斡尔族人开始用棉布面代替狍腿皮,这种靴较短,用布数层,密缝扎成。
  刺绣:达斡尔族年轻妇女喜爱刺绣,常在长袍和坎肩的襟边、领口、袖口、袖拢、衩口和下摆上配饰绣花或各种图案的镶边。袖口上的镶花边比其他处配得宽而美观。
  传承优良文化,弘扬民族魅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衣着服饰正在发生着很大变化。同时,达斡尔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汲取其他民族先进的服饰文化,力求打造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又能够代表和反映达斡尔民族所处发展时代的新的服饰文化内涵。
  如今,达斡尔族人参加社会公务活动、社交活动或欢庆节日等都会身着考究的中、西装,或自己精心制作的艳丽的本民族服装。
  作为中国达斡尔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旗委、旗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达斡尔族各种传统文化的整理挖掘工作。自2010年开始以保护达斡尔族服饰文化为目标,探讨、研究达斡尔族服饰的基本样式、纹饰图案、配饰头饰等,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向社会各界展示达斡尔族独特的民族风采,不断丰富、弘扬达斡尔族文化,加快文化兴旗建设进程。
  至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达斡尔族服饰设计大赛。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达斡尔族纷纷踊跃参加,连续四届如期举办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服饰设计大赛以“魅力达斡尔”“ 多彩达斡尔服”“ 左衽达斡尔”为主题,体现达斡尔族传统服饰元素,追溯其原始、质朴的风格,赋予其创新、发展的理念,达到设计新颖、独特、美观的目的。
  2009年3月,《穿越千年——神奇的达斡尔》大型文艺晚会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这台晚会是由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而举办。它承载了莫力达瓦的民族文化,展现了达斡尔族的辉煌历史,是莫旗成立五十年来达斡尔族人努力拼搏,奋斗不息,不断谱写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的史诗赞歌,是庆祝祖国六十华诞的热血献礼,更是达斡尔民族服饰文化的良好展示。
  该大型歌舞剧的编舞、演唱、演技等方面都得到了近年来出访地欧洲各国和台湾地区的观众广泛好评,特别是歌舞剧里中国达斡尔民族传统服饰的精彩展示更是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喜爱。
  纵观中国56个民族服饰现状,都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任何民族服饰的发展必须是在尊重这个民族传统理念的前提下,不断汲取其他少数民族的先进服饰文化元素,才能不断取得长足的进步。
其他文献
走近巴里坤满城,它虽然历经风霜雨雪的侵蚀,墙头爬满灌木杂草,墙壁满目疮痍,仍然不失它宏伟壮观、雄风犹在的景象。令人不由地追忆它留在历史长河中如一场梦幻般的辉煌和沧桑。它们是黄土夯筑而成的古城池,更是各族军民用忠诚和血汗浇铸的历史丰碑。  绿营兵城的“家属区”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八旗制度的后金政权,后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号为满。1644年,顺治皇帝在北京紫禁城登基,
期刊
他是行进在玉雕之路上的苦行者,是纵情山水间的生活逍遥派。  在玉雕艺术上他苦着、磨着自己;在自然情趣中,他乐着、感悟着,成就了自己。  他叫杨冰,新疆工艺美术大师,新疆玉石雕刻大师,新疆杨子玉雕工作室创始人。但朋友们更喜欢叫他杨子,一如扎根在新疆戈壁上的白杨树,在艺术天地间安然自在的默默生根、抽芽,于忽然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识玉初见我欲狂  1973年,杨子出生在新疆芳草湖农场一户普通的农家,
期刊
它的来临与抵达,或于手捧清茶、咖啡的午间,悄然的身影飘落成风景;或随黄昏扬扬洒洒,临幸窗外;或在黎明时来访,让惺忪的眼前豁然开朗;或于深夜突降,绵绵密密不惊醒任何酣睡的人。  没有比雪更安静的沉默,没有比心语更纯粹的歌声,没有比冬眠更俱寂的妥协,别过问源头、去向,万籁之间,雪在盛开、在歌唱,它毁灭存在和现有,独立于美学之上,缔造另类的美,漫长而无与伦比。  入冬之后,一场大雪浩荡如潮,漫过一切萧瑟
期刊
狮子是非洲热带草原动物,中国不产狮子。但是,中国却形成了一种对雄狮崇拜的文化现象。王侯将相,商贾大户,无不以门前立有威猛的雕刻雄狮为荣,民间则有舞狮子等等。另一方面,历史上西方对产自中国的香料趋之若鹜。那么,中国狮子文化以及西方对中国香料的渴望是通过什么实现的呢?  张骞凿空西域,打开了东西方之间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从此,各国的奇珍异兽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来到新疆……  一种迎合 
期刊
夕阳西沉,在赛里木湖上洒下点点金辉,与微微跃动的鳞波碧浪,和韵上演了一曲“赛湖跃金”剧目。如此美景,我们却不得不因路途遥远而告别。车行远处,依然留恋。我们相约夏日,来看那高山湖泊、宝蓝如镜、激浪拥堤、净海七彩、牧草如茵、黄花遍地、牛羊如云、牧歌悠悠、毡房点点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古丝路画卷。  “你宝石蓝的湖水/一见就叫人心神荡……”很多年前,在读艾青诗集的时候,认识了赛里木湖,从此,对“宝石蓝的湖水”
期刊
燕麦,别称皮燕麦、莜麦、油麦、玉麦、野麦等,塔城、阿勒泰、伊犁、博乐等地则称其“苏勒”。历史上,“苏勒”属于一种专门喂马的饲料粮食,也称“马麦”。  不久前,新疆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梁晓东建议我写写燕麦,经过一番了解,结合自己掌握的燕麦知识,我以为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些燕麦知识。  燕麦记忆  倒退二十年,我根本不知道燕麦与“苏勒”或“马麦”为一物。即便后来了解燕麦为“苏勒”的学名,我依然按照习惯称其
期刊
在可可托海这样一个以山为经、以河为纬的地方,带着古韵的俄式建筑,横跨额河的木制吊桥,以及吊桥另一端与山相依的大片白桦……漫步其中,感受别样美景,足以让人沉醉不已!投入可可托海的怀抱里,柔情至深的河流绿植、宏伟挺拔的花岗岩山体,最能让人感动和沉醉。在我的心中,它就是阿勒泰千里旅游画廊中色调最为艳丽、最为独特、最为瞩目的一道风景。可可托海东沟花岗岩地貌摄影/王志晶  山河竞秀美如画  可可托海的美就像
期刊
齐兰古城  湛蓝的天宇下  齐兰早已人去城空  只留下古铜色的峰燧和墙垣  宛如宁静在呼唤  历史是湛蓝的  和平是湛蓝的  生活是湛蓝的  爱情是湛蓝的  生命,沧海一粟  湛蓝我们的美和风景  ———舒航  一个忘记历史、丢失文化的民族将是一个羞耻的民族。  古丝绸之路,从洛阳到地中海,跨越地理空间7 000余公里,从两汉到清末,穿越历史时空2 000余年,曾饱经岁月风雨。当建设的现代文明已成
期刊
奶酒,是蒙古族饮食文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蒙古族先辈奔驰在草原,以畜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因而,能量大、营养丰富、易储存携带的奶制品常常成为他们随身储备的干粮。与想象的不同,奶酒竟然不是奶白色,而是清亮如水。轻轻抿一口,相比较谷物所酿的白酒,奶酒并不辛辣浓烈,倒有一种裹挟着奶香的清甜在唇齿间漫溢。一杯进肚,一股温热的气息便在脏腑间鼓荡起来。  秋季的昭苏真是合适金色这个词汇。草场是金黄金黄的,麦子
期刊
克兰河,阿勒泰山城人民的母亲河,穿城而过,给予山城大地清润和甘甜、芬芳和苍翠。今天再寻找新疆阿勒泰克兰河历史文化的根脉时,应该不忘您的养育之恩,润德之情。应该为您立碑赋文,以表感念,以表金山人对您的顶礼膜拜,以表代代金山人节水、惜水、尚水、似水的誓愿。  永定河,是北京人民的母亲河;海河,是天津人民的母亲河;克兰河,是阿勒泰山城人民的母亲河。克兰河穿城而过,给予山城大地清润和甘甜和芬芳和苍翠。春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