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多的条件。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老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多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有用。
关键词:情境 激发 创设 探究 故事 感知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利用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激发,学生会更喜欢数学,喜欢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老师要多与生活联系,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学的主动,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适时地引导,就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笔者结合多年的低年级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一、巧设挑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老师要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挑战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挑战的游戏情境中,认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学习时激情高涨。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苏教一年级数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老师创设做相反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的求知兴趣。老师利用课件出示“算一算”的挑战题目。()-60=4,()-48=10,()-50=40,()-26=30,()-12=40,()-66=2。学生在试着算一算的过程中,发现要求原来的数是多少,可以用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来计算。其中的一个数是差,另一个数是减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被减数=减数+差。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会把算出的原来的数和已知的两个数进行比较,就能迅速地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快速地算出剩下的括号里面应该填写的数。学生很高兴帮老师解决问题,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上课时老师设计的挑战练习,大部分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计算出来。在汇报交流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方法。
二、创设生活情境,有效探究新知
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积极创设情境,利用经验引领,提升思考水平。低年级的数学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巧设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已有的经验有效地探索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苏教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时,老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一幅情境图,其中左边有三个盘子,每个盘子中放有10个桃,右边放有4个桃子,接着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思考时,老师提示这个问题中哪个词语最重要?学生会找出关键词“一共”。问题应该怎样解答呢?学生能很快地想到用加法来计算。学生列出算式30+4,结果是多少呢?学生从情境图上可以看出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一共有34个桃。这时也有学生会想到另一道加法算式4+30=34(个)。依据得出的两道加法算式,学生会很快地想出另外两道减法算式。34—30=4(个),34-4=30(个)。学生观察得出的四道算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出示的同一幅图片,要让学生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的练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借助故事情境,动手操作感知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于童话故事形式比较喜欢。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动手摆一摆、捆一捆、数一数等,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的全过程。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能想出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会发现最简便的方法。
在教学苏教一年级数学《认识11~20各数》时,老师有效地创设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创设出胡萝卜爷爷手中有一些小棒,请学生来猜一猜会有多少根?学生在试着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力争猜出较准确的结果。为了知道胡萝卜爷爷手中小棒的根数,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数的方法数出小棒的根数。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用一根一根地数,数出小棒有12根。还有的学生会想出先把其中的10根小棒数一下,然后捆在一起,这样胡萝卜爷爷手中的小棒就是一捆小棒再加上2根小棒,一眼就能看出有12根。学生在动手数学具小棒的过程中,发现把12根小棒分成10根和2根会更容易数出。学生在自己数的过程中,明白10个一就是一个十。老师利用儿童化的语言,展开教学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学生对于认识数的知识比较抽象,老师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学生会更愿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故事情境,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巧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适时地给学生以点拨,有效地启发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的数学知识,又学到了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情境 激发 创设 探究 故事 感知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利用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激发,学生会更喜欢数学,喜欢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老师要多与生活联系,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学的主动,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适时地引导,就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笔者结合多年的低年级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一、巧设挑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老师要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挑战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挑战的游戏情境中,认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学习时激情高涨。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苏教一年级数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老师创设做相反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的求知兴趣。老师利用课件出示“算一算”的挑战题目。()-60=4,()-48=10,()-50=40,()-26=30,()-12=40,()-66=2。学生在试着算一算的过程中,发现要求原来的数是多少,可以用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来计算。其中的一个数是差,另一个数是减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被减数=减数+差。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会把算出的原来的数和已知的两个数进行比较,就能迅速地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快速地算出剩下的括号里面应该填写的数。学生很高兴帮老师解决问题,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上课时老师设计的挑战练习,大部分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计算出来。在汇报交流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方法。
二、创设生活情境,有效探究新知
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积极创设情境,利用经验引领,提升思考水平。低年级的数学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巧设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已有的经验有效地探索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苏教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时,老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一幅情境图,其中左边有三个盘子,每个盘子中放有10个桃,右边放有4个桃子,接着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思考时,老师提示这个问题中哪个词语最重要?学生会找出关键词“一共”。问题应该怎样解答呢?学生能很快地想到用加法来计算。学生列出算式30+4,结果是多少呢?学生从情境图上可以看出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一共有34个桃。这时也有学生会想到另一道加法算式4+30=34(个)。依据得出的两道加法算式,学生会很快地想出另外两道减法算式。34—30=4(个),34-4=30(个)。学生观察得出的四道算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出示的同一幅图片,要让学生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的练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借助故事情境,动手操作感知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于童话故事形式比较喜欢。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动手摆一摆、捆一捆、数一数等,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的全过程。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能想出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会发现最简便的方法。
在教学苏教一年级数学《认识11~20各数》时,老师有效地创设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创设出胡萝卜爷爷手中有一些小棒,请学生来猜一猜会有多少根?学生在试着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力争猜出较准确的结果。为了知道胡萝卜爷爷手中小棒的根数,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数的方法数出小棒的根数。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用一根一根地数,数出小棒有12根。还有的学生会想出先把其中的10根小棒数一下,然后捆在一起,这样胡萝卜爷爷手中的小棒就是一捆小棒再加上2根小棒,一眼就能看出有12根。学生在动手数学具小棒的过程中,发现把12根小棒分成10根和2根会更容易数出。学生在自己数的过程中,明白10个一就是一个十。老师利用儿童化的语言,展开教学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学生对于认识数的知识比较抽象,老师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学生会更愿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故事情境,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巧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适时地给学生以点拨,有效地启发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的数学知识,又学到了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