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记忆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2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整理抽屉,意外发现一本诏安一中学生证和团员证,如获至宝。翻开学生证,里面夹着几张诏安一中的住宿收据。看着30多年前的“老古董”,在诏安一中学习的点点滴滴瞬间从脑海里飘散开来……
  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考上诏安一中的。作为乡村小学的学生,要考上诏安一中很不容易。记忆里,乡村小学的毕业生报考诏安一中的录取分数线要高于县城的毕业生。
  乡村来就读诏安一中的学生,基本上都住宿。当时的宿舍是平房,一个房间住了十几个同学。住宿生生活比较艰苦,每天早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淘米,装上铁饭盒,送去食堂蒸饭。这决定中午有没有饭吃的大问题,每个住宿生都不敢忘记。
  铁饭盒放的水的量要自己把握,有的时候蒸出来“夹生饭”,有的时候饭很稠。一些同学还在铁饭盒里放上地瓜或者“菜補”一起蒸。家境比较好的,也会偶尔放上一个鸡蛋。
  中午时分,下课铃响,饥肠辘辘的我们,如潮水般涌入食堂,找回自己的铁饭盒。绝大多数同学饭盒都有做记号,再说,那个年代的学生淳朴,所以被拿错或者被偷的可能性较小。
  上初一时,我常常吃不饱。在诏安一中学习了快一个月,我休学了。
  母亲闻知消息,苦口婆心地一再动员我去上学。
  再三劝学无效,母亲火了:“明天和我一起干农活去。”
  干了几天的农活,我已不成“人样”。确实干农活很辛苦,读书虽苦,但有“奔头”。当时大学毕业包分配,考上大学等于拿到“铁饭碗”。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等于跳出“农门”,是很多人一生为之奋斗的梦想。
  我又走进学校读书,在乡村中学寄读了一年。多年后,当我大学毕业留在省城工作,我依然记得母亲当年苦苦劝学的话语。是母亲和农民的艰辛,激励我刻苦学习,并考上大学。回想起来,读书虽苦,但值得你努力奋斗。
  第二年,我重新回到诏安一中学习。当时的班主任沈老师对我关爱有加,许多往事历历在目。复学时,几个年长的班主任对我说,每个班级学生满满的,我班也是,收不下你。
  最后,我找到了年段最年轻的班主任沈老师。他和蔼可亲地说,本班已有66个学生,超编十多人了!看你很爱学习,这样吧,你要不怕挤,就找副桌椅来吧。
  于是,我又成为诏安一中初一的学生。
  班主任沈老师讲课生动形象。有时我们开小差讲话,他就讲励志的故事,如《沈履元与林则徐故事》。还经常送《金盏报》给我们课余阅读,报纸上刊载着民间传说故事,至今,我还记得他讲的《丘蒙放大炮》的民间传说。
  几年前春节期间,我在诏安县城宾馆偶遇沈老师。那天一大早,我去运动,回宾馆后直接去餐厅吃早饭,发现一位长辈很像我30多年来从未见面过的初中语文老师,很冒昧地打了声招呼,竟然猜对了。
  后来去沈老师房间泡茶,已经是书法家的老师随手送我一幅书法作品。人生的缘分很奇特,世间最纯洁的感情就是“师生情谊”。我也是老师,每年教师节,收到学生祝福短信,我都会开心一笑。后来,有一次在省城遇到班主任,老师又送我一套他自己主编的《漳州故事》。
  感谢诏安一中,使我一路刻苦学习。
  诏安一中的老师,印象较深的还有几位。教数学的林老师就是其中一个。林老师上课从不用讲稿,站在讲台上,侧身,随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圈,一个很圆很圆的“圆”出现了,如同圆规画的一样。
  林老师上课节奏把握非常好,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刚刚好讲完,大家都喜欢上他的数学课。课间休息,林老师都会到走廊美美地点上一根烟。至今3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林老师都抽白盒的“红梅”香烟。
  教数学的另一位林老師我也印象较深。林老师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免费给我们“加餐”辅导数学竞赛题目。
  也许是比较喜欢数学老师吧,有一些同学数学学得特别好。初三时,我和另外七位同学,在数学老师的带队下,到云霄师范学校参加全国初中数学联赛。
  从诏安一中毕业3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一些老师的特别“特征”:上课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化学老师;对学生非常好,很注意形象,不到十天理一次头发的高中班主任;汗流浃背潜心刻印练习卷的沈老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要说的是“一日为师,终生难忘”。也许,老师所做的事情,对老师来说,仅是极小的一件事,但是,它会深深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我所任职的大学,每年有几十个诏安一中的毕业生考上。在我晩上值班的时候,常有个别诏安籍学生来我办公室泡茶,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是诏安一中毕业的。闲聊之间,同学们常常会自豪地说起诏安一中的近况,作为一中校友,我每每为诏安一中辉煌的发展现状感到骄傲与自豪。
  近几年,我常常路过诏安一中。偶尔会到校园走走,寻找中学时代的记忆。记忆犹新的是“致知楼”。记得我读书时,致知楼靠近操场的地方有一间卖书的书店,我偶尔会去买数学杂志,偶尔也给数学杂志投稿。高中时,还有一篇数学短文,发表在《中学数学》杂志上,还收到了8元稿费。要知道20世纪80年代的8元,是一个住宿生一两个月的生活费!
  人的一生记忆很多,但是真正走进内心深处的记忆不多。学校经历是走进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重要内容。俗话说“近乡情怯”,我是“近母校情怯”。有时候路过,都不敢进校园走走。但是,校门口“福建省诏安第一中学”的几个大字,却永远印入脑海,永生难忘。因为,诏安一中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其他文献
下面这些事例,乃古今中外不忘初心之经典,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现在双手捧出来,越读越觉得历久弥新,总在眼前熠熠闪光。滚动的车轮在飞奔,可不管昨天、今天还是久远的将来,这些不忘初心之典范,都值得我们时刻去牢记。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在吴王面前为奴三年,尝尽屈辱,受尽磨难。越王勾践有幸回国后,放弃舒适的王宫,搬进破旧的马厩中居住。他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拴着一只
期刊
近阶段,有意无意地读了不少唐代的“访不遇”诗,出于好奇,我将《全唐诗》中的“访不遇”诗随便数了一下,竟达到99首之多。最早的一首“访不遇”诗当是宋之问的《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因以题壁赠杜侯杜四》。唐代以后,逐渐减少,笔者查阅了一下《宋诗钞》,宋代的“访不遇”诗仅有12首,元明清以來,就更少了,电话普及的今天,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了,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双方约好再定行程,不会出现“
期刊
还没到门口,一阵阵不洁的气味就扑过来。像棉被多年未晒,又像食物腐败或厕所没冲。杂陈五味,哪一味都不是好味,让人不由往后退两步,身边的“漳州110”民警早一个箭步跨进屋里。  这个小区是早年的,路面破损,楼层不高,外墙剥落,有的柴草间开辟为小杂货铺、菜摊等,各路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却没有蜘蛛网的规整,杂乱延伸着,把天空肢解成若干小块。居民大多是老人家,儿女很多都不在身边,邻里之间会互相照应一下。这次1
期刊
时间犹如一匹快马,留不住那踢踏踢踏的快速脚步,你的脸,我的脸,定格在那初见的一刹那,唯有留影。  你的手机,我的手机,还有他的相机……按完此机按那机。  我们在宾馆留影,我们在花丛里留影,我们在三馆大广场留影,我们在公园留影,我们在埭美古村河边留影,在农家番仔楼天台上留影……  要说的话已经在网络上畅快流泻,见面时唯有深情对视。  默默细看,默默打量,一切都是那样言行如一……  千言万语的衷肠化为
期刊
朋友聊天时告知,如果炎热夏季要在乡村首选一处避暑休闲的地方,恐怕非下河乡七高磜莫属。七高磜,肯定是山水草木俱佳的观景胜地,单单听到这个潇洒浪漫的名字,就令人心弛神往,陡然萌生一睹为快的冲动。  在我的揣测中,七高磜是一个神奇、幽秘和充满诱惑的地方。山泉和瀑布编织唐诗宋词的幽远意境,小桥与流水吟哦田园风光的曼妙音符,长满青苔的古屋碧瓦娓娓倾诉深邃悠远的历史典故和传说。  七高磜位于云霄县西部与诏安官
期刊
唐朝历史上有四位奇女,她们都没能留下名字,分别是生活于大约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江西鄱阳读书人曹因的妻子周氏;生活于唐德宗时期河南项城县令李侃的妻子杨氏;生活于唐昭宗时期一位将领韩楚言的妻子李氏;而此前生活于唐僖宗时期义军领袖黄巢的一位姬妾,竟连姓氏也未能留下。她们的点点滴滴,零零星星地散见于史籍之中,虽然犹如转瞬即逝的流星,是那样地短暂,却为历史的天空点缀出异样的色彩。  给老公写墓志铭的周氏女 
期刊
说起“海上丝绸之路”,就一定绕不开七下西洋的郑和。如果说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江苏太仓是起锚地,那么,福州长乐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地和开洋起点。  两个基地  郑和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航程10万余里。一支由数百只船、数万人组成的庞大船队,要常年在远洋上航行,必须在其航线上有若干个港口作为依托,还要选择其中的良港作
期刊
我住在一个小山村——北山。那地儿很小,偏僻、孤单,只住着十来户人家。淡淡的青草芬芳,略夹着清新的泥土味儿。几棵高大的南杨樱,树叶细碎浓密,蓊蓊郁郁的树荫,笼罩着十几家低矮简陋的平屋。北山上,一層层梯田一层层绿,一片蓝幽幽的橡胶林,像一块巨大的蓝色绒布,覆盖着整个山头。村口,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悄无声息地向南延伸,默默地与百米开外的乡村公路相连。小路两旁,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可闻那细微的,叮叮咚咚的
期刊
木心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晚来欲雪》,共三十五小节,其中第六节和第十六节最有味道。  第六节说,初临瑞士,牛奶和冰淇淋空前地好喝好吃,后来只觉得牛奶是牛奶,冰淇淋是冰淇淋。问问最近刚到瑞士的人,答说牛奶和冰淇淋非常之好喝好吃。  然后木心先生就转到了下一段——“爱情?”然后什么都不说了。言尽而意不尽。  先生把爱情和牛奶冰淇淋扯在一起,果是巧妙。爱情是什么模样呢?爱情,起初都是万般好的,如同携着喜悦的
期刊
这几天连续下阵雨,而且很大,像泼下来似的。工作室的一个书法助教,昨日就被雨吓得不敢出门来上课。说是北方没见过下这么大的雨,又是下雨又是打雷的怪吓人。也难怪,江南相对于北方,雨下得往往有些捉摸不透的缠绵悱恻,而江南再下来的闽南,则下得有点不近人情的离谱和暴烈了,让人着实消受不起。我也只能应允她不来,于是只能自己教,单干。但今天下午却出奇的不下雨,几日阵雨所带来的凉快会误以为是退回了不久前的初春天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