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末以来,随着大蒜身价暴涨,红辣椒、黑豆等也身价剧增,人们在惊呼农产品非理性涨价的同时,不仅怀念起1988年5月,国务院为“发展农副食品生产、保障城市供应”,批准农业部组织实施“菜篮子工程”。今年3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新菜篮子”工程由此揭开序幕。
“菜篮子”首先要安全
生活水平提高使得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受关注。“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突出,已经影响了农产品的消费信心。”4月12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第一届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评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说。
得出这一结论,与今年以来连续出现的“毒蔬菜”事件不无关系:
2010年元月25日—2月5日,武汉市农业局在对蔬菜市场例行常规检测时发现,来自海南省的5个豆角样品水胺硫磷残留超标,此后,广州、南京、合肥、上海、郑州等10个市也发现来自海南的问题豆角。
2010年4月9日青岛市再曝惊人的“毒韭菜”。4月1日开始,青岛一些医院陆续接到9名食用韭菜后中毒的患者,经医院检查属于有机磷中毒,也就是说韭菜上的残余农药严重超标导致中毒……
据相关人员介绍,“问题蔬菜”事件频发,与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向远离城市的农区转移,打破了原有的“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农区补充”的生产布局有着很重要的关联。农区主要是散户种植,难以规范监督和管理,而导致其直接农药残留无法根治。
据中国农科院要求匿名的一名研究员回忆,2001年,全国蔬菜抽检的普查合格率只有52%。当年4月,农业部紧急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经过8年努力,最好的时候全国抽检已能有95%左右的合格率。
但农残问题,显然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陈日远说:“规划、监管和扶持是第二轮菜篮子建设应关注的重点。” “应解决的是两类问题,一是食品安全性问题,二是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基础建设问题。”
显然,“菜篮子”安全问题已成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头戏。
农户不能承受之轻
农区散户种植的模式,难以规范监督和管理带来的不仅仅是“毒蔬菜”事件的频发。
还会引发种植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问题。例如,“毒豇豆”导致海南总计20余万亩的豆角销售价格从8元/公斤下降到0.8元/公斤还无人问津;受“毒韭菜”影响,青岛地区韭菜的主要产地莱西市孙受镇,还有1000多亩韭菜没有卖出去,头茬韭菜0.5元1斤都无人问津……可见,种植户本身也成为受害者之一。
产品的价格和销量直接关系着农户的最终利益,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自去年以来,大蒜这种原本普通的调味品身价大增,跻身‘贵族’蔬菜行列,从一两块到如今的七八块,几乎逼近猪肉价格,甚至快赶上高级水果的价格了”;“‘疯狂的大蒜’”余音未了,蒜薹今年刚一上市,即创出每公斤7.2元的历史新高”;“有‘红老虎’之称的辣椒,主要品种从每公斤4元涨到7元,最高时甚至达到每公斤40多元”;“黑豆价格近日也离奇攀升,一度超过肉价……
以上相关报道,似乎意味着一直是中国弱势群体的农民,打了一场“翻身仗”。但在这些农产品价格离奇暴涨的背后,与之关联的不仅仅是供求关系、自然灾害影响以及通胀带来的连锁反应、菜贩子的囤积居奇……很多迹象表明,这其中隐藏着更多的人为因素。总之,种植户绝不是这场价格博弈中真正的赢家。
如何保障种植产业中最脆弱环节“农户”的最终利益,亦是本轮“菜篮子”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第二轮设计时,应加强对基础设施,特别在农民合作组织和流通环节、税收、农基、农业装备上的补贴,”陈日远说。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钱克明说:“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可追溯,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市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供应保障、应急调控和质量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本刊综合)
“菜篮子”首先要安全
生活水平提高使得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受关注。“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突出,已经影响了农产品的消费信心。”4月12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第一届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评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说。
得出这一结论,与今年以来连续出现的“毒蔬菜”事件不无关系:
2010年元月25日—2月5日,武汉市农业局在对蔬菜市场例行常规检测时发现,来自海南省的5个豆角样品水胺硫磷残留超标,此后,广州、南京、合肥、上海、郑州等10个市也发现来自海南的问题豆角。
2010年4月9日青岛市再曝惊人的“毒韭菜”。4月1日开始,青岛一些医院陆续接到9名食用韭菜后中毒的患者,经医院检查属于有机磷中毒,也就是说韭菜上的残余农药严重超标导致中毒……
据相关人员介绍,“问题蔬菜”事件频发,与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向远离城市的农区转移,打破了原有的“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农区补充”的生产布局有着很重要的关联。农区主要是散户种植,难以规范监督和管理,而导致其直接农药残留无法根治。
据中国农科院要求匿名的一名研究员回忆,2001年,全国蔬菜抽检的普查合格率只有52%。当年4月,农业部紧急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经过8年努力,最好的时候全国抽检已能有95%左右的合格率。
但农残问题,显然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陈日远说:“规划、监管和扶持是第二轮菜篮子建设应关注的重点。” “应解决的是两类问题,一是食品安全性问题,二是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基础建设问题。”
显然,“菜篮子”安全问题已成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头戏。
农户不能承受之轻
农区散户种植的模式,难以规范监督和管理带来的不仅仅是“毒蔬菜”事件的频发。
还会引发种植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问题。例如,“毒豇豆”导致海南总计20余万亩的豆角销售价格从8元/公斤下降到0.8元/公斤还无人问津;受“毒韭菜”影响,青岛地区韭菜的主要产地莱西市孙受镇,还有1000多亩韭菜没有卖出去,头茬韭菜0.5元1斤都无人问津……可见,种植户本身也成为受害者之一。
产品的价格和销量直接关系着农户的最终利益,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自去年以来,大蒜这种原本普通的调味品身价大增,跻身‘贵族’蔬菜行列,从一两块到如今的七八块,几乎逼近猪肉价格,甚至快赶上高级水果的价格了”;“‘疯狂的大蒜’”余音未了,蒜薹今年刚一上市,即创出每公斤7.2元的历史新高”;“有‘红老虎’之称的辣椒,主要品种从每公斤4元涨到7元,最高时甚至达到每公斤40多元”;“黑豆价格近日也离奇攀升,一度超过肉价……
以上相关报道,似乎意味着一直是中国弱势群体的农民,打了一场“翻身仗”。但在这些农产品价格离奇暴涨的背后,与之关联的不仅仅是供求关系、自然灾害影响以及通胀带来的连锁反应、菜贩子的囤积居奇……很多迹象表明,这其中隐藏着更多的人为因素。总之,种植户绝不是这场价格博弈中真正的赢家。
如何保障种植产业中最脆弱环节“农户”的最终利益,亦是本轮“菜篮子”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第二轮设计时,应加强对基础设施,特别在农民合作组织和流通环节、税收、农基、农业装备上的补贴,”陈日远说。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钱克明说:“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可追溯,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市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供应保障、应急调控和质量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