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谨防“学科特色”的失落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上好语文课,必须注重语文的学科特色,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强调语言训练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语文课要忠实于语文,必须注重听说读写,要立足教材,走进文本,体悟真情。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学,从学会到会学,提升语文素养,润泽心灵,陶冶情操。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科特色;语文素养;润泽心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9-0046-03
  【作者简介】鞠党生,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南京,210001)副校长、副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领者、辅助者和提升者,成为出色的导演和教练员。课堂应成为学堂,能让学生真正学起来、动起来。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语文的“学科特色”,结合文本和学生实际设置目标,紧扣文本,适当延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既要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要注意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熏陶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怎样的语文课才能是一堂好课呢?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首先,要忠实于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但现实中有不少教师语文课程意识欠缺,不能把握语文的学科特色,追求新潮,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生活指导课、表演课、练习课等等。这就背离了语文课的宗旨。说到底,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不是忠实于语文,是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语文课必须有语文味。
  第二,语文课要充实。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回归本真,才是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方向。課的内容要丰富,从知识、能力的角度讲,就是要有内涵,使学生熟练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语文课应该是立体的,母语教育本来是闪烁思想、充溢人文、飞扬灵性的。要把语文课上得有血有肉。
  第三,语文课要扎实。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体会与收获,要传授知识、强化能力、开发智力。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在一篇文章中,它们相互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品味语言,这样才能把课上得生动丰富,多元多维,有情有味。
  第四,语文课要朴实。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平时怎么读书,上课就怎么读,不要搞花架子,教师不要独自霸占课堂时间。要静静地让学生思考,耐心地让学生细说,依靠学生,为了学生,服务学生。适当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是可以的,但要适当,要防止音像资料的感官愉悦替代理性层面的思考。
  第13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的主题是: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此次展评,上课教师不得使用多媒体,展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教学,更能体现教师能否准确把握语文的学科特色,体现教师的基本素养和教学机智。这正说明了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技巧的展示,而是由“术”到“道”,由“教”到“学”,由“虚”到“实”。因此,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色,必须处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学好语言与润泽心灵的关系。处理好了这三者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语文教学的本源,课堂才真正具有“语文味”,这样的课,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以沈磊老师执教的《春意挂上了树梢》一课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及教学策略。
  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问题
  我们要立足于用好教材,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心,整体把握,体悟真情,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沈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文本,将静态的、平面化的知识渗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引领学生研读文本:破题切入——哪些段落集中写“春意”,可以概括为哪些方面?给你怎样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讨论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教学中,沈老师特别着力于“教语言”,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在此过程中,教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准确地把握住了萧红散文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知人论世以问题“萧红为什么要塑造‘汪林’这一形象”,再拓展延伸,同类比较,理解作者对苦难者寄予的莫大同情和深切的悲哀,对麻木冷漠者给予的莫大讽刺和极度愤慨,以及作者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深层的忧患意识。
  沈磊老师的教学精准地把握住了语文的学科特色,较好地处理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通过对沈磊老师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教教材”是“教语文”的基础,语文教学必须挖掘语文教材的资源价值,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切不可舍本逐末,忽视文本。教阅读知识是教语文的辅助,基本的阅读与写作知识教师必须教给学生。“用教材教”就是要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表达能力,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是教语文的生命。
  二、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精心预设,碰上什么教什么,语文课就成了“杂货铺”。现在有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为印证某一个理论,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这样的教学语文味就不足。“语文味”就是教学要从语文的实际出发,切合语文学科的特色,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深入到文本中去体会、去感悟,就是读与写,是言语性,是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几个最基本的东西,辐射开,在语文层面上,获得超越工具层面上的人文性。预设不是目的是手段,预设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成,听说读写是语文课堂活动的主要环节,抓好了这些环节,才能达到更好地“生成”的目的。   沈磊老师的课,对其目标设定的精准值得称道,從扣住“春意”、分析人物、品味语言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既强调基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又在自由的阅读情境中唤醒学生的灵性。教师没有喋喋不休地讲解,而是让学生直面作品,自主阅读,与文本对话,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呈现思维碰撞的火花,分享对话合作的乐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情理交融的空间,体会作者对“春意”的感悟及对冷酷现实的思考,理解作者为何要批判那病态的时代,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审美能力。
  因此,语文教学的预设必须真实,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都要精心预设,在教学时也不能照本宣科,需要师生共同研究文本,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中获得体会和感悟。此外,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进行富有创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获得更有意义的生成。生成性的课堂还要强化“读”。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力争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语言风格,通过多次朗读获得多层体验,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实现语感的培养和对文本的把握。
  三、学好语言与润泽心灵的关系问题
  学好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对文本的解读必须紧紧抓住语言,不能架空分析,必须紧贴文本行走,在字里行间穿行。沈磊老师执教的课对语言的把握分析很到位,沈老师花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带领学生品味语言,透过文字的冷峻,体悟作者的温情和对“爱”的执着追求。当然,语文还有一种价值,那就是注重心灵的润泽,为人格成长奠基。但语文不是说教,不能乱贴标签。要引领学生含英咀华,以文化人,品文悟神。在语言实践中,体悟人文,陶冶感情,净化心灵。
  四、如何把课上出语文味
  这是课堂教学策略的问题,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指路子、做样子、挂牌子、给场子。
  “指路子”,就是明确本堂课的教学方向与目标,然后去研究。怎么读,怎么欣赏,怎么评点。从而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一点沈磊老师做得非常好。
  “做样子”,就是教师示范引领,这体现教师的智慧。沈磊老师在让学生练笔的同时,自己也下水做示范,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自信。课堂是主导性自主学习的地方,千万不能因强调了自主学习,而搞成“放羊式”教学,一定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挂牌子”,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表扬要多一点、具体一点,要时刻给学生一种成功感,要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当然,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该纠正的要及时纠正。
  “给场子”,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比如,让学生写,然后交流。这一环节,要让学生真正获得语文的智慧。沈磊老师能根据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使学生融入文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尤其如此。对文本的处理要简单朴素,课堂教学敢于大胆取舍。课堂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一堂课下来,也要有一定积淀,这就要求画龙点睛,总结提升。比如,沈磊老师的这堂课还应当以阅读的直观感受或第一印象为基础,点明散文阅读鉴赏的方法。几条主要的阅读经验最好都能提炼和突出出来,作为一种必要的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和教师都向往的精神乐园。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调查研究高中英语教师和学生对英语词汇教学的看法的基礎上,探讨在高中阶段利用概念隐喻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利用概念隐喻进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概念隐喻;高中英语;词汇教学;隐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3-0033-04  【作者简介】卞丽华,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江苏高邮,225600)教师,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在英语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走出语法、词语教学的困境,重视语篇,重视阅读能力,关注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属性,是英语教育面临的课题。本文通过一节公开阅读课的设计和意图分析,探讨英语课堂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文化品质和思维品格,融大课程于小课堂。  【关键词】英语阅读 课堂设计 文本解读 英语课程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胡跃波, 杭州外
【摘 要】实际课堂中,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课堂小结往往形同虚设。其实课堂小结可以作为优化学生CPFS结构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将课堂小结这个环节交给学生,给学生留足時间自主建构概念域、命题域,从而达到完善CPFS结构的目的。  【关键词】CPFS结构;课堂小结;自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7-0043-03  【作者简介】何英,江
这是一本让人读得特别慢的书。书的内容是中国艺术论十讲,分别是听香,看舞,曲径,微花,枯树,空山,冷月,和风,慧剑,扁舟,为你评点诗词、绘画、书法、园林之妙,每一句话,每一首诗,每一幅画,每一帧书法,每一个故事,阅读时都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我边读边摘,边摘边悟,边悟边写,差不多认真看了两遍,才倏然有些明白,这本书最想告诉我们的审美原理是,天地中所有的相对其实都是一致的:微中见大,枯中见生,空中为实,
【摘 要】限于学时、篇幅、经验等诸多因素,统编语文教材也无法提供四海皆准的作文教学体系和拿来即用的作文教学范式。教者唯有活用教材,活化教法,才能让学生拥有学习内容的“获得感”、学习过程的“享受感”与自主发现的“成就感”。  【关键词】活用教材;获得感;享受感;成就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1-0015-03  【作者简介】周卫红
【摘 要】审美,应是文学教育的主体坚守。在散文教学中应当以“形象的直觉感知美”、“情感的融合体验美”、“联想和想象再造美”为三个基点,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审美对象的情感,再造审美对象形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审美 文学教育 散文 途径  文学教育具有审美的功能,它来自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教育
[摘要] 目的 探讨无痛内镜的护理安全管理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前(2019年2~6月)和实施后(2019年7~11月)在我院消化内镜室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严格的护理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检查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
【摘 要】课堂是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授课思维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开展的效果。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应更多地参与教学研究,更好地对课堂展开探索和反思,通过研究上好开学第一课、教学常态课和公开展示课以形成教师的职业性“思维习惯”。  【关键词】“老三课”;地理教学;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57-02  【作者简
【关键词】AWE系统;写作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9-0016-04一、引言  写是语言输出的最直接、最实用、最有效的技能,也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教师层面上说,在日常教学中,作文批改大多采用人工批改。人工批改细致、准确,针对性强,信度高,学生及家长认可度高,但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反馈不及时,
【关键词】体验学习圈;概念教学;压强;核心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7-0054-04  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在综合各种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体验学习圈”理论,认为体验学习过程是由4个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抽象概括和主动检验[1],如图1。“具体体验”是让学习者经历一种新的体验,“观察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