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数学相比初中数学难度上了一个台阶,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无论是学习的难度还是效果都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础学科,掌握了数学对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也至关重要,不可小觑。但大多数学生几乎“谈数色变”,通过我个人的思考,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思考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92-01
  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跨入高中的我们,都有十足的信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懂,有些章节如听天书,总体感觉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在做各种练习的时候,又总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不知从何下手,感到茫然一片。
  高中数学相比小学和初中数学,更强调抽象思维和应用思维的扩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知性思考能力。我通过阅读许多数学家的自传,比如德国数学家高斯的自传,发现了他们都具备很强的知性思维能力,也就是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在看似繁杂庞乱的表象当中极快极精确的提炼出其中的规律,找到合适的思维处理方法,高效率的完成数学解题。通过这个现象,至少可以证明一点:数学学习是有方法的。只要找到方法,其他都不是问题。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当前能力
  学习是一件日积月累的事情,好成绩不是一夜达到的。对于高中生而言,经历了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进入高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学习成果。由于个体化的差异及其他外部原因,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所以说,高中生要积极的反思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当前能力,自己达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不足?在进入高中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这一点。而且,整个高中阶段,也要培养这种意识,每天都要问自己一遍,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把握自身,认清现实,不盲目,认真严谨的对待学习。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自身的规律特点。规律往往隐藏在繁多的表象之中,如何能够直接把握?前提就是要培养冷静理性的态度,否则就会陷入其中,抓不住任何规律线索。古希腊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要认清自己”。这句话反映出来的认识论原理就是:认识是有规律的,需要特殊的能力才能把握。而这种特殊能力,我认为就是抽象能力。
  “数”是定量的概念。它排除了一切感性事物,只留下了纯粹抽象的量。我现在才体会到,小学和初中学习阶段理解的数,都带有感性色彩,这是年龄所决定的。到了高中,如果还不自觉的用这种感性意味上的数去进行数学的认识和学习,那么自然问题就会很多了,有许多问题都觉得很难,比如极限问题、排列组合问题。我刚开始对这些题目不得要领,总是理解不了,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一定要积极排除感性因素,用一种纯粹理性的认知力去把握极限问题和排列组合问题。
  二、培养分层学习的习惯
  所谓分层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在每個人身上,分层学习却又是不同的。结合上述第一点,认清自己的能力,然后才能为自己建立一套学习的计划,养成习惯,提高成绩。
  分层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排除感性意识,有的同学之所以觉得数学难,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感性意识,让自己的感性意识夹杂到抽象思维当中,让思维变得混乱无杂,这当然就无法理清头绪去解题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初始感性意识当然重要了,它可以带你进入数学世界,但是进入之后,到了高中阶段,感性意识反倒成了最大的障碍,这并不是什么遗憾的事情,而是事物发展的必要环节,是一个上升的步骤。
  第二步要培养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排除了感性意识的一种特殊思维能力,它的内在机理就是逻辑。其实我们学的归纳数列就是一种逻辑公式,比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都是逻辑的自身展开,在这里面没有其他的成分,就是一种纯粹的理性规律。这让我想起了高斯的那个著名的“5050”故事,高斯没有学过数列的公式,但是它依靠自身的逻辑能力,就完全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当然我们不一定天生具备高斯的能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第三步要建立直观能力,数学某种意义上需要直观能力,直观能力通常在几何学习里面可以用到。比如在计算圆锥的截面时,就需要直观能力。直观能力是建立在抽象能力之上的。
  只要养成了这三个习惯,相信数学学习的难度会降低不少。
  三、注重理论与应用的内在关联
  前文所述,数学是一种抽象的学科,但是抽象并不代表不实用。因为它是最高的抽象原理,故而带有很强的规律性,那么我们理解到这种规律性有什么用呢?当然是应用到实践当中。所以说,从根本上讲,数学的真正意义就是应用。应用才是数学的存在归宿。
  数学原理应用在现象事物当中,才能发挥其功效。这时候似乎我们感到,我们又返回到了感性世界里去了,但是需要注意,这里的感性世界不同于之前的那个感性世界了,它的程度已经拔高了。我们经历了一番思索与成长,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个感性世界了,能够更好的把握它了,这就是进步,这也是学习所带来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所以说,数学是真正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四、结语
  高中数学前后衔接初中数学与大学数学,也可以说它是为大学数學做一个铺垫和准备,因此至关重要,值得重视。所以,在学习高中数学时,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当前能力;培养分层学习的习惯;注重理论与应用的内在关联,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最后走入好的大学。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本文仅从我出发,以我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的身份,来阐释了我个人对于高中数学这门学科在学习上的几点思考和体会,希望这一番论述,可以对和我一样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帮助,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献蓉.高中数学新大纲新教材新在哪里———学习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1(08).
  [2]魏珉.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
  [3]施海燕.基于高中数学导学案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20):88-89.
其他文献
衰落环境中,自动重传技术足实现错误处理、完成数据传输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选择发送的协作网络编码(Cooperative Network Codingbased on Selective Transmission,S
【摘 要】本文对技师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技师学院如何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现代职业教育当中,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探寻全方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路径和方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师学院;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015-01  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88-01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充分强调了习惯对于儿童成长及其教育的重要性。习惯又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而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尤其重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
本文深入研究了基于FFT运算进行相位扩展的宽范围自相关函数法和宽范围L&R算法,分析了这两种载波频偏估计算法的性能。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TDMA信号的前导字和CZT(chirp z-tran
当无限冲激响应(IIR)系统输入和输出信号中都存在α稳定噪声干扰,传统的最小平均P-范数算法(LMP)的解会出现较大偏差,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IIR滤波整体最小平均P-范数(IIR—TLMP)算法
FastICA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盲源分离算法之一,较好的分离和收敛性能使其在无线通信里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在有噪声的共道通信环境下,FastICA算法的性能分析。首先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汽车电控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汽车维修策略的进步,对现有汽车维修现状进行非常好的改进,让现代汽车的概念得到了创
随着技术的发展,常需将已有的隔行视频转换成高质量的逐行视频。本文提出一种基于Navier-Stokes(N-S)方程的视频去隔行方法。将基于N-S方程的图像修复模型应用到视频空间,由理想三维流体方程,建立视频的局部约束条件;然后,根据其各向异性特征,导出单个像素点的修复方程;最后,通过对隔行视频间隔区域的逐点修复,实现视频去隔行。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较好的抑制运动虚像和边沿锯齿。
提出了一种基于匙孔信道的旋转四元素准正交空时分组码(QQOSTBC-CR,Constellation Rotation QuaternionQuasi-Orthogonal Space Time Block Code),该码可以通过极化天线进行发
【摘 要】数学被誉为近代自然科学之母,几乎所有的科学学科都涉及到数学,我们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乃至大学。大学之前我们学习数学的方法无外乎都是老师教授,课后练习,的被动式学习。但是到了大学就不同了。大学生可以说是非常的独立。自由。因此缺少父母及老师管教的我们就需要更加自我约束。自主学习。我总结自身提出了大学数学学习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数学;大二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