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快速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从我校及其全国各高校近些年大力开展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中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活动既是进行创新教育,又是快速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高校重视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风气还不浓,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学生还把学习定格在“接受”型学习上,还没有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上,还没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统计中发现,有近88.2%的学生把课余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5.3%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和研究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类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才是最关键的,这才是提高综合测评名次及获得奖学金的唯一途径。由此,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薄,风气还不浓厚。
2.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影响面还不够,广泛性不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总是集中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对参加科技活动有足够的兴趣,而且也在科技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尽管这部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给学校争得了荣誉,但我们冷静地看,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影响面很小。究其原因,多数学生觉得课外科技活动离自己还比较远,自己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而就放弃了科技实践活动的机会,同时学校组织、动员的力度还不够,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竞赛、轻普及”的短视倾向,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对优越的科技活动场所和空间。
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良性机制还没有形成。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目前,很多学校缺少统一的规划,把它变成随机性的活动。遇到重大比赛,便组织学生参加,缺少平时的经常性的训练过程,没有完备的激励和制约措施,学生参加不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完全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兴趣和爱好,这就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非常被动,往往是组织者着急而学生不愿意参加,或者是学生想参加而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二者思维脱节;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对课外科技活动没有激励机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和带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学校都应该有一定的激励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4.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保障措施不到位。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无论从政策上、经费上、保障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许多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在时间上,由于教学计划中课程总学时较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甚少,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难有充分的保证;其次,在与学生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在谈到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时,都反映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指导,或者没有开放的实验场所,限制了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再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没有专项研究基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而对这项工作望而却步。
二、开展大学生课外
科技活动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普遍问题,坚持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前提,以深化改革促进大学生科技活动开展为动力,通过围绕“一个核心”,明确“四项内容”,确立“一个体系”,建立“五个机制”,调动“两个积极性”,对高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我校大学生科技活动逐步实现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规划、有基金、有措施、有落实、有成效的 “七有”工作目标,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1.围绕“一个核心”,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了合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新局面。我们坚持围绕“一个核心”——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核心,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将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写入了我校的“十五发展规划”和我校“第八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学校有关领导曾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如何深入有效地开展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教务、科研、科协、宣传、各级学团组织和学生工作各个有关部门,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新局面。
2.明确“四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效性。(1)大学生科学普及活动。近年来,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利用广播、刊物、竞赛、展览等手段,提高课外科技活动的开放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尤其是科技学术类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创建了10多个校、院系两级科技社团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了能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平台”和“阵地”,在校园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使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断朝着科学化、制度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2)大学生科研开发活动。几年来,组织我校学生参与科研开发,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促进了大学生科研开发活动的蓬勃开展。(3)大学生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和管理部门进行电脑技术义务服务,深入农村、企业、基层,开展技术培训、项目咨询、产品开发、技术维修等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4)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活动。我们积极探索以举办创业大赛为着力点,组织成立的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为创业大赛的举办提供了组织条件,带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全面开展。如组织大学生进入三维数码城、三维集团开展创业活动,成立了科技创业团队,组织开展电脑技能大赛、创业计划设计大赛、创业成果展等活动。
3.确立“一个体系”,突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计划性和目标性。确立了“一个体系”,即确立大学生科技活动目标管理体系,大学生科技活动实行目标管理。确立远、中、近三个层次的目标管理体系的结构,一是研究制定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长远规划,二是明确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中期目标,三是提出大学生科技活动阶段性工作实施计划,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学术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4.建立“五个机制”,确保大学生科技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建立了“五个机制”,即建立大学生科技活动领导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工作的运行机制、大学生科技活动服务保障机制、构建大学生科技活动引导激励机制、大学生科技活动成果评审机制,形成了科学有效开展科技活动的运行机制,使大学生科技活动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5.调动“两个积极性”,确保大学生科技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选择优秀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大力支持教师指导学生的科技活动,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引导学生辅导员老师把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著作阅读、学术讲座报告会、专题研究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奖惩机制,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和撰写科技论文,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三、项目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加强了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使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校园内外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学术讲座、科技论坛、科技竞赛、图片展览、模拟演示等科普活动,如“百年诞辰,百家争鸣”综合知识竞赛,“创业、立业、成就事业”科技报告,“微软认证”科技讲座、科技“百步梯”计划,“每月论坛”——科技知识讲座等活动,激发了学生越来越高的创造热情。
2.完善了大学生科技论文评选制度,大大促进了大学生科技理论水平的提高。几年来,组织开展科技论文大赛,有80个论文写作小组共300多名同学参赛,上交作品100余部,其中优秀作品60多部,组织编辑了《大学生科技论文集》,营造了校园科技文化的氛围,提高了大学生科技理论水平。
3.加大了科技创作和技能大赛的组织和管理力度,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扩大了举办大学生科技节、电脑节、科技创新竞赛、科技成果展等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如举办了“飞翔”航模飞行表演,学生自制的飞机模型、航船模型、车模作品60多件;“E彩纷呈——大学生音乐影视FLASH原创大赛”,全校有将近270余名电脑爱好者参赛,征集作品100多部,有约1000多名学生观看了比赛。
4.加强了对大学生参加全国性科技大赛的组织和领导,使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每年与教务处、数学系、电子科学学院等单位一起,建立一系列鼓励措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与上海广茂达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举办了“智能风暴”机器人灭火大赛,全校有400多人报名参加,1000余名学生观看了比赛。
5.建立了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制度保障体系,使科技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制定和完善了《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校院系两级管理规定》、《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规定》等近10项规章制度,建立和规范了大学生科技协会,成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并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组织成立了如电脑爱好者协会、网络爱好者协会、发明家协会、无线电协会、创业者协会等社团,使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走上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搭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舞台。
6.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开创了校企联合共创科技活动的新局面。近年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大庆三维数码城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创业实践平台,科技活动尽展学子风采”系列活动,如大学生“创业、立业、成就事业”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2004年大庆数码节暨信息化论坛”,举办“2004年三维数码杯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等,学生的参赛作品400多部,参赛学生人数达1000多人,观看大赛的学生人数近2000人。
四、理论水平与推广价值
该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管理学的领导决策理论、激励约束理论以及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内容、制度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等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使大学生科技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项目研究与实践,符合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人的成才理论,对高校探索科学规范、富有成效的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促使大学生创造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适应科技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创新实践人才,推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风气还不浓,意识还比较淡薄。许多学生还把学习定格在“接受”型学习上,还没有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上,还没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统计中发现,有近88.2%的学生把课余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5.3%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和研究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类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才是最关键的,这才是提高综合测评名次及获得奖学金的唯一途径。由此,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薄,风气还不浓厚。
2.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影响面还不够,广泛性不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总是集中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对参加科技活动有足够的兴趣,而且也在科技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尽管这部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给学校争得了荣誉,但我们冷静地看,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影响面很小。究其原因,多数学生觉得课外科技活动离自己还比较远,自己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而就放弃了科技实践活动的机会,同时学校组织、动员的力度还不够,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竞赛、轻普及”的短视倾向,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对优越的科技活动场所和空间。
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良性机制还没有形成。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目前,很多学校缺少统一的规划,把它变成随机性的活动。遇到重大比赛,便组织学生参加,缺少平时的经常性的训练过程,没有完备的激励和制约措施,学生参加不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完全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兴趣和爱好,这就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非常被动,往往是组织者着急而学生不愿意参加,或者是学生想参加而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二者思维脱节;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对课外科技活动没有激励机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和带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学校都应该有一定的激励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4.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保障措施不到位。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无论从政策上、经费上、保障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许多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在时间上,由于教学计划中课程总学时较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甚少,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难有充分的保证;其次,在与学生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在谈到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时,都反映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指导,或者没有开放的实验场所,限制了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再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没有专项研究基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而对这项工作望而却步。
二、开展大学生课外
科技活动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普遍问题,坚持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前提,以深化改革促进大学生科技活动开展为动力,通过围绕“一个核心”,明确“四项内容”,确立“一个体系”,建立“五个机制”,调动“两个积极性”,对高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我校大学生科技活动逐步实现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规划、有基金、有措施、有落实、有成效的 “七有”工作目标,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1.围绕“一个核心”,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了合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新局面。我们坚持围绕“一个核心”——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核心,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将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写入了我校的“十五发展规划”和我校“第八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学校有关领导曾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如何深入有效地开展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教务、科研、科协、宣传、各级学团组织和学生工作各个有关部门,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新局面。
2.明确“四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效性。(1)大学生科学普及活动。近年来,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利用广播、刊物、竞赛、展览等手段,提高课外科技活动的开放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尤其是科技学术类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创建了10多个校、院系两级科技社团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了能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平台”和“阵地”,在校园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使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断朝着科学化、制度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2)大学生科研开发活动。几年来,组织我校学生参与科研开发,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促进了大学生科研开发活动的蓬勃开展。(3)大学生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和管理部门进行电脑技术义务服务,深入农村、企业、基层,开展技术培训、项目咨询、产品开发、技术维修等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4)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活动。我们积极探索以举办创业大赛为着力点,组织成立的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为创业大赛的举办提供了组织条件,带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全面开展。如组织大学生进入三维数码城、三维集团开展创业活动,成立了科技创业团队,组织开展电脑技能大赛、创业计划设计大赛、创业成果展等活动。
3.确立“一个体系”,突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计划性和目标性。确立了“一个体系”,即确立大学生科技活动目标管理体系,大学生科技活动实行目标管理。确立远、中、近三个层次的目标管理体系的结构,一是研究制定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长远规划,二是明确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中期目标,三是提出大学生科技活动阶段性工作实施计划,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学术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4.建立“五个机制”,确保大学生科技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建立了“五个机制”,即建立大学生科技活动领导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工作的运行机制、大学生科技活动服务保障机制、构建大学生科技活动引导激励机制、大学生科技活动成果评审机制,形成了科学有效开展科技活动的运行机制,使大学生科技活动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5.调动“两个积极性”,确保大学生科技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选择优秀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大力支持教师指导学生的科技活动,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引导学生辅导员老师把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著作阅读、学术讲座报告会、专题研究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奖惩机制,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和撰写科技论文,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三、项目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加强了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使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校园内外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学术讲座、科技论坛、科技竞赛、图片展览、模拟演示等科普活动,如“百年诞辰,百家争鸣”综合知识竞赛,“创业、立业、成就事业”科技报告,“微软认证”科技讲座、科技“百步梯”计划,“每月论坛”——科技知识讲座等活动,激发了学生越来越高的创造热情。
2.完善了大学生科技论文评选制度,大大促进了大学生科技理论水平的提高。几年来,组织开展科技论文大赛,有80个论文写作小组共300多名同学参赛,上交作品100余部,其中优秀作品60多部,组织编辑了《大学生科技论文集》,营造了校园科技文化的氛围,提高了大学生科技理论水平。
3.加大了科技创作和技能大赛的组织和管理力度,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扩大了举办大学生科技节、电脑节、科技创新竞赛、科技成果展等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如举办了“飞翔”航模飞行表演,学生自制的飞机模型、航船模型、车模作品60多件;“E彩纷呈——大学生音乐影视FLASH原创大赛”,全校有将近270余名电脑爱好者参赛,征集作品100多部,有约1000多名学生观看了比赛。
4.加强了对大学生参加全国性科技大赛的组织和领导,使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每年与教务处、数学系、电子科学学院等单位一起,建立一系列鼓励措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与上海广茂达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举办了“智能风暴”机器人灭火大赛,全校有400多人报名参加,1000余名学生观看了比赛。
5.建立了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制度保障体系,使科技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制定和完善了《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校院系两级管理规定》、《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规定》等近10项规章制度,建立和规范了大学生科技协会,成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并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组织成立了如电脑爱好者协会、网络爱好者协会、发明家协会、无线电协会、创业者协会等社团,使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走上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搭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舞台。
6.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开创了校企联合共创科技活动的新局面。近年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大庆三维数码城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创业实践平台,科技活动尽展学子风采”系列活动,如大学生“创业、立业、成就事业”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2004年大庆数码节暨信息化论坛”,举办“2004年三维数码杯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等,学生的参赛作品400多部,参赛学生人数达1000多人,观看大赛的学生人数近2000人。
四、理论水平与推广价值
该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管理学的领导决策理论、激励约束理论以及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内容、制度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等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使大学生科技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项目研究与实践,符合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人的成才理论,对高校探索科学规范、富有成效的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促使大学生创造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适应科技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创新实践人才,推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等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