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投靠子女养老的老人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hy6266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3日,81岁的张薰(化名)迎来了她人生中最艰难的“独立日”——她要回那个“什么也没留下”的中国北京。她比机票起飞日期提前了3天,来到了美国亚特兰大机场,苦等飞往北京的航班,饥寒交迫、不懂英语、身患糖尿病、无家人在旁。实际上,这位跟随女儿、外孙女定居亚特兰大多年的丧偶退休教师,对于这场“离家出走”,筹划已久。
  张薰的故事,被海内外舆论形容为一场“遗弃悲剧”。网络热议:老人一生的积蓄,均交给了女儿和外孙女,自己被掏空了。然而,当美国华人圈和中国网友都表示同情,并希望提供帮助时,她却以强者的姿态,拒绝谈论细节,尤其是任何有关亲人身份的。这位自我包裹极严的老人,在公众面前,始终只留下一个落寞、沉默却倔强的背影……
  “护犊子”的出走者,独自提前3天到机场等待回国
  张薰现在认为,她和亚特兰大的亲人是“和平分手”。这种信念,在她2016年11月12日接到外孙女打来的电话道歉后,更加坚定。她开始告诉身边人:“我脾气也犟,国外住不惯,分手是早晚的事。”当时的她,正寄住在“忘年交的亲家”杨蓝(化名)家的小单间,总算可以尽情吃些白粥、水煮蛋之类的中国菜。


  据杨蓝介绍,那一通电话让张薰开心万分。不过,她继续强力抵制外界对于女儿、外孙女信息的任何询问。她说:“亲手带大的孩子,不能因为哪篇报道坏了她们的名声。”女儿和外孙女,都是老人用毕生积蓄和心力供入名校的。张薰对女儿和外孙女的这种保护,从她乘坐的飞机降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
  2016年11月7日20时15分,首都机场国际到达厅,北京社工王宏宇核对了航班信息,举起写有汉语拼音的接机牌。张薰由机场工作人员用轮椅推出,见到陌生的社工,立刻从轮椅上站起,以示康健。
  王宏宇看到两个大行李箱,感到这是有准备的“出走”。“老人穿了厚实的棉服,戴着暖和的帽子,头发整齐,收拾得体。”若不是“遗弃悲剧”在前,王宏宇会觉得眼前就是一位普通知识分子,腿脚没有毛病,精神状态尚可。
  “女儿不管您了?”王宏宇问出无数人想问的问题。她的第一句回答是澄清:“我是自己提前3天出来的,不是被赶回来的。”第二句则是发问,她有些紧张和提防:“我的事情,怎么国内都知道了?”“我们能帮您什么呢?”王宏宇关切询问。但除了道谢,张薰没有表达任何诉求。她的说辞,看似开明——在国外,子女本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反正在美国我也住不惯,我有退休金,在国内生活毫无问题。”
  聊了没几句,此前并未透露风声的接机人杨蓝出现。在杨蓝手里,有一张纸片,写着老人的姓名等基本信息。杨蓝和张薰此前并不相熟,张薰介绍杨蓝是“忘年交的亲家”。
  去杨蓝家的路上,张薰老人用杨蓝的手机给王宏宇连打了两个电话,反复提醒他到此为止、不要影响自己家人在国外的生活。
  亚特兰大机场工作人员张先生陪护张薰的几天里,听到她最多的控诉,都指向外国女婿的欺辱。对于女儿和外孙女,她只是怅恨——虽然已经决定离开美国,但为什么女儿忽然搬家,她却没有新家的地址和电话?为什么房间被搬空,连她喜欢的小狗也没有留下?


  她决定提早离开。原本订了13日回北京的机票,她却急不可待,花了100多美元,把票改签到6日,又提早3天让外孙女叫车把自己送到机场,就在机场苦等。她说:“死也要死在中国。”
  回到北京的头几天,张薰一直在杨蓝家,足不出户。11月12日,她主动“搬家”。来接她的人,据说是老邻居家的年轻小伙子。张薰说,以前回国也曾在邻居家住过。王宏宇和杨蓝提醒张薰:去邻居家住,告知当地的社区服务中心一声。张薰说不必了,她仍担心任何信息流出,依旧要给女儿、外孙女铸好盔甲。
  几天的相处,张薰向杨蓝澄清了一个事实:在北京,她还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但已出租多年,租金归女儿。
  出国投靠子女养老的老人,在国外成了一个沉默的群体
  “老太太回国的生活,仿佛都在自己的安排之中。”王宏宇感叹于张薰归国后的独立,这和此前报道中的“处处依赖他人”,简直判若两人。
  让美国机场里帮助过张薰的志愿者意外的是,这位移居美国多年的中国老教师,竟不会英语。这些年,她究竟是如何在美国社会生存的?
  微博上,当此事被众人斥责“子女不孝”的口水淹没时,一位从小生活在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悉尼大学博士生小朵(化名)冷静评论:其实这不是个案。在悉尼的华人社区,这些中国老人是一个沉默的群体。小朵的母亲在教会的华人社团做义工,这里已经成为不少随子女来海外养老的中国老人唯一的“避风港”。
  傅博(化名)永远记得,不懂一句中文的女婿在白纸上画图示意:“今天晚上我下班回来之前,请你搬离这个房子”。老伴去世后,女儿邀她来悉尼照顾第三代。仅4个月,就爆发了多次难以愈合的家庭纷争。纷争从食物开始,傅博想要“换个口味”,于是买了腊肉、咸鸭蛋。女儿质问她:“为什么要买这种垃圾食品给孩子吃?你为什么不能像当地人那样吃洁净的东西?”被女婿下最后通牒,她匆匆收拾行李向华人社工求助。不会说英语的她,在华人社工的帮助下办完所有手续,迅速回国。归国之后,她深居简出。
  而吉林的陈焕(化名)夫妇来教会时,也已是他们在悉尼的“最后一站”。两年前,他们带着大半辈子的积蓄,欢天喜地投靠独生女儿。女儿是女强人,30多岁时嫁给了悉尼人。结婚后,女儿提出接父母来养老,在国内生活优越的老夫妻没有犹豫,他们卖掉国内的房子,又花了300多万澳元买下澳洲别墅。应女儿、女婿的要求,别墅产权证写上小夫妻的名字。可他们到悉尼后,整天疲于照料外孫,毫无机会住进别墅,再往后,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他们被“请”回国内。在国内,他们已无任何房产。   不过,在小朵看来,回国似乎并非老人最不幸的归宿,受难的反倒是那些最终留下的。小朵每个周末去华人超市购物,都会碰到一边购物一边对父母骂骂咧咧的年轻华人。“你什么品位,土气死了,你以为是在国内啊?”这是一位母亲选了一种“很不合适”的菜,被女儿嫌弃。
  顾潘晓(化名)70多岁,她在悉尼把3名外孙全部抚养到18周岁。在海外18年,她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依然不能独立去医院看病。不想再忍时,她也想索性回国,但不再有中国国籍,医保将无着落。即使回国,也怕老邻居说三道四……她自嘲:“熬着吧,就这样到死。”
  “我观察到中国人组建跨国婚姻家庭的,遇到代际赡养问题,几乎都不乐观。而夫妻双方都为华人的,矛盾会缓和很多,因为都认同婚后大家庭的概念。”小朵见过身边几十个案例,她认为主要矛盾还是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冲突:西方人在成年独立后,就和父母相对疏离,而配偶的父母通常不會被视作家庭成员;一些华人女性在嫁给白人之后有“高攀”心态,夫妻间不平等,妻子往往牺牲父母利益去迎合丈夫。
  老人们在遇到家庭矛盾时,因为语言不通、社交圈窄等,常常处于劣势,只能依靠华人社区的华人医生、华人团体等民间力量,寻求极为有限的帮助。
  最让小朵心痛的,是中国老人在海外遇到危机时,一般会选择沉默。她说:“如果一直保持家丑不可外扬的习惯,默默忍受,那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国外社区机制中,谁也不会知道他们需要帮助。”
  儿女都在国外的“空巢老人”,留在故土养老是大多数人的“主动选择”
  张薰的故事,在美国华人圈疯传。一位和张薰女儿同校毕业的美籍华人,在微信中写下《嫁了洋老公还养爸妈不?》。文末,是一句深切的困惑:“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年轻时受罪最多,最有理由晚年享福,但却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最多。”由于文中“把父母留在国内”的主张,这位名校毕业生受到网友攻讦无数。
  这一主张背后的逻辑,果真不值一提?在北京,记者见到不少这样的特殊“空巢老人”。留在故土养老,是他们大多数人的“主动选择”。
  “他们出去了,到国外定居了,不会再回来了。”说起一双儿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退休女教授黄铭(化名)提高了嗓门,一字一顿强调。女儿入了美国籍,儿子入了德国籍,而她自己,要把“中国公民”做到底。儿女曾多次邀请母亲去国外居住,她都婉拒。她说:“他们的家,再好也是别人的。中国,有我自己的家。”她也安慰自己:“国外就和外省一样,往来方便。”她会说英语,但仍觉得那种没有固定社交圈的生活,像是人“没了腿”。折中的办法是进养老院,但黄铭满意的私立养老院,入院保证金动辄数百万元;而公立养老院,她已被排到7000多号,一时难以入住。什么才是她的养老模式?她有些不确定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相比之下,两位女儿均在国外定居的清华大学田教授夫妇,寻求机构养老之路,顺畅一些。当他们发现体力不支,无法打理一日三餐时,夫妇俩选择了一家近郊的新兴养老院。在这家目前仅招收50多名老人的养老院,就有十几名老人的至亲已定居海外。院里的老人达成共识:“再难,也不要背井离乡。”
  一个“非典型”养老故事,引出当今中国社会养老出路话题
  张薰已回国并沉默,关注者也渐渐平静——不少人觉得,类似养老问题尚属小众,也就集聚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然而,这真的只是“非典型”中国养老故事?
  根据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我国华侨华人总数约为6000万人,中国国际移民群体实际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
  “现在还算比较平静,或许在5年以后,将会迎来中国人养老困境的爆发期,无论是在海外的华人社会还是在国内。”这是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隋国辉的预测。他的判断依据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引导下的第一批70后独生子女的父母,目前大部分未满70岁,生活尚能自理;但5年之后,这代人年逾七旬,生理和心理指标均将发生巨大滑坡。“养老压力将诉诸他们的独生子女。”
  隋国辉认为,子女在海外的老人和子女在国内其他城市的老人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当疾病袭来,老人通常会选择去子女所在城市养老,而不会选择出国。
  出路难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指出:“老人跟随子女去海外养老,不是一个值得倡导的选择。”这位常年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学者,道出了海外养老之辩的本质所在——这是中国老年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的不对等性,老人把一辈子积攒的所有资源以及心力都交付给子女,然而正是这种全盘托付,造成两代人之间的伦理问题。
  在杨团看来,自立的老人无论在海外还是国内,往往更能解决好和子女相处的伦理问题。她说:“每一代人都应首先为自己而不是替下一代人考虑。每一代人都应首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其实在去留的选择之间,这些‘非典型’养老故事背后的讨论空间,不正是日益加剧的中国老龄化社会必须面对的养老模式和思维的转型?”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欢,在看过张薰新闻后如是点评。在他看来,老龄化社会所提供的真正理想的社会支持体系,应该让“张薰们”获得真正的养老自主权。这正是张薰“非典型”养老故事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典型意义所在。
  (据《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从成都理工大学的北苑家属区出发,穿过喧闹的菜市场,沿着小路途经艺术大楼,再直走300米左右,就能到达学校教学楼下。这段常人步行大约10分钟的路程,是18岁少年贺铃峻从现实到梦想的距离。坐在轮椅上的他,需要在被推到教学楼下后,由爷爷贺学鹰背到教室。  童年时代,贺铃峻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他的双腿逐渐失去力气,直到不能行走。于是,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贺铃峻拖着病体,从小学校园到中学教室,再到
期刊
民政部《2015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占总人口的16.1%。按时间推算,这批人正是“独生子女政策”的践行者。这也意味着,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这一群体,正在成为新的老人。同时,50后、60后按照计划生育政策要求,其子女大部分是独生,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危机也开始浮现。  “我只能孤军奋战”  “哎,不能捡,这个我们不要了噢。”周霖拉过85
期刊
2016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对婴幼儿采取欺骗、利诱等手段使其脱离监护人或者看护人的,视为刑法规定的“偷盗婴幼儿”。而医疗机构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出卖儿童,则以拐卖儿童罪论处。该司法解释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哄骗拐走婴幼儿,按偷盗婴幼儿论处  据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负责人介绍,2015年,
期刊
夕阳的余晖,给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毛尔盖草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山坳平地之间,有一串长长的马蹄印,这是松潘骑警巡逻的足迹。  松潘草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暴来去无常。2016年9月20日,是记者随松潘毛尔盖片区派出所骑警队巡山的第二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骑警队巡山时经常会遇到比盗马贼更凶险的沼泽暗布、饿狼潜伏
期刊
2016年,担任了胡耀邦7年秘书的高勇所著的《我给胡耀邦当秘书》简体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文是该书部分章节的摘登。  “高勇这个人,对文件乱画”  1959年2月的一天,在团中央组织部秘书科当干事的我,被部长姚文远找去谈话。他说:“耀邦同志那里现在只有刘崇文一位秘书,由于工作忙,刘崇文已累得患了神经官能症。因此,组织上准备要你去给耀邦同志做机要秘书。”并说:“这事已报请中央组织部审查同意,耀邦同志
期刊
“泰坦尼克”号为何会沉没?仅仅是因为撞击冰山的“天灾”?还是船长过于自信而盲目加速前进,导致难以避开冰山的“人祸”?现在可能有了新说法。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根据作者兼记者塞南·莫洛尼发现的一组罕见历史照片显示,煤仓起火可能是导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而且甚至在“泰坦尼克”号开启处女航之前,就已注定它的悲剧。  在1912年4月14日的夜里,“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航行时撞上冰山随后沉没,
期刊
写在前面的话  南海舰队微山湖舰总士官长、一级军士长、主机班班长符广海,1992年入伍后,在西沙守岛11年,当过护卫艇轮机兵、轮机班长和机电长,是海军驻西沙某水警机电专业的“兵专家”,水警区司令员曾“点兵”让他当机电教员。一年多他举办了3期机电专业培训班,为水警区带出了一批“机电通”。  2005年,符广海作为技术尖子被抽调到驻香港部队舰艇大队,在导弹护卫艇当轮机班长。一次,大队一艘列装不久的交通
期刊
《永乐大典》这部近4亿字、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万册巨帙,自明永乐六年(1408年)成书以来,历经沧桑:正本杳无踪迹,嘉靖副本屡遭劫难,残卷聚散离合,至今仅存400余册,散落在世界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收藏机构。百余年来,222册《永乐大典》从世界各地陆续汇聚国家图书馆,留下了一段又一段佳话,一代又一代学人从中辑佚古书,重新拾起那些消逝的中华文化典籍。  《永乐
期刊
饿殍的震撼  在1960年前后,我们国家有3年自然灾害加上人祸,闹大饥荒。当时吃不饱饭,那真难受啊,也有饿死了人的!我至少亲眼看见5个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真的是路有饿殍!那种凄惨的场景对我有很大的刺激,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深深感受到了粮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什么都谈不上,什么事情都干不成!這对我触动很大,心灵受到震撼!  身处困难时期,大家成天都想能好好吃饭,能吃饱饭。
期刊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陆陆续续从朝鲜撤出了大批部队。但到1956年4月时,在朝志愿军部队还有44万人之多。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动提出志愿军全线撤军。1958年10月26日,志愿军最后一列运兵列车回国。  爱护朝鲜一草一木,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志愿军从踏入朝鲜第一天起,就一边作战,一边有组织地在战斗间歇帮助朝鲜人民生产劳动、建设家园。尤其是1953年停战后,基本上所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