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信息资源获取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容易让学生的审美出现偏差,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对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同行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意义 途径。
一.语文的审美教育概述
美的范围包括很多很多方面,它的魅力在何处都有体现,比如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 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从更高层次上进行探讨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语文的审美教育, 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 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 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 美的事物) ,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 陶冶学生的情感, 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是一种心理效应, 是一种远期效应, 需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不能急功近利, 要长期地、持久地用美来感染和塑造学生,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贵的量的积累, 才能慢慢发展成质的变化。通过语文教学, 引领学生去感受美, 鉴赏美, 创造美,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 增强语言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最终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
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结合语文审美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我们认为提高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质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感知打开了主体进入美感世界的门户, 但这还只是跨出了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 必须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 进行自由的想象。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 是一个在头脑里改造记忆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审美对象( 作品) 和审美主体( 学生) 之间, 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想, 开启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必须通过主体心灵与教学内容或情境的情感联系, 通过情感和想象的相互渗透, 通过想象和已有材料或经验的自由交往, 教学所提供的内容才能融入学生心灵, 成为学生心灵起飞的载体。
一方面, 这种自由想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人生体验的基础上, 但又不局限于已有的体验; 另一方面, 想象又是由感知所获取的新的形象所引起和激发的, 但又不受课文内容的束缚。因此, 想象实际上是对主客二体生命的超越。这种超越不受时空的限制, 获得了相对自由, 学生进入了一种神游怀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学生的一切外在压力暂时消失了, 老师的态度、家长的脸色被淡忘了, 心灵中升腾起一种自由的快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实现生命超越, 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 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有以下两种途径。
2.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所谓审美感受能力, 就是指审美感觉器官( 主要是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对审美对象( 即美的事物) 的感知能力。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 因此,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 是其他审美能力的萌生、发展的基础, 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只有通过审美感受这个大门, 才能对美的事物发生关系, 才能进入审美过程, 进而获得美感。席勒指出: 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 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如果审美者缺乏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他就不可能将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极其迅速地输入到大脑中去也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提高其审美感知力是首先要做到的。
3.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 是最高阶段, 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美的最佳途径。因而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让学生感知美、品味美、鉴赏美,还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鉴教材进行美的创造,让他们享受到审美创造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从而达到蔡元培所说的“以陶养感情为目的”的目标。
要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关键在于言语表达的和谐性和言语表达的感染力要求“真、实、新“”做到以情动人。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 可采用说和写两种训练形式。说就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 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 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 对课文内容进行联想等, 方式简便、灵活、及时。写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认识和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让他们通过文字再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以免思想的火花转瞬即逝。这一过程是学生情感释放, 情感认知再提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 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或相仿的新形象的过程。它有利于读者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 进而体会并丰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所学文本, 用文学符号描述了作者所见所闻的人事景物, 具有间接性。教学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借助再造想象把文学符号转换成一幅幅人事景物的生动画面。
5.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别人现成的描述, 而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是想象者对已经掌握了的许多素材进行创造性的综合, 独立地首创出新的形象。它和再造想象比起来, 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三.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
首先,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语文应该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 学生上语文课应该有美的享受。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程式化, 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 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这样的学习, 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语文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走出枯燥而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 经验的理论性, 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 包括感知, 联想, 想象, 情感, 趣味, 能力等) , 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 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 更强烈的感召力, 更浓厚的诱导力, 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 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其次, 能让语文起到育人的作用。语文教学大师于漪曾说: 语文是一门实用而精彩的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而传统僵化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起到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的作用, 没有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语文美育可通过它特有的教学形态——形象感染、情感熏陶, 使学生养成优良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优秀作品揭示生活的本质, 体现一定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 它们能帮助学生形成较为高尚、恒定的理想, 情操和道德品质。
结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全方位渗透美育思想, 努力创设美的教学氛围, 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 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 参考文献]
[ 1]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M] .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61.
[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S]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 3] 转引自刘建有.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J] . 中学文科, 2008, 1: 48.
[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S]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 5] 杨德如, 杨光, 石经纶. 语文美育学导论[M] .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 7.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意义 途径。
一.语文的审美教育概述
美的范围包括很多很多方面,它的魅力在何处都有体现,比如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 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从更高层次上进行探讨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语文的审美教育, 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 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 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 美的事物) ,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 陶冶学生的情感, 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是一种心理效应, 是一种远期效应, 需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不能急功近利, 要长期地、持久地用美来感染和塑造学生,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贵的量的积累, 才能慢慢发展成质的变化。通过语文教学, 引领学生去感受美, 鉴赏美, 创造美,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 增强语言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最终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
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结合语文审美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我们认为提高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质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感知打开了主体进入美感世界的门户, 但这还只是跨出了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 必须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 进行自由的想象。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 是一个在头脑里改造记忆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审美对象( 作品) 和审美主体( 学生) 之间, 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想, 开启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必须通过主体心灵与教学内容或情境的情感联系, 通过情感和想象的相互渗透, 通过想象和已有材料或经验的自由交往, 教学所提供的内容才能融入学生心灵, 成为学生心灵起飞的载体。
一方面, 这种自由想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人生体验的基础上, 但又不局限于已有的体验; 另一方面, 想象又是由感知所获取的新的形象所引起和激发的, 但又不受课文内容的束缚。因此, 想象实际上是对主客二体生命的超越。这种超越不受时空的限制, 获得了相对自由, 学生进入了一种神游怀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学生的一切外在压力暂时消失了, 老师的态度、家长的脸色被淡忘了, 心灵中升腾起一种自由的快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实现生命超越, 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 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有以下两种途径。
2.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所谓审美感受能力, 就是指审美感觉器官( 主要是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对审美对象( 即美的事物) 的感知能力。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 因此,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 是其他审美能力的萌生、发展的基础, 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只有通过审美感受这个大门, 才能对美的事物发生关系, 才能进入审美过程, 进而获得美感。席勒指出: 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 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如果审美者缺乏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他就不可能将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极其迅速地输入到大脑中去也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提高其审美感知力是首先要做到的。
3.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 是最高阶段, 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美的最佳途径。因而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让学生感知美、品味美、鉴赏美,还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鉴教材进行美的创造,让他们享受到审美创造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从而达到蔡元培所说的“以陶养感情为目的”的目标。
要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关键在于言语表达的和谐性和言语表达的感染力要求“真、实、新“”做到以情动人。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 可采用说和写两种训练形式。说就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 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 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 对课文内容进行联想等, 方式简便、灵活、及时。写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认识和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让他们通过文字再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以免思想的火花转瞬即逝。这一过程是学生情感释放, 情感认知再提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 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或相仿的新形象的过程。它有利于读者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 进而体会并丰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所学文本, 用文学符号描述了作者所见所闻的人事景物, 具有间接性。教学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借助再造想象把文学符号转换成一幅幅人事景物的生动画面。
5.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别人现成的描述, 而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是想象者对已经掌握了的许多素材进行创造性的综合, 独立地首创出新的形象。它和再造想象比起来, 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三.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
首先,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语文应该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 学生上语文课应该有美的享受。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程式化, 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 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这样的学习, 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语文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走出枯燥而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 经验的理论性, 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 包括感知, 联想, 想象, 情感, 趣味, 能力等) , 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 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 更强烈的感召力, 更浓厚的诱导力, 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 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其次, 能让语文起到育人的作用。语文教学大师于漪曾说: 语文是一门实用而精彩的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而传统僵化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起到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的作用, 没有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语文美育可通过它特有的教学形态——形象感染、情感熏陶, 使学生养成优良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优秀作品揭示生活的本质, 体现一定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 它们能帮助学生形成较为高尚、恒定的理想, 情操和道德品质。
结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全方位渗透美育思想, 努力创设美的教学氛围, 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 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 参考文献]
[ 1]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M] .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61.
[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S]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 3] 转引自刘建有.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J] . 中学文科, 2008, 1: 48.
[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S]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 5] 杨德如, 杨光, 石经纶. 语文美育学导论[M] .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