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戏题诗考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i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认知中,杜甫是一副愁郁苦闷的面孔,翻看杜诗,观33首以戏为题的诗歌,可看到他轻松的一面。戏题诗虽是“戏”,却也不尽玩笑。戏的情感倾向是多样的,玩笑与严肃的程度也不同。
  一、作为戏谑和自嘲的“戏”
  戏多伴随着笑,伯格森《笑与滑稽》提到:“笑通常不带感情,滑稽似乎只有对那种完全平静安宁的心灵才能产生荡漾的效果。不带任何感情是笑的必要环境,因为笑的大敌莫过于情感。”这里的感情指怜悯之情,并非戏谑对象不值得同情,而是发笑时怜悯有所收敛,是理性而非情感占了上风。当作者将戏的对象更多地当作客观事物技巧性呈现时,滑稽程度上升,谐谑感增强。若与戏的对象距离过近,对书写对象的经历和命运饱含同情,戏谑感自然降低。
  《戏赠友二首》分别写一月间两位朋友的坠马窘事,朋友受伤当然值得同情,而杜甫将两件意外并置分析其原因,已非进行同情之理解,而是以笑的方式论事和劝慰。同类还有《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四员外绾》《戏为韦偃双松图歌》与《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戏作花卿歌》则不同,对其他对象杜甫是玩笑,而对花卿是讥讽。诗先写花卿的勇武彪悍和平贼功绩,发出“人道我卿绝世无”的赞颂。末句“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东都”为其抱不平,明写猛将应守东都,实写花卿残忍蛮横,祸乱蜀中百姓,不当放任地方行事,“绝世无”是讥讽。
  杜甫戏题诗中还有一些自况意味浓厚的诗歌,这些诗某些字句让人失笑,但整体氛围偏向悲苦。如天宝十四载的《官定后戏赠》:“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诗人得意微职可“逍遥”“耽酒”,戏意十足,而“山归兴尽”一语则又将诗人从坦荡自嘲拉回怅然若失的状态。天宝十载杜甫奏《三大礼赋》“参列选序”,但未得官;十二载《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写道:“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这次求官失败后,诗人升起了对故山桃源的思念。十四载获得官职后,杜甫没有太多实现愿望的欣喜,同样作于此年的《去矣行》也表明了他对宦海生活的失望:“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久居王侯间。”该诗虽然字句间也有轻松玩笑的意味,但整体还是嘲的悲况更浓,诗歌本身有着强烈的情感倾向—凄凉,诗人自述凄凉时读者自然联想起其坎坷遭遇并报以同情,在阅读时恐也很难觉得这位怕趋走的诗人好笑。
  此类诗还有《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等。《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刻画了郑广文的窘迫生活,写于天宝十四载,结合杜甫自身经历与《醉时歌》中广文先生与杜陵野客坎坷不遇、忘形痛饮的襟怀相契可知,其实这是自嘲。《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感叹曾在行宫同舍为官的秦少公“多才依旧能潦倒”,也表达了对自己贬谪境遇的伤感之情。
  二、制造戏谑的方法
  考察杜甫戏题诗,可以看到写法上独特的形式特征,常用手法是将存在反差的事物并置,“将某一概念的自然表达改变为另一种调子的表达”,具体呈现为:
  (一)用表达严肃概念的习惯用语来表达琐碎事物,以拔高后者。以《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四员外绾》为例,杜甫赴华州任,路遇少府,托他给杨绾传信,然后一本正经地叙写琐碎之事—现下天气寒冷,山中少茯苓,待天气稍暖,我当“劚青冥”(松树下挖掘),“翻动神仙窟”(翻找树根处),“封题鸟兽形”(庄重包裹),诗人用“青冥”“神仙窟”“鸟兽形”这类意象朴重庞大的词语将挖掘茯苓的过程描绘得分外隆重,外在语词表达与实质内容形成有趣的反差。末直接打趣,华州藤杖不错,届时将一并寄送,供你酒醒后行走使用,立刻生動地勾勒出杨绾酒醒后拄着藤杖行走、身体偏倒不稳的情景,读之忍俊不禁。
  (二)庄谐并置,从文化习惯中的严肃风雅降调为生活化书写,或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突兀严肃。《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因论壮年乐事,戏呈元二十一曹长》先说阴阳相递,想到壮年的裘马清狂,对比如今白头萧条,感慨颇深。接着想到元曹长一心炼丹该不记得将朽的老友了。“高人”与“老丑”本为修真者与普通人的对比,而作者笔调一转,打趣元曹长少睡苦修神仙术,如今还是池中物,老丑鄙陋如我却能酣眠,并且醒来立即将所感畅泄笔端呈送给您。以比起修真者,贱夫有着可以酣睡这一优势的调侃之言打消了此前的种种愁绪。
  《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奉简郑十三判官(泛)》写风急天寒,风常吹落帽子,诗人在舟中分外寒冷,因而到郑泛处索酒御寒。吹帽落用孟嘉事:孟嘉龙山落帽,因才思敏捷、文辞超卓而四座叹服,本为文士风雅之事,但老杜帽落写得困窘辛酸,孟嘉的风雅与诗人的寒窘的对比生出了戏意。
  《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以轻艳的词采写女乐歌舞欢宴,末“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以直朴浅近的语言调侃。整首诗是对艳曲模式的戏仿,歌舞场景缓和了劝诫的尖锐严肃,末两句的直白又消减了绮靡感。
  三、酒兴与闲情
  戏题诗中有十三首涉及酒,《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较为典型,都写到了诗人劝酒。一别五年,再遇汉中王,本应痛饮相叙,可他却出人意料地戒了酒,诗人以独醉调侃主人不能共饮。“已知嗟不起,未许醉相留”连用两典,前一句以枚乘《七发》中有疾不能尝美酒佳肴的楚太子比汉中王,后一句用陈遵投辖留客事对比,埋怨主人家不能留客畅饮。蜀酒、江鱼风味上佳,本该净扫雁池,如山简酩酊大醉,可叹主人戒酒,美事难现。第三首诗中提到了当下社会动荡,衰白之年难回乡,没想到再遇故知。主人既仍怜惜我的诗才,也当记起往日纵饮盛景,再续酒兴。末两句又自比枚乘,将汉中王暗作梁孝王,意写如今枚叟已至,梁孝王当早设宴款待索饮。
  诗人再三言酒事,仇昭鳌认为:“三首俱带索饮意,故曰戏题。”分析文本,还能看到诗人由漂泊西南、欢宴难再生出的失落和感慨,共饮是交际叙情,也是对过往盛时的怀念。
  杜甫戏题诗中,酒的出现频率很高,具体表现为对酒的提及、对醉酒状态的呈现、对宴饮活动的描写及玩笑式索饮。作调侃、戏谑意的戏包含着严肃庄重的游离,尽管在具体诗歌中体现程度不一。日常生活中,饮酒(除了祭祀仪式)确切地说醉酒,也包含着相似的意味,醉酒状态下的人呈现出背离秩序的一面,表现出种种窘态,或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谷继明提到,经学家代表的“康成饮酒,在精神上取温克之义,实即以礼自持”。贤儒饮酒,仍能保持恭谦自持的姿态,而杜诗中的“酩酊”“耽酒”“酒癫狂”显然不是。
  伯格森强调,滑稽的效果“与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和观念息息相关”。宴饮在唐代人生活中尤其是文人生活中十分常见,宴会和饮酒为戏题诗的集中出现提供了环境。仕途失意、漂泊他乡后,宴饮更多地发生在旧识与朋友之间,此时的酒与醉又为戏增添了诗意。《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中杜甫写道:“晚节渐于诗律细,誰家数去酒杯宽。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过意未阑。”诗律与酒杯构成了杜甫政治失意后的主要文化生活:与友相聚,诗酒宽怀。如此社会氛围再加上个人经历,杜甫以诗索饮,既是朋友间的幽默之言,也隐含着对沉闷失意现状的不满、抒发这种不满的渴望,诗是抒发的途径,另一种途径是酒,确切地说是对饮,不是闷闷独饮。
  沉闷的生活也使杜甫在诗歌上投入了更多心思,尝试新的诗歌技巧与领域,这也是接下来要提到的作为尝试的戏,在《数陪李梓州泛江中有女乐在诸舫中戏为艳曲二首赠李》中我们看到了对艳曲的戏仿,更加典型的是《戏为六绝句》《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与《风雨看舟前落花中戏为新句》。《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中诗人饶有兴致地描写江边的桃花如何长出疏篱而掉落枝头,不言花落,却言碧水勾引、妒风倒吹;落花疲懒飞到舟楫旁,碧水春风心生怯意任其飘零,可恨轻薄飞扬者被吹到怀中,而珍重自持者却无人接纳;雨中落花湿重变缓,飘落沙草,蜜蜂蝴蝶忽一改往日性情不再亲近,蜻蜓也碍于伯劳只是偷眼观看。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仇昭鳌转引了王嗣奭之言:“此诗摹写物情,一一从舟中静看得之,都是虚景,都是设想,都是巧语,本大家不屑为者,故云戏为新句。”又曰“纤浓绮丽”,其言颇为得当,这首七古摹物细腻,落花、风、水情态俱出,纤细轻绮,与通常七古浑厚苍古的风格不符,也算别出新意。
  此处的戏是一种文字游戏与诗的新变,这一尝试本是偏离诗歌传统的,而假戏为名弱化了这一偏离的严肃意味。
  杜甫戏题诗的“戏”有着戏谑玩笑、讥讽、尝试等不同的意味,玩笑之“戏”是主体。写法上,将两种习惯上反差较大的话语融汇于诗中制造滑稽感;内容上,借酒(索酒和醉酒)来开玩笑。一些戏题诗内容上玩笑意味并不浓厚,其创作实际上是对诗歌题材和技巧的创新,以戏为题谦逊而谨慎地避免了这种创新可能会招致的严重后果。戏意味着对秩序和端正的背离,同时也弱化了这一背离的尖锐性。
其他文献
“司岗里”是中缅佤族重要的口头传统(狭义),主要表现为神话、传说和史诗三种文类,“司岗里”史诗基本整合了神话传说的内容。从其生成语境和具体文本的历史文化内涵考察,阿佤方言区阿佤支系和巴饶方言区巴饶支系各自演述的“司岗里”史诗应该属于不同的异文,两者之间既具有共性,同时也形成比较清晰的边界。
抽象与具象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对话,能提升评论的语言活性和论证感染力。塞缪尔·早川在《语言学的邀请》中谈到了语言的“抽象阶梯”,什么是“抽象阶梯”?说的是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存在一个从高到低的层次,在阶梯的最高层都是一些极为抽象的大词,自由、平等、法治、国家、财富等,越往下越具体,比如,用奔跑的男孩表现“自由”,用国旗代表一个具体的国家,用“伏尸海滩的叙利亚男孩”表现“难民危机”。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八年抗战中,贵州先后有80万人参战,抗战中22次大会战,多数有黔军的身影,在作战中黔军表现出万人心死催强权、血肉拼与钢周旋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多次得到中外最高领导人的嘉奖。贵州作为抗战大后方,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难民、安置了大批外地入黔高校和工厂企业。贵州为战争期间的难民救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民族企业保护及恢复生产支援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朱彊村,原名孝臧,易名祖谋,字藿生,一字古微,号彊村,又号沤尹,晚年仍用原名,浙江归安人,与王半塘、郑大鹤、况蕙风合称晚清末四大家,是继王半塘后词坛公认的执牛耳者。  朱氏生逢末世,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才由王半塘引导作词。彼时已是时局动荡,沧海横流,国势维艰,朝政益颓,末世下的悲愤与震惶形成集体性的心理氛围,梁启超在宣传变法时称“今有巨厦,更历千岁,瓦墁毁坏,榱栋崩折,非不枵然大也,风雨猝集
期刊
《创世纪》是一部面世不久的创世史诗,主要流传在德宏傣语方言区。内容叙述了天地开辟,江河湖海形成,人类与万物起源等内容。本文从文本形态、叙事结构、神话母题和程式特点等方面来初步探析这部史诗。史诗中有丰富的叙事传统,反映了傣族的本土文化和原生信仰。同时该史诗受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带着明显的佛教色彩。可以说,这部史诗是先民基于口头传统与佛经文学的再创作,它是生长在傣族贝叶文化土壤中的产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生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也在不断变化更新中。在中小学课改特色化的大环境下,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地区众多学校的课改也就成为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着力关注的现实研究课题。文章基于小学英语课改特色打造需要,对翻转课堂理论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干将莫邪故事经久不衰,流传至今,体现出经典故事的独特生命力.干将莫邪在《三王墓》中发展为完整的故事模式,对后代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故事题材,干将莫邪在不同
期刊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写了两首名字同为《明妃曲》的诗作。然而自它问世以来就争议不断,有人对它高唱赞歌,纷纷赋诗唱和;有人则对它进行强烈抨击,全面否定。  一、创作之初的唱和之盛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他的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亲清政商关系的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当前政商关系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公平、竞争的市场制度尚未健全,公正的法治制度尚待完善,与民营企业发展相关的政务制度尚待改进,商业运行制度尚待明晰,中介组织运行尚待规范、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制度尚不完善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制度体系,即完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制度,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制度,创新民营经济服务的政务制度,改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商业制度,规范中介组织服务质量提升的运行制度,健全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制度。
北朝女诗人数量不多,今有史可查的仅有北魏文明太后冯氏、谢氏(王肃妻)、陈留长公主、胡太后、北齐冯淑妃、崔氏(卢士深妻)、北周(隋)大义公主等七位,这七位女诗人每人也都只有一两首诗歌传世。北朝女诗人虽然只有七位,作品也仅有八首,但从作者的组成到作品的创作却极富特色。七位女诗人几乎都是贵族妇女,她们的诗作有的充满了能掌控自己命运的自信、有的则体现了乱离中的凄苦无助,共同的特点是本真、率性,体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南朝诗人莺莺婉歌、故作娇羞的真实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