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百忧解给予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给予系统分析与评价。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 采用百忧解和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针灸;中风后抑郁症;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30-01
近年来,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据临床调查统计,约有20%-60%的中风病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中风抑郁症属于中风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是指患者在发生中风后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发生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由于该病的发病病不断增加,引起了越来越多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并将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纳入重点研究范围。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可以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年龄在38-58岁,平均年龄48岁,男32例,女28例。患者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的症状均符合《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诊断标准,并且经过病理学检查和CT检查证实,本组患者中,32例为脑硬死、28例为脑出血,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8-58岁,平均年龄48岁,男18例,女12例,20例为脑硬死,10例为脑出血,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8-58岁,平均年龄48岁,男18例,女12例,12例为脑硬死,18例为脑出血;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与指标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百忧解给予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给予系统分析与评价。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百忧解给予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晨服,20mg/天,一天一次,连续服用一周,观察治疗效果;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病患者抑郁症属肝肾阴虚或情志郁结,为此针灸治疗应以肝俞、肾俞、心俞、神门、内关、风池为主穴,手法以补法为主或平补平泻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系统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X2检验,计量资料用x(_)±s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体治疗情况如表1所示:
2.2副作用分析
对照组患者有3例产生不良反应,治疗恶心和呕吐、多汗、厌食、恶心、腹泻、头晕等症状,经过用量调整,患者不良症状消失,而观察组患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患者对针刺感到惧怕和疼痛,经过医师调整手法和解释,顺利接受治疗。
3讨论
中风病患者,由于长期的治疗和病痛的折磨,患者极易产生郁郁寡欢等不良情绪,甚至于感到心情沉重,痛苦难熬,忧伤、悲观、绝望。这些都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且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已经成为重点研究范围。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可以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3.1临床现状
近年来,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据临床调查统计,约有20%-60%的中风病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3.2病理特点
中风抑郁症属于中风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是指患者在发生中风后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发生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中医认为是由于患者体内风、火、痰、气、瘀郁积于体内,造成气机运行受阻,导致血瘀不能疏泄,加快了患者脑组织损伤,进而导致中风后抑郁症的产生。
3.3治疗机制
根据以上病理分析,临床上采用 百忧解给予患者治疗,其主要成分为氟西汀,是神经元摄取5-羟色胺的选择性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抑制神经元摄取5-羟色胺的能力,而中医针灸治疗对于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具良好的协同作用,属于现代中医新疗法,通过整体治疗、辩证分型治疗,从根本上治愈患者精神衰退萎靡等精神障碍症状。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中医针灸治疗对于中风后抑郁症治疗效果良好,应该加强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江丰,李常度,孟晓丹等.针刺五志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2):25-26
[2] 张玉红.中风后抑郁症的针灸治疗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104-105.
[3] 张水江.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近况[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8):66-68
[4]石颢,石琳.中药加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5):389-391.DOI:10.3969/j.issn.
1008-9276.2006.05.032.
关键词:针灸;中风后抑郁症;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30-01
近年来,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据临床调查统计,约有20%-60%的中风病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中风抑郁症属于中风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是指患者在发生中风后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发生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由于该病的发病病不断增加,引起了越来越多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并将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纳入重点研究范围。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可以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年龄在38-58岁,平均年龄48岁,男32例,女28例。患者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的症状均符合《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诊断标准,并且经过病理学检查和CT检查证实,本组患者中,32例为脑硬死、28例为脑出血,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8-58岁,平均年龄48岁,男18例,女12例,20例为脑硬死,10例为脑出血,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8-58岁,平均年龄48岁,男18例,女12例,12例为脑硬死,18例为脑出血;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与指标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百忧解给予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给予系统分析与评价。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百忧解给予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晨服,20mg/天,一天一次,连续服用一周,观察治疗效果;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病患者抑郁症属肝肾阴虚或情志郁结,为此针灸治疗应以肝俞、肾俞、心俞、神门、内关、风池为主穴,手法以补法为主或平补平泻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系统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X2检验,计量资料用x(_)±s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体治疗情况如表1所示:
2.2副作用分析
对照组患者有3例产生不良反应,治疗恶心和呕吐、多汗、厌食、恶心、腹泻、头晕等症状,经过用量调整,患者不良症状消失,而观察组患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患者对针刺感到惧怕和疼痛,经过医师调整手法和解释,顺利接受治疗。
3讨论
中风病患者,由于长期的治疗和病痛的折磨,患者极易产生郁郁寡欢等不良情绪,甚至于感到心情沉重,痛苦难熬,忧伤、悲观、绝望。这些都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且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已经成为重点研究范围。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可以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3.1临床现状
近年来,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据临床调查统计,约有20%-60%的中风病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3.2病理特点
中风抑郁症属于中风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是指患者在发生中风后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发生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中医认为是由于患者体内风、火、痰、气、瘀郁积于体内,造成气机运行受阻,导致血瘀不能疏泄,加快了患者脑组织损伤,进而导致中风后抑郁症的产生。
3.3治疗机制
根据以上病理分析,临床上采用 百忧解给予患者治疗,其主要成分为氟西汀,是神经元摄取5-羟色胺的选择性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抑制神经元摄取5-羟色胺的能力,而中医针灸治疗对于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具良好的协同作用,属于现代中医新疗法,通过整体治疗、辩证分型治疗,从根本上治愈患者精神衰退萎靡等精神障碍症状。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中医针灸治疗对于中风后抑郁症治疗效果良好,应该加强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江丰,李常度,孟晓丹等.针刺五志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2):25-26
[2] 张玉红.中风后抑郁症的针灸治疗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104-105.
[3] 张水江.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近况[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8):66-68
[4]石颢,石琳.中药加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5):389-391.DOI:10.3969/j.issn.
1008-9276.2006.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