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举手提问的原因与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tt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很大。”然而,我们渐渐发现,小学生在上课时举手提问的现象越来越少。笔者对此作一探讨。
  
  一、不举手提问的主要原因
  
  1. 嘲笑与否定,没勇气回答。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其中有的是因为怕被同学嘲笑,有的是因为怕老师眼神、手势上的否定。有个别同学反映自己也曾发言过好几次,但要么受学生嘲笑,要么被老师手势否定,几次下来,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逐渐失去了举手发言的勇气。
  2. 惧怕与冷落,没动力回答。
  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天生胆小、怯懦的性格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其中有因为惧怕老师而不发言,也有因为自己受老师冷落已经习惯了不发言。而且,因惧怕和被冷落的原因不发言的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女同学。同时还发现,学生的惧怕与被冷落不仅表现在心理上,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上。他们是因为对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而没有兴致发言。
  3. 思考时间少,来不及回答。
  研究表明:成年人等候的耐心通常不超过一秒钟,这么短的时间孩子根本来不及动脑思考,而当等待的时间增加到三秒以上时,孩子的回答往往更完整甚至带有创造性。有些学生总觉得老师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了,有些问题自己也在独立思考,甚至有了初步的答案,就是速度上慢了一拍。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开口”,克服这些困难,还应该逐步培养他们主动提问的能力,从而实现他们在教学中作为主体的目标。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目标是使学生“乐问、会问、善问”。
  
  二、主要对策
  
  1. 培养良好的提问意识,让学生乐问。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及语言技能的综合反映。而现在学生的缺陷正是不敢提问、不会提问和提问不好。
  首先,创设师生间平等、轻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气氛。教师的教态要亲切和蔼,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使他们同样具有积极投入思考、投身教学活动的热情。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有些学生更是急不可待,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大喊“我来,我来”,“请我,请我”。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局促不安,感到一种课堂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民主气氛。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养成静静地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其次,巧置问题障碍,激活学生思维兴趣,克服学生由于不屑于提问,认为自己全懂了,没必要提问的心理,让学生在“疑”中设疑,在“疑”中生奇。再次,巧设课堂“空白”,提供发挥提问意识的时间,教学中留有余地,让学生作好提问、思考、探索的心理准备。我们可用激情法,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用启趣法使学生好奇,愉快地探究趣味知识的根源;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奥妙而去推究其原因的所在,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意识,实现从“不敢、不愿提问”到“乐于提问”的突破。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说明教师的作风是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新课程改革需要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且新课程改革的本身也有利于培育这种师生关系。
  2. 注意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会问。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也有了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就能提出问题了。可能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问,也找不到容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的技巧。
  (1) 示范提问,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热烈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提出的问题要小而具体,并且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相矛盾,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
  (2) 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懂或不懂的问题,这就是疑问,是感知过程的障碍。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有时,学生提出一般性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将其引导为深疑,或在引导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 提示提問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善问”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敢问”、“会问”只是为达到“善问”这一目的的必经之路。从理论上说,针对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提出问题,但实践中无此必要,如此提问,既抓不住课文中心,又浪费时间。只有善问才能在诸多的信息里面剔除芜杂、无关紧要的信息,直击问题要害,从根本上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的学习要点进行提问,以提高“问”的质量。如在概念中提问、在原理中提问、在总结归纳处提问、在知识联系处提问等。
  学生有疑而发时,往往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因此,教师还应教会学生一些表述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清楚、确切。如有学生问:“新型电影还有哪些特点?”教师问她:“你知道新型电影有哪些特点?”那位学生摇摇头。教师随即问:“那么,这个问题该怎么问呢?”学生思考后说:“把‘还’去掉。”这样,就能够把问题表达确切。其次,可以教一些提问的方法,如直接提问——“‘迅速地把小铅锤提了出来’,为什么用‘提’?”,归类提问——“《尝百草》一课中为什么两处用了省略号?用法一样吗?”,比较提问——“‘迅速地把小铅锤提了出来’,这里用‘提’,而课文后面写‘但每次都由于争先恐后往上拉铅锤,总是把瓶子拉翻。’这里为什么用‘拉’?”另外还有分析式提问等。学生了解了这些方法,就能把问题表述清楚,提高提问技巧,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古人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存在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困惑和求解的愿望,进而展开探究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
其他文献
本研究探讨了 PBL 教学法在民族预科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尽管基于问题的教学存在着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却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进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
小学阶段是学英语的开始,如同学习母语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开始,在很大程序上要靠教师在教给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明确的指点。诸如怎样发言答问,怎样
目的:通过对EMT术后复发患者应用清热活血消癥的红藤方治疗,来探讨该方的功效及作用机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红藤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
艺术来源于生活,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从小就对身边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其中的奥秘,《纲要》中指出幼儿期的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对艺术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人的生活实践(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数学,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像花朵、蜂巢等也都包含着数学知识。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性,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数学首先是,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老年性白内障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在我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别进行眼科常规护理和眼科常规护理联合健康教育,观察并比较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只在北平做过两年多团的工作,对北平党史情况知道的不多,但是对当时总的历史背景,还是了解的。看了你们编写的这个时期的北京党史大事记(初稿),提
笔者通过对广州市诉讼调解状况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实证和比较的角度分析,发现目前广州市诉讼调解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案件压力大、法官助理制度和调解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党的十三大把严格按照标准不断吸收新党员和坚决而妥善地处理不合格党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这是针对当前党的组织状况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在新的条件下,
目的:研究对老年痴呆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中72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6例接受常规护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