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拾零

来源 :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uarius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文睿老师是原《华北电力报》的编辑,写文章是一把好手,编文章慧眼识珠,发现并推出新人更是拿手好戏。去年七月十一日,张老师在北京普明专门给山西省电力公司文学创作协会(以下简称“文协”)的文友们讲了一课,我也有幸参加。课后,认真学习张老师分享给我的电子讲稿,受益匪浅。
  一、文学写作要愿能匹配
  张老师在普明讲课时,特意讲到了新手的愿能匹配问题。他说:“创作愿望与创作能力要有一种相对合适的关系,如果愿望跑得太快了,而能力跟不上,作者会痛苦的。”为了让大家听懂他的道理,张老师特意讲了两个故事。
  故事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象棋队从全国招了一批青年棋手进行培训。当时,南方和北方各有一个棋王,一个下功夫棋,一个下才子棋。教练问青年棋手们,你们想学谁的棋?棋手们都说,想学才子棋。教练说,你们要是学功夫棋,学一个成一个。要是学才子棋,可能全学瞎了,全废了。
  针对这个故事,张老师说:“文学创作是同一个道理,下笨功夫的,可能进步快些,而那种才华横溢的作家,可能根本就没办法学。”“我讲这故事,啥意思呢?就是鼓励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创作态度。”“文学写作,耐心是最快的速度!”
  故事二:我有一位二表哥,他做饭做得比较好。他会炒好多种菜,比如糖醋排骨、红烧里脊、地三鲜等等。有一天,二表哥到我家看我父母,恰巧我父母不在家。中午,我让二表哥露露手艺,他欣然同意。于是,他就在我家厨房找食材,转了一圈儿,发现我家只有白菜和土豆,就笑着摆了摆手,又摇了摇头,说:“只能炒个白菜了。”最后菜一出手,我发现,二表哥炒的白菜一般般,就那么回事儿。
  针对这个故事,张老师说:“这段儿往事,起码有这么几层意思:其一,当天,我家厨房的食材好像做不出什么好吃的东西;其二,二表哥的手艺,也不咋地。真正的高手,炒的白菜也不俗;其三,我修改别人文章的水平,跟我二表哥炒的白菜差不了多少,也不咋地。”他还说,“我在这儿想说的是,文学人才的成长,还是比较慢的,作者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
  前一段时间萧立军老师在和我谈到公司一个小文友的小说时说:“这个小朋友的小说写得不错,文字底功也不错,但由于写的是一个比较生的领域,所以虽然本人花了太大的心力,但是对自己新涉猎领域的知识还是有点夹生。写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投入产出往往是不平衡的。”萧老师说,他会和这个小朋友再好好谈一谈,确定写作题目时,一定要尽可能和自己的底功能力相匹配,不然的话会太吃力,搞不好还会影响作者的创作热情。作者要想写新领域,就先要花一段时间做功课,把自己真正融进其中,这样写起来才能省力。
  最近,在和郝密雅老师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她对一些年轻作者急躁的写作状态十分担心。她一再和我讲,一定要告诉他们,写作是有规律的,急惊风是出不了上品的。写作需要功底,功底不足的朋友们还是先从奠基式作品练起,“有余力”后,再闯“大文章”。
  对于三位老师的说法,我很以为然。文协成立,激发了很多年轻文友的创作热情,新手的作品有点像井喷一样出现。其中不乏精品,但也有一部分作品粗糙。从这些现象中我感到,他们需要处理好写作热情和执业态度,写作愿望和写作能力的关系,解决好“三知”问题。
  (一)知写作目标
  写作的愿望,实质上是对自己写作目标的定位。我以为,写作和任何工作都一样,都有一个从低向高、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不能跨越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盲目拔高自己的写作目标,追求争功近利的“才子棋”,追求文学成果的“大跃进”。要按照“走一看二眼观三”的系统思维,分三段来制定自己的修练目标,以实现自我写作“大餐”的愿景。
  “走一”,制定伸手能够着的近期目标。文学新手走第一步的目标,一定是自己能力范围内伸手能够得着的目标,别想一开始就成为一鸣惊人的文学“才子”,别把初始目标定在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宏篇巨著上,别想一开始就去做没有涉猎过的领域的“大买卖”,目标一定要定得“力所能及”。初級阶段的目标,也就按一年或二年来定吧。
  “看二”,要有跳起来能够着的中期目标。走上文学路二三年之后,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了,也有一些小部头的成果了,下一步的目标可以定得稍微大一点,但限度还是要在自己现有能力跳起来能够得着的范围内。我仍然不主张定过大、过宽且自己不熟悉的目标。中期目标,可以定个三年五年吧。
  “眼观三”,要有一定创造性张力的远期目标。经过五六年的写作修炼,对各种文体的写作已经基本掌握,想涉及的寫作领域的业务也搞个八九不离十了,才可以定一个创作张力比较大的目标,给自己一些挑战,促自己潜能的爆发。有张力的文章,既要有专业“点”的知识,还要有业务“线”的知识,更要有行业或社会“面”的知识,驾驭这样有创造性张力的題目,是需要文学底功修炼到一定段位才可以的。长期的目标,我以为可以定个十年、二十年吧。
  (二)知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修炼,是写作目标实现的最基本的条件,作者必须练好最基础的功夫,做到不论提供多少“作料”,都能做出与常人不一般的“炒白菜”来。有人说,写作需要的基本能力主要有六种:看(观察能力),听(信息提取能力),说(口头表达能力),读(知识获取能力),写(写作能力),想(思维能力)。我按这六种能力再细分,形成写作底功的“九力”:
  思维力。要通过思维模式导向性书籍的阅读,培养自己阳光、动态、系统、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科学地应用批判性思维,科学地确定写作主題思想。这个能力,决定了写作的方向是不是正确,决定了最终作品的成功与否。
  文字力。要认真学习语法、造句、解字、用符、释典等最基础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自己正确、科学、艺术地驾驭文字、标点、词句的能力。不让自己未来的写作功夫,老花在改病句、调错词、修符号等等小儿科的简单重复性劳动上,给创造性的写作、特色性的写作留出时间。
  文化力。要系统学习中外名著,全面提升自己解读世界、国家、区域文化内涵的能力,使自己的作品能够充满浓厚的国学、哲学、区域文化味道。   业务力。要系统学习自己写作准备涉猎领域的专业书籍,要写专业人,先入专业道,先习专业技,先入专业味。只有自己尝过梨子,才能写出它的滋味,写出专业人、文学人和社会人都能听懂、看明白的文学作品来。
  政策力。要通过看新闻、读文件等多种学习渠道,养成经常搜集、学习、研究自己写作领域所涉猎的国家政策、法规、制度及大政方针资料的习惯,使自己写作领域的政策法规水平保持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文学作品味道,能够与国家和上级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的味道相吻合。
  策划力。要系统学习项目策划、组织、管理的知识,熟练掌握文学采风、培训、写作、评比、出版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既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中小型文学课题的写作,还能够组织完成团队式重大文学创作选题的写作。
  表达力。要系统学习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这个能力包括专业语言、网络语言、地方方言、甚至于英语等外语的说写能力,包括在网络上用现代化的“互联网 ”工具写制图文并茂的网络文体的表达能力,使自己成为“互联网 ”时代全能的说、写、网复合型写手。
  倾听力。要系统学习心理学、语言学、管理学知识,提升自己识别心理语言、肢体语言、职业语言的能力,使自己学会与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表达习惯的人顺畅交流的方法,能在采访中领会被采访者的语言,使自己的写作更丰富、更个性。
  总结力。要系统阅读等管理类书籍,学习时间管理、闭环管理等科学管理知识,提升自己“三省其身”的能力,提升自己“日过电影周小结,月度反思年算账”的反思总结能力,不断在对自己、对他人、对历史的写作经验教训的反思总结中,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
  (三)知修能路径
  写作能力的修炼路径因人而异,这里说说三个最基本的路径:
  平时,按步就班系统学。写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要在平时抓住一切机会,一点一滴地修炼,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不能寄希望于有问题时百度。百度只能解决知识点之类的战术性问题,解决不了知识组、面、体、时等二维、三维、四维这样的战略性问题。不能寄希望于临时抱佛脚,因为如果作者的知识系统太贫乏的话,在很多时候尤其是采访时听不懂的现象就会增加,就会影响采访效果。
  战时,临阵磨枪重点学。新领域的写作,要在选题确定后,重点系统收集相关知识资料,突击补上自己欠缺的知识。每一次实战,都是学习相关专业的好机会。在自己的专业课不合格前,最好要耐得住性子打磨自己的专业功底,不要着急采访动笔。
  成时,认真反思提升学。每完成一个大作品,要系统地反思总结,梳理一下通过这次写作学到些什么知识点,积累了什么样的写作资料;梳理一下这次写作中还有那些业务、文化、政策问题没有搞明白;梳理一下这次写作在技法上的得与失。同时根据梳理到的得失,明确下一步在相关领域提升学习的计划。
  二、文学写作的“六干”储备
  我认为写作分两类,一类是平时积累性的基础写作,一类是成文成书时的重点写作。
  这里所说的平时的基础写作,就是张文睿老师讲课中提到的山西作家孙谦老先生的“人干”写作。这个“人干”指什么呢?孙老先生的说法是这样的,“这些年,住在北京写反映农村题材的电影剧本,任务总算完成了,但凭的是过去的一点生活积累。可是,脑子里积累下的那些人物,早已變成‘人干’了,只能是拿水泡涨了使用,这就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只靠泡‘人干’搞创作,创作必然要枯萎了。”为了接近生活,孙老先生专门从北京回到山西,为的就是便于接触最基层的生活、最普通的人,给自己脑中的“人干”补充营养,让自己的写作永远葆有最鲜活的“人干”素材。
  张老师说一个写作的人,如果能够注意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三百个高水平的“人干”,并且在“人干”提炼出来后,不搞一锤子买卖,而是不断地走进这些“人干”所代表人群的基本生活之中,不断收集这些人群中新的与时俱进的东西,把这些“人干”不断泡在最基层、最新颖的生活工作营养液中,时刻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若能做到這一点,写东西时,作者积累的那些“人干”,就无需再像孙老师讲的那样临阵重“泡”,就会如泉般涌入文章,给文章增加时代感和现场感。
  我以为,文学写作的基本对象,不外乎人、事、景、物、情、理六个字,也就是人物之写、事物之写、景观之写、物品之写、情感之写、道理之写。因此,写作的基础积累,不仅仅是要有三百个“人干”,还应该有三百个“事干”、三百个“景干”、三百个“物干”、三百个“情干”和三百个“理干”,一共“六干”。也就是要在平时注意收集积累三百个特殊人物的速写,三百个特殊事件的速写,三百个景观的速写,三百个物品的速写,三百个人生情感的速写和三百个人生道理的速写。
  三百个“人干”。三百“人干”,是指对家庭、社会、组织中的三百个熟悉的人的性格、长相、气质、习惯的文字速写,是作者用文字描述出来的三百个身边的人的文字画像。
  我们写的文学作品,一定会打上身边的工作和生活的人物的烙印。如果你咬定此生就要吃文字饭,那你就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开始积累,不能等到提笔时再去无中生有,思谋某类人如何如何写。你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自己的家人、同伴和在社会中遇到的有缘人。理理他们说话的表情语言、做事的肢体习惯、处人的远近方寸,办事的技巧门道,然后把他写下来。这个“人干”,不是一次写就的,而是在对同一人不同时间的言行观察和研究中不断完善的,是在对同一类型的不同的人的言行观察和研究中不断丰富的。是在对同一类型、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的研究和观察中不断圆润饱满起来的。
  三百个“事干”。三百“事干”,是指我们对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常做的三百件典型事件的文字速写。
  人一辈子的时光,是由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写作的第一要务是写好人,第二个是写好事。一件事要写完整,首先是要将事的人、时、地、过程、意义等要素写全了,不能缺胳膊少腿。其次是要对事的语言表达要艺术,用鲜活的文学语言、百姓语言、专业语言,写活事件不同阶段背后的切入点、文化点、技术点和思想点。   三百个“景干”。三百“景干”,是指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常见的三百个人文、自然景观的文字速写。
  在我们身边,时时会有一些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人文景观,对于能给我们以启发、激起我们想象的景观,我们要及时地把它记下来。特别是一些有季节、地域、职业、文化、宗教特色的景观,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一定要在有所触动时,立马想办法写下来。现在大家基本是手机不离身,我们完全可以在把景观拍下的同时,把现场对景观的语言文字介绍拍下来,把现场解说员的讲解录下来,把现场与景观相关的书籍买下来,把自己当时观赏景观后的感受在手机的备忘录中敲下来,回来后再系统地整理,形成一个图 文 视屏二维码链接的“互联网 ”“景干”来。
  三百个“物干”。三百个“物干”,是指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三百种物品的文字速写。
  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们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机器等,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文学描写中少了这些伙伴,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工作就成了无根之木。如何把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物,用自己的语言写好,是写作修炼的一大课題。我们应该随时随地观察这些伙伴,当我们的心与它们产生共鸣时,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在写这些“物”时,我们要事先把功课做足,收集足够的与此物相关的资料,把这些资料消化了,再去“格物”。此时的“格”,是一个建立在对物的丰富常识基础上的“格”,比“门外汉”的观察认识的深度、高度、文化度、科技度,肯定要高得多。
  三百个“情干”。三百“情干”,是指人类和动物世界中感人的三百个情感瞬间的文学速写。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在写作中,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感情,是极重要的。我们要在自己情绪的体验中去体会对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合适表达,要在对别人不同情绪的观察中,去体会如何把人们的典型情绪状态写得更有味。需要记住的是,大多时候有些思想火花一闪而过,不及时把它记下来,过后就会永远消失。当然,在记述情感时,我们要注意情感表达的角度、程度及理度,要能够区别并写出对一件事“狂”的、“狷”的、“中行”的不同文字表示方式。人的情感表达,总有直接的、间接的、含而不露的等不同的形式嘛,对情感的表达宁缺勿过,不走极端,还是要中性一些,给自己留些余地。一定要知道,由于文化背景、专业背景、职业背景、家庭背景、地域背景的限制,由于资讯条件的限制,作者对一件事的情感判断,未必全是真理。说肯定性语言时,前面加上定语,限制一下定性语言的空域、时域,给自己后面可能的转弯留下后路,使自己少吃把事做满退不回,把水泼地收不起的后悔药。
  三百个“理干”。三百 “理干”,是指对人生的三百种道、德、观、思的文学速写。
  人的生活、事的运作、景的变化、物的应用、情的起伏,都有道、理、德、思的精神因素在其中。写作不仅要直描事实,还要在写人、事、景、情、物中融入文化、融入规则、融入伦理道德。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悟、去验、去行这些理,并把自己和他人行理、悟理的内容和过程写下来,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灵魂层面的内涵。当然,写理性东西的时候,要充分考量与自己相同观点的人的意见,考量与自己不同观点人的意见,考量历史先人的意见,甚至于要考量与自己观点敌对的人的意见。从几个侧面充分验证,方可减少自己对理、德、道、规解读的片面性。
  我认为,人不论做什么,只要用心,平时多留意观察,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归纳,自然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由自然王国迈向必然王国。
  三、文学写作的三段渐进
  有人说,文学就是要无中生有,我不太赞同这个说法。文学写的内容,可能直接对不到某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地、具体的物,但一定会是从某些生活工作中的人、事、地、物的原形中提炼出来的,是在若干个生活原型的排列组合中形成的。
  写作有写作的基本规律,码字功底只是写文章的基础,只是用文字表现生活的工具。如果作者不了解生活本身,纯靠无中生有,是不会写出贴近生活、有味的文章来,是不会成为一个外行人看得明白,内行人看得进去的好文章的。張文睿老师在文协北京办事处给公司部分文友讲他的创作时,以一个年份内如何写一个新涉猎专业的文章为例,讲了专业写作成果的“点、线、面”三段论:
  写“小”,重点写作专业“点”的东西。深度接触一个新业务半个月后,作者对这个专业的业务有所了解了,可以根据自己了解透彻的业务人、业务事、业务点的情况,写一个反映这项业务中的人、事和业务点的小文章,一个能说清楚专业“点”的来龙去脉的小东西,小短篇。
  写“中”,重点写作专业“线”的东西。了解这项业务有一个月了,掌握的业务内容多了些,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可以连起来、串起来,形成一条知识“线”了,那就视自己资料掌握的情况,把自己写的几个小东西反映的内容融合起来,写一个中不溜丢的表达专业“线”的东西。
  写“大”,重点写作专业“面”的东西。进入这个业务的门道一年了,对这项业务“面”上“点”、“线”相连的整体情况有了系统的了解,这时才可以动手去把几个中不溜丢的“点”、“线”东西融合起来,写一个反映业务“面”全景的大東西。
  当然,张老师所说的半个月、一个月、一年只是一个概数,小、中、大文章的写作渐进过程,需要作者根据自己的业务功力去考量,可能某一个段时间会长一些,也可能某一段时间会短些。
  四、文学写作的四种着色
  同样的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组合来写。写作的“颜色”有四种:一是纯粹写人物事件正能量的“暖色”;二是纯粹写人物事件负能量的“冷色”;三是以弘扬正能量为主、批评负能量为辅的“暖色中的冷色”;四是以批评负能量为主、对比弘扬正能量的的“冷色中的暖色”。
  写作的纯暖色调。是指对同一件事纯粹从正能量的角度、从肯定的角度、从同情的角度、从帮助的角度来写。这种写法,可能是满满的正能量,但也容易以偏概全,让这些事情中的负能量也受到肯定,影响一些人的判断力,不算是一个很科学的表达颜色。纯暖色调一定要控制夸的边界,只夸有确实证据证明好的。对于实证不全的、有原则争议的人和事,最好不夸。如非要夸,也只夸自己认为好的地方,而且要有证据。   写作的冷色调。是指对同一件事纯粹从批判负能量的角度,从否定的角度,从同情的角度,从反对的角度来写。这种写法,可能给人眼中的是事物的反面,是事物的负能量,黑暗面讲得太过,人们满眼都是不好的景象,会让大家失去前行的信心,也不是一个很科学的表达颜色。在批评的同时,一定要像萧立军老师讲的那样,给它一个阳光的尾巴,给它一个希望的方向。
  暖色中的冷色。是指对一件事从正能量、肯定、同情、帮助的角度为主调来写的同时,对于一些影响大局、大度、大势的负能量,否定、憎恶、反对的的东西,还是要旗帜鲜明地给予必要的冷色调。让大家看到我们需要警诫、改进、提升的东西,不要让歌舞升平蒙住了我们的眼睛。我觉得,必要的冷色,是一个写正面导向文章的合适的衬托性颜色。
  冷色中的暖色。是指对一件事从负能量、否定、憎恶、反对为主调来写作的同时,不要忘记留三分口德,不要把话说死,也许我们极力否定的东西,在一些条件具备后,就会转化成肯定的东西,也许山穷水尽的那一点上,还有肉眼看不到的柳岸花明。
  四种颜色的说法,代表人们四种评价事物的方式,我个人不大喜欢纯黑纯白的绝对表达方式的。人是有善恶的,物是有阴阳的,事是有是非的,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是没有的。中国的皇帝,为什么不叫“九六之尊”,而叫“九五之尊”?其中是有天地运行的大道理在里面的。“九六”是《易经》的六卦的上卦,到了顶峰的东西,就该走下坡路了,太阳过午就该走向落山了嘛。因此,连皇帝也不想坐在最高点,都要给自己留下一些成长的空间,我们凡人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吧。一定要记住,古人最欣赏的时间位置是九五,这个时间位置,不是最高,但是最好。
  五、文学写作的微格修养
  在张老师的讲稿中,我非常关注的是一个新的概念——微格教育。张老师对写作的微格教育的解释是:“许多年前,看过一篇介绍微格教育的文章。核心内容是,建议喜欢文字的朋友,不妨在日常生活里,东一句西一句地学点基本的词句。古典的与现代的均可,书面语与口语都成。”这段话讲完,张老师又强调了一次,文学写作的微格自教,就是要“一句一句学说话”。
  (一)概念。微格来源于微格教学的概念。微格教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爱伦博士认为,它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是通过微缩的教学实践活动培训的一种方法。另有一种说法,则是微格教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及系统论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设定教学行为目标,传递教学信息,反馈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状态。
  实质上,我以为可以有一个更简单的说法,那就是用“互联网 ”的技术手段,提升写作“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能力。为了更清楚地解释,我又缩小检索范围,搜索“微格写作教育”。这一次,我找到的答案与张老师所说的概念词理皆通了。网上有一篇介绍刘春文老师《微格作文解码》的文章,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对微格写作教育的知识介绍得比较到位。
  按照刘老师的观点,所谓的微格写作训练,就是将写作的知识系统分成若干个有机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分解训练的方法。“格”是指写作的一些共同的技法和技巧,“微”是指小步走的训练。刘老师所说的微格写作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小问题。一次教育修炼的问题宜小不宜大,要从细微问题入手,如张老师讲的“一句一句学说话”。二是窄切口。宁打一口井,不挖一条沟。一个微格只注意训练一种技能或方法,不要宽泛问题,从具体问题切口。三是短时间。一次只解决两三个问题,不拖堂,不打疲劳战,每次不超过三十分钟。
  (二)要点。写作的“格”是写文章的共同规律、技法、技巧,要按照写作的低级阶段注重求同入“格”、写作的高级阶段求异出“格”的思维顺序,确定知格、入格、升格,出格、破格的微格写作修炼路经:
  “知格”入门。文章的“格”是一个系统,可以按大小系统的有机组织进行分层,一直分层到最基本的写作要素——字、词、句。鉴于微格修炼“小问题,窄切口,短时间”的特点,我以为应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先搞明白写文章的大框大“格”,在此基础上,微格的修炼才有方向,才不会偏航。因此,微格修炼的前提,首先是要弄清“格”概念,搞清“格”的系统框架,搞清“格”的層级结构。把各种文学体裁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成我们常见的一部分一部分和一层一层的“格”。
  大“微格”。如中学的写作之“格”,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个大“微格”。企业的写作可以分为管理性文档、新闻性文档、文学性文档等大“微格”。
  中“微格”。如记叙文的结构可分为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五个中“微格”。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个中“微格”。叙述方式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个中“微格”。开头方式可以分为以人引入、以物引入、以景引入、以理引入等若干种开头的中“微格”。
  小“微格”。如每一个文章中可以继续细分为段、句、词、典、理、字、符、量等小“微格”。
  “无格”起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情是写作的灵魂。写作之初,我手写我心,力求无格。放手作文,留下自己最原始的感悟。我们先按自己的所知所想写出言语和文字,为自己未来对“格”修炼建立起寻找问题的参照系,建立起努力提升的“靶子”。
  入“格”对标。要把自己的“无格”写作文章,对比文体规范“格”要求,来进行反思比对,不断地找出自己不合“格”的内容,不断地进行修正。这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方式,是提升自己合“格”笔力的最基本的办法。
  升“格”精进。在入“格”中,循序渐进地学习,不断地升“格”,提高自己写作的段位。升格训练,要组织多维评改。这里的多维是写作升格的三维目标:一维是知识与能力,要从错别字、标点、病句等基本功入手去训练。二维是过程与方法,要从文章的思路与衔接过渡等入手去训练。三维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从文章的立意与选材入手去训练。
  升格训练,可以是三个阶段:一是学习初段的自评自思,提倡完整收集自己同一文章的不同版本,使自己和后人可以从不同版本的进步中,提升自己的“升格”水平。二是在学习的中段文友互评交流,加强文友间的三人行、双人行的互评,加强文协微信群对新手文章的点评帮肋,在互帮互学中提升“入格”水平。三是在学习的高段,请公司内外名师点评新手、中手的文章,通过名師的引领,系统提升自己的“入格”水平。   出“格”提升。合“格”后,进一步寻找破“格”的方向和路径,最终寻求游刃有余的合“格”和破“格”,实现脱颖而出的出“格”成长。出“格”提升,要注重五个方面:一是文体结构的出格。比如初中作文,在记、说、叙、散的训练外,增加寓言、童话、日记等文体结构的训练。前者是文体的入“格”训炼,后者是出“格”训练。二是方法创新的出“格”。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站、蹲、站等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风景。注重借助想象,重构文本。在文章细节真、情感真的基础上提炼高于生活的“肉汤”。要提倡求异思维,打开已有的思维定式,在事物的差异之间建立中介,突破经验思维的束缚。三是整合思维同题重写。即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客观事物,得出全新的思维成果。四是语言出新,结构创新。从独特的切身感受出发,悉心采用崭新的语言或打破固定的结构模式,去反映多彩的现实生活,最终自由出“格”。
  (三)渠道。喜欢码字的人,“一句一句的学说话”的修炼渠道,是自己的实践、自己的阅读、自己的交流和自己的实践,要老老实实通过阅读、交流、实践、学习、收集、摘抄、语变等好句子,修炼和提升自己的说话和码字的能力。
  修在自己生活中。好句子的修炼,主要是自己的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悟出来的好句子,都可以讲出句子后面自己的故事,都可以讲出句子后面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内涵,都知道这个句子在什么环境、什么条件下,从什么角度去应用。比起那些书上的格言集,积累的词在自己的心中有根,不会张冠李戴,用错地方。
  修在名著经典中。张老师讲稿中有段话是这样讲的,“或许有人会说,费那份功夫干啥,买点格言或古人名句大词典之类的就齐了。这话不全对,大词典之类的句子,可能语境单薄;从生活或从某种作品里得到的句子,有结实的语言环境,有根,容易记得住,对运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语变的基础与前提。”
  六、文学写作的仿写拷贝
  张文睿老师多次讲到码字的仿写和拷贝,我对此深以为然。
  我理解的张老师的仿写是这样的:写文章也可以像练书法一样,拿别人的好文章来研究和练习。在写作的初级阶段,有两件最重要的任务:一是学习巩固字、词、名、典等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二是要学习写各类文章基本的架子,也就是学习某一类文体最基本的写法。这些最基本的写法,往往可以在一些大家公认的古人或名人的文章中找到,搜集研究这些文章,试着仿照这些名文的架子来不断练笔,会让作者更快进入某类文章规范写法的殿堂。
  我们老祖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有很浓厚的仿写意识。古时候,孩子们初受教育时,不是先学识字或写字,也不是先去学琴棋书画,而是跟着老先生摇头晃脑背古典的范文。我幼儿时代的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山村小校只有七八个学生的小教室中,我坐在石头凳子上,傍着粗糙的木桌,和那些小伙伴们一起拉长声调,唱歌般地背诵课文。童年是最好的记忆时光,这时候背诵的范文,会在我们大脑中牢牢生根。当我们长大码字时,大脑的杏仁核会自觉地调出一些相仿的范文,它的结构、主题,它的用词、用典,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码字的结构、顺序和味道。
  我以为,文章的结构组合方式、标题考究方式、开头的方式、结尾的方式、用典的切入点,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过去的八股文,其实就是一种仿写的模式。从这个角度讲,八股文不能一概而论,一无是处。在学习写文章的初期,找到各类文体的“八股”,仿而炼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新手入门方法。
  写作的仿写有五部曲:一是找到例文。在海量的同类文章中,筛选出适合自己口味的若干篇范文来,作为仿写的靶子。二是吃透例文。反复看,反复品,吃透人家的文章结构,吃透人家的思想,吃透人家的文章主线,吃透人家的标题妙处,吃透人家开头切入方法,吃透人家结尾的闭环方法,吃透人家的用词、用句、用例、用数的方法,吃透人家的文化、宗教、专业知识的表现方法。三是仿写例文。仿人家的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用词用句风格,试着用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例,写一个同类型的文章。四是比较例文。自己的仿文写完后,要和范文比一比,看看自己仿的东西长在哪里,短在哪里,找到不足,明确努力提升的方向。五是再度练文。过一段换个角度再仿再思再练,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练过若干次,坚持几个月,甚至于坚持几年,这类文章的风格,这类范文的文体的写作办法的學习,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当然,文章也不能一直这样仿下去,当作者对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初有所成后,完全可以很好地梳理自已写某类文章的套路,在前人的老“八股”的基礎上,创造出自已的新“八股”来。为他人或自已今后写此类文章,做一些范文范例的贡献,使自己的范文也成为别人仿的对象。
  七、文学写作的语变提升
  张文睿老师的“写作经”中有个“语变”的概念,给我很大的启发。什么叫语变?就是同一主题、同一事件、同一物件,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句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语言的多样化表达。语变的修炼,是写作人的一个基本功,也是提升写作技巧的一个方法。语变的修炼和学习,有三种情况:
  借鉴别人的实例。学习语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要注意在书上、在生活中搜集名家、大家表示相同意思的语句,丰富自已的语言表达。比如,“走一看二眼观三”这句话,换个说法就成了“走一步,看两步,心中想着第三步”。后者,是我在农村时听当时大队干部们讲的;前者,则是我在一张报纸的评论中读到的。这两句话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前者用在反映农村生活的文章中会非常贴切,后者则是在职场应用文中使用比较对味。两者如果换个位,就与文章反映的大味道不合了。
  改变别人的语句。学习语变,要在积累别人的语变之句之词的的基础上,不断地尝试把别人的句子化成自已的句子。在书上,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别人的好句子,我们完全可以琢磨一下,如何把人家好的词句和句式,用自已的话来表示。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二个原则叫“以终为始”,这句话是从英语中翻译过来的,比较洋气,“始”是现在,“终”是未来,但不太适合中国老百姓的表达习惯。我把它变了一下,换成这样讲:要让现在的工作具有未来的意义,未来是“终”是方向,现在是“始”是当下,这样表达大家就会好理解一些。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讲:不要把梯子搭借了墙。墙是方向,搭梯子是现在的行动,你上西墙,千万别把梯子搭在东墙上。
  创造自已的实例。学习语变,我们要注意在自已的写作实践中,学会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张老师讲课中有个例子很不错:“有人说,乱砍乱伐的事情,不能再发生了。”我们怎么表达呢?我们可以说,“森林被斧头追赶得越逃越远”,或者再换一句,“森林被斧头追赶的无路可逃”。
  语言的多样化表达,是我们的文章出味的一个好办法。语言过度简单狭窄,写出来的文章的味道就会很淡。因此,学会用语变的方法练句,是一个写作人必练的底功。
其他文献
追风的子衿rn一rn水泡像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白汽球,在玻璃器皿中直往上冒,不锈钢烧水炉的底座也是透明的,看得清里面盘着的一串细细的电阻丝由微红到鲜红再到炽白,这燃烧的过程
期刊
一rn武校后操场上,一棵大白杨上,落了只老鸹,呱叫着不走.那嘴儿长得跟小辫子一般,直翘翘指向天空,冒充是夜莺的嘴儿呢!但叫声实在太难听了,少林僧引着学生撵了几次,都未能成
期刊
项目管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推广应用,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被实践证明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管理方法,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而严密的知识体系,成为
学位
渠道作为商品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是促使产品和服务顺利地经由市场交换过程转移给消费者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渠道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外部资源,其构建质
汪曾祺的文章我是爱读的.但没想到的是,其对于中国文章的传统,却是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认识的.年初读了汪曾祺的《蒲桥集》,此册散文集的一个让我颇为吃惊的地方,乃是汪先生的一
期刊
阿南放下电话,望着窗外,突然她眼前闪过一道白光,仿若看到了几年后的母亲。就像医生在电话里向她描述的,几年后的母亲已到了老年痴呆的第三个阶段,没有自主意识,像个动物一样
期刊
一咚、咚、咚……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古城钟楼上的报时钟就如期鸣响,高耸的歇山磷屋檐遮住了楼头的朝阳,红墙绿瓦,枯枝颓垣。钟楼北眺,天主教堂前是明清一条街,两侧的四合院
期刊
说起滁州,许多人就会脱口吟诵出“环滁皆山也”的千古名句,岂不知环滁山水还皆文化呢.众所周知,这里出了皇帝朱元璋,还有赵匡胤也在此发迹,于是此地就有了大宋、大明之龙兴文
期刊
那个浓妆艳抹的年轻女人从保利快捷酒店出来的时候,已是凌晨一点多,冯玲看见那个年轻女人伸伸懒腰、动作很大地打了几个哈欠。冯玲低头用手指掐算了一下时间,这个年轻女人进去整整三个小时,而且,这个时间只多不少。冯玲桌子上的茶壶都加了好几遍水,而且茶水已经淡得几乎没有颜色了。因为坐了很长时间,冯玲的双腿有些麻,好几次想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但潜意识里有一种责任不允许她睡。那个浓妆艳抹的年轻女人已经走出保利快捷
期刊
天人勾连,望山见水,乡音可闻,乡情可寄,勾勒出淡淡的忧伤而又美丽的乡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文艺范儿的一句话,出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不少人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