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ong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庄子的自由思想是以“道”为本体依据,以“逍遥游”为实质,通过“安命无为”的生活方式、“道通为一”的齐物论的思想以及“心斋、坐忘”的修养功夫实现的,最终达到心如死灰,形同槁木的大自由。庄子的自由远非俗世随心所欲、不顾后果的行为上的自由,乃是离形去知,忘记自我的存在,与大道融为一体,精神获得绝对的自由,达到“我亦是道,道亦是我”的大清明的境界。
  关键词:庄子;自由;道;逍遥;心斋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常年战乱不断,百姓颠沛流离,礼崩乐坏和诸侯争霸是整个时代的背景, 在这样一个连生存都是十分困难年代,许多人都会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无力改变现实的艰难处境。这就使得庄子产生对社会政治彻底悲观的态度,不可能从社会实践中获得行动的自由,所以庄子把目光放到不为尘世所累的精神自由的追求上,庄子“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生命)心(精神)问题”,[1]171而“个体存在的形(身)神(心)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1]173
  一、庄子自由思想的实质
  “道”在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那里指世间万物和宇宙的发展规律,又指自然无为。“道”是庄子自由思想的基石,他在“道”的基础之上赋予了道另外一层精神上的含义——道具有天人合一的作用,因此人也就有了与自然(天)思想上的交流的可能性。庄子认为对道的境界的追求就是追求最为纯粹的自由,人一旦进入到此种境界不仅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真正做到了超脱生死,这种境界也是逍遥游的境界,逍遥游是庄子最高的人生理想,也是庄子自由思想的实质。
  在庄子看来,逍遥游是“无待”的自由。“无待”即没有外在的束缚。逍遥游》中描绘的能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也只是依附于翅膀下风的力量才能成功遨游九霄,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自由。另外,虽然庄子有出世的倾向,但他并没有把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对立起来,逍遥游仍是以现实人生为目标。道具有两重属性,一为客观事物的规律,具有物质属性;二为顺应自然,具有心灵属性。庄子指的道具有心灵属性,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个体通过道使心灵与宇宙无限接近,这就是有限的个体拥有了无限,从而胸襟宽广、境界高远。
  二、庄子自由思想的实现途径
  (一)“安命无为”的生活方式
  庄子认为现实人生中的残酷的生存法则、无休止的战乱、颠沛流离的生活等都是让人无所适从,死生是必然的事情。“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说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存在与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绝对平等的,而且,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吾思夫使人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庄子﹒大宗师》)显然,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无法支配它。既然命不为人们支配也不可认识,庄子认为倒不如摆脱对命的恐惧,用一颗平静的心、超越的心对待世上发生的一切,“这种叫人不去改变命运,以平静心和超越心去面对生命中发生的一切态度,实是一种安命无为的生活方式。”[2]146
  通过精神上的逍遥与自在弥补现实生活中的无可奈何,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无异于是消除内心苦闷的一剂良药。
  (二)“齐万物”、“泯生死”的哲学思想
  生逢在乱世的庄子深知人们的痛苦主要还是对财富名利等无休无止的追求,只有舍弃物欲,从"物我两分"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做到齐万物、泯生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不动心,从而在心灵的世界中无限遨游。
  庄子的“齐万物”主要是否定客观事物之间的对立与差异, 取消物我之间的对立,达到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和圆融和谐,从而在精神上达到无限逍遥的自由境界。他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没有任何的差别。如《秋水》篇庄子用北海若和河伯的对话提出了“无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的思想,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之说,“庄子的目的,却不在对现象界作区别,乃在于扩展人的视野,以透破现象界中的时间界线,若能将现象界中的时间界线一一透破,心灵才能从锁闭的境域中超拔出来。”[3]73
  (三)“心斋”、“坐忘”的修行方法
  庄子认为自由是随心、无所依靠的,而获取这样的自由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要通过心斋和坐忘的方法。在《人间世》中,庄子通过颜回与孔子的对话来说明“心斋”的微义。“心斋”的基本要求是心思专而不杂,其过程是:从耳听到心听再到气听,本来心并不是听的器官,由耳过度到心,这是为了促使注意由外向内的转移,又由心转到气,则使注意本身也排除于感觉之外,进入无感觉状态。这样对于外界的判断就可以通过大脑的“直觉”来完成。这是一种收视反听的修行法术,目的在于使之自己的感觉器官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摆脱出来,从而进入“虚空”的境界。在《大宗师》中,庄子谈到“坐忘”时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与心斋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在于超越礼教之上,去掉文饰和伪巧。
  可见,心斋和坐忘是让人舍去肢体、妄见、知识、机心,实现物我两忘,不存在挂碍,心境空便能境界宽,容万物。只有身体和心灵脱离物质和欲念的缠绕,才能获得自由。人类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受着传统和文化的支配,背负着记忆和经验的负担,这些由记忆、制度、伦理等组成的经验,反过来又束缚着思维和心灵,忘记它就能为心灵和思维腾出空间。“要创造空间,我们必须把心灵清空,摒弃已知事物的干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空间,这种空间不是思维领域内有限的空间,而是心灵中没有限制的空间。”[4]125“观念、概念、模式、意见、判断以及所有的戒律都会阻碍心灵自由。”[4]84过去由经验组成,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必然受制于它。只有不起任何欲念,不让过去的经验等妨碍此刻空明的心境,心灵才能自由,才能在大道中随心所欲、任性自然。
  儒家倡导的自由受到道德和礼仪的约束,能够在道德境界中并且从内心中尊崇礼的约束,在任何行动中做到符合礼的规范并且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然而庄子解构了儒家的这套思想,他认为儒家说的自由只能让人们与“大道”之间的距离日行渐远,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是不需要任何的教导与规定的,只要顺从“道”的规律就行,忘掉成心、机心。简而言之,儒家的自由是“游心与礼”中,道教的自由是“游心与道”中。
  三、庄子自由思想的价值
  庄子力求摆脱物质世界的桎梏,通过精神上的修养达到心灵上的无所束缚,继而拥有一个无限宽广的胸怀。他主张在道面前万物平等的观念,倡导精神上的独立自
其他文献
摘 要:“三不朽”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价值追求,尤其被“士”阶层看重,自其产生以至被士大夫践行,这段历程中,孟子对这一价值目标的丰富和完善是功不可没的,孟子“以身殉道”的价值选择是他“仁义之道”的突出体现,也正是这一鲜明的价值选择给了“三不朽”价值目标独特的内涵和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以身殉道;三不朽;价值目标;内容;内涵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这一核心思想,也发展并强化了“道义”这一思想内
开发数学教学是通过改革传统数学过程中束缚学生发展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新型教学。实施"开放型"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大胆开发,随机应变,不断改革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改革教学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探索,去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以人为本,让思想开放  教
运动机能扎贴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一种物理康复治疗技术.因其方便安全有效的优势以及绚丽丰富的颜色,受到越来越多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和康复治疗师的关注和青睐.运动机
她对着观音菩萨,上了一炷香,随后便盘腿坐定在蒲团之上,念著佛珠,闭上眼目,诵起经来.rn那是一池冷潭,其深无比,无风亦无澜.她想,当居士就是有些许好处,即使天地卷起摧树折木
在二次根式的求值问题中,有时会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此时不妨试作一些代换,常可简化结构,便于问题的解决.一、常数代换 In the quadratic root value problem, sometime
瓜园rn香瓜上市,挤窄了这个城市的条条大路.入夜,四轮子瓜车的马达声和卖瓜人的吆喝声,竟像一首首摇篮曲,从窗口飘进我的梦.
摘 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呼啸山庄》很好地体现了这句话的含义。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结合自身的经历撰写的真情实感小说,对英国乡村风情的刻画以及多种小人物的塑造都十分经典,值得品味。本文也将重点就《呼啸山庄》中的人物语言特色进行研究,了解《呼啸山庄》中人物语言的这些艺术魅力与文学价值所在。  关键词:《呼啸山庄》;语言特色;文学魅力  一、哥特风格——最典型的语言特色  哥特风格是《呼啸山庄》
课题项目: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2014年度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201401A388  摘要:新兴的文化艺术业态是区别于传统与常规的文化艺术业态,它是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为载体,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进行整合,发展出具有跨领域、综合性发展、创新型等特征的艺术文化业态。目前,秦皇岛市新兴文化艺术业态的发展正处于探索、培育阶段。因此,重视新兴的文化艺术业态格局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高新科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随着新课程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观念更新后,课程实施者的创造性工作多了,学生的生活更有朝气了,课堂教学也更加精彩了。  一、创设乐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首先,亲近学生,协调师生情感,是开启学生乐学的动力。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说明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与教学有效性紧密相关。作
二次根式的化简是初中数学的难点之一,难就难在不知应采取怎样的变形方法.有的同学对分母有根式的问题,上手便分母有理化,常使解题过程越来越繁.实际上,对 Secondary roo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