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论书店,我是在谈论……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bless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时候,逛书店不只是为了读书买书而已。
  在网络时代,买书已不像过去那样,非得实际走访书店,浏览书架上依序排放的出版物;或者透过邮递的相关书讯,勾勾选选后,再到邮局去购买。只要可以连结上因特网,所有信息迎面而来,不论是经由计算机或者手机,轻触几个按键,书本便会直接送到家里。买书这件事变得轻而易举,姑不论所花费的价钱高低,便捷的程度已然大大改变旧有的书本流通生态。更何况,自网络购书的价格,往往比实体的书店还要便宜。从消费者的角度观之,如果不是为了选购图书,一间书店究竟还能够给予什么?
  一直以来,书店的存在,最主要也最明显的功能,是为了让书本如活水般得以流动。书里书外的各种讯息,带给阅读者各种难以言喻的体验与精神感知。然而当这个功能逐渐被取代,尽管仍可以留住那种相对少数、以触碰与翻阅手感为第一线诉求的死忠读者之外,最直接的冲击便是关乎书店存废的营业销售情形。于是,在留住旧客人或吸引新客人的手段上,不免要试图做出不一样的改变。许多原本并非最主要条件的,例如装潢,例如轻食饮料,例如书本以外的各式商品,也慢慢成为各有特色的书店橱窗要角,因而产生出一种“走逛书店有时比书本更能抚慰身心”的情怀,书店之所以被需要,远非过去那样单纯的书物传递。或许应该这么说,书店之所以被需要,是因为能够享受到单纯而满足的心灵慰藉。
  关于我为什么逛书店
  逛书店成为我生命中必须的调剂,步入书店而被书环绕的氛围,让人得以忘却身外琐事,并得到暂时撇开一切的抚慰。总会有那么几次,在买书与不买书之间,轻轻的心底挣扎,带来的是无法比拟的愉悦。有个朋友长期忍受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直到有天实在喘不过气,便在上班时间请了假,打算好好放松一番。只是漫无目的,加上时间有限,遂于一阵闲晃后步入书店。这一待即是一个下午了。朋友说,其实也没做什么,仅仅翻过几本书,点了杯饮料,时间也就流逝而去。若真要说有什么,就是在书店的那段时间里,得以心无旁骛,悠悠哉哉地用眼睛把所有书架都扫过一次,然后找个角落,安安静静地阅读。离开时把喜欢的书本买下,明明知道走出书店后不见得会有时间或相同的情绪来翻阅,但是这种借着书本来延续身在书店的心情,已经可以维持好一阵子的安宁。如此的疗愈效果,该也是现代书店所具备的优势吧。
  理想的书店,自然应有理想的书籍。所谓理想的书籍,乃店主人亲自挑选,符合自己品味,也可以推荐给客人。从书店的书种即可了解店主人的取向,当然也可以知道店主人与书店、书本的连结度究竟有多大。很多店主人开书店是为了圆自己的梦,任何城村有一间书店驻守,一定都是水泥丛林中的美好风景。然而书店开了梦算圆了,如何能持续把梦做下去,却是许多书店在开店的热情逐渐淡去后所面对的课题。常出现的情况是,当圆梦之后,梦也跟着醒了。于是愈做愈杂,店中的书种紊乱,书店的走向不定,终究草草结束,并且徒呼时不我与。这种情况不是靠表面的装潢或是收银台边有个吧台便可以解决的,开书店却对书没有自己的想法,好比开小吃店却无所谓稻稷麦菽,最后只沦为被人遗忘的一抹轻烟而已。
  有理想的书籍,一定有理想的店主人。这种店主人不会太关心客人,却可以提供相关书本知识的举一反三。喜欢诗集,店主人可以从诗人聊到诗歌发展;喜欢绘本,店主人能够谈论画家风格与近期展览。一旦与店主人侃得多了,书本的折扣仅是最直接的优惠,后续的新书动态、绝版书预留,甚或是店主人自己私藏的罕见珍本,均可教人感念不已。这样的互动,是最让人念兹在兹,反复进出店家的主要原因,也是最为醉心的部分。
  理想的书店不需要太大的店面,该有温暖的灯光,宁静的空间,简易的座椅,顶好是外头遇雨遇雪而能够稍微栖息,避风避暑皆适宜。太大的店面,会让人不知所措,逛完一圈,头昏眼花,不知今夕是何夕。如能从精致的选书中挑出喜欢的一本,在没有嘈杂喧闹、没有奔跑的小孩、没有不时打断的服务人员干扰下,轻轻松松窝在书店各犄角旮旯摆放而一点也不显突兀的座椅上,舒舒服服地度过属于自己与书店的私密时光,那就是美了。
  理想的书店还应有简单的庭院,有花有木有水,在步入书店之前能够涤去随身的世俗。书店坐落在公园边上,或安在住宅区,或根本就是在古老的巷弄里,或书店本身就是一幢古老的建物。户外没有太闲杂的街弄尘嚣,室内则有一扇良美的窗户,阳光可以透过枝影洒入。间有客人,总是以家常闲话与店主人互动,即便不参与对话,也轻易感受到人情的温暖。
  不参与竞争的旧书业者
  当然,理想总是理想,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够全心全意地享受与实践。如果没有实际上的生活压力,经营书店即为生活中的一个日常,不必负担盈亏,书店的运作自然能辐射出最美丽且最美好的光芒。能有这样的条件,往往都是年届退休、子女独立的人,而这样的人不会去开设竞争激烈的新书店,常常是二手书店,贩卖自己的藏书,也贩卖同年龄层的朋友的藏书。譬如繁华落尽后的台北牯岭街上,硕果仅存零星几家旧书店,其中运作一甲子的松林书局,老板蔡镜辉已经迈入杖朝之年,依旧日日开店迎客,其经营的早已超越书本买卖的范围,而是书店、街道与历史文化的接缝,透过蔡老先生的眼神话语,仿佛仍能看到盛极一时、万头攒动的牯岭街淘书盛况。
  不只松林书局,苏州纽家巷的文学山房,位在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平江历史街区。在街区里漫步便是种享受,更遑论能在传承超过一个世纪的旧书店中,与精通版本的第三代店主江澄波互动。江澄波已臻耄耋,犹神采奕奕,往来之间,依稀也看到了郑振铎、顾撷刚、阿英等知名学者的身影。又或者,香港油麻地的实用书局,是香港第一代的旧书店,寿近期颐的龙良臣,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投入书店事务,尔后再无间断,他以一己之力协助诸多文人的故事,于华文世界的旧书圈中让人津津乐道,如今听力虽大幅衰退,还是天天到书店里镇守。这些店主人一辈子就只专心做了一件事,若说蔡镜辉、江澄波是一种典范,龙良臣便是一种传奇了。
  宜兰曾有个爱莲二手书屋,书店是个闽式的古厝,进入古厝之前,得先进入权充分界的竹篱笆,而后踏过草皮,走过活水渠道上的小石桥,越过门坎,往古厝内径自深入,才到摆放书本的内堂。就算不为书本不逛书店,坐在门口台阶对着扶疏光影看着悠悠流云听着淙淙水声,那已是种生活。可惜爱莲二手书屋存在时间仅约一年,老树流水俱往。倒是位处台中住商混合小区里的午后书房,寸土寸金的限制下仍不忘情调,花雕铁栏杆后是一片铺地碎白石,植栽、木板凳、养水养莲养鱼的小池,是进入书店前的定场诗。花莲的时光二手书本身即为日式旧屋,从墙根到屋顶皆以木料为主要建材,最可喜的是有个小小阁楼,弥漫的榻榻米香气,窗外照入的光线正好可以看见浮游空气中的微细尘埃,想来这些尘埃也是充满香味的吧!台南孔庙旁,有个草祭二手书店,原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印刷厂与住家混合的双拼街屋,经过巧思重新打造内部,不仅获得该市“老屋欣力”活动的首奖,更成为热门的景点。书店无奈经营的本质被忽略,不得已只好推行会员制。由于游客太多而限定出入身份,怕也是旧书业遇到的头一遭。
  这样说来,书店之必要即是生活之必要。不论是否接近理想中的模样,有人开书店也一定有人逛书店,书店之于城市,是无法取代的独特风景;之于人,则为日常里的一种习惯的空间,如同卧室、餐厅、办公室、便利店、杂货铺、小吃摊……我们离不开这些几乎每日都会出入的场所,书店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尽管频繁的程度可能相对地少,万一有天真的不再有书店了,生命里大概也会出现一块说不上来的空白吧。
其他文献
喜爱手工纸信笺、版画年历、线装笔记书、手绣棉布笔袋的朋友,或许仍还记得,二十年前曾经在台湾艺文界掀起一股乡土怀旧风潮、并以“做书的团体”(Make a Hand-made Book)自诩的“民间美术”。  时光灿烂,年华似水。  话说1988年,那一年台湾岛内充满了躁动、渴求自由与激情的氛围,人民普遍翘盼改革、反抗禁忌,包括像是解除报禁、蒋经国去世、股市飙涨,以及面临解严后首次爆发大规模的“五二○
期刊
止庵谈到《惜别》的写作动机,是母亲给在美国生活的姐姐的书信中的一句话:“一个老人,怎么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呢?”  出身大户人家的母亲有着非同常人的传奇人生,但在书中,止庵刻意回避了母亲的传奇,撷取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日常生活,去思索生死。所以,藉由母亲的日记书信与止庵的感悟,生活的细节被怀揣出一种实实在在的温度,变成一种提醒,一种唤醒——在来不及的情状下,与其缅怀,不如相互珍重。  史航:今天这
期刊
今天,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观赏到艺术品。尤其在大城市,不定期举办的各种雕塑展、画展,不断兴建的各类艺术场所、艺术景观,让艺术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闲暇的时候,除了阅读书籍、观看电影之外,有人也可能会选择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就是走进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  然而,对于当代艺术,不少人都会感觉不得要领,因为它五光十色,让我们眼花缭乱;它灵活运用影像、装置、行为等多种形式,让我们目不暇接。我们为什么看
期刊
艺术的起源  作者:杉本博司  出版社:大家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艺术的起源》是杉本博司的自省、重新认识与超越的创作文集,他以文字梳理作品中“意象与语言的紧密交织”,将思索与创作历程全然呈现于读者面前。于是,我们有幸得见当代艺术与过往人类意识活动交织的吉光片羽,并一窥杉本博司所勾勒的人类精神史全貌。  梦想这条路踏上了,跪着也要走完  作者:Peter Su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
期刊
作为周期性出版的典型代表,纪念类主题图书是出版市场的重要势力,不论是历史人物的诞辰日,还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周年,都会得到自上而下,包括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以及众多读者在内的社会性关注。拥有如此广泛的受众群体和社会效应,此类图书的出版当然也会得到各家出版机构的积极重视,提早做好选题规划(重要选题甚至提前若干年),组织编写制作,并选择合适的时机面向市场发售。例如,每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在此纪念
期刊
我忘记具体是哪一年,或者应该说是哪些年。  那时电视每日播放的是TVB的剧集,不论是时装剧还是古装剧都能在学校形成一股风潮,温兆伦、温碧霞、黄日华……是当时熟悉的脸孔。  在学校里,每个人都收藏一大摞贴画,那时,我用攒下来的零用钱买了很多刘德华、郭富城、周慧敏、赵雅芝、林志颖的贴画……  男生们剪成郭富城的发型,在学校的元旦晚会唱:对你爱,爱,爱,不完……  女生们坐在台下红着脸听完,老师们有些尴
期刊
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为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的签订,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两岸ECFA时代的来临,必将开启两岸发展的新局面,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有了一个新的水平。对2300万台湾人来说,ECFA是一个有关台湾未来十年命运的最重要决定,它影响全台湾的每一个人,工作权、薪水与财富,以及与台湾有生意来往的各
期刊
生命的品质  作者:周国平  页数:356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定价:人民币36.00元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这些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自然的生命,又透过肉身生命去发现你内在的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期刊
在与编辑讨论《中午吃什么?一个经济学家的无星级开味指南》的过程中,那状况是这样的:我们一方面暗暗点头如捣蒜,另一方面也替作者独树一格的观察喝彩。  这本书的英文原书名为《An Economist Gets Lunch:New Rules for Everyday Foodies》,直译就是“一个吃到午餐的经济学家:日常饮食的新准则”。从英文书名不难明白,是一个经济学家想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谈吃这件事
期刊
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独立书店的黄金时期。在当时书店业者的记忆中,鼎盛时期,独立书店在城市里星罗棋布,经常集中出现在某个广场的四周,或成排开在某条道路的两旁;散落于城市其他角落的大小书店也很多见。在当时的年代里,这些不起眼的独立书店在那代人心目中扮演角色的特殊性,二三十年后的下一代人大概鲜少能体会得到。  过去的十年,是数字化集中“改造”出版生态状况的十年,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书店的境遇急转直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