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heng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变,这一深刻转变倒逼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组织保障。从而使素质教育保实施、促发展、见成效、可持续。建立精简高效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实现学校与市场亲密接触,所学与所用无缝对接。
  关键词:素质教育 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 现代大学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26-02
  “素质教育”这个词,对于一个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说,素质教育一开始就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状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今,世界的竞争集中体现在教育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上,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又是提高教育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迫切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主要阵地,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素质教育就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智力、适应性、应变性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教育和提高。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高等院校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均都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范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供给都是由计划来决定。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哪些层次的人才,需要多少,高等院校招收多少学生,设置什么专业,开哪些课程,学生毕业后分配工作等。这些都由国家计划来决定。高等院校则严格执行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就可以了。当时全国高等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比较少,社会需求则相对较大,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都是供不应求,根本不存在找不到工作或失业的问题。据资料显示,在我国恢复高考的1977年,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和规模,全国大专院校招收新生27.3万人。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的人数是比较少的。因此,人们称当时的高等教育为“精英教育”。这么少的高校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紧缺专业的人才,需求部门更是“一生难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选人用人方面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同时,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大扩招,至今全国各高校每年招收新生650多万人,这就使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供需状况发生了逆转,即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乃至成为整个社会都关注的大问题。
  在这种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为各企业选聘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选聘人才的条件也更加严格和挑剔。同时,企业为了节约用人成本,降低培训费用,企业就把岗前培训费用转嫁给提供人才的教育部门,这就给教育部门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适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高等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2 高等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我们曾在探索教育模式的历程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要么就过分强调和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操作技能,要么就过分强调和注重实践和操作技能,忽视理论和书本知识。对此,我们曾付出过大的代价,应汲取教训。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书本知识和实践及操作技能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学校是学知识的地方,这没错,关键是学什么,怎么學,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意味着教材越厚越好,课堂教学的时间越多越好。不应过分注重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细分化,整个教学过程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即使是理论课堂教学也应当是启发式和诱导式的。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起来的,他们不盲从教条,崇尚务实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教师不应一味强调服从,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凡是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对的,凡是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这样只能窒息学习气氛。要善于提倡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提倡批判精神和怀疑品质,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敢于挑战书本和权威。大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和弘扬青年学生敢想、敢干、敢说的优秀品质。学生无论提出什么问题,都应当耐心解答或引导,绝不能讽刺挖苦,挫伤其思考和创新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操作的技能。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课教育,努力提高他们所学专业知识的科技含量。学校各系部以及各级学生组织,都要大力提倡学生们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开辟第二课堂开展知识讲座,教学系部和相关部门合作,通过知识讲座或研讨会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潜能。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知识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增添必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增加在实验室教学的时间和比重。
  (3)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实践证明,应试教育的结果是造成大批学生“高分低能”,这种状况不能继续下去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与“思”的有机结合,“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始终坚持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脱离了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应当实施“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三者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建立长期稳固的社会实践实习基地,是发展开放性教育,打破闭门办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到农村、到乡镇、到社区、到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社会实践实习基地。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直接把课堂搬到社会实践基地,到社会实践基地去上课,全体教师、学生和劳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在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教学,首先是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更能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使他们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技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其次,广大学生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劳动群众相结合,拉近了与实践的距离,密切了与劳动群众的感情。再者,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使广大学生接触到社会、乡镇、农村、企业及其他社会行业,使他们更多的了解了社会,为将来毕业后参加工作增添了新的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   (4)加强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最适用”的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改变了教育供给模式和取消了包分配政策,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否有用或在多大程度上有用,并不取决于学校提供了什么样的教育,而是取决于社会或市场的需求。一个有竞争力的高校不是规模最大,也不是学生数量最多,而应当是培养的学生“最适”,即培养的高素质学生应当是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最适用”型人才。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最适用”型人才是高校得以长期立足和发展的一个法宝。在这方面国外教育很具借鉴意义。“最适用”型人才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即“适应期”,目前学生走向社会普遍存在有“不适应症”,这就要求教育教学走向社会,把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或者是将社会实践融入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缩短刚走向社会后的“不适应期”或消除“不适应症”。二是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和工作职位,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始终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来迎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并能一个一个地战胜它,脚踏困难永往直前。
  3 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既然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这是大家所公认的。然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须依赖于高校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制和机制,高校的新体制和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培育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体制,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为市场经济服务同时受市场经济规律制约,从而使社会和市场的变革与高校制度创新相呼应。
  不可否认,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部分高校实行与地方共建共管,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实行联合办学等,自我封闭,条块分割的状况有所改变。然而,由于教育体制改革及高校的制度创新滞后而使之陷入自我发展的“迟滞”困境。高等院校目前存在着诸如高层次人才匮乏,学术氛围淡薄,运行机制呆滞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提上了日程,高等院校究竟应当如何发展是选择计划经济的发展道路还是选择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现在是高校痛下决心作出选择的时候了。毫无疑问,重走计划经济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才是高校的正确选择。
  国家教改纲要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制度的创新和机制的转变是高等院校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按照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讓高等院校拥有越来越多的办学自主权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让其真正具有市场主体地位,具有法人资格,其运行机制更灵活、更有效。把市场需求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培养目标上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专业调整和学科设置上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需要。使高校的教育供给和市场需求相对接,学校的内部规则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使高校真正成为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我国社会需求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体。
  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高等院校的社会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和体现。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那一套,纵向领导管得过多、过严、过细,高等院校已经事实上成为政府的附属行政机构,如今中国的高等院校拥有规模最为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在管理上仍是行政化管理模式,而不是按教育学术机构来管理。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来改变这种状况。
  高等院校去行政化,官僚化,恢复大学为社会培养人教育人的本来面目。国家教改纲要提出“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高等院校官本位已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其危害程度不可低估。由于传统的官本位惯性思维,各高等院校之间竞相攀比行政级别的高低。不仅如此,在这种传统的惯性思维的影响下,学术权力被异化为行政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结合成一体,学者的身份被异化,官本位的惯性思维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了误导作用,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高等院校去行政化、官僚化,实行管办分离,政学分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也是高等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Z].
  [3] 刘德林.探析高等教育与政治捆绑式发展的隐忧[J].社会科学论坛,2011(1):216.
  [4] 刘希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1.
其他文献
【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文学有过类似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1945年后,德国文学同样出现过“零点”。作家和批评家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即不得不度过一段空白时期。漫长
对国产300MW汽轮机主油泵推力瓦磨损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也就成为许多大学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入手,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一些重点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测评分析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000-0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成为许多大学的必修课程,其重要地位已
摘 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深层开发和利用就是对数学软件的再次编程,让数学推演过程得以展示。Mathematica(5.0版本)的编程体系融入了C语言和Basic语言。通过编程,使原来只有运算结果的数学题,增加了中间的解题步骤,更加适合教学应用。  关键词:数学软件 再次编程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118-03  Key
破解拆迁难题与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密切相关.拆迁既具有协商属性,又存在很高的协商难度,既具有复杂性,又具有可解决性.拆迁协商难源于三重因素交织:多元诉求多层主体是正常之难
根据运行人员所提供的事故处理经过,计算机事后打印记录,以及试验检查情况,对300MW机组在滑停过程中快速成甩负荷的事件进行剖析。
摘 要:双语教学是培养跨国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已在全国的各大高校中广泛开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就双语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实践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a)-0131-01  随着如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的日渐增多,并且我国对
阐述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建议,利用校园网为多媒体教学提供深层次服务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