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两岸关系仍未突破政治迷局的今天,两岸经济关系的密切却日益彰显。那么,投资大陆的台商究竟如何定位才对台湾经济最有益?面对“根留台湾”还是“根留大陆”的争辩,清华大学台研所所长刘震涛教授却提出了“立足大陆,根系台湾,面向世界”的全新主张。他认为,大陆是一个舞台,演员是两岸的企业家,导演是市场,这里应当上演的是一曲“中华振兴”的舞蹈。因此,刘震涛带领着清华大学台研所秉持一个研究理念:如何充分发挥两岸有效资源,使两岸达到双赢。
见证并参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
从最初组建国台办经济局,到担任海协会副会长,再到筹建全国唯一专门从经济角度研究台湾问题的清华大学台研所,刘震涛见证并参与了两岸经济关系的每一步发展。
祖籍江苏启东的刘震涛1937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1955年,刘震涛在国家助学金的资助下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1960年毕业后,他留在清华大学动力系任教,曾担任自动化系副主任、校科技开发部副主任等职。1986年被调往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担任国外贷款局副局长、外资司副司长。
1988年的一天,刘震涛被召到国家计委第一副主任丁关根的办公室,被告知将被调往国务院新设立的台湾事务办公室主持经济局的筹建工作。刘震涛心直口快地说:“我是搞经济的,不会做统战工作。”丁关根纠正说:“这不是统战工作,而是为台商服务。台湾那边1987年11月已开放台胞到大陆探亲,由此衍生出了大量事务性工作,不少台胞希望来大陆投资经商,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天生喜欢开创性工作的刘震涛欣然投入到新的事业中,而那句“为台商服务”则成了他此后工作的思路和原则。
上任当年刘震涛就亲赴台商集中的福建进行调研。在那里,他看到很多台企条件简陋,规模小,困难多。回来后他提出改善投资环境的两项急迫工作,建议设立配套资金解决台资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专项贷款制度;集中设立台商投资区。1989年5月,首批开辟了马尾、杏林、海沧三个台商投资区,刘震涛从此确立了经济局注重调研并形成政策的工作模式,为两岸经济交往创造了许多有利环境。
1989年11月,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首次访问大陆,洽谈海沧石化投资案,并受到邓小平的接见。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突破性访问,刘震涛亲自参与接待了王永庆一行。他在配合投资案中迅速掌握了如何协调各部门配合的工作方法,使合作一直在顺利中推进。然而,由于台湾方面施加政治压力,最终这一项目夭折。
此后,刘震涛又努力促成两岸工商界的对口交流,多次成功邀请台工商界知名企业家来大陆考察。他还不断为台商争取福利和保障,参与制定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进一步创造利于台商投资的环境,使两岸经济关系的主动权始终在大陆一方。
真心交友赤诚服务
刘震涛常说:“两岸隔阂几十年,互不了解,如何化解台湾同胞心中的结,只能是用火一般的热情去融化它。”因此,他以身作则要求同仁为台商提供真诚有效的服务,促成了一大批项目的实施。台玻刚到大陆投资时,未经国家批准在青岛建厂投产,而江苏昆山厂也已动工。被人检举后,国家有关部门下达文件撤销青岛厂外商企业投资资格并罚款,而昆山厂要立即停工。这一决定使刘震涛非常着急,他认为问题不出在台玻身上,不能让台玻受损。因此他跟着台办主任陈云林冒着大雨去海关总署,请求他们暂缓一个月执行。同时又亲赴昆山现场详细了解情况。通过多方协调,这两个项目被保住了。台玻很感动,承诺将在昆山投产高科技产品,为双方带来了更好的合作前景。像这样不仅解决问题还密切了台商与政府关系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在台商纠纷日渐增多的1995年前后,刘震涛一面依靠司法途径来解决问题,一面从政策层面寻找解决途径。鉴于台商纠纷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密切的情况,他提出成立台商投诉协调机构,加强行政协调。1995年5月,国台办成立了台商投诉协调处,刘震涛兼任处长。从此,刘震涛更成了台商的“娘家人”、好朋友。台商普遍对刘震涛的印象是,很好的沟通及反映问题的对象。
刘震涛五次入台,每次他下榻的酒店都会有络绎不绝的访客来探望他,房间里摆满了花篮和水果,甚至多得摆到了走廊里。岛内媒体追踪报道他的行程,称他为“大陆刘旋风”、“台商的好朋友”。刘震涛对此感触甚深:“我们说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些台商离乡背井很不容易,中国人讲的就是出门靠朋友,只要真心与台商交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就会看到效果。”
刘震涛的朋友不只有台湾商业巨子,也有很多中小台商。他一视同仁的接人待物,换来了众多台商的真心结交。至今还有早期来大陆投资的小台商,尽管因病回台多年,还抱病到清华大学看望他。
关切民情力拓新局
1998年,刘震涛从台办退休,清华大学表示希望他去主持建立台湾研究所。从事对台工作十年,平时就注重研究问题的刘震涛自身就是两岸经济关系的专家,回到母校任教更是一大乐事。
1999年3月,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正式成立。这个以两岸经济关系为主的研究所填补了国内在经济领域研究两岸关系的空白。六年来,该所已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者。
刘震涛在新环境中如鱼得水,深入地研究了台资企业赴海外和在大陆的投资案例及台湾相关的政策,提出了许多新颖开放的思路。刘震涛认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招商引资的问题,而更应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从两岸经济发展整体的产业结构战略上着眼,真正使两岸各阶层的人都能从两岸经济发展中获益。
刘震涛认为,台资企业是两岸经济关系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应着重解决台企的困难,如研究台企上市的问题,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方案,为台企上市解套,增加他们的活力。他还提出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商谈机制,还不断论证一些已有模式如香港与内地的CEPA能否适用于台湾。刘震涛说:“我们研究的唯一愿望就是把真相弄清楚,然后告诉台湾人民,让他们自己选择。”
曾经多次考察台湾农村的刘震涛对当地农民简朴辛劳的生活印象深刻,并在2002年提出大陆能够开辟出一些地区让台农来经营的建议。2003年,在嘉义看到水果烂得厉害后,刘震涛又向有关部门呼吁台湾水果登陆的问题。如今,台湾农产品终于借着连宋访问之风登陆了。刘震涛说:“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中,台湾的农民是获益最少的群体。农产品登陆并不是目的,只是帮助台农的一个手段。大陆必须要在自己做出的开放安排基础上再作努力,这样才能牢牢掌握经济问题的主动权。至于如何做,只要是有利于台湾人民的都可以大胆尝试。”
见证并参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
从最初组建国台办经济局,到担任海协会副会长,再到筹建全国唯一专门从经济角度研究台湾问题的清华大学台研所,刘震涛见证并参与了两岸经济关系的每一步发展。
祖籍江苏启东的刘震涛1937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1955年,刘震涛在国家助学金的资助下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1960年毕业后,他留在清华大学动力系任教,曾担任自动化系副主任、校科技开发部副主任等职。1986年被调往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担任国外贷款局副局长、外资司副司长。
1988年的一天,刘震涛被召到国家计委第一副主任丁关根的办公室,被告知将被调往国务院新设立的台湾事务办公室主持经济局的筹建工作。刘震涛心直口快地说:“我是搞经济的,不会做统战工作。”丁关根纠正说:“这不是统战工作,而是为台商服务。台湾那边1987年11月已开放台胞到大陆探亲,由此衍生出了大量事务性工作,不少台胞希望来大陆投资经商,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天生喜欢开创性工作的刘震涛欣然投入到新的事业中,而那句“为台商服务”则成了他此后工作的思路和原则。
上任当年刘震涛就亲赴台商集中的福建进行调研。在那里,他看到很多台企条件简陋,规模小,困难多。回来后他提出改善投资环境的两项急迫工作,建议设立配套资金解决台资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专项贷款制度;集中设立台商投资区。1989年5月,首批开辟了马尾、杏林、海沧三个台商投资区,刘震涛从此确立了经济局注重调研并形成政策的工作模式,为两岸经济交往创造了许多有利环境。
1989年11月,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首次访问大陆,洽谈海沧石化投资案,并受到邓小平的接见。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突破性访问,刘震涛亲自参与接待了王永庆一行。他在配合投资案中迅速掌握了如何协调各部门配合的工作方法,使合作一直在顺利中推进。然而,由于台湾方面施加政治压力,最终这一项目夭折。
此后,刘震涛又努力促成两岸工商界的对口交流,多次成功邀请台工商界知名企业家来大陆考察。他还不断为台商争取福利和保障,参与制定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进一步创造利于台商投资的环境,使两岸经济关系的主动权始终在大陆一方。
真心交友赤诚服务
刘震涛常说:“两岸隔阂几十年,互不了解,如何化解台湾同胞心中的结,只能是用火一般的热情去融化它。”因此,他以身作则要求同仁为台商提供真诚有效的服务,促成了一大批项目的实施。台玻刚到大陆投资时,未经国家批准在青岛建厂投产,而江苏昆山厂也已动工。被人检举后,国家有关部门下达文件撤销青岛厂外商企业投资资格并罚款,而昆山厂要立即停工。这一决定使刘震涛非常着急,他认为问题不出在台玻身上,不能让台玻受损。因此他跟着台办主任陈云林冒着大雨去海关总署,请求他们暂缓一个月执行。同时又亲赴昆山现场详细了解情况。通过多方协调,这两个项目被保住了。台玻很感动,承诺将在昆山投产高科技产品,为双方带来了更好的合作前景。像这样不仅解决问题还密切了台商与政府关系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在台商纠纷日渐增多的1995年前后,刘震涛一面依靠司法途径来解决问题,一面从政策层面寻找解决途径。鉴于台商纠纷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密切的情况,他提出成立台商投诉协调机构,加强行政协调。1995年5月,国台办成立了台商投诉协调处,刘震涛兼任处长。从此,刘震涛更成了台商的“娘家人”、好朋友。台商普遍对刘震涛的印象是,很好的沟通及反映问题的对象。
刘震涛五次入台,每次他下榻的酒店都会有络绎不绝的访客来探望他,房间里摆满了花篮和水果,甚至多得摆到了走廊里。岛内媒体追踪报道他的行程,称他为“大陆刘旋风”、“台商的好朋友”。刘震涛对此感触甚深:“我们说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些台商离乡背井很不容易,中国人讲的就是出门靠朋友,只要真心与台商交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就会看到效果。”
刘震涛的朋友不只有台湾商业巨子,也有很多中小台商。他一视同仁的接人待物,换来了众多台商的真心结交。至今还有早期来大陆投资的小台商,尽管因病回台多年,还抱病到清华大学看望他。
关切民情力拓新局
1998年,刘震涛从台办退休,清华大学表示希望他去主持建立台湾研究所。从事对台工作十年,平时就注重研究问题的刘震涛自身就是两岸经济关系的专家,回到母校任教更是一大乐事。
1999年3月,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正式成立。这个以两岸经济关系为主的研究所填补了国内在经济领域研究两岸关系的空白。六年来,该所已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者。
刘震涛在新环境中如鱼得水,深入地研究了台资企业赴海外和在大陆的投资案例及台湾相关的政策,提出了许多新颖开放的思路。刘震涛认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招商引资的问题,而更应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从两岸经济发展整体的产业结构战略上着眼,真正使两岸各阶层的人都能从两岸经济发展中获益。
刘震涛认为,台资企业是两岸经济关系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应着重解决台企的困难,如研究台企上市的问题,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方案,为台企上市解套,增加他们的活力。他还提出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商谈机制,还不断论证一些已有模式如香港与内地的CEPA能否适用于台湾。刘震涛说:“我们研究的唯一愿望就是把真相弄清楚,然后告诉台湾人民,让他们自己选择。”
曾经多次考察台湾农村的刘震涛对当地农民简朴辛劳的生活印象深刻,并在2002年提出大陆能够开辟出一些地区让台农来经营的建议。2003年,在嘉义看到水果烂得厉害后,刘震涛又向有关部门呼吁台湾水果登陆的问题。如今,台湾农产品终于借着连宋访问之风登陆了。刘震涛说:“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中,台湾的农民是获益最少的群体。农产品登陆并不是目的,只是帮助台农的一个手段。大陆必须要在自己做出的开放安排基础上再作努力,这样才能牢牢掌握经济问题的主动权。至于如何做,只要是有利于台湾人民的都可以大胆尝试。”